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窒蟆
41。周瑜要杀孔明,为什么几次都不能如愿?
周瑜并不是一位小气的人,否则怎么会推荐鲁肃、程普这样卓越的人才给孙权呢?他不但有远见、善谋略,而且用兵遣将,都有独到之处,是东吴的大功臣。
他对孔明也不是不佩服,而是孙刘联盟,毕竟是暂时的;双方的利害关系,才是长远的。他每想及此,总觉得孔明实在太厉害。如不早除,终必危害东吴。
孙策和他是至友,临终时又告诉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使他深深觉得,东吴和他的关系,高于一切。他先请孔明的兄长诸葛瑾,劝孔明弃刘备而投孙权。孔明坚决表示不可能,这才转而兴起杀孔明的念头。
孔明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锋芒太露,引起周瑜的不安。因此处处提防,步步为营。加上鲁肃对孙权多少有些失望,难免有一点偏向刘备,至少给予很大的同情。多方协助孔明,致使周瑜的计策,始终不能奏效。
正因为周瑜分心想杀孔明,才促使孔明专心布署战后的追击行动。结果战利品大多归于齐备地,使得周瑜更加气愤。孔明离开七星坛,丁奉前来捉他时,还站在船尾,大笑说:“上覆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想不到从此以后,两人见面,都没有好脸色看。周瑜每想起孔明,总觉得不杀他消不了心中的怨气。他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几番杀他都没有成功。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角度,和他共同合作,趁胜追杀曹操,然后再做打算呢?他若是执迷不悟,恐怕会气死自己。孔明刚下山不久,不可能这么早就遭殃才对。
42。孔明点将,为什么对关羽全不理会?
对有能力的人,请将往往不如激将。孔明知道,不给关羽任务,他会气得不得了。因此指派赵云取鸟林小路,要张飞到葫芦谷口埋伏。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说江射擒败军。请公子刘琦回守武昌,刘备则屯兵樊口,静候周瑜大破曹军。各人皆有任务,而关羽独无。关羽忍耐不住,大声询问是什么原因?孔明这才笑着对他说:“本来要请你把守一个最为紧要的隘口,不过有一些顾虑。”关羽追问下去,孔明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如关羽去守,必然放他一马。关羽再三保证,不可能放他。孔明要他先下军令状,关羽心中不服。反问若是曹操不从那里经过,又该如何?于是,双方都产下军令状,违犯的人,定依军法处置。刘备看到两人如此认真,急得要命。任何一方有闪失,对刘备最不利。
孔明向刘备说明,曹操一定走华容道,但是他命不该绝。所以特别让关羽去守,把这个人情,留给关羽去做。刘备这才放下心来,大叹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请关羽去守华容道,把曹操放走了,不过是平常事一桩,得不到什么教训,也收不到任何效果。现在改用激将法,就会全不一样。关羽起先不相信自己会放走曹操,召集亦下军令状,居然还放他走,岂不十分严重?回来后乖乖认罪,孔明也毫不留情,要斩关羽。刘备也密切配合,以三结义誓同生死为由,孔明这才罢手。君臣两人,合演一出收心大战。使关羽永远亏欠两人天大的人情,不得不诚意交心。从此三人愈同心,力量也愈为强大。
43。孔明果真算准曹操的逃亡路径,有这么厉害?
历来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孔明精算到这种地步,简直太神了。实际上孔明下山前,在卧龙国潜修,至少十余年。他既然自比管仲、乐毅,有安天下的抱负。对当代的重要人物,必然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初见刘备时,便能够掌握刘备的个性,说得他心里痒痒地,非礼聘下山不可。见孙权时,不顾鲁肃的事先提示,一再惹孙权生气,弄得鲁肃心急如焚。便是孙权其人,早已成为孔明研究的个案。甚至于江东群儒,他也摸得一清二楚。才能够逐一击破,各有令人折服的对策。
曹操在当时,无论如何,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孔明的研究档案中,相关资讯必然很多。曹操的一举一动,孔明不但了如指掌,而且能够明察其看不见的动机。所以曹操兵败,逃亡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孔明不像周瑜那么忙碌,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预先详尽地沙盘推演。算得十分精准,这才调兵遣将,完全符合实情。
我们常说皇天不负苦心人,意思是用心再用心,变成苦心的时候。上天就会如愿以偿,让我们心想事成。问题是用心和苦心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一般人认为用心就好了,殊不知力道不足,仍然是不行的。必须用心再用心,也就是潜心苦修,才够力度。
孔明准备了十几年,刚刚下山,精气神都十分充足,当然料事如神。从博望坡开始,一直到料定曹操必然败走华容道,无不精准如神。从这种角度来看,关羽和他打睹,简直必输无疑。刘备知道底细,比较轻松。
44。曹操兵败逃难,为什么还嘲笑周瑜、孔明?
我中华儿女,有一种特性。就是永远不认输,只肯承认倒霉。因为霉气很快会消散,运气能改变。一旦认输,等于承认失败。那就兵败如山倒,豪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倒霉算不算一种借口?我们暂且不管它。认错而不认输,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绵延不断的主要因素。曹操大败而逃,一路上稍获喘息,便大笑不止。诸将惊魂未定,问他为什么大笑?他说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不够厉害。鸟林笑出赵云,大叫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逃到葫芦谷口,又笑出张飞,他心中不如赵云对孔明那样尊敬,只说操贼走哪里去?逃得人皆饥饿,马尽困乏。勉强支撑到华容道,曹操在马上,竟然又扬鞭大笑。把关羽笑出来,才苦苦哀求。但是他的心里,仍然不服输,还是自认倒霉而已。
曹操每笑,必引起更大险难。这是上天对曹操的警讯,要他戒掉骄傲的习性。再大的险难也让他过关,是因为他这一辈子的任务尚未完成。再给他一些时日,自然会收拾他。曹操的笑,是他的壮志健在,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表示,是一种良好的现象。倘若他路上愁眉苦脸,不发一语。或者长叹不止,自认不如周瑜、孔明,请问此后如何领导下去?脱离华容道后,他还是不认输。把责任推给众谋士,在他们面前捶胸大哭,借追思郭嘉来促使众谋士反省,以巩固领导中心。曹操的特性,在这里充分呈现。若非如此,那就不像曹操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曹操一生的结果如何,从这里可以推想而知。
45。关羽在华容道上,应不应该放走曹操?
说曹操命不该绝,完全站在无形无迹的立场来看。若是采取有形有迹的观点,那就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曹操死掉。因为在这种曹军惨败,孙吴得意洋洋的关键时刻,让曹操就这样死在关羽手中。曹操的部属一定把矛头对准刘备,说不定和孙权联合起来,刘备就完了。
站在刘备的立场,绝对不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杀死曹操。孔明故意不派赵云或张飞去守华容道,便是落在这两位大将手中,曹操非死不可,那就不妙了。
曹操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坚决要离他而去的时候,心里也着实挣扎了一阵子。他反复思索,不让关羽离开,以关羽的神勇,简直做不到。让他离开,又实在不甘心情愿。所以他避不见面,故意不发给通行证。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欠下很深重的人情。最后才指派张辽劝退夏候惇,做一个大人情给关羽。曹操何尝不知道,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难免有一天栽在关羽手中。所以趁早让关羽欠下一大堆人情,将来必要时,说不定救自己一命。曹操和孔明,对关羽都十分了解。可以说两人合演一出华容道大戏,使关羽有情有义地表现一番。
关羽当然要放走曹操,否则大家对他的忠义,就不会那么推崇。对刘备忠心,是一回事。还曹操人情,也是合乎义理的表现。何况关羽一刀砍下曹操的首级,接下去孔明必须承担刘备败亡的重大责任。《三国演义》,势必提早结束。刘备的壮志,孔明下山,都毫无意义。无论有形迹、无形迹,关羽这一次放走曹操,都合乎道义。
46。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引起什么样的问题?
孙权和刘备联手,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才出于主动。被动的人,往往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周全的盘算。主动的人,才会自动地全心全意投入。不但看长远,而且很周全。赤壁之役结束,周瑜收军点将,正准备热烈庆功刘备这边,已经依据早先的计划。一方面和孙吴的特使鲁肃说三道四,拖延时间,并且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指派赵云攻取南郡、张飞袭取荆州。关心也取得了襄阳。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泪迸发。誓言必杀孔明,以消心中怨气。他不检讨自己,为什么不早做打算?现在只认倒霉,碰到诸葛亮这号人物。却怎样也不能认输,因为关系到东吴的命脉。
大凡战后的战利品分配,都会引起某种程度的争执。周瑜认为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刘备却图现成,岂不可恨?于是派鲁肃前往荆州,与孔明理论。鲁肃开门见山,说曹操百万雄师南下,目的在攻打刘备。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刘备。所有荆州九郡,理应归东吴管辖。刘备怎么可以使用诡计,抢夺荆、襄?东吴出钱出力,刘备却安受其利,怎么也说不过去。孔明则辩称荆、襄九郡,原本是刘表的基业,与东吴毫无关系。刘备是刘表的弟弟,刘表传给他的儿子刘琦,由刘备这位叔叔代为辅助,取回荆州,当然合情合理。鲁肃责问公子何在?想不到孔明叫人把刘琦从屏风后面扶出来,向鲁肃抱歉生病不方便施礼。鲁肃这位老实人,一时想不出办法。过了一会儿,才想出“公子若不在,便如何?”这一句话。孔明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他和鲁肃打过好几次交道,认为鲁肃好说话,所以不太在意,打算用“拖”字诀来应付。
想不到鲁肃忽然间机灵起来,大概是多次和孔明交手,所累积的经验,使他有了可贵的灵感:“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还是顺着他的意见:“子敬之言是也!”我们认为鲁肃和孔明都是水镜集团的一份子,便是看出鲁肃和孔明一样,都胸怀北定中原的大志。鲁肃认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实在是汉贼。和周瑜两人,力劝孙权以江东为基地,与曹操争天下。孔明则心存汉室,扶助刘备先据有荆、益两州,然后出师北伐。两人各为其主,目标却十分一致。周瑜一心要杀孔明,鲁肃几番劝阻。隆中对策的连吴抗曹,三分天下政策,单靠孔明一人,实在非常困难。要不是有鲁肃充分合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有“借”才有“还”,鲁肃要孔明将还荆州,回东吴后周瑜气问什么时候能还?鲁肃推说刘琦病重,半年之内必死,到时要向孔明讨回荆州,包在他们身上。就这样造成“借荆州”的事件,以后还有得吵。东吴自孙策以来,一直想要荆州。如今一下子掉到刘备手里,当然心有不甘。借荆州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孔明用来安抚鲁肃,鲁肃用以安抚孙权。但是孙刘的关系,可以说无孙权即无刘备,而无刘备也救不了孙权。双方都不方便翻脸,这才演变成难解的戏码。鲁肃和孔明配合演出,一直到鲁肃去世,这种似借非借的局面,才会改变。而孙刘联盟,届时也将出现重大变化。
47。刘备得荆州,有什么重要的措施?
刘备毕竟是落魄王孙,而不是曹操眼中的织蓆小儿,或者一般人所说的市井小人。他知道汉末的政治,有很多弊端,必须改善。首要的任务,便是找对人做好事。他这次重返荆州,形势不同,身份也不一样。伊籍建议向贤士请教久远之计,刘备大喜,急问有哪些贤士?
伊籍曾经救过刘备,由他来推荐,刘备必然更加重视。他推荐马氏兄弟,幼者名谡,字幼常;最贤的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刘备当然先请马良来见,请问保守荆、襄的计策。马良建议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刘备用马良为从事,以伊籍副之。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位聪明而又机警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刘表临终时,曾经托孤给他。孔明当时劝他取荆州,他不忍心趁人之危。现在真正据有荆州,就要为人民负责。他的仁义,正好与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虚伪,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品德良好的人才,也都为他所吸引。
曹操的谋士当中,郭嘉最了解刘备。曾经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而又极得众心,肯为他尽心尽力。他和程昱,都极力主张杀掉刘备,以免后患。周瑜也看出刘备的高明,绝对不肯长久屈服。所以一直不敢真诚和孔明相处,要不是鲁肃居中协调,恐怕老早斗翻了。刘备能够活着得荆州,他心中自有盘算,非好好干不可。
48。赵云想施美人计,赵云为什么不为所动?
赵云奉令攻取桂阳,太守赵范紧急聚众商议。陈应、鲍龙主战,赵范则有意投降。陈应被赵云活捉,要他回去告诉赵范,早日来降。赵范携带印信来访,赵云出寨印接,饮酒中越范表示两人同学又同乡,领结为兄弟。赵云大喜,发现两人同年,赵云略大。次日,赵范请赵云入城安民,并邀请入衙饮宴。待赵云略有醉意,赵范将寡嫂樊氏请出,身穿缟素,却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表示赵云如不嫌弃,愿意嫁与赵云为妻。他认为赵云必然受庞若惊,而欣然接受。不料赵云厉声指责,说既是兄弟,你兄即我兄,你嫂便是我嫂,岂可做出这种乱人伦的事情?赵范看他这般无礼,暗示左右,要加害赵云。赵云一拳打倒赵范,上马出城而去。赵范赶紧指示陈、鲍两人诈降,以求内应外合,擒拿赵云。两人来到帐下,向赵云报告:赵范用美人计,只等赵云醉了,便扶入后堂谋杀。赵云心知两人诈降,假装十分欢迎。把两人灌醉后斩杀,又派降兵向赵范报捷。赵范急忙出城,被赵云捉下。赵云不但神勇,而且不知道诈降,可见一班。
凡事有真便有假,有形有迹的表现,好像都是真的。只有无形无迹的动机,才有真假的分别。如果不够细心,很容易受到欺骗。一旦发现是假的,立即反应出来,也不见得是好的。有时候装为不知,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反而更妙!一阴一是的变化,果然错踪复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稍为大意,便掉入陷阱,岂非可怕!
49。关羽为什么义释黄忠,孔明却要杀魏延?
关羽攻打长沙时,只领本部五百名校刀手。便跨下海口,要斩黄忠、杀翰玄。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己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孔明再三叮咛,千万不可大意。韩玄是太守,性急多疑,不得人心。黄忠出战,果然名不虚传,与关羽斗一百回合,全无破绽。关羽虽然骄傲,十分好强。对真正勇敢善战的义士,却也十分敬重。他和黄忠交手后,已改变主意,要投降黄忠。
次日再战,黄忠战马失蹄,被掀在地下。关羽并不杀他,要他换马再来一决生死。韩玄知道黄忠射箭百发百中,问他为什么不射?黄忠心想关羽如此义气,不忍杀害,自己又怎么能够射他?韩玄怀疑黄忠作战不力,必有私心。因此喝令左右捉不黄忠,推出城门外斩首。魏延平日就厌恨韩玄残景不仁,轻贤慢士。当日挺身而出,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翰玄,向关羽投降。
关羽请黄忠相见,黄忠托病不出。刘备与孔明随后到来,待黄忠甚厚,亲自到府拜访,黄忠终于投降。关公引魏延来见,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折了。原来他想起由樊城走襄阳的时候,魏延开门欢迎那一番举动。刘备惊问缘由,说魏延是有功无罪的人,为什么要杀他?孔明说:“食其粮而杀其主,是不足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先斩之,以绝祸根。”刘备说:“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孔明指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魏延喏喏连声而退。黄忠和魏延同时归顺,命运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值得好好研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原本自襄阳就要投入刘备阵营,由于稍有落后,不得已来投韩玄。但是韩玄责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所以魏延很感委屈,这才趁机杀韩。孔明是不是由于这种原因,断定他不足不义,我们不便猜测。至少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我们觉得一眼看得出的东西,未必准确。以孔明的谨慎,又值需要大量人才之际,很可能只是借口,而不是真实依据。
孔明对刘备、曹操、孙权、周瑜、鲁肃,以及东吴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