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僧诠、法朗是南北朝时期三论师的代表人物,可以视为三论宗的前驱。 

     三论宗的真正形成是在吉藏手中。吉藏(公元549年—623年),俗姓安, 



① 《修习止观坐禅之法要》。 

② 《法华玄义》卷二上。 

③ 《摩诃止观》卷五上。 


… Page 108…

祖籍安息,因避胡乱来到中国,生于金陵。出家后曾就学于真谛三藏, 

深受赏识。后从学于法朗,继承了三论师的思想体系。陈隋之际江南寺 

院荒芜,他曾在各寺中搜集文疏,流览涉猎,学识大增。隋平定百越后, 

他到浙江会稽嘉祥寺传法,听者千余,被世人称为“嘉祥大师”。唐初 

被请入长安,唐高祖设十大德管理天下僧务,他也是其中之一。吉藏平 

生讲三论100余次,并著有《大乘玄论》、《三论玄义》及三论的注疏 

26种,完成了三论宗的创教大业。三论宗的基本思想有三: 

     第一、破邪显正。即破有所得,显无所得。吉藏主张破而不立,除 

去一切离情别见,于是便体现了言诠不及,意路不到的无名之道,这就 

是对中道的体悟。他所要破的邪包括外道不明人法两空,执着诸法为实 

有;《毗昙》虽达人空,却执法有;《成实》没有除去偏空的情见;堕 

于有所见的某些大乘,虽除偏空,但仍执着涅槃有所得。可见三论宗将 

 “毕竟空”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真俗二谛论。为立“毕竟空”,故用真、俗二谛来诠显它。 

二谛均为引导众生的言教,为著空者依俗谛明有,为执有者依真谛明空, 

令其体会超绝空、有的诸法实相。 

     第三、八不中道。三论宗据《中论》所列不生、不灭、不一、不异、 

不断、不常、不来、不出这八不法门说明二谛义。生、灭、断、常是人 

们在时间上的计执,一、异、来、出是人们在空间上的计执,三论宗皆 

冠以否定词“不”,使众生体会诸法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不要在任何 

方面有所偏执。 

     三论宗在唐代数传之后便衰落下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毕竟空” 

理论太彻底,甚至把成佛,涅槃也说成是空,因而难免动摇信奉者的诚 

心,故遭到了大乘有宗诸派的尖锐批判。 



                      3。玄奘西行与唯识宗的创立 



     唯识宗是流行于唐初的一个佛教流派,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开创, 

得名于“万法唯识”的基本宗旨。由于该宗侧重于法相分析,故又名法 

相宗。另外,玄奘西行回国后在长安慈恩寺译经,该宗因地亦名慈恩宗。 

唯识宗主要是传播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有宗学说,是由玄奘直接从印 

度取来的真经。 

     玄奘(公元600年—664年),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将军之 

家。投入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 

异,难于自圆其说,所以决心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逾甘肃,出敦煌,经新疆 

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辛,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当时 

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大乘有宗传人戒贤学习。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 

僧人4000人,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 

声明等)的学者皆有,玄奘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本人也因知识渊博, 

擅长辩论而“声震五竺”,被尊为“三藏法师”。戒日王曾经在曲女城 

为玄奘举行过“无遮大会”,一十八日无人可敌。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玄奘结束了17年留学生涯,携带657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 

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高的礼遇。玄奘西行求法,行程5万里,亲践 


… Page 109…

    110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弟子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大唐 

    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成为世界上著 

    名的舆地著作。玄奘在回国后的19年间,与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 

    译、重译了75部,1335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译经 

    的同时,玄奘向门人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立唯识宗 

    的工作。玄奘本人倾全力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子窥 

    基的著作中。 

         窥基 (公元632—682年),俗姓尉迟,字道洪,出身于贵族家庭。 

    17岁出家,投身于玄奘门下,参与译经事业,担任笔受。在译经的同时, 

    他又写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等著作,发挥了唯识宗 

    的观点,完成了创立宗派的工作。当时唯识宗在社会上盛极一时,窥基 

    本人被朝廷尊为“慈恩大师”。 

         唯识宗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严格遵守印度教义的流派,其思想观念 

    与印度大乘有宗无大差异(参见第十二章),此处介绍从略。但是一方 

    面由于唯识宗的理论烦琐复杂,不合中国人简易平实的思维习惯;另一 

    方面也由于唯识宗抱着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五种姓说”不放,不合中 

     国的国情,所以仅在唐初盛极一时,数传之后便迅速衰落了。 



                             4。华严宗及其思辩哲学 



         华严宗因崇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始人法藏 

    被武则天赐名“贤首”,亦称贤首宗。 

         陈隋之际的杜顺(公元557年—640年)、智俨 (公元602年—668 

    年)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而其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法藏时代。法藏(公 

    元643年—712年),其祖先为康居人,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听智俨讲 

      《华严经》,深通玄妙。 28岁时武后请他在太原寺讲《华严经》,他指 

    着宫中金狮作喻,其讲义便是有名的《华严金狮子章》。他还著有《华 

    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等书,后代 

    多保存了下来。至此,华严宗观门、教相皆建立周备,特别是经武则天 

    的提倡,并亲为华严经新译本作序,使之在中唐盛极一时。法藏弟子很 

    多,但也使教义产生出歧义。华严四祖澄观(公元738年—839年)以恢 

    复法藏时代华严宗旨为己任,中兴华严宗,社会影响很大,被尊为“清 

    凉国师”。五祖宗密(公元780年—公元841年)以诵经修禅为业,提 

    倡华严宗与禅宗的调和,所以也称“圭峰禅师”。宗密死后4年,发生 

     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华严宗寺院被毁,经典被焚,势力从此一厥不振。 

    五代及宋明虽代有传人,但社会影响已经很小了。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说”。他们把世间的一切存在,有 

    为、无为、一多、总别、净染诸种差别统统囊括在“一真法界”之中。 

    而法界又是“唯心缘起”的,“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 

              ① 

    方生。”宇宙万法皆是心中幻相,故无自性。华严宗还发明了“六相圆 

    融”和“一多相摄”等一系列相对主义思想范畴,用以说明诸法皆无自 

    性。“六相”指总相(全体)、别相(部分)、同相、异相、成相、坏 



① 《华严义海百门》。 


… Page 110…

     相。这些范畴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华严宗却要证明它们是 

     圆融无碍,绝对统一的。以总、别为例:“何者是总相?答:舍是。此 

     但椽等诸椽,何者是舍耶?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 

                                                              ② 

     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 房子是总相,椽、瓦等 

     建材是别相,离了椽瓦诸缘房即不成,得之便有舍,所以说别相即总相, 

     总相即别相。其他四相也是这样从相互依存变成了相互等同。华严宗教 

     人们“六相圆融”的观法,就是叫人们看淡世界上的矛盾和差异,“是 

                                        ③ 

     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看破红尘即可获得解脱。他们用“十玄 

     门”来形容这种没有矛盾,圆融无碍的终极境界:一、同时俱足相应门;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网镜门;五、 

     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显隐俱成门;七、诸藏纯杂俱德门;八、十 

     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变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门” 

     是华严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每一事物皆为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又都是世界的全体,就像天帝头上结满宝珠的帽子,每颗宝珠都可 

     以照见其它宝珠的影子,而自身的影子又映照在每一颗宝珠之中,重重 

     无尽,无不圆足。所以华严宗以代表佛教最高水平的一乘圆教自居。 

          华严宗在天国设置问题上,充分表现了中国宗教的特色。他们不是 

     把天国安置在远离人世的彼岸,而是放在了此岸世界之中,为此他们提 

     出了“四法界”理论。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 

     ①这是指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无尽的差别和矛盾,所以烦恼痛苦。二、理 



                                                           ② 

     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在真如佛性之中,一些事 

     物本质上都是圆融无碍的,同一相即。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 

                                ③ 

     义,性、分无碍故”。 理在事中,理界的同一无碍事界的矛盾,互不干 

     扰,平安相得。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通融, 

                        ④ 

     重重无尽故。”在获得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真谛之后,再反观事法界,诸 

     种矛盾也就圆融无碍了。由于理在事中,故成佛不在他求,只要通过诵 

     经、坐禅,转换思想方法,舍迷入真,即可流入菩提若海,获得涅槃。 



                             5。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因 

     其以“直证本心”为宗旨,故亦称“佛心宗”。按照他们自己开列的谱 

     系,西土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共有28祖,其说并无实据。但禅宗东土 

     诸祖则确实是从达摩开始的。达磨生卒年月不详,南天竺人,梁中叶泛 

     舟渡海来到中国,曾在金陵与梁武帝问答,但因机缘不契,渡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七年,终日不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壁观”, 

      “理入”为名目的新禅法,为禅宗创源。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 



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 

③ 《华严义海百门》。 

① 《法界观门》。 

② 《法界观门》。 

③ 《法界观门》。 

④ 《法界观门》。 


… Page 111…

    —公元606年),皆以《楞伽经》印心,所以社会上也把他们称为楞伽 

     师。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改而用《金刚经》传法,常年隐居 

     黄梅山。五祖弘忍 (602—675)也常年住黄梅东山寺,门下弟子达到了 

     700余人,人称“东山法门”。弘忍晚年欲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证 

     心意。上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 

                      ① 

     莫使惹尘埃。” 此偈表达了他重视宗教修习的渐悟思想。当时仅为伙头 

     僧,不大识字的慧能请人代他写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② 

     佛性常清寂,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的见解更为深刻、彻底,便 

     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因惧怕神秀人多势大,慧能连夜携带衣钵逃回广东。 

     从此禅宗分化成南、北两大派。 

          北宗神秀(公元606年—706年),俗姓李,开封人。少年出家,投 

     于弘忍门下,为上座弟子。弘忍死后继续统领僧众,武后闻其高名,请 

     入长安说法,在内道场供养,有“两京法主”的美誉。不过北宗的思想 

     缺乏发展,数传之后便被南宗取而代之。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亦名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 

     兴)人。他本是不识字的樵夫,打柴养母渡日。因闻人诵《金刚经》而 

     有所醒悟,投于黄梅弘忍门下,得衣钵后隐居深山15年。慧能的身世使 

     他不满意当时佛教日益贵族化倾向,在隐居深山时,他创造了一套“直 

     证本心”,“顿悟成佛”的简单法门,同时对几百年来佛教大量译经、 

     读经,大搞宗教仪式,长时间坐禅修练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 

     僧俗信众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慧能的宗教改革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 

     源,禅宗思想迅速流遍全国。他说法的记录被后人整理为《坛经》,成 

     为禅宗的根本依据。 

          慧能身后禅宗分成了南岳、青原两大系统。南岳怀让(公元677年 

    —744年)少年出家,在曹溪投于慧能门下,相侍15年,问答投契。得 

     法印后往南岳般若寺传教30年,弟子众多,而以道一最为著名。道一(公 

     元709年—788年)俗姓马,后世人称马祖。他投于怀让门下后,终日坐 

     禅,怀让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乃取 

     一砖在地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么?”答:“磨作镜。”道一愕然, 

     说:“磨砖岂能作镜耶?”怀让乘势开导他说:“磨砖既不能作镜,坐 

                      ① 

     禅岂得作佛?”道一由此顿悟。道一得法后建立丛林,聚众说法,门下 

     有南泉普愿,西掌智藏,百丈怀海等名僧129人,各为一方宗主。禅宗 

     从此大盛。唐末、五代百丈怀海门下由沩山灵佑 (公元771年—853年) 

     和仰山慧济(公元807年—883年)共同创立了沩仰宗;由临济义玄(? 

    —公元867年)创立了临济宗,在五代十分繁盛。 

          青原行思(?—公元740年)出家受戒后投于慧能门下,问答契机, 

     为会下上首。得法后回家乡青原山静居寺阐化。下传药山惟严(公元751 

     年—834年)、天皇道悟 (公元746年—807年)等21人。唐末五代, 

     从惟严门分出洞山良价(公元807—869年)和曹山本寂(公元840年— 

     901年)的曹洞宗。从道悟门下分出云门文偃(?—公元949年)的云门 



① 《坛经》敦煌写本。 

② 《坛经》敦煌写本。 

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 


… Page 112…

     宗和清凉文益(公元885年—958年)的法眼宗。唐武宗灭佛,其他依靠 

     大量念经、拜佛维系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禅门五宗迅速恢复起来,流 

     遍天下。到了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意语,这显然与禅宗的高度中国 

     化有关。 

          从达摩到弘忍,可以视为禅宗创立的准备阶段,六祖慧能发挥了达 

     摩面壁参禅的倾向,但又简化了“二入”、“四行”的复杂规定,提倡 

                                                                                     ① 

     单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说:“本性是佛,离性更无别佛。”既然 

     真如尽在心中,那么成佛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万法尽在自心, 

                                   ② 

     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禅宗反对西行求法,译经、读经,“菩提只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