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异端,西格尔也由于他的激进观点两次受到宗教会议的谴责,并被革 

除教籍,最后在教会的迫害下死去。 

     差不多与西格尔同时,弗兰西斯修会神学家罗吉尔·培根 (1214~ 

1294)也对托马斯的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驳。培根指责托马斯不懂亚里 

士多德写作用的希腊文,不重视数学和经验,把一切问题诉诸权威,通 

过烦琐空洞的逻辑演绎来解决。培根认为,在掌握真理方面有四种障碍, 

即盲从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不懂装懂。清除这些障碍,是 

时代的头等大事。在他看来,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和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逻辑论证。因此,他非常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凡 

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无怀疑的欢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 

使自己献身于实验”。培根一生也进行过许多次科学实验,提出过许多 

有价值的科学设想,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先驱。 

     培根虽然反对盲从权威,但他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他认为,圣经 

中包含着完善的智慧。但由于历代的翻译错误百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学 

习希伯来文,运用数学、地理学、历法学知识对圣经重新进行研究。此 

外,培根还对当时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建立一个廉 

洁的教会。但他把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上层,认为需要公正的教皇和公 

正的国王在一起,物质的剑和精神的剑在一起来纯洁教会。培根由于其 

激进的观点而受到教会的迫害,以60多岁的高龄被关进监狱,在长达14 

年的监禁后获释,不久即死去。 


… Page 45…

                3。晚期唯名论的兴盛和经院哲学的解体 



      (1)晚期唯名论者司各特和奥卡姆 

     出身多米尼克修会的托马斯的学说的日渐胜利,遭到了该会的天然 

宿敌弗兰西斯修会的一批学者的抵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邓斯·司各特 

和威廉·奥卡姆为代表的晚期唯名论。由于他们都是英国人,故又被称 

为“英国唯名论”。 

     司各特(约1270~1308)是弗兰西斯修会的权威理论家,人称“精 

明博士”。他反对托马斯主义用理性论证神学的作法,认为上帝不是形 

而上学的主题。在他看来,个体事物是完善的存在,共相只是精神从类 

似的对象那里抽象得到的共同的本质。因此,完善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 

识,而是个别的知识,知识起源于个别的感知。由此出发,司各特否定 

了认识上帝的可能性,认为人们不能把适用于创造物的概念通过组合或 

类比加在上帝身上。我们通过理性只能知道上帝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一 

切本质的本质,上帝是永恒的。至于上帝在时间中创造世界、上帝以其 

预知鉴临一切、上帝的三位一体等等都只能是信条,只能根据教会和圣 

经的权威信仰它们。如果我们要用理性思考上帝,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 

矛盾。司各特主张“双重真理”说,要求划清神学与哲学的界限,认为 

一个真理在哲学看来是真的,在神学看来就可能是假的,反之亦然。不 

过,神学和哲学之间不应该存在对立。神学并不是一门思辩的学科,而 

是实践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人的灵魂。司各特还反对托马斯关 

于上帝的本质是理性的观点,认为上帝的意志高于理性。上帝的活动全 

凭其意志决定,上帝愿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否则他就不是全能的了。 

上帝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也可以不创造一个世界,也可以创造一个完全 

不同的世界。上帝可以通过基督耶稣的牺牲拯救人类,但也完全可以用 

别的方法拯救人类。正因为如此,上帝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我们只能 

信仰上帝、爱上帝,信仰和爱高于认识。 

     司各特的思想在奥卡姆(约1300~1349)那里得到了更彻底的发挥。 

奥卡姆也主张一种极端的唯名论,认为个体是,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 

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既不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先,也不能存在于 

具体事物之中,而只能存在于事物之后,是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 

现实中没有任何与这种符号相对应的实在的对象。例如,现实中没有独 

立存在的联系,只有众多相互联系的事物。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外再设 

定一个联系,只能使科学毫无意义地复杂化,而这是违背逻辑和一切科 

学的基本原理的。因此奥卡姆主张,“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若以较 

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这句话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由这一原则出发,奥卡姆认为一切超出感官可感对象之外的抽象设想都 

应予以剃除,所以这一原则又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从唯名论立场出发,奥卡姆认为一切知识的基础都是从个体出发的 

经验。而上帝是无法感知的,因此,我们对上帝的任何自然知识都是不 

可能的。对上帝的存在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的证据,理性的证明对于信仰 

问题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有可能动摇神学信条。因此,必须放弃证明不 

能证明的东西,神学不是严格论证的科学,其基础不是理性,而是信仰。 

信仰应该向启示寻求支持,圣经就是启示的真理,圣经决不会有错误。 


… Page 46…

     奥卡姆在实践问题上主张政教分立。他认为,国家与教会各有其职 

权范围,国家负责处理俗世的公共事务,教会则负责拯救人的灵魂,因 

此教会不得干预各国事务。教皇不是基督的代表,也会犯错误,若有充 

分根据,教皇不仅应受到宗教的审判,还应受到世俗的审判。 

     奥卡姆因其激进观点曾被指控“讲授异端哲学”而遭监禁,4年后越 

狱逃亡德国,在德皇庇护下渡过了余生。 



      (2)神秘主义 

     以安瑟尔谟、托马斯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主流不仅受到唯名论的激烈 

批判,而且也遇到了神秘主义的挑战。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院哲学早期的贝尔纳德、 

波纳文图拉、圣维克多的雨果等人都是著名的神秘主义者。13世纪,神 

秘主义在德国、尼德兰地区又广泛流行开来,其最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神 

学家艾克哈特大师和他的学生陶勒尔、苏索。 

     艾克哈特 (1260~1327)是多米尼克修会会士,曾在巴黎和科隆担 

任神学教授,他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否定神学,认为我们只能说上帝 

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上帝是什么。上帝超越于一切理解之上。上帝认识 

到在自身预备的一切创造物的理念,从而创造了万物。上帝的认识也就 

是创造。一切事物都从上帝那里获得自己的本质,万物中真正存在的东 

西就是神性。人的灵魂是上帝的一切造物中最好、最完善的造物,它包 

含着“上帝的火花”。人的生命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上帝,与上 

帝合一。但这是不能通过认识上帝的创造物来实现的,也不能通过启示 

和教会的帮助,甚至也不用诵读圣经。上帝就在人的灵魂之中。只要灵 

魂弃绝了罪恶,弃绝了世俗的东西,弃绝了自我,就能在最纯净的出神 

状态中,在灵魂的闪光中直接认识到上帝,达到对上帝的信仰和爱。灵 

魂一旦直观到上帝的永恒之光,就获得了永生,人就成为上帝,与上帝 

永恒同在。 

     艾克哈特的带有泛神论色彩的神秘主义学说不仅否认了教会所倡导 

的善功的价值,而且直接否认了教会和神职人员的中介作用。这导致他 

在生前就已遭到教会的反对,在他逝世2年之后,罗马教皇又对他所宣 

扬的28个命题加以谴责。但他所倡导的神秘主义并没有因为教廷的谴责 

而被扼杀。他的学生陶勒尔和苏索在14世纪继续推动神秘主义运动的发 

展。鉴于过激的言词曾使艾克哈特的见解受到教会的谴责,陶勒尔和苏 

索都尽力避免了艾克哈特思想中的泛神论因素,但更加强调与上帝的神 

秘合一,强调上帝降生在内心之中。由此虽然使神秘主义失去了哲学的 

思辩性,但却更有利于在大众中的传播。14~15世纪在德国和尼德兰地 

区流行的神秘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艾克哈特师徒的影响。 

      (3)经院哲学的解体及其历史地位 

     随着唯名论的再次兴盛和神秘主义的流行,经院哲学不可挽回地衰 

败了。 

     经院哲学的本质内容就在于用理性的逻辑手段来论证神学信仰,理 

性和信仰的这种结盟在托马斯的神哲学体系中达到了它的巅峰状态。晚 

期唯名论者认为理性不能保证信仰,把信仰的基础建立在专断的权威之 

上,主张排除理性、纯洁信仰;神秘主义也否认理性在把握上帝方面的 


… Page 47…

作用,把灵魂得救、与上帝合一的希望寄托在神秘的直观上。这些观点 

不免动摇了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它一方面使神学失去了自己得力的“婢 

女”,从而损害了神学,因为任何在理性上站不住的东西,是很难让人 

们持久地当作真理对待的;另一方面也客观地造成了哲学和其他科学从 

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理性与信仰这种结盟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经院 

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经院哲学虽然在本质上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但作为一种哲学形 

态,它毕竟还具有理性的成份。它从科学的精神出发,鼓励和赞许自由 

的研究精神,把信仰的对象转变为思维的对象,把人从绝对信仰的领域 

引到怀疑、研究和认识的领域,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了人类理性 

思维的传统,在神学的框架下研究了一系列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的认 

识,填补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段空白。经院学者们对逻辑的特殊兴趣, 

也使这段时期成为西方逻辑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种意义上,我 

们也可以说经院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近代精神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 Page 48…

              六、罗马教会的衰落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天主教会的大分裂 



      (1)教皇博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普四世的权力之争——皇权 

对教权的初步胜利 

     13世纪下半叶,神圣罗马帝国正值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此时 

的德意志已陷于分裂,而法兰西王国则日渐强盛,法王开始代替德皇扮 

演罗马教皇的禁卫军角色。1285年法王腓力普四世 (1285—1314在位) 

登上王位,成为法国第一个专制君主。他加强王权,任用一批市民出身, 

精通罗马法的法学家掌握司法权,免去了一向把持司法机关的神职人员 

的职务,试图摆脱教皇控制。由于对英战争的需要,腓力普四世向圣殿 

骑士团借款,又下令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影响了教皇收入。 

     1294年博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登上教皇宝座,他坚持教 

皇权力至高无上,反对法王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1296年发布通谕,宣 

称不得教皇许可,任何人无权向教产征税,违者革除教籍。腓力普四世 

针锋相对,下令禁止法国金银货币出境,使罗马教廷的财政受到沉重打 

击,也严重影响到意大利银行家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要求教皇妥协, 

准许法王向神职人员征税。教会的政敌也趁机攻击博尼法斯八世传播异 

端,出卖神职,谋害前任教皇西莱斯廷五世等29条罪状,要求腓力普四 

世召开宗教会议,讨论教皇继承人的问题。教皇被迫屈服,承认法王有 

权征收神职人员的税。1301年腓力普四世以叛国罪逮捕了法国大主教, 

教皇立即下教谕遣责,命令法王予以释放,并通令法国主教们到罗马开 

会,讨论教会处境问题。腓力普四世下令禁上任何法国主教前往罗马。 

1302年腓力普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由贵族、僧侣和市民资产阶级参加的 

第一次三级会议,与会者一致支持国王。为此教皇发布《一圣通谕》, 

重申教皇拥有高于世俗君主的权力。对此,腓力普四世立即召开会议讨 

论教谕,并宣布审判教皇。1303年法王派人潜往罗马,勾结教皇政敌, 

在教皇宫邸痛打凌辱了博尼法斯八世,教皇不久因此去世。腓力普四世 

对待教皇的暴力行动得到了法国人的普遍拥护,也未受到英、德、意群 

众的反对,这表明教皇权势已进入没落的时代,从此,法王控制了罗马 

教廷。 



      (2)阿维农教廷 

     1305年教廷在腓力普四世的压力下,选举法国人克雷门五世 (1305 

—1314在位)为教皇。克雷门五世因意大利政局动荡,不敢去罗马就职, 

在腓力普四世授意下,1309年将教廷迁至紧靠法国南部边境的阿维农, 

称作“阿维农教廷”。此后,阿维农教廷连续7任教皇都是受法王控制 

的法国人。直至1377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才将教廷迁回罗马。教皇迁 

驻阿维农的70多年,被称为“教皇的巴比伦之囚”时期。 

     克雷门五世即位后取消了博尼法斯八世颁布的一切禁令,他还修改 

了《一圣通谕》。1311年发布《荣耀君主》,承认世俗王国是上帝直接 

设立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雷门五世组织了一个编纂机构将历届主 

教公会议和历次宗教会议的决议、信条及历代教皇颁布的教令,编辑成 


… Page 49…

一部教令法典,1317年继任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将之正式出版,至今一直 

为教会所采用。1312年在腓力普四世策划下,教皇以种种罪名解散了圣 

殿骑士团,对巩固王权起了极大作用。 

     但是,教皇虽为法王所控制,即仍然干予西欧其它国家的事务。 1316 

年法王在里昂召集全体枢机主教会议,选出约翰二十二世 (1316—1334 

在位)为教皇。当时,德国巴伐利亚诸侯路易和奥地利的腓特烈正在争 

夺帝位,教皇为削弱德国在意大利的势力,在法王菲力普五世 (1316— 

1322在位)支持下,否认二位侯选人的帝位资格,宣称教皇在帝位空缺 

时有权治理帝国,遂引起教皇与路易之间的斗争。教皇的干预引起西欧 

国家的普遍不满,同时,为维护教廷庞大开支而加重苛捐杂税,也使人 

民反对教廷的斗争不断发生。与此相应,在理论上出现了种种全面否定 

克吕尼派建立的教皇权力至上论的观点,它们明确提出,世俗统治者有 

权管辖教会人员和教会事务,罗马教皇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 

主教的权力都是平等的,一切权力的基础都是人民主权。教会的最高权 

威是以全教大会为代表的全体基督徒,最终权威是 《圣经》。只有立法 

机构,而不是教皇,才有权解释 《圣经》,人民是立法权。教会和国家 

统治者要由他们任命,对他们负责。上述思想在意大利诗人但丁 (1265 

—1321)的《论帝制》和法国马尔西留与约翰合著的《和平保卫者》一 

书中都得到了反映,对后世欧洲的政治理论影响甚远。这一切都使罗马 

教廷声威日下,陷入危机。 

     1370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即位。当时的教皇 

国已在意大利人民的联合反抗下危在旦夕。1376年教皇亲率雇佣军离开 

阿维农,进军罗马,1377年罗马教廷正式迁回罗马梵蒂冈,从而结束了 

70余年的“阿维农时期”。 



      (3)西部天主教大分裂 

     1377年教廷由阿维农迁回罗马后,由于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占多 

数,因此并未摆脱法王控制。1378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法国人 

把持的枢机主教团希望迁回阿维农,但在罗马贵族和民众的压力下,选 

举了意大利人为教皇,称乌尔班六世 (1378—1389在位)。乌尔班六世 

决心清除法国势力的政策,招致法国枢机主教团的不满。4个月后法国枢 

机主教团另选日内瓦的克雷门七世 (1378—1394在位)为教皇,宣布上 

次选举无效。克雷门七世及其枢机主教团又迁往阿维农,而乌尔班六世 

拒不退位,重在罗马组织教廷。从此在西部天主教史上开始了双皇对峙 

的大分裂局面。 

     罗马教廷和阿维农教廷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