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要控制我-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多人向我讲述他们的经历,详尽描述为摆脱强行控制做出的种种努力。
  另一些人则告诉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企图控制别人的念头。在这些案例中,“控制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破坏性,他们因此感到震惊和可怕。
  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无意识行为?
  本章开头富有哲理的一段话是一位女士说的,我们就叫她“楠”吧。她现在是一位快乐的已婚职业妇女,一位母亲,还是一位祖母。但是,楠并不总是这么开心。她的生活曾经一度混乱不堪,那段时间里,她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就为了搞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在她离开父母之前,辛辛苦苦抚养她的父母,经常莫名其妙地贬低她、奚落她,并且对她随意下评语:
  “小傻瓜,不要跟我顶嘴!”
  “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搞不明白。”
  “除了我们,不会有人喜欢你。”
  他们压制她的个性,并一味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她,他们自认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爱她的缘故。
  他们对她的苦恼视而不见,对她的解释充耳不闻,还加以谴责:“你以为你是最好的?”“你以为你比我们更有经验吗?”多数时候,楠感到悲哀、无助与困惑。
  19岁时,好不容易离开了父母,楠遇上了一个看似英俊、有教养的男人。结婚之后,她的丈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改追求她时的无限温情,经常羞辱她,叫她的绰号,冲她大喊大叫,她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她觉得,如果继续处于这种状态,不知什么时候,她也许会自杀的。她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这些她最亲的人,总说她是造成这一切的祸根。她没有了自信,失去了自我,要从困惑中走出来,她面临着非同寻常的困难。
  幸好她是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及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她明白了什么是无意识。
  她明白了身边原来有这么多试图强行控制她的人。意识到这点后,她摆脱了困境,把过去抛在脑后,开始新的人生。
  ……
  一个内科医生对我说:
  我父亲80多岁,浑身都是病,没多少日子了。于是,我和我的姐姐们,带上各自的家人一起去看他。
  当我们围在他床前时,他回忆起他的童年,说起了那些可怕的往事。那是充满训斥和暴怒的日子,令人恐惧。我们知道他的父亲——我们的爷爷,待人和善,深受朋友们的爱戴,但他在家里却像换了一个人,脾气十分暴躁。
  父亲的话使我感到压抑,他记得自己童年的痛苦,却没有意识到,他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医生的父亲从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他的行为似乎也没什么道理可讲。其实,很多人都能讲出同样的故事。
  ……
  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
  那些热衷于控制别人的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通常会震惊不已。我曾经听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说出同样的话:“我是个可怕的人。”有的人因为难以接受自己的行为而变得十分痛苦。但不管他们多么后悔,改变自己又非常艰难。
  谁也不会真的认为自己是“可怕的人”,他们只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难以置信罢了。与前面那位医生的父亲不同,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相应的结果都很清楚。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那么做呢?
  ……
  一个委托人向我描述他是如何试图控制自己妻子的:他有时当她不存在,有时则让她感觉总做错事。
   没有人能发现我的控制欲,因为我是个对待朋友很友善的人。但当周围没有别人的时候,我就很容易发火,我以为那是“发神经”。我想了解我自己,常常想从自己的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解决问题,但是,我根本就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每当我“发神经”之后,都非常自责。类似下面的这些行为,会经常在我与妻子之间发生:
  1。不和她说话,让她感到孤独和被拒绝。
  2。表现得很冷漠,当她问我有什么问题时,我却冷淡地说:“没什么。”
  3。有时候出门去玩,故意不告诉她去哪、什么时候回,让她在家里忐忑不安的等一夜。
  4。不让她和她原来的朋友来往。
  5。如果她问我问题,我就发火。
  6。我总说是她的错。
  7。我告诉她,结婚前我比现在过得舒心多了。
  8。指责她整天不知道做些什么。
  当我意识到我所做的一切,我心痛不已。我想要明白这都是因为什么。 
  ……
  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
  还有一种人,以那些压制别人的家伙为榜样,他们的理解往往与问题的实质南辕北辙。这些人不检讨控制者的影响,反而将辱骂和暴力归咎于那些受害者――
  “自找的”
  “至少也有部分责任,”
  “自己应该预料到的,”
  “活该倒霉,”
  甚至他们会把控制归咎于一些无形的,或不存在的东西,或干脆把它归咎于魔鬼缠身。
  ……
  在日常行为中,明显存在着相似的无意识举动,比如为了“让孩子止住哭声”而动手打他。
  这样对待孩子,会破坏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使他们迷惑,让他们不知所措。我不断听到打孩子的事情,即使是六个月大的孩子,也可能挨打。
  ……
  如果你遇上这么一个人,他尽做出那些反对你的行为,让你烦恼:乱评价你,歧视你,或是从肉体上伤害你;你会注意到,他对你做出的这些侵害行为,就好像这都是你应得的一样。
  无论是表现得很强烈,危害极大,还是一些表现轻微的无意识行为,反对他人的行为有一些共同特征。简单来说,它们有如下特点:
   1。侵害者通常认为自己的强制行为是必要的,甚至是正确的。2。3。通常反对他人的目的在于控制住对方,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4。5。反对他人的行为来自于对事情的曲解与无知。侵害者几乎都认为他们很清醒、很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反对别人的时候,人们无法意识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他们的无知所在,我们就可以回答以下的关键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控制别人?”
  我一直无法忘记几年前我碰上的一件事:
  有个男人变得很难相处,于是他的妻子离他而去,搬到了几个街区之外的公寓去了。她忍受了他愈演愈烈的恶劣行为长达20多年,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她曾抱有希望,以为他会变好,可以变得温柔体贴、富有爱心,并且希望多年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换得与丈夫之间的亲密关系。
  她的丈夫一直希望她回来,甚至在两年之后还耿耿于怀。在妻子的建议下,他决定和我谈谈。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我问他是否知道妻子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愿望,如果知道,他能改变什么来使她回心转意?
  他说,“她只想我对她好一点。”
  “你可能对她好一点吗?”我问。
  “她就是因为我暴怒才走的,我怎么能对她好点呢?我就是这么个脾气。”
  在我们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清楚了。说不出什么理由,他就觉得
  如果他表现得十分狂暴与愤怒;
  如果使劲吵闹,让妻子认为是她使他发了疯;
  如果大肆羞辱和胁迫她,告诉她死了自己做主的心;
  甚至干脆饱揍她一顿。
  就能够使妻子认为离开丈夫是错的,就会乖乖的回到他的身边。
  很明显,正是他强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离去,这就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发神经。与所有侵害者一样,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那些制造紧张关系的人,并不是在自觉的情况下伤害了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前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都渴望亲密的关系,但对于不同的人,亲密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什么叫亲密,如何做才能达到亲密,双方的观点恰恰相反。一个人对于建立亲密的关系存在错误的见解,居然还付诸于实践,这实际上消灭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什么是行为发生的情境?
  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不管他的目的是“建立亲密关系”还是“做点好事”——会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既然所有的压制行为都有逆向的性质,它们可以被认为发生于逆向情境中。
  首先让我们自己真正了解情境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如果你只看到我大声喊叫,面红耳赤,东张西望;我的行为就会显得很奇怪,难以解释。但如果你知道了这一行为发生的情境——我正在观看足球比赛——我的行为就不再是无法解释的了。在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了解情境或拓宽视野能够很好地解释我的行为。
  除非我们知道行为发生的情境,不然连普通的行为也无法解释。一旦我们了解行为发生的情境,我们就能够对行为做出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存在着逆向关系。
  知道了反对他人行为发生的情境,我们就可以开始解释他们的行为了。
第三章 行为的目的
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我们已经知道,习惯性反对别人的行为,经常发生于逆向情境中。大多数控制欲太强的人,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所采取的强制性行为,都是为满足某种特殊需求的,这种需求很可能违背他们原本良好的目的。
   由于受到误导,他们会采用破坏性的行为来满足需求,其实多数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需求是什么。结果当然是破坏性行为,无法实现所谓的需求,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无视别人存在的行为,即使目的很好,结果总是不好
  虽然很多控制者的目的,是想正确地对待别人,并希望别人也如此对待自己。可多数情况下,他们良好的目的总是没法实现,因此付出的努力总是付诸东流。
  有个古老的故事,叫做“米勒的女儿”。讲的是一个叫米勒的人,和魔鬼进行了一场交易:用自己的一部分地产(后花园)以及上面的东西换终生的富贵。他极爽快的就同意了这笔交易,因为他觉得只是损失后花园和一棵苹果树而已。但是他“考虑”得太不全面,他女儿当时正好在后花园玩耍,因此女儿也被魔鬼带走了。
  当妻子告诉他这个噩耗时,为时已晚。米勒和妻子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他们的女儿非常痛苦,经受了各种折磨,才逃脱魔鬼的控制。
  米勒想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个目的并不坏,但是他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在魔鬼掠走他女儿之前,他就已经“失去”了女儿。正因为他没真正把女儿当回事,所以当有情况时,也想不起女儿来。如果他真把妻女放在心上,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至少应该和她们商量一下。这样他就会知道,女儿当时还呆在后花园中,也就不会和魔鬼进行这样的交易。或者,他女儿知道了他的打算,就可以提前离开后花园了。
  但米勒没有这么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像米勒一样,做事的目的很好,就是不考虑别人,这样仍然会事与愿违。这个古老的寓言,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我在写米勒的故事时,就经历了一次“米勒事件”:
   一个态度和蔼的电工,来我家检修电器。我很明白地告诉他:“我正在书房工作,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先和我打个招呼。”
  而他根本没有认真理解我说的意思。就这样,无意识的控制行为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对书稿做一些编辑工作,突然,屏幕“啪”的一声关了——停电了!所有数据都丢失了。周围没有声响,也没有什么人来向我说明发生了什么事。一阵死寂之后,我飞快跑出屋外,想弄明白怎么回事。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他是不是触电了?”
  他很好,他正在工作!
  是他切断了整座屋子的电源。如果他问问我,就一定不会这么做,但他就像米勒一样,不考虑我的存在,似乎就没我这人似的。
  我告诉他我正在工作,他却置若罔闻?非得我是一个将军或者法官,他才能上心吗?
  我把米勒的故事告诉了这个电工。他非常真诚地对我说:“今天,您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原本并不想搅乱您的工作。”
  与撕碎妻子书的那个人不同,这个电工向我道歉,并决定以后改正。他本来就不想打断我的工作,只是确实不明白我的意思。
  不去理解或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做事情常常适得其反,即使他本来的目的是想帮助别人。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失控的时候,他们该何去何从?
  有一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却变得可以理解和忍受,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人的行为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人在灾难发生时可能会呼喊、诅咒,有些人则变得十分易怒,对周围的人大声叫嚷:“该死的!给我止血带!快点!”
  变故之后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
  事情发生的场景,可以说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某种情况,“他因为恐惧而失去控制”;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她因内心痛苦而无法控制自己。”如果知道一个人暂时失控的原因,我们就不会在意他的疯狂举动,我们不会顶撞或离开,而是温和地处理这样的情形。
  设想你是一场惨剧的目击者,或者突然有人告诉你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在经历了如此大的打击后,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抓住身边的某样东西,例如一把椅子或是一张桌子。你也可能坐立不安或者失去思维能力——你失控了。
  通常,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时,他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地去控制外在的一切。他们已经失去了理智,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尽力去抓住些什么东西——甚至是某个人。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仅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连自己在做些什么都不知道。似乎已经和自己的日常行为失去了联系。为了能够恢复正常,一个人不仅仅要抓住一把椅子或一张桌子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他还要抓住身边的某个人,然后和那个人说话,希望把这个人控制在自己手中,使他按自己的吩咐去做些什么,成为他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的失控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
  人们可能失去控制的原因有许多种,包括痛苦的感觉,危急情形,或者遭遇失败等等。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能弄清楚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对于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那些无法忍受的失控行为,如何解释呢?
   有一个例子,一天早上,杰克打算去买他最喜欢的周报,出门看了看天,感觉有点凉。回头就对妻子婕喊道,“该死的,给我衣服,快点!” 
  在这个例子中,杰克并没有把婕当作一个人看待,而是把她看成其他的什么东西。他的命令是粗暴的。他的举动好像失去了控制,就好像经历着一场灾难,正试图抓住身边的什么人,他的所作所为不就是把婕作为自己的附庸,随时听从他的调遣吗?
  然而,他并没有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如果不是巨大的打击使他失去了控制,又是什么在影响他呢?他是如何失去理智的?如果很久以前的打击,使他失去了理智,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一直没能恢复正常?即使在一个普通的星期天的早晨,他仍是如此,难道他和米勒一样,根本就没把妻子当回事吗?
  在下面的章节中你会找到答案的。但是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当人们“失去控制”时,他的“本性”是怎样的。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
  如果我问“你是谁?”,当你向我描述你自己时,会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我喜欢这种样子,不喜欢那种
  我会这么做……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我是这么想的……”等等。
  在你描述自己的过程中,你清楚地说出了自己内在本性,包括你的思想、理念、感受、动机、价值观、能力、潜力、好恶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你正尝试着随意地给自我下一个定义。
  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
  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经历更多的事情,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观点,你将更加了解自己。
   比方说,只有当你尝过巧克力核桃冰淇淋之后,你才会知道它是不是比香草冰淇淋更适合你的口味。 
  你通过日常生活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认识自己、世界。你的经历与你的知觉、感受、直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