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宁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增订再版的《比亚兹莱装饰画》,收图一百〇二幅。
——漓江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月出版的金立德编《比亚兹莱插图艺术》,收图二百〇二幅。(我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购得。该书印刷质量甚差,未能反映出我心爱的比亚兹莱的黑白精妙。)
——其后,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韦君琳编《比亚兹莱黑白装饰画选》,收图二百六十九幅。(此书无出版日期,我于一九九六年六月生日当天收到罗生寄赠。这本恰好的礼物,印刷则象样很多,又是大开本,看得悦目。)
因此,当二〇〇三年十一月购得《比亚兹莱大师图典》(“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十月一版),见其竟敢号称“首次以最大规模将比亚兹莱的作品集结”,不禁失笑:它统共不过一百七十幅。
但它也有胜于金、韦二书之处:一是收入了些比亚兹莱生前未能出版或出版时遭删削的作品(主要是色情意味过于彰显者。书中还将出版时的删改图与原作进行对比)。二是收入了2幅油画(比亚兹莱致力于书籍插图、装帧和招贴海报设计等,油画很少,一般也没见介绍过)。三是另附了几幅对比亚兹莱产生过影响的作品。四是印刷精美清晰,全部用铜版纸,较好地还原了原作的风貌效果;有二十余幅还是彩印,使我们看到了把黑白二色用到极致的比亚兹莱的另一面。
不过,这还不算本书的最大特色,它更主要的价值在于对其中117件作品的解说文字,不但是内行、到位的作品分析,还旁及与该画相关的比亚兹莱当时情况、围绕该画的故事等,把比亚兹莱的生平经历、各阶段创作风格都融汇在一起。包括引用他的书信、言论,采录评论家的评点和当时舆论的反应,介绍他的生活细节、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物、甚至是他为之插图的作家和书籍情形,等等。由此,不但知道了许多熟悉的作品的出处和背景,还读到许多有趣的内容,如:
比亚兹莱自述与促使他走上艺术家之路的大画家伯恩—琼斯初次见面的戏剧性情形;
比亚兹莱在作品中对王尔德、惠斯勒的讽刺性描绘;
比亚兹莱与王尔德的恩怨我们已基本了解,但原来在他俩生命末期都落魄出走法国时,在同一旅馆中还曾有过一次偶遇,不过仍然是不愉快的;倒是惠斯勒与比亚兹莱最终达成和解,还有过感人的对话;
为比亚兹莱拍摄了那张枯手托腮凝思照片(是我所见最好、最切合主人公气质的肖像之一)的埃文斯,是个书店老板,不但在比亚兹莱早年囊中羞涩时经常免费借书给他,还引荐他得到为《亚瑟王之死》画三百多幅插图的工作,从而使他一举成名并得以成为职业画家;
比亚兹莱独特的烛台图案签名,很可能是因为他喜爱在烛光下作画,他毕生都把两个独特的烛台带在身边,直至客死异乡;
比亚兹莱因受王尔德事件无端牵连而潦倒的后期,出现了两个密友,史密瑟斯和拉夫洛维奇,在经济上给予他支援,史密瑟斯还使他走上另一个创作高峰,但他俩一个是臭名昭著的色情书籍出版商,一个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比亚兹莱给他们的信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谈论不同的话题;
史密瑟斯作为有胆色的出版商、有品味的藏书家、有慧眼的鉴赏家,对困境中的艺术家们不惜变卖家产援助,以至去世时几乎一贫如洗;那个促使比亚兹莱最终皈依天主教的拉夫洛维奇,则写过研究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医学专著……
(本书没有提到一个细节:比亚兹莱后期受史密瑟斯的影响而创作愈发大胆,但又因信奉了宗教,死前不久曾请求史把他那些“不良绘画”毁掉——幸亏史没有听从——这种临终转折、晚年向善、老来道德的情况,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曾搜集了几个例子,后来在“书架之南”的《要年轻野火,不要年老自焚》中略谈过。)
在比亚兹莱的传记还没有中译本的情况下,这些解说篇章可算是比较丰富的资料;且由于画作以时间为序编排(但彩图置于最前,为同一本书所作的插图则安排在一起),把它们随那些惊才绝艳的画作读一过,也就能了解了比亚兹莱的人生与时代的侧影。因此虽然书不便宜,还是值得的。
当然,此书还不能说可弥补叶灵凤那本书未编成的遗憾,因为他毕竟与比亚兹莱有过那么特殊的缘分。但既不能起死者于地下,只好盼望今后还有更齐全的比亚兹莱出版物:画作全集;文学作品(比亚兹莱更看重自己的文学才华,写过一部未终卷却已被称为集中了“英国颓废主义的精华”的小说《在山下》,以及几首诗歌);书信集;传记。
——安静的冬日下午,坐厅中沙发、对阳台花木外的明媚阳光,美美的看完全书,又一次好好享受了比亚兹莱。1995年底,我曾将搜集到的报刊所载比亚兹莱画作合为一个小辑,题曰《冬阳献给比亚兹莱》;如今时节相近,在他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面前,还是想不出比那拙劣句子更好的题目了……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〇〇三年年十一月;二〇〇五年一月略修订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7节 通向春天的窗子
二〇〇二年二月四日是立春,特意在这一天让网上大洋书城送来一本《欧洲近代绘画大师》,以自度吉辰,为这好节气添一份纸上春色。
这类讲西方艺术的、彩图精印的书近年出了不少,已令人眼花缭乱;看到意大利人利奥奈洛·文图里此著的出版消息,心里却特别动了一下,一查旧笔记,果然就是我大学时从图书馆借读过的那本《西欧近代画家》。那时我摘抄了书内不少精彩的句段,其中一条,后来我还在一九九六年(塞尚逝世九十周年)发表的《喜欢老人的塞尚》一文中引用过,即塞尚说的:“我最喜欢那些年事已高的人的模样,他们因循世俗,顺随时务。”(经手的编辑朋友也说很喜欢这话。)
凭此良好印象,遂决定购此新版旧书——对大学时接触过、后来能买到的好书,我专门刻了一枚闲章“重聚唯有书”,那意味,一般是怅惘伤感的;这一本却相反,不负我择日购书的刻意,带来的正是春天般的欣悦,也是今年购书“二月盛宴”的其中一片美色。
我当年读的中译旧版《西欧近代画家》,四十年余前已译成,一搁十几年,至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才由人民美术社出版;依原书分为上下两卷,小三十二开;限于当时条件,纸印皆劣,图版只能黑白小幅,甚至因翻拍效果太差而舍弃了一些。今由主要译、校者佟景韩、朱伯雄分别对译文和译名作了修订(如旧版作者译名为文杜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二〇〇一年一月重新出版,合为十六开的精装一册;还原了插图,而且比原书作者所收的还增补了一些,计五百余幅;绝大部分改为彩图,有时用整页甚至整两页来印一幅;即使小幅的、黑白的,也因铜版纸印刷而十分精美。当然,价钱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我旧笔记所录当时读到的下册价一元四角,今版则售一百九十元。
佟、朱所撰今版《译者前言》指出:文艺复兴、巴洛克、十九世纪是二十世纪前世界美术史的三大绘画高峰,流行于坊间的丹纳《艺术哲学》和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分别着重介绍前两者,本书则集中介绍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流派纷呈风格迥异、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源头的后者。恰巧文图里的序里也提到了丹纳,他指丹纳那种环境决定论是谬误,因为它“不容许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这使我庆幸当年没有浪费时间金钱去购读曾风行一时的《艺术哲学》;文艺复兴方面的专门书籍我已另有几本,没有此书也不太要紧,而论述三大高峰的另两本名著,今则已尽得矣。
不知是否有意对应十九世纪之数,文图里此书论述了从戈雅到劳特累克的十九位画家,资料翔实、言之有据地评介了其创作历程与代表性作品。但在我看来,它的更大价值在于精辟独到、言之有见地评述了十九个“人”。我当年为之吸引并摘抄的,正是这些“人物志”的片段。塞尚之外再转录几条,以见作者和此书风格、特色之一斑:
“(莫奈)静观着自己的花园和园前潺潺流过的溪水,而并不觉得有任何必要去证明自己的才力,去说服那些不想听他说话的人。”
“(马奈)无视一切公认的绘画技法常规和舆论反应。总之,他是过了河就拆桥。”
“岩壁和橄榄树正是最适宜表现梵高的悲剧性狂热情绪的主题……(橄榄树)在尽力拔出土地,竭力把树枝伸到天上去……画家不仅在树身上,而且也在土地上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悲剧……”
“科学家的装甲以及他(修拉)那少年老成、无亲无友的孤僻性情,嫉妒一切、甚至嫉妒自己成就的心理,无非都是企图竭力掩饰他那过于温柔和天真的本性的一种表现。”
……
概言之,这是一部充满“人”味的,具有浓郁人文倾向和文人趣味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读作者的序跋,观其理念,更感到昔年的喜爱良有以也——
文图里虽然反对环境决定论,但也强调“艺术家的自由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和谐”、“创作想像与时代的艺术趣味之间的和谐”,他并没有忽略时代、社会等外在的东西,及艺术和艺术家与之的联系;然而,他更重视的是艺术和艺术家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自主性、自由、感觉、想像、思想和热情、思考和希望的方式。
文图里也并非完全抛开理论、纲领等理性的一面(别忘了他作为美术评论家、美术史教授的本业、专长;他的家学渊源,其父是研究本国美术史的著名学者;他的师承名门,乃著名美学家克罗齐的弟子。所以,他用诗意的文笔写“人”,却绝非虚言凿空、不着要领地滥抒情,全书是有坚实的学术基础的);然而,他并不把艺术家的意图、理论、纲领作为主要因素来对待,更看重的是艺术和艺术家感性、个性的一面。为此,甚至不惜牺牲某种正统史学的要求——他“试图把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等同起来”,但写的绝非习见的那种死板艺术史:他弱化流派,凸显个人,从不对某种主义作出“称颂”,而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艺术家的绝对价值上”;更居然不“恪守某些既定不变的准则”,不采用统一的标准,“而是从他们的创作个性特点出发”,去评述各个画家、各件作品。
此外,该书人文化也文人化的语言文风,是与文图里的写作理念和关注视角相统一的;而不应忽视的还有译笔,也有协调一致的流畅风格,同样出色,皆合我心。
该书完成于文图里因拒绝效忠法西斯而流亡法、美的一九三六、一九三九年。其强调艺术和艺术家的自由、独立、自主性,是否特定时代背景下有感而发呢?而它的中译旧版,印刷那么粗糙也能很快售罄,原因当然是其时社会环境下的“物以稀为贵”,但事实上它也有着与八十年代“时代精神之间的和谐”。我称赞它写得好,其实好不好是见仁见智的,我之激赏,实因自己是八十年代人,具有那一“时代的艺术趣味”、“思想和热情”、“思考和希望的方式”,才会喜欢投契,多年之后印象犹存。至于二十年后的今版仅得两千之印数,我也就同样自作多情上纲上线地感到,这象征着时代精神和口味的变易、消逝了。
说到时代问题,文图里在全书结束搁笔时“沉思”“回顾”,“不禁”为十九世纪的艺术“衷心赞佩”,称一八七〇到一九〇〇年间是“光辉的时期”;不止艺术,“在思想、宗教、道德、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其浪漫主义的理想和风气。“尽管我们这个世纪存在着反浪漫主义的趋势”,尽管当代画家有了新的追求,文图里还是固执地坚持: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及其艺术,是我们时代唯一的传统和立足点。(看得出他是身体力行,所以此书正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和激情。)如前所述,他本来更注重不同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对“主义”之类不感兴趣,但也许十九世纪在他心目中太重要了,因而也为这个光辉时期归纳了一些“统一的东西”——当然他这样做时仍是“浪漫主义”的,故此抛弃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光学综合”、“装饰性”等术语,而将十九世纪概括为“为争取艺术自主权而斗争的时期”:各个艺术家,“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纲领的要求,而仅仅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通过各自不同的道路”,“在对待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对待自然与题材”上采取了同一立场,“就是同这个世界的脱离,就是对艺术自主性的新的认识。”
——这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而激动人心的时代,总是逝去的时代了。想到这一点,我开头说的“春天般的欣悦”,也就不由得掺上了些微惆怅春归的情绪。
最后,文图里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本书所论及的画家几乎都是法国人”,其他少数几个,也与法国关系密切。“为什么一说到十九世纪的艺术,人们总是只说法国?”文图里的回答是:“请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上帝吧”,他只愿“简简单单地讲述”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历史。
为什么某一时代会群星灿烂,产生特别多的精神成果,特别“丰富、多样和精彩”?这样的问题也只有去问上帝了,我们也只能简单平静地忆念或追慕,“衷心赞佩”地回味或欣赏。文图里的这部著作,就是让我们得以欣赏追慕的一个好窗口,况且今版图文并茂,更能给人这样的美好感觉——打开窗子,就看到一个丰盈缤纷的春天。
当然,通向的是旧时年的春天。但在立春得之——
这已经是春天。
附记:今年“立春”在“春节”之前,民间便指这壬午马年无“春”,不吉。其实如果追本溯源,按历史传统的算法,此虑大可不必,因为立春本来就是农历的正月节,从汉代起,春节指的便是立春这一天;是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的。宋代江浙民俗,立春那天儿童相呼以“卖春困”为戏,正与近代粤人农历新年的“卖懒”风俗相仿,这两者的联系,似可作为古代立春即近代春节的佐证。也就是说,立春一到,就已是春天了。
也正因此,立春在古时农业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欢喜的节日,官民皆极重视,在朝廷,皇帝要服饰、车旗全套皆青,去举行迎春大典礼仪;在民间,则剪彩写宜春字帖贴于门上、剪彩燕或五彩丝绸悬戴于女子头上等。今人已没有这类兴致,至多像我,用一本书来作迎春点缀吧。
二〇〇二年二月上旬记;九月修改。
第二部分 画中有话第18节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
蒙娜丽莎最初的红颜
关于文艺复兴的论著,除了《做人要做文艺复兴的人》一文谈到的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佩特的《文艺复兴》、意大利历史学家欧金尼奥·加林主编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外,架藏还有佛罗伦萨人马基雅维里写的《佛罗伦萨史》,作者与文艺复兴其他巨人一样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其《君主论》是西方政治史上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后为史官,撰成这部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共和国历史;德国爱德华·傅克斯的《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作者认为,文化史研究中美术作品比文字材料更重要、更可靠,因此该书收入大量其时的风俗画、漫画;以及英国人丹尼斯·哈伊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米凯尔·列维的《文艺复兴盛期》,等等。
最令人神驰的要数乔尔乔·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作者是十六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雕塑家,“他的生存年代,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最光华灿烂的时代。大部分的文艺复兴大师,与他都是同时代人,而且都是朋友”。(叶灵凤,《读书随笔》)凭此本色行当和独特经历,他穷二十年之力,以上百万言,讲述了两个多世纪意大利二百六十多位艺术家的生平及其作品。——这样的篇幅容量,也只是“最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列传”(原题),文艺复兴之星河璀璨,可以想见!
这部巨著是对超人式天才进行赞颂的传记,也是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艺术史,又因收集了繁多的独此一家的第一手资料,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社会史、百科全书、珍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