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一角”之论。由于禅宗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最好的宗派,所以发挥
的实际社会作用也最大。天台,华严、律宗等勉维宗绪。唐代密宗也曾
传入,但因与中国儒家注重家族伦理的传统相抵触,很快便失传了。隋
唐僧人道绰、善导创立的净土宗,因宣扬只念阿弥陀佛名号便可往生西
天净土,是佛教中的简单法门,深受广大没有文化的农民的欢迎。宋代
以后成为天下共宗。
中世纪的中国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东亚文明的中心,佛教也由此
向亚洲各地辐射。佛教在朝鲜的三国时期先后传入高勾丽、百济和新罗。
到了新罗王朝时代,朝鲜僧人义湘入华学习,回国后开创华严宗。圆测
从慈恩寺得窥基正传,回国创立唯识宗。高丽王朝时,义天来华留学,
回国后创立东海天台宗。知纳开创曹溪宗,传禅宗法门。公元11世纪,
高丽王朝刻印了《高丽藏》,成为佛教史上一件盛事。日本奈良时期,
全面学习中国,派遣唐使到中国留学,也广泛地接触了佛教,回国后相
继开创了所谓的奈良六宗 (三论、唯识、华严、律宗、成实、俱舍)。
平安王朝时,最澄来华学习,回国后传日本天台宗。空海到长安青龙寺
修习密宗,开日本“东密”之先。这两派至今仍有传人。幕府时期,日
本僧人不仅入华学习,而且开始创立日本宗派。亲鸾创净土真宗,一遍
创时宗,日莲创日莲宗,这些日本化的佛教流派在日本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的佛教也曾传入越南,唐代无言通和尚创“无言通”派,宋代草堂
和尚传“竹林禅”派,都有很大影响。
中国中原佛教向周边少数民族的辐射,也是宗教传播的一个重要方
面。以契丹人为主体建立的辽朝,以女真人为主体建立的金朝,以党项
人为主体建立的西夏,都从唐、宋大量输入过佛教。另外,佛教从汉地
和印度分别进入西藏,对藏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起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
用。经“前弘期”和“后弘期”的艰难发展,佛教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以上,简单罗列了世界三大宗教在全球各地流传的大致情况,除此
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宗教,在某些民族和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中国的道教、祆教、摩尼教,印度的印度教,本书也作了言简意赅的介
绍,此处不再说明。
2。东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
宗教是世界中世纪文化的重心,尤其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体现了当
时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三大宗教在将世界二分化,追求彼岸世界方面
有共同性,无论是耶稣基督宣扬的天国,还是穆罕默德阐扬的天堂,或
者是释迦牟尼开示的“涅槃”境界,都是超越现实的客观世界的。但是
由于宗教的类型不同,而且其流行地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因而
所发挥的社会效果不同,产生的历史作用也不尽相同。限于篇幅,我们
只能就宗教与政治,宗教与哲学的关系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 Page 8…
(1)宗教与政治
在中世纪的西欧、中东和远东,虽然都是封建社会,但宗教组织在
社会上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不仅直接改变了当时这些地区的社会进程,
而且对近、现代仍产生着明显的影响。
在西欧,西罗马帝国自身的腐朽和蛮族的入侵,揭开了欧洲中世纪
的序幕。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欧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即使有几个
大帝国曾经显赫一时,但其内部也分化成许许多多的封建领地。封建政
权的分裂和弱小,反而使宗教组织显示出它的统一和强大。因而中世纪
的基督教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足以同王权抗衡,甚至在一定
时期里支配各国王权。封建君主需要请教皇为自己主持加冕礼,以此显
示职权的合法性。而教皇革除教籍的“绝罚”,可以迫使德意志皇帝亨
利四世跑到罗马城外的雪地里“赤足披毡”,恳求教皇的“宽恕”。可
是西欧毕竟是有自身长期文化传统的国家,基督教虽然被定为国教全民
信仰,但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分权的历史传统还在,教皇也不能一手
遮天。再加之教会内部又有不同的教派,世俗的封建统治者也会加以利
用。因此亨利四世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教派的支持废立教皇。在西欧中世
纪,帝王迫使教廷几度搬迁,教权与王权的对抗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史
上的主要内容。这种情况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后建立以“三权分立”
为核心的分权体制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
在中东,伊斯兰教产生之前,该地区基本处于鸿蒙未开的“蒙昧时
代”,因此穆罕默德一旦创教,立即填补了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哲
学、文学、艺术的一切文化空间。所以中东国家都是高度政教合一的,
封建君主既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还是最大的封建
地主。无论是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还是奥斯曼帝国的苏
丹,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都是不可丝毫动摇的。中世纪的伊斯兰教国
家,政教合一水平最高,甚至伊斯兰教中的派别,也主要是因民族和政
治利益的对抗而产生,很少是出于对宗教理论理解上的差异。
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从秦、汉就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大
帝国,而且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主要以儒学为王权的合理性进行论
证。因而各种宗教,无论是中国自生的道教、还是外国传入的佛教、伊
斯兰教、祆教、摩尼教,都必须处于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下,任何人不
得与皇帝分廷抗礼。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教权与王权抗争的情
况。佛教徒在其发祥地印度地位崇高,在家不拜父母,入国不拜帝王。
但这一条在中国就行不通,经过一番辨论,和尚们还得把皇帝当成“当
今佛祖”跪拜。在家里拜父母写进了王朝的法典,甚至见了封建官吏,
也得屈膝相见。皇帝觉得宗教可以“阴翊王化”的时候就大力赞助发展,
可是当他感到宗教“与民争利”,“与国争税”时,也可以用一道诏令
“灭佛”。东方这种教权屈从皇权,服务于皇权的情况,导致了东方社
会君主专制势力的强大,缺乏民主制度发展的文化土壤,资本主义萌芽
滋生的困难。
(2)宗教与哲学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世纪宗教与哲学关系的不同,导致
了近、现代东西方思维方式的重大差异。
… Page 9…
在西欧,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以前许久,就已经有发达的古希腊和罗
马哲学。从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哲人们惊异于大自然造化
之神奇,便沉迷于探讨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研究。当基督教成为全民族
的宗教信仰以后,这种思维的习惯倾向并未根本变化,追寻自然本原的
形而上学冲动转化成了研究上帝存在的热情,用自身本有的哲学来论证
外来的宗教。而形上、形下界线分明的思维定势,演绎成了探讨一般与
特殊,名词与实物孰真孰假的争论。欧洲中世纪有发达的经院哲学,唯
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议,以一种曲折的形式,使古希腊文化传统和希伯莱
文化传统得到了结合,造成了欧洲哲学形而上学领域发达的特点。
在中东,伊斯兰教几乎是创生在“蛮荒”的土地上,穆罕默德不仅
吸收了其它宗教的信仰和仪式,而且也吸收了那些包含在宗教形式里
的,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所以伊斯兰教可以说占满了穆斯林社会生活
的一切空间,从婚丧嫁娶到财产继承,从经堂教育到日常起居,从诉讼
程序到罪犯惩罚,……伊斯兰教义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尽管随着伊斯兰
教势力的扩张,穆斯林帝国的范围远达南欧,一批阿拉伯思想家继承了
古希腊哲学的优秀遗产,并曾对欧洲经院哲学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在伊
斯兰教内部却从未产生过具有较大影响的宗教哲学流派。在整个中世
纪,信仰淹没了理性,未能产生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古老的儒家哲学一直是宗法等级社会最好的思想武器,然
而儒家思想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即长于伦理而拙于思
辩,宇宙生成论不完整。佛、道二教恰恰是在这个领域里发挥了填补空
缺的作用,所以说中国是用外来的宗教弥补自身的哲学。平心而论,佛
教的理论体系缜密严整,非儒家所可比拟。但儒学早已根深蒂固,深入
人心,有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所以三教冲突,三教融合的结果不是
佛化儒学,而是儒化佛教。中国人用自己固有的天人合一、本末一致、
体用无间的思维定势重新整理了佛教,五位百法、四分、三性的分析哲
学被淡化、忽略了,而佛性问题则被凸显了出来,讲究“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的中国化佛教——禅宗成了佛门正统。印度的佛教哲学被
中国人充分消化了,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下不分,注重实用理性,
人生哲学发达是中国哲学的特色。
… Page 10…
二、基督教东西两派——希腊派
和拉丁派的对峙
1。东西两派的历史沿革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东派希腊教会和西派拉丁教会
很早以来,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
境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早在希腊化时代,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
山大大帝为建立世界帝国,东征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小亚细亚、
伊朗等地,在这些地区普遍推行统一的希腊语言,贯彻希腊精神,采用
希腊生活方式,使大片土地在文化上希腊化,形成了许多希腊化国家。
在此之后,拉丁人建立了罗马帝国,用武力征服了东部地区,建立起政
治统治,但并没有能够从文化上征服已被希腊化的东方。公元4—5世纪
以后,罗马帝国东部的希腊化进程更加加剧,使东西方差异日益明显。
公元330年,罗马大帝君士坦丁为了有效地控制帝国东部,迁都拜占庭,
改名君士坦丁堡,也称“新罗马”或“第二罗马”。从此,帝国逐渐明
确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部以罗马为中心。
君士坦丁去世后,帝国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两个儿子统治,395年,东西罗
马帝国正式分立。随着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东西两部分更加脱
离。至7世纪伊斯兰教的崛起和入侵,进一步使东西方在政治和疆界上
划清了界限。
伴随着东罗马帝国的希腊化进程,西罗马帝国则逐渐摆脱了希腊化
影响,在西部地区开始了日益拉丁化的过程。从3世纪以来,西罗马帝
国经常受到北方蛮族的不断侵扰,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彼此的接触和
交流,蛮族人不断地被先进的拉丁文化所同化。当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
蛮族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封建国家,进一步加速和扩大了拉丁
化,使西部与东部更加脱离,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在语言、习
惯、生活方式等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差异。随着以后的发展,东方
与西方日益成为两个部分。
与罗马帝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分为东西两部分相适应,基督教
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东西两派。西派以罗马教会为中心,
东派起初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三大教会为中心,以后随
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立,君士坦丁堡成为东都或政治权力中心,君士坦
丁堡教会便逐渐居于东派教会的首位,与西部罗马教会相对峙。
与帝国东部的希腊化过程相一致,东部教会也经历了一个希腊化过
程。在希腊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下,东派教会形成了一些不同于西
派教会的东方特色。在神学思想上,东派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
倾向于用哲学观点看待基督教,比较注重带有思辩色彩的三一论和基督
论。在教会的组织制度方面,不存在罗马教会和教皇那样的统一中心和
首脑,受制于皇权政治,具有依附性。在宗教礼仪和节日方面,形成了
一套比较严格的体系,对外在礼仪上的重视更甚于西派教会。宗教气氛
浓厚,宗教生活带有神秘性。由于东部地区通行希腊语,所以东派教会
又称“希腊教会”。
随着帝国西部的拉丁化,西方基督教也日益拉丁化。4—5世纪时,
… Page 11…
拉丁语已完全取代希腊语,成为西方教会的官方语言。由于西部地区以
罗马为中心,通行拉丁语,所以西派教会又称“罗马教会”或“拉丁教
会”。拉丁教会受罗马法学传统的影响,倾向于从法学角度看待基督教,
福音书主要被视为一种新的律法。因而,罪与恩、意志自由和教会问题
成为神学的中心思想。罪与恩的思想与坚强有力的教会组织相结合,使
西方教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较东方教会强得多,西派教会的权力较
东派教会也大得多,经常出现教权与王权之争。在宗教礼仪方面也不似
东派教会那么严格。
东西两派教会为争夺基督教会首席地位所进行的长期斗争,构成了
中世纪基督教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统治已处于摇摇欲坠的危
机之中。残酷的统治压迫,无休止的征敛,贵族奴隶主穷奢极侈的腐化
生活和下层百姓的困苦,使得罗马帝国陷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在这
种背景下,境内,以基督教异端形式出现的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境外,
衰弱的帝国也已无力抗击蛮族的不断入侵。而不堪忍受帝国统治的奴
隶、农奴,甚至小农和平民不仅不愿抵抗外敌,而且还抱着欢迎态度,
希望接受他们的统治,以改变自身的困境。因此,当汪达尔人由西班牙
进入北非时,当地居民拒绝总督的抵抗命令,与他们联合起来发动起义,
消灭了当地的罗马统治者,解除了身上的全部债务束缚。在蛮族入侵的
其它行省里,都发生了类似的行为。而此时的罗马军团已彻底腐化堕落,
无力反击,帝国的皇帝也成了蛮族雇佣军的傀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势
成必然。公元476年,帝国皇帝罗慕洛被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于
是,在蛮族入侵和人民起义的内外交困的打击下,西罗马帝国终于覆灭。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西欧政治史上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它标志
着旧世界的告终和新世界的到来,从此西方进入了中世纪封建时代。相
比之下,对于基督教本身的发展而言,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所具有
的意义显得并不那么重大。因为蛮族人虽然把罗马帝国的文明变为一片
废墟,却唯一把基督教继承了下来,使它在整个中世纪的文化领域占据
统治地位。所以,不仅东方基督教的发展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且西方
基督教的发展也未导致根本的或重大的变化。不过,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为西派教会的发展壮大也提供了可乘之机。起初罗马教会感到茫然无
措,继而便利用混乱无主的局面,趁机扩充权势,发展势力,提高了主
教的地位,扩大了基督教的疆界,使罗马教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导致
以后几百年之久的教权与王权互相争雄,这种情况在一直受强盛的皇权
控制的基督教东派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同时,由于罗马教会忙于争权夺
势,致使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而在神学理论方面却无甚创造性建树,基本上是沿袭公元5世纪初在与
佩拉纠主义论战中形成的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直到13世纪托马斯主义
兴起,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2。西方基督教在蛮族中的传播活动
… Page 12…
(1)在不列颠诸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