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非从《雨》中首次读到,是早在大学初期,就因它有巧合的几句而拿来作为表白的借用;但因为没有买过阿拉贡的单行本,那么大学最后一个春天所得的《雨》,就可代存那一点滴的青春心迹了:“五月里一张嘴已经足够 / 唱出所有的歌,发出所有的叹息 / 苍穹太小了盛不下千百万星辰 / 它们需要你的眼睛和它们的双子星座。”    
    少年时,钟爱蓝色的我没有留意到此诗中还有这样的句子:“玻璃杯裂开的那一道印痕才最蓝最蓝。”到毕业前,偶然在折价书中发现那位艾尔莎的小说《月神园》,仅仅为了一丝自知的旧缘,买下来作个纪念。然后,就是玻璃杯的碎裂了。    
    重翻旧《雨》,看到弗朗西斯·卡尔科的《朦胧诗》里说:“今夜我又听见雨声淅沥 /但雨已不是同样的声息……”     
    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夜    
    《蓝色恋歌》,管筱明译,漓江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1991年10月一九六〇一版。    
    《雨——现代法国诗抄》,外国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一九六〇一版。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4节 一枕西风

    一九八九年二月,我买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常涛译,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第一版,一九八九年九月第二次印刷本)。    
    欧文·斯通二十六岁时,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完成了这部传记小说,它使作者出了名,也使传主出了名——到该书出版前的一九三三年,美国人尚不知道梵高。不过,欧文·斯通没有把功劳记在自己的文笔上,他在《导言》中提醒说:“是温森特(梵高)的身世打动了读者。”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也如此,我们因梵高的身世、经历,甚至仅因他的疯狂、自杀而关注他,他成为处于青春期的社会和我们的内在精神的凝聚、升华——对梵高,我们不必懂艺术,不必从技法等方面去认识他画家的本分,就能视之为精神偶像;至多,我们只需留意到他画里喷发的狂乱与冲突,便已经眼睛灼伤,心灵震荡。    
    这个北京版装帧极佳,尤其是里封,全红的缎面一无余物,只在右下角印了梵高的素描《哀伤》,那用黑色线条绘出的裸身枕膝趴伏的女人,与一大片炫目的血红形成极强烈的对比。不过,对于书名,我更喜欢另一个中译本的《渴望生活》(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我是先于一九八八难七月已从大学图书馆借读过,读后在激动中自制了一张书签:底下“渴望生活”四个大字,上面是一片空白,再往上的顶端,用墨水画了山野、丝柏、垂死的画家口含烟斗而烟雾犹自缭绕——生死的强烈冲突:生之缤纷、死之悲穆,渴望生活、尊崇死亡,都体现在自己画的这书签中,也贯穿于我一九八九年个人精神危机的心灵险旅。    
    当我走出黑暗深渊,很快又迎来了毕业。梵高在阳光最盛的七月自绝于人世,整整一百年后的七月,轮到我,告别大学校园,告别一生中最美的一段露水生涯。    
    这告别也就是对梵高的告别,对青春的告别。周国平《人与永恒》中有这样一节:梵高生前极贫困,死后作品却被拍卖至极高价,“你愿意做梵高,还是拍卖商?——我不相信你的回答”!我当时在《渴望生活》的读后感中曾引用了这段话,为周国平对人心如此深刻的洞察而动容,已领会到现代人的尴尬境地,并说:“今天,再没有这种疯狂的向日葵了。”到得踏足社会,要老老实实地回答周国平的问题,便只能是:自己也要告别这株向日葵,告别激情、疯狂,告别对现实世界的叛逆、对形而上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完全投入,告别属于青春的喷发、炫目的色彩与飞扬、激荡的线条。这也是在《喜欢老人的塞尚》一文中表达的意思。    
    但这不等于对梵高、对青春的否定,要“觉今是而昨非”。还是像我在谈张承志《金牧场》时的态度:因为接受过什么,我的庸常跟你们的庸常不会一样!你们看到我今日“正常化”了的生活内容,但我自己看到我的背景中有梵高的向日葵、丝柏、麦田、星空、阳光,以及目光。它们恒耀我烫我。我不会出卖它们,即使做不了梵高,也做不来荒谬地把它们与股票、期货、彩票等等放在一起计算价格(注)的拍卖商。    
    可是,这未尝不是另一种荒谬,未尝不是真正的尴尬——如同《金牧场》般,这些背景中的东西同时又映照出我今天生活内容的委琐。情何以堪,我就像梵高笔下的那个女子,在这本书面前,颓然坐下,低垂了头,伏脸于膝,哀伤难言。    
    (注:1995年6月7日的《羊城晚报》第四版上,登了梵高的《伽赛医生像》。这位医生照料了梵高的最后日子,被斯通称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两个认为梵高是伟大艺术家的人”之一。梵高自杀前一个月画的此像,穿蓝外套的医生在蓝色的背景前以手撑头而坐,另一手执蓝花,蓝色的眼睛流溢着不堪忍受的刺骨的愁苦和孤独,正流露了梵高死前的心境。然而,《羊城晚报》此画是登在“理财天地”版正中的!医生坐在股票、彩票、国债、期货、外币买卖等等的包围中,坐在一篇介绍梵高作品又创拍卖高价、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收藏艺术品保值升值的文章旁,坐在一句“一枕西风梦里寒”上面——这是“深沪股市日评”的标题,说的是当日股市处于低谷。当年在奥维尔,医生用这双眼睛看到了一个疯狂天才的惨状与死亡;今天在“理财天地”中,则见证了世界的另一种疯狂,并且荒谬与讽刺是如此的深:贫苦画家的作品在身后成为万人争逐的高价商品、获利工具,落寞文人的诗词成为人们在股市没钱可赚时的心声!这个精神病医生,在这堆交易信息和荒谬讽刺中间益发显得手足无措,眼里的悲伤——那也是画家本人的眼睛——益发的浓。是真的,“一枕西风梦里寒”。)     
    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附录:  梵高图书选记    
    《梵高画册》,'台'衣若芬编撰,'台'艺术图书司,“艺术画廊丛书”,一九九〇年初版,一九九一年三月再版,一九九三年九月购于香港。    
    该册收彩色画图一百七十五幅、黑白十四幅,说明文字三万。封面梵高衔烟斗自画像,帽蓝,衣绿,背景红,一双眼睛惨绿——衣服与眼睛的绿诡异地投映在脸上。    
    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接连听到顾城、陈百强等年青有才者的死讯中,重堕死亡体验。夜读海子、骆一禾,翻此画册。最后面对封面画像,把手掌摊开放在上面缓缓摩挲,那惨绿、诡怖、绝望的眼神就在指缝间逼射而出,且随着手掌的移动那眼睛竟似活了!死亡活了!!!    
    书前代序,是陈长华就另一幅梵高最后自画像所写的短文《那双绝望的眼睛》,说:“难道就像你的遗言:‘悲痛的事,一生无以解除’?”“直到这最后一幅自画像,一双眼睛还坚持着,盯着凡间俗人。你的眼睛不能朝别的地方看吗?”    
    不但眼睛,梵高所有的画,几乎都有一种逼视的沉痛光芒。    
    一生无以解除。    
    永远的辉煌,梵高,照亮也刺痛我们平庸的心。    
    一九九三年十月    
    《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美'珍妮·斯东、欧文·斯东编,平野译,四川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第一版,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二版。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得于周生之赠。    
    好友周生知我心意,帮我买了这本旧书新版。原书是斯东夫妇因见梵高致提奥书信集太厚太贵,特意认真缩编,以使梵高的文字能走向一般公众。我一九八九年底从大学图书馆借阅过,常常深夜在烛光下抽着烟、喝着酒、对照着梵高的画作读之,看梵高如何在疯癫中仍念念不忘绘画、对色彩的疯狂追求、与高更的友谊、对法国南方灿烂景色的赞美,等等。他与弟弟提奥在信中反复谈着用钱,那种贫困令人心酸;但,他对人生始终诚挚,就算在树阴里也要加上古铜色的明亮光辉,所以全书总让我读得感动。    
    当时的初版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的,封面是紫黑底色中有如冲天火焰般的紫红丝柏树。一八九〇年七月,这棵丝柏熄灭了;整整一百年后,我们在这样的时间毕业,步入梵高所不能见容的浊世。此书后来另一好友罗生买到过湖南版,书名叫“梵高自传”还是“梵高书信选”什么的(后来他以内容有出入而扔了);又有四川版重印,把当初书名的正、副题对调了。我都没有买,因为喜欢“亲爱的提奥”这句话,觉得那些改动有商业的考虑意味;我无法接受少年时遇到过的、对梵高本人合适的好名目被商业行为败坏,至少,我要在书籍上保存最后一点点苛求,直到它回复原样。    
    不过,苛求并不能彻底,新版的封面已无复当年神韵。这也是对的,有多少东西能在时间的河流中好眉好貌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呢?    
    得书后随手重翻一下,又一次感受到梵高的气息,那种恬静、专注的态度,那种拙美的文字。像当年我所感叹的,他说得真好啊:“对于痛苦这种事情,我们知道得很少,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     
     二〇〇五年元旦暮色中汇辑整理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5节 老梵高,老塞尚

    梵高不谈艺术快一百年了    
    抄两段我认为是通人之论的文字:    
    叶灵凤先生在《寂寞的亨利摩尔》(《读书随笔·二集》)中说,有一回,现代艺术家摩尔一件比例悖于真人的人像雕塑摆在香港展览,引来市民窃笑。这本是自命高雅者叹息世风的绝好材料,但叶先生说:“这种艺术感受上的距离,一般浅见的批评家就用来作艺术欣赏力、理解力的高低判断,这实在是错误的。这不过是习惯的差异,不是艺术水准的差异。”说倘是香港市民不感陌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再夸张变形也会引来喜悦的赞叹声。文章最后说:“这就难怪摩尔的那位妇人,坐在草地上显得有点寂寞了。”    
    巴黎的张宁静先生写了一本风趣的小书,叫《给女人看的永远是半边》。其中一篇谈艺术之难懂,说法兰西人热衷于看艺术展览,目的不过是去展览他们的衣服。也难怪,因为艺术与现代社会纠缠在一起,便产生许多让人糊涂的问题,比如梵高生前不为世人认识,毕生只卖出一幅画,何以今天其作品成为富豪争逐的宠儿?等等。因此文章最后说:“当你穿着漂亮的衣服跻身于衣香鬓影的展览会场之时,却千万不要想着问号的问题。浪漫的情调,得体的谈话,优雅的风度才是最重要的,让艺术归于艺术,归于梵高,而梵高已不谈艺术快一百年了。”    
    寂寞是永远的。这是因为寂寞并不源于常为人自诩的“曲高和寡”,而源于“习惯的差异”、“陌生”,源于人之不同所产生的隔膜——这些正是永难消除的。看清这一点自可心平气和。能向公众大谈寂寞者常常并不真寂寞,或只是想用大谈寂寞换取不寂寞。“寂寞”,渐渐已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标签而有悖于其本质了。    
    真的,让艺术归于艺术,归于热爱它、默默安守它的大师,让它和他们寂寞长眠。有时真情愿我们只是谈谈漂亮的衣服,也不要用隔阂的喋喋不休去打扰那份安宁。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二日    
    喜欢老人的塞尚    
    正如张爱玲在《谈画》中自承的那样,我少年时也是不太懂塞尚,只喜欢梵高、高更等人,因为他们抓住某一特点,发展到顶点,鲜明、偏执,引人入胜,充满多方面的可能性。    
    直到一次读到心爱的画家莫迪利亚尼的一句话:“塞尚画的肖像在表达人生的无奈感受上与我有共同之处。”这话使我惊讶,短命的莫氏,笔下人物的忧伤和色彩都是浓烈的,带着神经质,与含蓄的塞尚可谓各走一端,何以会出此言?于是认真地读起塞尚来。    
    塞尚的贡献与成功首先在于静物画。他早期追随过印象派,但后来觉得他们孜孜以求的闪烁的阳光和流动的大气,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便放弃了对线条的追求,转用稳定的、单纯的、坚实的结构、形体和色块,表达对世界的感知。(据迟轲《西方美术史话》)    
    塞尚的人物画与静物画的态度是统一的,人物都是安稳于现实中,变得世俗、惨淡、朴实无奇,但总归是远离了那些虽然美丽但在生命中并不牢固的、转瞬即逝的因素。要表现这种态度的最佳主题莫过于上了年纪的人,塞尚正是这样做的。他曾在致鲍列尔的信中说:“我最喜欢那些年事已高的人的模样,他们因循世俗,顺随时务。”对他画的老人(包括老年自画像),张爱玲的《谈画》一文有极出色的描述:迷惑、留恋、沉哀、忍耐、惆怅、安然、洞明世事、看开了、平静微笑……这便是塞尚笔下的老年。    
    人在现实中,也一点点地开始“因循世俗、顺随时务”,渐渐明白“偏执、鲜明、引人入胜、多方面的可能性”是多么靠不住,便亲近起塞尚来,这个追求单纯、稳定、坚实的男人,给人一种可信赖的亲切感。美总是“闪烁、流动、转瞬即逝”的,现实中人不能奢侈,只像塞尚那样,一个花瓶、几个水果、一支烟斗,就支撑起平凡而实在的人生了。当然,那可真是凡俗的物什。或许也正因此,这位“现代绘画之父”今天已渐渐寂寞。    
    塞尚画的毕竟是上了年纪者,然而时代如此催迫着人,使得像莫迪利亚尼、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在一面把强烈的色彩涂上生命画幅的同时,一面也与塞尚的无奈深心相通。时代老人!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初稿,一九九六年三月修改,以纪念塞尚辞世九十周年。    
    今按:文中对莫迪利亚尼表示与塞尚“有共同之处”感到惊讶,乃因当时对两人了解未深。事实上,塞尚可能是对莫迪利亚尼影响最大的画家、是他一直崇拜的对象,莫迪利亚尼唯一临摹过的就是塞尚。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6节 冬阳献给比亚兹莱

    比亚兹莱,这个短命的世纪末天才,其成就之耸人耳目,以至鲁迅竟称:“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这样的广阔。”或嫌稍稍过誉,那且举三个艺术影响之外的影响例子:    
    一是高傲不可一世的王尔德,碰上比亚兹莱竟也有了危机感,因为比亚兹莱为他的《莎乐美》所画插图太具独立性也太出色了,王尔德担心被喧宾夺主、自己的文字反倒成为“插图的插图”,这是他与比亚兹莱闹翻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尔德真是幸运,有比亚兹莱为他作了那么精彩的插图。王尔德又真是不幸,替他画插图的是比亚兹莱!那些画确是能夺去、留住人的眼光的。    
    二是鲁迅,印行了我国第一部《比亚兹莱画选》,乃是不满于叶灵凤对比亚兹莱的模仿,而要让人“看看他未经撕剥的遗容”,这正是对比亚兹莱太喜爱所致。(他为“画选”写的那篇《小引》,对比亚兹莱的评述十分精到,我读后惊为“第三个鲁迅”。)    
    三就是叶灵凤,鲁迅嘲笑他“活剥比亚兹莱”,他却没有反击,原因之一肯定也是出于对比亚兹莱的心爱,而情愿硬挨下来。——一个只活了二十六岁、没受过正式专业训练的年轻人,竟让王尔德、鲁迅、叶灵凤这样的人物有如此这般的反应,那是多么的骄傲!    
    我没能见到鲁迅编印的《比亚兹莱画选》,对比亚兹莱的热爱,却是拜叶灵凤所赐。那是从《读书随笔》所得的珍爱之一,一九九〇年四月,还临摹了该书采用的比亚兹莱作品中最喜爱的《蓝披肩》,至今,这幅大学最后一个春天的小画仍挂在我的书房壁上。    
    曾将比亚兹莱怪异华丽、对比强烈的画风喻为“像是李贺的诗”的叶灵凤,多次提到他一个长久的心愿:为比亚兹莱写一篇评传、编一本画选。为此,他早年已花了不少钱购置比亚兹莱的画册,抗战时失散后,晚年在香港又不惜重金,重新搜集了一批其作品集、传记、评论等以作准备。可惜始终没有完成。他曾因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张望编出了一本《比亚兹莱画集》(辽宁画报出版社),聊以自慰说有此则自己的志愿也可搁起了。其实那本“画集”收图不过六十幅,比鲁迅的《画选》十二幅虽多,却也只是比亚兹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事情总在慢慢进步:    
    ——辽宁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增订再版的《比亚兹莱装饰画》,收图一百〇二幅。    
    ——漓江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月出版的金立德编《比亚兹莱插图艺术》,收图二百〇二幅。(我一九九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