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南海备忘录-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昆明湖的前身。    
    元时,据说有一位老人,在金山挖出一个刻有花纹的大石瓮,故将金山改名为瓮山。乾隆元年(1736年),画家郑板桥曾到此一游,写下了《赠瓮山无方上人诗》二首,无方上人是一位和画家交谊很深的和尚。其中一诗为:    
    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    
    雨晴千幛壁,云起万松低。    
    天乐飘还细,宫莎剪欲齐。    
    菜人驱豆马,历历俯长堤。    
    1262年和1290年,元世祖忽必烈兴槽运,先后两次命都水监郭守敬引玉泉诸水至瓮山脚下,并将金水池疏浚扩展为北京西郊大水库,先后易名为瓮山泊和大泊湖,俗称西湖和西海子。又将所挖西湖之土运上瓮山,使瓮山更高,西湖更大,才成为真正山高水阔的风景胜地。    
    1494年,明孝宗为给他乳母助圣夫人祈福,在瓮山上建起了圆静寺。1506年至1521年,明朝最爱游山玩水的正德皇帝,在大泊湖建起了好山园行宫,将瓮山改名金山,大泊湖改名金海,总称好山园,俗名西湖景。    
    1750年,乾隆皇帝为庆贺他的生母孝圣皇太后钮钴禄氏60寿辰,大兴土木,拆毁明朝圆静寺,改建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命名为万寿山,大泊湖改名为昆明湖,万寿山、昆明湖总称清漪园,历时15年完成。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三山五园同遭火焚,清漪园除别建筑外均成灰烬。但在以后,慈禧揽权,她不顾民族危亡,于同治年间几度指使亲信上书奏请修复圆明诸园。光绪即位后,慈禧便暗中挪用海军经费大规模地修建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北京。颐和园成了慈禧推行媚外政策的中心。每逢佳节,园中盛宴外国使臣,慈禧亲自陪同他们游湖赏花,举杯言欢。    
    1911年,辛亥革命迫使清末帝仪退位。根据皇室优待条件,颐和园为溥仪的私产。1914年颐和园首次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    
    如今,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战略思想,最终实现了他的夙愿的毛泽东,来到了北平,并且首站是暂住颐和园,这着实令柳林溪激动不已。    
    1949年3月25日早上,北平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来电话,要颐和园管理处主任柳林溪马上到他办公室,说有要事相告。    
    柳林溪放下电话,急忙赶到市政府薛子正办公室。柳林溪见到薛子正,刚要开口问有什么事相告时,薛子正开了口:“介绍信已开好,你拿着信乘我的车,火速赶到社会部找李克农部长报到。具体任务,李部长会向你交待。”    
    柳林溪有点摸不清头脑,但看到薛子正的语气急迫,面部表情严肃,便没有多问,便走出薛子正办公室,赶往社会部。    
    在社会部,李克农接过柳林溪递过来的介绍信,看完后,又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柳林溪,而后便非常严肃地说:“今晚10点钟左右,党中央毛主席从西柏坡来北平,要在颐和园景福阁休息。你在东大门等候,负责接待安排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休息。”    
    “保证完成任务!”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柳林溪似乎觉得刚才这句话不是很圆满,便又补充了一句:“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接待任务!”    
    晚上10点多钟,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了颐和园。    
    第一辆车坐的是毛泽东,柳林溪忙上前迎接。    
    毛泽东下车后,关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颐和园的负责?”    
    柳林溪激动地说:“我叫柳林溪,是颐和园管理处主任。”    
    “哦,是主任,官还不小呢!”毛泽东风趣地说着。    
    这时,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相继下车了。毛泽东见他们靠拢过来,便一挥手,说:“走吧!”柳林溪领着他和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景福阁的益寿堂。    
    在万寿山东部山顶的景福阁,乾隆时为菊花形的昙花阁,慈禧重修时,改建为景福阁。阁南向,前后各5间,有曲廊相通,四周曲廊满缀宫灯,远看如列星。凭栏四望,全山景色映入眼底。慈禧喜欢这个地方,每年七月初七在此祭牛郎织女;八月中秋在此赏月;九月重阳节在此登高,吃福、禄、寿、喜。盛夏伏暑季节,慈禧常在这里和后妃、宫女们压宝,推牌九,名叫“过阴天儿”。“过阴天儿”用膳时,由膳食房到景福阁,沿途排列许多太监,接连传递饭菜。按照规定,参加传膳的太监只能穿袍褂,不准用雨具,遇到狂风暴雨,就被雨打如落汤鸡。1948年,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城时,曾在景福阁里举行和平解放北平城的谈判。    
    在景福阁的东北方有一所坐北向南的小住宅,这便是益寿堂。街门为垂花门,门内有益寿堂5间,东、西配殿各3间。四周围以砖墙,满墙雕刻花纹和博古文玩图案。    
    柳林溪将毛泽东引导到景福阁,安排好后想,毛主席劳累了一天,该休息了,于是他主动告辞,离开了景福阁。    
    但柳林溪没有想到,深夜12点多钟,毛主席打来电话,要柳林溪到景福阁谈话。    
    柳林溪便赶忙来到景福阁毛泽东的住处。    
    谈话很随便。毛泽东首先问柳林溪:“你是什么时候认识我的?”    
    柳林溪说:“1943年时,在延安的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学习,多次聆听您的报告。”随后,柳林溪又将他在延安几年的工作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听完很高兴地说:“那我们是老相识了。”然后,毛泽东话锋一转,问及颐和园的情况。    
    毛泽东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历史,对颐和园的来龙去脉,以及几经沉浮的历史,非常清楚,所以他问的不是这些,而是颐和园接管后的情况。    
    毛泽东问:“颐和园接管了多少旧职员,多少工人?有没有太监?他们的生活怎样?”    
    柳林溪向毛泽东汇报说:我们接收旧职员20多人,工人30多人,没有太监。北平被包围时,全园职工生活比较清苦,连工资都领不到。个别职工春节都无法过。我们进城接管后,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报告给市政府,从市财政局借来钱给职工发了两个月工资。


第二部分 中南海新生第38节 毛泽东对双清别墅情有独钟(2)

    毛泽东点了点头说:“对原有职工的生活,我们要包下来,不要辞退,不要解雇,原薪是多少,就发多少。不要叫人家说,国民党时期我们有饭吃,共产党来了反倒没有饭吃了。如果那样就不好了。”    
    停顿一会儿,毛泽东接着说道:“过去我们在山沟里打游击有经验,进了大城市搞公园就不行了,没有经验,要向老工人学习嘛,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先把原有的公园管好。过去的公园是地主资产阶级悠闲人士逛的,劳动人民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逛公园。我们今后还要建设许多新公园,让劳动人民都能逛公园。在劳动之余,有时间在公园休息娱乐,恢复疲劳,再回到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更多的工作。”    
    毛泽东精力旺盛,这一夜,他们谈得很晚。    
    毛泽东在颐和园暂住几日后,便移居到香山的双清别墅。    
    香山,坐落在北京西北的山墩里,方圆12华里,古木茂密,群山环抱,山势自西、南、北三面向东逐渐递减,与玉泉山、万寿山遥遥相对。山中自然景色与依山势高低层层构筑的殿堂、庙宇交相辉陕,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    
    在香山公园中有一座寺庙和行宫——香山寺。它创建于金世宗太定二十六年,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初名永安寺,后改香山寺,亦名甘露寺。庙字依山而建,由前到后,层层递增,正中一条石台阶串连着五座大殿,大殿两旁还有其他许多建筑物。香山寺被帝国主义侵略军焚毁后,改建为其他房舍。院中残存殿前大石屏一座,汉白玉石基座上镶嵌碑刻三方,阳面雕刻三座塔形图案,每一图案中又刻有佛教经典,阴面刻三尊佛像。两边石柱上刻有乾隆题联,一为“花雨轻霏结青莲法界;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关”。二为“智镜先圆宏亦度;心莲香远滨亦乘”。    
    在香山寺内,有一眼水井,传说神仙常到这里取水炼丹,所以取名丹井。大殿前原有两棵以“听法”闻名的古松,后因香山寺坍塌而被毁。    
    在香山寺以南的山腰中,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庭院,院子的高坡上涌出两股泉水,晶莹清澈,乾隆在山泉旁的石崖上题了“双清”二字。    
    关于双清的命名,在京城广为流传过这样的一个传说:元朝忽必烈整日沉醉于酒色之中。一天,他无意中登高北望,只见西北方向红彤彤如地火上升,金赤赤似紫云降世,以为是神仙下凡,“福”从天降。于是,立即降旨,说要寻找“福地”,他坐上龙辇向西北而行,一直找寻到了双清这个地方。    
    那时的双清,既没有清泉,也没有建筑物,就是树多。树枝上桂满了红叶,把整个山梁装饰得红殷殷的,原来那红彤彤的地火,就是这满山的红叶。忽必烈见此,不免有些心灰意懒,再也不想去寻那“福地”啦,他也确实走不动了,便靠着红叶树干而睡,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在矇眬中,他看见两只乖巧可爱的小白兔围着他的身边跑来跳去,他俯身去捉,这两只小白免既不让他捉着,也不跳得太远,诚心惹他着急。忽必烈见此,便想出了一个主意,假装睡觉。小白兔又围着他的身边跑着跳着,他猛然伸手抓去,眼看要抓住了,可还是让小兔跑掉了。就在白兔消失的地方,冒出两股清泉。那泉水来势猛,涨势快,不多一会,竟然掀起浪头,劈头盖脑往下压,吓得忽必烈大叫一声,顿时梦醒。他马上命人就地往下挖,挖着挖着,猛地喷出了两股清泉,从此,人们就给这里起了双清的名字。    
    1917年,河北发生水灾,督办熊希龄创办慈幼局,在这里修了一座别墅,称为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淡雅幽静,院内山、水、树、石顺其自然,甘冽的泉水汇集一池,清澈涟漪。池边有亭,亭后有屋,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在这里,春日可赏花,酷夏可避暑,秋可观红叶,严冬可踏雪,这可谓香山之“园中园”。    
    毛泽东从颐和园乘上防弹汽车上了香山。    
    香山的公路是临时抢修的,小轿车爬坡相当吃力,虽然司机狠踩油门,但也无济于事。进香山大门不久,又遇到一个70℃左右的大斜坡,汽车马达轰鸣作响,但车轮却是原地打滑。    
    坐在车中的毛泽东见此说:“上不去吧,那我们下来走好了。”    
    司机说:“那就烦请主席先下车,我把汽车倒回去,再往前冲一下,这样出不了事。”    
    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慢慢踩着夜色,顺公路到了香山慈幼园的后门。    
    一辆吉普车停在那里。    
    毛泽东问:“不是到了吗?为什么还要坐车?”    
    周恩来说:“还有一段坡路,小汽车爬不上去,只好换越野吉普。”    
    果然,越野吉普车又开了一阵子,才到了一个院子附近。    
    毛泽东下了车,仔细望了望双清别墅的大门,然后大步走了进去。院子不小,夜色下,只见一个古色古香的六角凉亭,还有不少松柏自由自在地站在院子里。一股清风袭来,树枝摇摆,似是在欢迎新来的主人。    
    “这个院子不错呀,比我们在西柏坡的院子还大还漂亮。”毛泽东很高兴地说道。    
    双清别墅的院子确实不小,房子也很大。它是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屋子里阳光充足,房子高大优美。从西头起,有卫生间、卧室、办公室,中间正厅是会客厅,能容纳20多人。从正厅往东走,还有办公室和会客厅,过了会客厅是小餐厅。小餐厅通过一个走廊和厨房相连。    
    这排房子中,除毛泽东使用的房间外,还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储藏室和小厨房。    
    从此,毛泽东住在这里,一直到6月份进城。但是,毛泽东只是白天去中南海办公,夜里仍回双清别墅或玉泉山休息。    
    在双清别墅,毛泽东于4月4日发表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重要文章。4月21日又在这里签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我军解放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在这振奋人心的时刻,毛泽东坐在双清别墅的六角亭下,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光辉诗篇,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所取得的这一决定性的胜利。    
    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还多次在双清别墅举行重要会议,研究讨论建国的方针大计。    
    毛泽东熟悉了双清别墅的环境,他在这里心情愉快地为新中国成立而忘我操劳着。他对双清别墅情有独钟,为此不愿离开,想长期在此居住。    
    但毕竟香山离城较远,且面积很大,再加上北平刚刚解放,社会还不是太稳定,出于对毛泽东的安全,出于今后工作的方便,劝说毛泽东进驻中南海的工作“艰难”地进行了。    
    毛泽东确实不愿搬住中南海,但由于众人三番五次地劝说,拗不过大家,最终走进了中南海。    
    在舒云的《开国纪事》中这样披露毛泽东搬入中南海居住的经过:    
    国庆大典以前经过几个月夜以继日的劳动,中南海里里外外已经焕然一新,于是,北平市市长叶剑英打了一个报告,请党中央迁入中南海。    
    等了几天,没有动静,叶剑英专门跑到香山上的双清别墅催他的报告。    
    “我不搬,我不做皇帝。这个剑英真固执。”毛泽东等叶剑英走了,很严肃地对周恩来说。    
    “你还是应该听父母官的。”周恩来含笑而言。他同意叶剑英的意见但又不好直接说。    
    “我偏不听,这是原则问题。”    
    “剑英坚持你进中南海也是原则,这个地方连围墙也没有。”    
    “不谈不谈。”毛泽东打断了周恩来的话头。    
    “不谈就不谈。”周恩来明白毛泽东忌讳皇帝住过的地方。它是慈禧太后独揽国家大权的地方,也是光绪皇帝因变法维新被囚禁的地方。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占据这里为大总统府,并在这里筹划复辟称帝阴谋。    
    抗战后期,毛泽东特意号召全党看一看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讲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如何骄傲又如何失败的。毛泽东很喜欢这本书。    
    周恩来希望毛泽东搬进中南海,主要考虑安全,四周的红泥高墙是天然的屏障。    
    “毛泽东住进去,我们才好高枕无忧呵。”周恩来对坐在一边的朱德总司令说。    
    朱德表示赞同。    
    党中央终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搬迸了中南海。


第二部分 中南海新生第39节 怀仁堂一座西式宫殿

    怀仁堂,明清两代西苑的仪銮殿。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毁于一场意外之火。慈禧回京后,在仪銮殿的废墟重建了一座西式宫殿,取名佛照楼。清之后,民国初年改佛照楼为怀仁堂。    
    中南海怀仁堂是举世闻名的地方,毛泽东主席生前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接见全国各条战线的代表和英雄模范人物,会见外国来宾和朋友。如今,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依然在这里经常聚会商讨国家大事。    
    怀仁堂原是明清两代西苑的仪銮殿。光绪年间,仪銮殿成为慈禧的寝宫。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居住在紫禁城的养心殿,殿内悬挂着一个黄色的纱帘。它是晚清历史的见证。    
    清朝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当侵略者打到通县时,咸丰皇帝带上皇后慈安,贵妃慈禧和皇子载淳,逃避到承德。为了遮人耳目,咸丰皇帝还美其名日“木兰秋狝”,说是仿祖宗遗制,行围猎大典去。在承德不到一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连病带忧,死在避暑山庄的寝宫“烟波致爽”殿,咸丰帝临终遗诏,立6岁的皇子载淳为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在载淳亲政之前掌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处理一切政务。为了防止皇权旁落,咸丰帝将自己平常使用的“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分别交给皇后慈安和皇太子载淳,作为下达谕旨的信物。凡是下达谕旨,都要在开头文字上盖上“御赏”印,在结尾文字上盖上“同道堂”印。两印合符,方可生效。    
    按照咸丰帝的遗诏,皇太后、皇帝除负责铃印上述两印外,军政事务皆由辅政大臣处理,皇帝成年后才全面实行皇帝权力。但权欲熏心的慈禧,利用皇帝生母身份,又以皇帝年幼,将“同道堂”印章控制起来,代子铃印,以此争取了阅览大臣奏疏的权力。一向见风使舵的山东御史董元醇,见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并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辅政。对于这种公然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