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庞大的训练观察团,前来秦俑博物馆参观、考察。如此之气度,是当今世界任何其它国家所难以做到的。
  当然,极度聪明的美国人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所有在中国秦俑博物馆考察所造成的经济消耗,都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加倍地捞回。这个宝他们是押准了。
  当我首次穿过披着皑皑白雪的黄土高坡,来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采访时,海湾战争的炮火正在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透过朦胧的硝烟,人们都在对这场几十年后仍将意义非常的世纪末之战,作出各自的判断和推测:伊拉克与美国,萨达姆与布什,到底谁胜谁负?即使参观的人们面对这支秦代的地下大军,在观赏之余也不时地议论着海湾战争的局势。也许,置身于这弯弓执剑、驾车骑马的兵马俑前,人们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气氛,更能想到海湾战争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与古代战争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在秦俑馆采访的日日夜夜,我在密切关注着海湾战况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萦绕在心中的一个问题:美国人不惜钱财对秦俑军阵以及这部活着的《孙子兵法》苦心孤诣地研究,所领悟的阵法与战术精髓,能否在海湾战争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回答竟是肯定的。
  自海湾危机爆发以后,中东地区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集结。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凌厉的军事手段,首先采取了“以压促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力图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这个被称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持续了5 个月多而未达到预期目的。终于在1 月17  日凌晨格林威治时间零时6 分,也就是联合国限令伊拉克撤军的期限仅超过19  个小时后,举行记者招待会的美国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说出了一句话:“女士们,先生们,解放科威特的行动开始了。这个军事行动的名称叫‘沙漠风暴’……”伊拉克懵了。面对多国部队空军对伊拉克大规模的空袭,我把目光从电视屏幕转移到秦俑军阵,窥探二者的内在联系。秦俑军阵前大量的弩兵,已向人类提供了它的战法:随着开始的号令,这支大军最先必是万箭齐发,弩兵张而复出,射而复入,更发更止,番次轮回,以达到“弩不绝声,敌无薄我”,最后使敌军“绝行乱阵”的目的。
  海湾战争参战部队所用的兵器,自然不会是两千年前的强弩劲弓。但多国部队空军的轮番轰炸以及得到的战争效果,分明又让人看到了强弩劲弓的影子。这种在海陆大规模进攻前所采取的空袭轰炸的战法,无疑是秦俑军阵战术思想的发展和延续。
  由此,我想起了萨达姆·侯赛因这位注定要引人瞩目的人物,我在秦俑馆的留言簿上寻找他的姓名,我想知道他来没来秦俑馆和他对这支地下军阵奥秘的理解和感悟,以作出对这场战争胜负的进一步推断。
  然而,我没有找到他。就像多国部队费尽心机,仍然见不到他的踪影一样。
  我不得不把视线转到另一个闪光的名字——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这位联合国秘书长是1987  年5 月11  日来到秦俑馆参观的,据当时接待他的工作人员马青云讲:“德奎利亚尔来秦俑馆时显得很匆忙,只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走了。也难怪,世界上有那么多大事在等待着他去做。他的气质和言谈不同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很有些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的样式。”我相信马青云的眼力和判断,德奎利亚尔的气质和言谈当然与他的职业有关,这一点在他的留言中可以看到:“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军阵一样。”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军队”自然包括美国和伊拉克。但美国和伊拉克的军队不可能都像西安的兵马俑军阵一样,否则,怎么去分胜负?
  也许德奎利亚尔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于1991  年1 月12  日深夜抵达巴格达,为避免这场海湾战争作最后一次努力。
  当他在伊拉克阿齐兹外长的陪同卞,坐车去下榻的宾馆时,巴格达这座拥有400多万人口的千年古城弥漫着战争的气氛。城市虽然一片漆黑,但街头士兵、军车却不住地晃动、奔跑,总统府前的高射炮管直指天空,武装直升机的轰鸣不时传来。
  早在他来巴格达之前,他就曾对美国、伊拉克和科威特驻联合国大使说过:“我不敢说此行是争取和平的最后机会。这只是我个人对和平解决海湾危机所作的最后贡献,我有道义上的责任去竭尽全力避免战争的爆发。”第二天,德奎利亚尔便直接与萨达姆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谈。会谈的结果同他的担心一样终于在萨达姆强硬的姿态中宣告失败。这位秘书长此时的心情,通过他在巴格达机场接受记者采访的电视转播,让全世界都清楚无误地感受到了,强抑住眼中的眼泪登上飞机离开了巴格达。
  在多国部队空军猛烈轰炸伊拉克时,远在东海岸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开始了近海登陆演习。伊拉克根据种种迹象,作出了盟军将在东海岸登陆的判断。并迅速将主力部队和精良武器投入到东海岸进行防御,而在西线的伊沙边境只留下一个师防守。
  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充当“打头阵”的角色而著称于世。这支军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待机战备状态。因此,美国政府在处理历次危机中,也总是派海军陆战队去“打头阵”。自1945  年以来,海军陆战队共执行作战任务101 次,而陆军和空军分别为34  次和54  次。看来,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再次在地面进攻中“打头阵”已是无疑。正因为如此,伊拉克才调集主力来阻止这支军队登陆。
  然而, 1991 年2 月24  日盟军发起的大规模地面进攻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却突然在波斯湾西北部的科威特海岸登陆,大批盟军也出乎伊拉克意料地在海湾西部出现。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后,迅速向科威特挺进,和盟军主力形成对伊拉克军队的“夹击”攻势。在收复科威特的战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并插入伊军左翼的第二天,英国广播公司即向世界播发了消息,并道破了这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陆战队所采用的战略和战术方针:
  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后,迅速插入伊军左翼,配合多国部队主力以包抄战术大规模推进到伊拉克南部地区,他们将同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作战。
  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方法,和二战时期的战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四十年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日本海岸抢滩登陆时,是在日军的猛烈炮火打击下,以劣势兵力对付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强行登陆的。这种先敌攻击、见敌必战的战术思想,使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次海湾登陆,他们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以自己的全力之实,乘敌之虚,以奇配正,以奇制胜的奇袭战法。这个战法来源于中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越来越受到美国军队的重视,被誉为21  世纪兵法。几年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出现了《孙子兵法》热。此书以发放驱逐舰以上的全部海上部队、学校及所有陆上机关和部队,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马汉的《海军战略》及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要》,只发放培养陆战队军官的学校。
  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在以后的战争中更加成熟,因为他们已有并认识了《孙子兵法》。
  经过四天的激战,伊拉克军队40  多个作战师被歼或丧失了战斗力。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也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溃不成军。
  萨达姆终于从地下指挥的迷宫里钻了出来。这时,人们再也听不到3 天前他那慷慨悲壮的声音了。
  直到这时,萨达姆才发现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一切错误:他号召阿拉伯世界与他共同抗击外来的异教徒,没有达到目的;他希望扣留西方人质以对西方形成威慑,仍没达到目的;他对以色列发射“飞毛腿”以把这个犹太国家引入战争而分裂美国与阿拉伯联盟,未能成功;他自认为用砂筑起长城,挖战沟放入油水的战略防御足可阻止敌军,而事实证明他又错了。这种种错误所造成的恶果而使他最终不得不接受安理会提出的一切要求。萨达姆的声音嘶哑了。
  历时42  天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胜利而告终。
  伊拉克的惨败和分享了战争之累的海湾国家所付出的一切,无疑都是为美国在中东地区获得更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所作出的共同牺牲。赔本的生意美国人是不会干的。
  海湾战争不仅反映了“美国凭借它的军事实力和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装备迅速插手干预第三世界事务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善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思想、技术和经验的能力。否则,一个才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民族,何以迅速登上世界霸主的顶峰地位?
  叶剑英说:没有军衔是不行的
  正当法国人与美国人围绕秦俑应列世界第几大奇迹而争风吃醋之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也于1979  年4 月9 日,出现在秦俑发掘现场。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来到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地方视察。
  尽管叶帅已是八十高龄,但从他行走的姿态和面露笑容的脸上看得出,仍有宝刀不老的风采。
  此时一号坑大厅正在兴建,陶俑被土回盖,无法参观,叶剑英直奔正在发掘和清理的二号坑。当他看到坑中有近百名解放军在翻土、拉车时,不解地问博物馆筹建组负责人杨正卿,“怎么这里还有军队?”“是驻军的一个连在帮助我们搞考古发掘,他们在这里已有几个月了。”杨正卿解释。叶帅转过身对陪同前来的驻军首长笑了笑,“想不到你们还参加了考古工作,干得好。”站在坑边的一个土坡上,叶帅望着这支以步、车、弩、骑四个独立兵种组成的地下大军阵,脸上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光晕,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共和国元帅,他是深知诸兵种如此组合排列后,投之于战争将意味着怎样的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和变化无穷的奥秘。他在为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陶俑雕塑艺术所折服的同时,更为古代杰出的阵法和战术思想而赞叹不已,相见恨晚。假如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能目睹这样一个集古代兵法之大成的军阵,也许会使自己的战绩再添上一层荣光。可惜,战争结束了30  年他才看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但是,战争虽在自己这一代人的努力下消失,而还有可能在下一代中再死灰复燃,只要战争恶魔没有从人世间完全消失,亲眼目睹一下这支古代大军领略一下其中的奥秘,对每个军人都是有益的。
  将要走下高土坡,叶帅两眼放着激动的光芒。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身边陪同的军队人员:“秦俑坑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这里面有学不完的东西,希望今后我军的高级将领都要到这里看一看。”博物馆尚未建成,筹建人员只好把一间破砖房当作临时陈列室,来接待贵客。由于屋子小空间窄,陈列的文物也较简单,除了几件陶俑。就是十几件兵器。叶帅来前,才又加了几件陶马、骑兵俑等几件文物。
  叶帅走进陈列室,望着刚出土不久的刀、矛、剑、戟、戈、殳、弩机、铜簇等完好无损的实战兵器,禁不住叹道:“两千年的埋藏还这样光亮,真是个奇迹。”他顺手拿起最引人注目的秦剑,反复看了几眼,又好奇地用手指摸摸刃锋。轻摇了下头:“想不到古代的剑会是这般锋利,冶金工艺如此发达,简直像神话里说的那魔剑一样。”来到陶马前,叶帅眯起眼睛瞅瞅马头,随之打量了一下陶马那颀长的身子,有些不解地问:“我和战马打过不少交道,这样长脖子、长身子的马却没有见过,这是什么马种?”“从马的形体来看,与当代甘肃河曲马种有共同之处,由此可以推断秦代马多采自于中国西北地区,俑坑的陶马尽管不完全相同,但仍可肯定为甘肃河曲马种。”陪同的考古人员回答。叶帅用手扶着鞍马的陶制掺子,接着问道:“什么时候才有马蹬呢?”身旁的杨正卿回答:“从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来看,两晋时才有马蹬。”叶帅点点头:“这么多良马都来自西北,我们的西路军却很少得到它。
  要是西路军配上这些良马,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的。”他边走边说,声音很小,只有近旁的几个人听清并隐约地感到这声音的颤栗和叶帅面部表情的变化。
  西路军兵败西北沙漠和河西走廊地带,几乎被马步芳战刀杀戮殆尽,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假如那时他们配有这精良的战马,谁能断定不能成功?
  可惜这个假设没有成为事实,无数将士的热血洒在无垠的沙漠戈壁至今没有洗掉。作为共和国元帅,触景生情,对那段历史悲剧不能不扼腕叹息。
  叶帅在高大的陶俑前停下,指着铠甲上明显突出的花穗问道:“为什么这件陶俑的铠甲和装饰和那边两件不同?”“这是个将军俑,铠甲上的花穗是代表等级的。秦代军队不仅兵器精良,战斗力强,而且各种军事制度也比其它六国完善。这代表等级的花穗就是一个例证。”杨正卿回答叶帅提问的同时,又作了简单的补充解释。
  “秦代军队有多少等级?”叶帅抬起头询问。
  “据史书记载,有20  个等级,这些等级在秦俑军阵中已作了明确而真实的反映。”杨正卿对答如流。
  叶帅将右手放在额下沉思片刻,转身走出临时陈列室,面对高大秀丽的骊山山顶,自言自语道:“看来军队没有军衔是不行的。”这声音极小,似是即兴说出的话语,在场的接待人员和考古人员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领会其背后的真正含义。但叶帅身边的几位军队将领却感到了这句话的份量,并以军人职业的敏锐,预感到中国军队一次大的变革就要来临了。
  尽管这场变革,在叶帅来秦俑馆参观的8 年之后才付诸实施。但几位军队将领此时的预感没有错。
  于是,中国军队已取消14  年的军衔制度,再度在最高军事决策者的心中酝酿、萌发。叶剑英来秦俑馆参观,无疑加快了这项制度的确立。1988  年8 月1 日,中国党、政、军领导人正式决定在人民解放军行列里恢复军衔制,中国军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叶帅参观完毕,上车时又似乎想起了什么,他招招手示意杨正卿走到自己的跟前。“秦始皇为什么要用兵马俑从葬呢?”叶帅问。“他凭借武力统一了六国,死也不忘兵马,这就叫视死如事生。”杨正卿答。叶帅点点头又问道:“你们什么时候开馆?”“今年国庆节。”“要快!要快!要快噢!”叶帅一口气说出了三个快字。杨正卿深知叶帅对兵马俑的感情,随即提出:“叶帅,我们想请您为博物馆题写馆名?”叶帅沉思片刻,道:“我的字可是写得最丑。”“这是兵马俑博物馆,您是元帅,题字最合适。”杨正卿说着叫人拿来事先准备好的馆名字迹递了上去。叶帅带上老花镜仔细看了一下,让秘书将纸叠起放入公文包内说:“我回去后写好寄来吧。”叶帅握着在场工作人员的手同他们告别。1979  年10  月1 日,由叶剑英元帅提写馆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支秦代的地下大军将全方位地面向世界,接受人们的赞赏与检阅。
  第七章 陵园探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使今天和今后的生活的人们清楚地了解两千年前的历史和伟大成就。希望这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永远保留下来,而不被任何的战争所摧毁。
  ——民主德国议院代表团团长辛德曼
  在始皇陵的封土上
  新华社陕西分社1984  年4 月8 日讯秦始皇陵自从1974  年发现了震惊中外的兵马俑以来,近几年经过秦俑考古队的钻探和试掘,又有新的收获:发现了一批被杀的秦始皇的公子、公主的陪葬墓,以及从事建陵劳役的刑徒墓和马厩坑,还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它给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社记者王兆麟)
  这个消息发出的时间,相对钻探人员的行动和最初发现的陪葬墓、马厩坑而言,未免过于迟了些。故此,它所引起的关注除科学界外,并未在大多数人中引起轰动。前来参观秦陵、秦俑坑的人也很少知道发掘的详情。
  早在1976  年秋,秦俑三号坑被发现之后,考古队便派程学华率领部分从当地招收的亦工亦农的考古训练班学员,组成一支钻探小分队走进秦始皇陵园,作大规模的钻探,以期揭开始皇陵地宫周围埋葬于地下的所有秘密。
  程学华放弃秦俑坑的发掘,扛起考古探铲,率小分队走进秦始皇陵园。
  随之,这里的一切秘密也将被揭开。
  最初在陵墓上筑丘和植树的陵园形式,来自春秋时代的孔子。这已被大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