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间一壶酒-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古人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俗话讲,“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狼”。“大禹治水”是一种精神,榜样的力量很大。上有墨子,下有程、朱、陆、王,还有王安石,大家对这种精神都很佩服。 
  说起大禹,我会想起毛主席。毛主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在广场上喊“毛主席万岁”,山摇地动;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喊“人民万岁”,响彻云霄。他们跟着毛主席,在中国这张白纸上画画,在我脑子里还有记忆。五八年,我还小,但很多活动,我都参加过。密植小麦,老师带我们挖大坑,长宽高各一丈,一层土一层肥,狂撒种子,先头像块绿地毯,好看,后来纠结如乱发,种子都没收回来。大炼钢铁,老师让我们帮工人叔叔砸废铁,我发现一颗子弹,受到表扬。还有更自豪的是,老师说我有绘画天才,让我在教室外面的墙上画飞马(后来房子扒了),诗画满墙也没拉下,…… 
  小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大禹治水,当然不是他在《禹贡》中的业绩:“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人民从此安居乐业,全都住在他老人家走过的地方,各地都有土特产,可以献给他老人家。禹爱挖土,汉画像石上有他的尊容,手里拿锹,当时叫臿。五八年,毛主席带领大家修水库,李锐画画,郭沫若题诗,其实是打油体的词,词曰“领袖带头挖土,人民不亦乐乎,三山五岭齐欢呼,苦战何能算苦”。当年,我们老家,有个姓王的老师,说他查了《推背图》,毛主席是水怪下世,不然,干吗到处修水库。所以,被打成反革命,开除,回家种地。那时,我没读过《尚书》,大禹治水,就知一句话,“三过家门而不入”,而且以为是歇后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过去,电影、报纸经常宣扬这个,比如,有个地质工作者,据说一辈子两地分居,所有见面日子加起来,只跟老婆呆过两三年(记不清,暂时就算两三年吧),可他找到的矿石标本,别的不说,光是黄金,就比他的块头还要大。他死后,大家找块矿石,大个儿的矿石,给他雕了像。现在演警察,也还这么说,不能不说。   
  禹步探原(3)   
  过去,我们特有这种精神。58年,我们老家,西半个县,家家关门,全部搬到到东半个县,山里炼钢。老乡都说,是不是鬼子又来了。我们那儿,老百姓住楼,楼下住人,楼上囤粮,现在人山人海,上下睡满人。一天干下来,躺下就爬不起来。夜里哗哗下雨,不是真的下雨,楼上尿的尿。 
  四、大禹曾患阳痿症 
  古代的地理概念是人用双脚走出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但古人把所有地理发现都归功于禹,就像现代人把发现美洲记在哥伦布的名下。凡是舆地类的创作都被纳入“禹贡九州”的概念。顾颉刚先生兴《禹贡》学会,办《禹贡》杂志,提倡地理研究,还是沿袭这个概念。 
  中国的地理书有两大来源。一是水志,如《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还有郭璞、郦道元注的《水经》,这是源于治水的概念,乃《禹贡》嫡脉。二是山经和海经,典型作品是《山海经》,古代入山入海,和寻仙访药有关,故此类与本草、志怪、博物类的古书都有交叉。此外,讲帝王巡游,如《穆天子传》,《封禅书》、《郊祀志》和《诸蕃志》类的作品,还有记录天下郡国、山川形势、人口赋税的书,也可归入地理类。甭管那一类,都是推始于《禹贡》。比如史公《河渠书》、班氏《地理志》,就都是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魏晋以降,地理书渐多,形成史部图书的一类,《隋书·经籍志》的地理类,首列之书是《山海经》。刘秀(刘歆)《上山海经表》说,它的根子也是《禹贡》。此外,各种《郡县志》类的图书,也与九州职贡的概念有关。 
  大禹是品牌标志。 
  古人说“芒芒(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九州是禹用脚丫子走出来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留下了他老人家的足迹。“禹迹”就是用“禹步”走出来的。 
  什么是“禹步”?大家的印象,首先是来自道教。研究道教的学者都知道,道士念咒作法,有所谓“禹步”。这种步法有点像慢三步的舞步,或小孩游戏所谓的“跳间”。所谓“三步九迹”,就是按北斗七星(或九星)的图形,两脚迈丁字步,“踏罡步斗”,左旋右转,三步一扭。 
  禹步是属于咒禁之术。据说可以拔箭断水,十分灵验。如《南齐书·陈显达传》说陈显达“矢中左眼,拔箭而镞不出,地黄村潘妪善禁,先以钉钉柱,妪禹步作气,钉即时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之”,《北齐书·由吾道荣传》说由吾道荣遇“恒岳仙人”,在汾水上,“值水暴长,桥坏,船渡艰难。是人乃临水禹步,以一符投水中,流便绝”。 
  禹步的来源到底有多早,这可是个大问题。西汉晚期的书,《扬子法言·重黎》已经提到:“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唐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跛行也。……而俗巫多效禹步。”)看来汉代已有此术。西晋古书,《抱朴子》的《仙药》、《登涉》也多次提到“禹步”。葛洪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仙药》)就是讲“三步九迹”。古代道士,求仙访药,云游四方,什么山都去,他们的见闻,上面已说,正是魏晋地理书的重要资源。 
  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是西汉早期的古书,其中的医书,有不少禁方,我在《中国方术考》中讲过,其中就多用“禹步”(见《五十二病方》和《养生方》),它说明,禹步在西汉早期就有。但古代方士或道士,他们干吗要走这种步子,这却有个说法。上引李轨注已提到,他是跋山涉水给累坏的,腿脚不灵,走起路来像瘸子。《越缦堂读书记·子部·杂家类》也说:“禹手不爪,胆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看来,他得的病是属于“偏枯之疾”,即四肢麻痹,迈不开步子。毛病都是累出来的。 
  不过,关于大禹的病,在出土文献中还有另一种讲法,实在令人惊奇。马王堆三号墓出过一部房中书,写在竹简上,整理者题为《十问》。此书的十组对话,其中第八组,是禹和师癸。内容大义是,禹问师癸:“只有耳目聪明身体好,才能治理天下,我到处治水,从黄河,到长江,来到会稽之山,前后十年了。真没想到,现在是‘四肢不用家大乱’,您看这病怎么治?”师癸说:“要把天下治好,必从身体抓起。你的病是伤于筋脉,血气不通,对症治疗是活动四肢、锻炼筋骨。睡觉前后一定要‘引阴’,做一种生殖器操,一屈一伸,反复行之,只要节奏合适,就会精如泉涌。你照这个法子练,必定延年益寿。”禹照他的方法练,常喝牛奶,补身子,结果是,太太(后姚)不再闹事,家里也恢复了安定团结。这就是所谓“师癸治神气之道”。 
  另外,在马王堆帛书《养生方》的结尾,也有一个故事,同样是讲禹和一群女人讨论“合气之道”,即男女交接之道,其中有“须眉既化,血气不足,我无所乐”等语,可惜残破太甚,无法知其详情。 
  不用我说,大家都看明白了吧。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直接后果有二:第一,是把身体搞坏,不只四肢麻痹,走路不得劲,而且那话不举,豪放不起来;第二,是把家庭搞乱,不只孩子没人疼,老婆没人爱,而且造成行动不便、精神烦恼,直接影响了他的治水大业。   
  禹步探原(4)   
  禹贵为天子,铁肩扛着治国重任,乃不能修身齐家,沦为假夫假父,这也是深刻的历史教训。 
  2004年9月1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天不生蔡伦(1)   
  ——说中国的厕所和厕所用纸 
  这是个带假设语气的话题,但却不是“反事实分析”的游戏。我是把它当中华文明的缩影,故先从“四大发明”说起。 
  一、纸是中国的一大发明 
  中国被欧美和日本侵略瓜分,备受欺凌侮辱,1943年,李约瑟论证“四大发明”,曾经在抗战中起过鼓舞人心的作用(培根和马克思也讲过“三大发明”,去除重复,是“四大发明”)。50年代,举国上下,非常强调爱国教育。当时的历史课本,特别喜欢强调,即使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也曾先进,落后只是近一二百年。人家洋人都说了,咱们中国有“四大发明”,让他们受益无穷,我们当然很自豪。我还记得,当时发行过几套邮票,都叫“伟大的祖国”,每套四张。其中一套就是“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我印象最深是“指南针”。其标准图像是已故文物专家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司南”:铜方盘,中有圆池,上置铜勺。盘是仿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汉代铜式,勺是仿朝鲜乐浪出土的漆木勺。为了说明自己的复原,他写了很长的文章,有人认为缺乏考古依据(如罗福颐)。但这一图像经反复宣传,写进小学课本,好多人都以为是出土实物。 
  中国的“四大发明”,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火药和指南针,是武科学,或者更严格地说,原来并不是科学。前者是炼丹的产物,后者是用来看风水,原来都是迷信。迷信变科学,主要用途是杀人。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都是用于杀人。杀人是最先进的科学,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在里面。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他们把这两大发明传播给西方,是我们的礼物(罗盘,也有人说,是各自发明,这里不必辩论)。来而不往非礼也。“船坚炮利”是什么?就是他们把这两大发明重新改造,揉一块,做成炮舰,给咱们还礼来了。鲁迅说,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这是故意泼冷水,叫我们不要狂妄自大。其实我们也用火药作枪炮,也用罗盘航海。只不过,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船更坚,炮更利,在他们的礼物面前,我们不能不低头。 
  造纸和印刷术,是文科学。它们都与“书”有关,主要是为读书人,即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服务。印书的纸,写字画画的纸,是宣纸类的纸,轻盈、柔软、漂亮,比埃及的纸草、欧洲的羊皮纸、美洲的树皮纸全都先进(中国南方也有树皮纸,可做衣被、盔甲)。但其他的纸,小时候我见过的纸,糊窗户、包糖果和擦屁股的纸,都比较粗糙,现在已被玻璃、塑料袋和卫生纸所代替。过去商店里,不但包东西用纸,捆东西也用纸绳。我记得,张秉贵站柜的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还是如此。纸之用可谓大矣。30多年前,在绍兴,我见过,有人竟能用脚划船,顺着河流,把造好的草纸,一张张铺在岸上。这种论刀卖,黄色或灰色的草纸,现在在北京已见不到,外地没调查,不知是否完全绝迹。印刷术,西方仍有异议,韩国也和我们争。活字印刷在中国,始终不如雕版印刷,这是事实。它和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是什么关系,也可以讨论。但纸没有问题。 
  这里,我想说一下纸。不是和读、写有关,而是和拉、撒有关。 
  二、小孩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早期的书写材料,最初是竹木简。它的发明,正像它的名字,比较简单。因为竹木到处都是。后来,可能比它晚一点,与竹木简配合使用,还有缣帛,也就是丝绸一类东西。丝绸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但用于书写可能比较晚。它的优点是质轻幅广,但比较贵。中国的纸最早出现于何时?这是科技史上的大问题。现在,研究汉纸,有不少考古新发现,如放马滩纸、灞桥纸、扶风纸、金关纸、悬泉置纸、马圈湾纸,我们知道,纸在西汉就已出现。但传统说法,纸的发明却在东汉时期,发明者是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蔡伦。大家都说,是蔡伦发明了纸。 
  纸的发明是一大革命。竹简帛书流行于战国秦汉,魏晋时期也还在使用,纸的流行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三种材料,发明时间,互有早晚;流行时间,互有重叠。但总的说来,纸的发明比较晚。蔡伦纸为什么出名,可能是质量比较好,成本比较低,产量比较高。这种性能好的纸一出来,纸才推广开来,导致后来取代竹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纸流行后,帛还偶尔用于书画)。我们姑且这么说。 
  很多年前,有个淘气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儿子,当时还是小学生。有一天,历史课,老师讲“四大发明”,我儿子问:“蔡伦发明纸以前,我们用什么擦屁股?”老师大怒,把他赶出课堂。 
  儿子回家问,“爸,你是学考古的。你说蔡伦以前,我们到底用啥擦屁股?”我想了又想,不知该怎么回答。你还别说,这真是个难题,不用说小学老师不知道,就是满肚子学问的考古专家,也不一定能解答,真是难为老师了。从前不明白,现在我知道,生活中有太多问题,不能入于学术的法眼,这个问题是盲点。 
  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初看很简单。我虽没有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呆过,人类学的知识还是有一点。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到处可以自寻方便。小便,扭过脸,转过身,哗哗了事。大便,顶多挪几步,找个树丛或壕沟,往后一躲,朝下一蹲。老乡说,到了咱这地方,还讲究个甚,庄稼叶子土坷垃,草棍棍,树枝枝,什么都能解决问题。再不行了,寻个地方,圪蹭圪蹭。这些肯定是最古老的办法。   
  天不生蔡伦(2)   
  不过,这可不是标准答案。现代老百姓的习惯,只能用来考证古代老百姓的习惯,而且还只是参考。上层社会怎么样?皇上、后妃怎么方便?文武百官、读书人、和尚、道士怎么方便?不知道。以前我真的不知道。 
  中国的厕所,其来尚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各个时期的发现都有,值得写专书,出图录,系统总结一下。台湾学者邢义田写过讨论罗马澡塘的文章。澡塘不光是为了干净,还是社交场所。同样,厕所也不光是为了方便,有人还在里面读书写作。即便只是图方便,也值得做深入研究,特别是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人类的排泄至关重要。排泄出了问题,轻则得病,重则夺命。人类居住的村镇、城市亦如是,污水、垃圾和粪尿该如何处理,也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古人对厕所的考虑比我们周到,不仅地上有,天上也有;不仅活人用,死人也用。如天溷七星,在外屏之南,就是天上的厕所,星官也要行其方便。汉墓,如汉楚王墓,坟墓里面也修厕所。考古发现证明,古今的厕所是一脉相承。“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是两千多年一贯制。 
  然而,这样的事,古往今来,司空见惯,普通人懒得去写。事涉污秽,有伤风雅,学者也羞于启齿。地老天荒,年深月久,史阙无闻,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我们读各种中国建筑史,都是专拣漂亮的东西说,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哪有这等下贱东西的地位。没人理,是理所当然。 
  带着问题学,查了一点资料,我觉得,这后面的学问很深很大,也很有意思。这里只能浮光掠影,讲一点粗糙的印象。 
  三、厕所释名 
  中国的厕所,文言词汇,主要有五种叫法:屏、厕(亦作廁)、圊(亦作清)、圂(亦作溷)、※(亦作宴或偃)。此外,还有屏※、路厕、行清、溷轩等合成词。汉代流行的小学课本《急就篇》,是用当时的顺口溜写成,其中有一句,叫“屏廁清溷粪土壤”,就是讲厕所的前四种名称,意思是说,厕所里的粪便,可以用来给农田施肥。 
  屏,有屏蔽之义,大概指厕所有墙,可以遮人耳目。 
  厕,有侧僻之义,古代厕所多修于宅旁的隐蔽之处,特别是宅院的东侧,犄角旮旯,不能当门正脸,摆在明显的地方,故厕所也叫“东净”,上厕所也叫“登东”。路厕,可能是路边的公厕。 
  圊的意思,是用其反义,因为厕所是“至秽之所”,最脏,必须经常加以清除,所以从囗(音wéi)从清,古书亦作清,正如现在把厕所叫做“卫生间”。上文“东净”之“净”,就是“圊”的俗写,明明很脏,却说干净,用法是一样的。《水浒传》中,鲁智深在东京大相国寺当菜头,管菜园子,和他平起平坐,寺中分管杂务的差事,还有一样是叫净头,净头就是管厕所的。古代掏厕所有专职人员,粪车走哪个宫门,哪个城门,什么路线,也有专门规定。石传祥同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