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姜维为什么投降?孔明为什么说吾愿足矣?
祁山在现在甘肃东南的西和西北位置,是孔明北伐的主要进军路线。山上有十分坚固的城池,为兵家必争之地。孔明对魏延一开始就没有好感,要不是刘备劝阻,老早就砍掉他的头。后来刘备一再提拔魏延,并随同入川。东征时已封为镇北将军,甚得刘备信任。这次追随孔明北伐,向孔明建议取道子午谷,攀援秦岭,然后直扑长安。孔明却认为并非万全之计,不予采纳。魏延怏怏不乐,幸亏赵云以半百高龄,连斩曹军五将。关兴、张苞建有奇功,魏延趁机骗取安定城。蜀军士气大振,打算攻取天水。中郎将姜维,向天水太守马遵献策。起兵出城,只留文官守城。待赵云来攻,才内外夹攻。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幸好张翼、高翔赶来救援。赵云逃回大寨,向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又说姜维年纪轻轻,功夫了得!当地人告诉孔明: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真当世之英杰也。孔明自为前部,望天水出发,亲眼看到姜维调度兵马,也叹为将才。吩咐魏延,引军虚张声势,诈取姜母现住处的冀县。如姜维到来,即放入城。曹军大将夏侯懋,被王平生擒。孔明命他招安姜维,并且说姜维现在冀县探望母亲,派人来说:但得驸马在,我愿来降!夏侯懋懦弱无谋,表示愿意。孔明给予衣服鞍马,不令人跟随,放之自去。夏侯懋驸马逃离途中,见数人奔走。问之,答以“姜维献了城池,归降孔明。蜀将魏延纵火劫财,因此弃家逃走。不久又见百姓携儿扶老而来,所说皆同。夏侯懋信以为真,到天水城下叫门。城上认得附马,慌忙开门迎接入内。兴太守细说姜维之事,大家都认为姜维已经投降。当夜蜀兵来攻,火光中可见姜维在城下挺枪勒马,大叫:“请夏侯都督答话!”夏侯懋及马遵到了城上,姜维大叫:“我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夏侯懋惊问什么前言?姜维回答“汝写书信教我降蜀,怎么现在却不承认。我今降蜀,加封为上将,那里有回魏的道理”?原来城下的姜维,是孔明找形貌相似的兵士,伪装姜维。在火中光不容易辨识,这才以假乱真。真的姜维,夺得蜀军粮草,正要入城,被张翼和王平两下夹攻。姜维杀出一条生路,来到天水城门。太守令士兵乱箭射下,姜维飞奔封城,又是一阵乱箭。皆说反国之贼,既已降蜀,又来干什么?姜维不能辩解,仰天大叹。两眼泪流,拨马望长安而走。被关兴截住去路,孔明乘车由山坡中转出,问他此时为什么还不投降?姜维想了许久,前有孔明,后有关兴,根本没有退路,只好投隆。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芦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天遇到你,吾愿足矣!”少年慎择师,老年慎择徒。孔明说的是真心话。姜维大喜拜谢,共商取天水、上邽的计策。于是天水、上邽、冀城三地,恶归蜀汉。远近州郡,也都望风归降。孔明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这一次北伐,获得姜维这一员大将,确实是最大的收获。孔明自知年纪逐渐老大,丞须培养接班人。得到姜维,当然是呈愿足矣!
20。司马懿为什么复出?曹叡不是不相信他吗?
曹叡闻知驸马夏侯懋丢失三郡,逃往羌中。蜀军已到祁山,大吃一惊。赶忙拜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七十六岁老将王朗为军师,曹遵为先峰,前来迎战。王朗初遇孔明,两人对话。王朗被孔明气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真料想军中治丧,孔明夜间必来劫寨。预先布好兵力,并趁机反劫蜀寨。孔明将计就计,杀得曹军败走十余里,死伤过半。郭淮建议商请西羌人起兵袭蜀之后,以期首尾夹攻。曹真大喜,派人黑夜赴羌求救,并许以和亲。羌人起兵廿五万,号为“铁车兵”,实以骆驼或骡马驾车,直扣两平关。孔明以马岱久居西羌,可为响导。并派关兴、张苞前往御敌。大破羌兵后,将所获羌兵及车马器械,全部发还。曹真连日盼望羌人消息,忽报蜀兵拔寨收拾起程,认为羌兵已经发动攻击。分两路追赶时,先锋曹遵,被埋伏的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另一路也为赵云所破,两路都败回魏寨。只得写奏本向曹叡求援,太傅钟繇奏请司马懿复出。曹叡对前次罢职的处置,也有悔意。赶紧派人到宛城,请司马懿复职,加封为平西都督。起南阳诸路军,前赴长安。
曹叡知道曹真根本不是孔明的对手,所以屡战屡败。何况上次的事件,很容易查出根源,是孔明散布流言,才造成如此严重的误会。现在又赶上紧急时刻,自然同意钟繇的意见,立刻召司马懿复出。并由曹叡御驾亲征,要司马懿整日前来指挥,以期打败蜀军,击退孔明。紧急时刻,非用人不可,当然相信司马懿。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21。孔明为什么不救孟达,却让他战死?
孔明第一次北伐,自出师以来,累获大胜。忽报永安宫守将李严的儿子李丰求见,说是特来报喜。接着说明当时孟达降魏,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曹丕很赏识他,经常赐予骏马金珠,封为新城太守,委以镇守西南的重任。曹叡即位后,朝中多人嫉妒。孟达很不安,表示有意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迳取洛阳。如果孔明配合进攻长安,则两京大定。这时又据报曹叡请司马懿复出,孔明大为吃惊。赶紧修书告知孟达,要特别提防司马懿。这一耽误,给司马懿制造了大好的机会。
司马懿在家,听说孔明连连得胜,不禁仰天长叹。忽报曹叡特使,前来宣召复职。金城太守申仪的家人,又以机密事宜求见,细说孟达有造反之意。司马懿大喜,认为机不可失,一方面急奏曹叡,一方面迳往擒拿孟达。途中捉住孟达心腹,搜出孔明来信。司马懿大惊,世间能者所见,果然相同。早一步杀了孟达,孔明还以为不幸被自己言中。其实,这一次是孔明误判而司马懿及时抓住机会,一缓一急,造成孔明北伐的很大阻碍。
原先孟达是蜀军将领,当年关羽败老麦城,修书交付廖化,向上庸求救。而孟达和刘封,正是上庸地区的守将。刘封本来姓寇,刘备尚未有儿子时,收他为养子。当时关羽不以为然,刘封因而怀恨在心。孟达眼见东吴兵精将勇,麦城弹丸之地,那里抵挡得住?何况曹操亲督大军前来,凭我们这些兵力,岂能对付两家的强兵?于是鼓动刘封,向廖化诉说一杯之水,不能救一车薪火。要廖化回报关羽,静候蜀兵来救。廖化哀求无效,不得已大骂而去。后来刘备知道这件事情,便要派人来擒拿两人。孔明献计先把两人调开,升刘封为绵竹郡守,孟达仍留原地。并命刘封率兵来擒孟达,于是孟达叛蜀归魏。有这一段不良的记录,孔明对他当然不敢轻信。以致丧失联合进攻的机会,反使司马懿一举建功。
若是孔明立即回应孟达的建议,至少可以收复孟达的守区。而孟达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掉。当然,孟达给孔明的回信,写明司马懿复出,往返至少一个月,才能有所行动。也让孔明看出他的判断有误,更加不敢支援他。因为司马懿有了孟达叛乱的情报,根本不需要报告曹叡,可以马上行动,使孟达措手不及。所以孔明当时就料定,孟达必死于司马懿手中。
不论如何,我们可以推知,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悄悄地从孔明身上,转向司马懿。因为分久必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合法?刘备一死,孔明失去依靠。在他的努力之下统一,刘禅承受得了吗?让孙权统一天下,以他那种虚伪、残暴、短视的性格,担当得起吗?算来算去,还是魏把汉篡掉,由魏代汉,再设法以其他方式来合,比较可行。何况孔明年已半百,要找一个人来顶替他,并不容易。司马懿倒是可用的人才,不妨借用他的势力,来企求转化。我们承认,这种想法不过是事后之明。当时谁也看不出来,就连司马懿本人,恐怕也不例外。这就是无形无迹的隐秩序,很难预测的证明。大家都知道未来会变化,但是测不准,所以叫做天机难测。
22。司马懿出关,孔明如何应付?为何起用马谡?
司马懿斩孟达,曹叡大喜。赐金钺斧一对,以后遇有机密要事,不必奏闻,可先便宜行事。司马懿举张拿为先锋,引军二十万,出关迎战。他料定孔明一向谨慎,不敢走子午谷。街亭就成为孔明必经的要地,务必先断其要路,以绝其粮道。蜀军若一月无粮,自然退回。
孔明这边,同样料想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便问谁敢引兵去守?参军司谡立即表示愿往。孔明说街亭虽小,关系却十分重大。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马谡坚持,孔明还是不依。最后以军中无戏言,要马谡立下军令状。若有闪失,斩杀全家。为安全起见,特别指派王平相助。特别提醒王平,这是重任。安好营寨之后,派人尽图持回,以便查阅。凡事商议妥当而行,万万不得轻易。又派高翔屯兵街亭东此的山僻小路,以便及时引兵救援。指派魏延在街亭之后,以便接应街亭。
高明所见略同,双方都以街亭为目标。一攻一守,俨然是大战的关键。孔明还是不放心,要赵云、邓芝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自己统领大军,兵出斜谷。
马谡在白帝城时,曾经被刘备点名。要孔明特别小心他时常言过其实,千万不可大用。但是南征时所提的攻心、收心策略,效果很好,孔明十分欣赏。这次用他当参军,经常和他讨论,也很有同感。他觉得刘备每次出征,都喜欢提拔新人。既然马谡如此坚决,也就委以重任。不料他对人的判断,仍然不及刘备。第一次独挑大梁,便用错了人。莫非是天意如此,谁人能知?
23。马谡失街亭,是什么道理?不是安排得很妥当吗?
王平劝过孔明,不能相信马谡的实力。平日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足智多谋。一旦亲临战场,很可能手足无措。马谡从来没有带过兵,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不适宜担当这等重任。孔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以马谡守街亭。如果不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运作,什么会这样?
马谡的看法,是在山上屯军。王平的意见,则是在路口下寨。马谡坚持,当即分兵五千,要王平自行下寨。并说破了魏军,不能在丞相面前分功。司马懿看到马谡如此安寨,感叹孔明用这样的庸才,如何不误事?
王平将分别安寨的图本,派人送给孔明。一看之下,孔明大叫完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那边司马懿引两路兵围山,断了供水的道路。王平战不过张合,只得退去。而山上无水,士兵无法饮食,寨中大乱。马谡大怒而斩杀二将,士兵惊恐。司马懿又令人沿山边放火,山上蜀兵愈乱,纷纷逃奔。魏军攻下街亭,蜀军惨败。
马谡失街亭,主要有三个原因,分述如下:
(1)孔明经常和他谈论兵法,从白天一直谈到深液。让他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兵法比孔明还要高深,至少和孔明不相上下。因而自以为是,不听建议。王平识字不多,对马谡来说,根本不放在眼里。这种一般人常犯的错误,认为知识水平不高的人,不值得重视。在马谡身上,当然很难摆脱。实际上王平有见识、善于作战。他历来的表现,不在黄忠、魏延之下。只是因为他一向朴实无笔,不为大家所注意。孔明以马谡为主将,用他为副。如果正副对调,说不一定结果不会这么惨。
(2)刘备常用上山驻扎的方式,对马谡产生重大的影响。殊不知能不能掌握水源,才是胜败的关键。山上有水源,饮水不成问题,当然可以驻扎在高山上,占尽地利。街亭是西北干旱地区,山上并无水源。马谡舍水上山,难怪司马懿笑他徒有虚名,实在是庸才。孔明知悉后,也拍案大惊,认为马谡无知,坑陷吾军。这种地形判断的错误,经常发生在只知理论,不能灵活运用的人身上。马谡果然如刘备所言,言过其实,不能大用啊!
(3)面对危难,不能指挥若定。司马懿先命令张合,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另外派人断了汲水道路,自己才大驱军马,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马谡挥动红旗,命兵士下山攻击。蜀军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怒斩二将,众军惊恐,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无效而退。司马懿又令人沿山放火,蜀兵无水,又不得食。马谡不知如何是好?驱使残兵杀下山去,幸魏延来救,街亭却失掉了。
祸不单行,孔明这一次北伐,误了救援孟达的大好时机,现在又错用马谡,丢掉街亭。就算事先再三考虑,安排得十分周到。仍旧因马谡的刚复自用,却又临危不能镇定,造成不败而自行败溃,实在是始料不及,却又无法补救的一大憾事。刘备生前,孔明料事如神,看起生龙活虎,无往不利。为什么刘备死后,孔明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初次北伐,便发生这等令人伤心的挫败。如果不从隐秩序的角度来考察,实在很难想像。
24。孔明的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识不破?后果如何?
司马懿攻占街亭,引兵十五万,望西城峰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原有的五千士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惊慌失措。孔明登上城墙,果然看见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而来。于是传令把所有旌旗都收藏起来,诸将各守城铺,不许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违者立斩。并且大开城门,各门都以二十军士,扮成百姓在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设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一副完全没有事的模样。
魏军看到这种情况,由于孔明的盛名,加上莫测高深的传言,都不敢冒然前进。司马懿大为疑惑,认为孔明生平谨慎,不会弄险口下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迅速向北山路而退,以免中了孔明的计策。
孔明见司马懿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惊骇,问孔明怎么会这样?孔明说我们是情非得已,而司马懿却不知道实情,以为我们用计骗他。于是望汉中而回,司马懿后来得知真实状况,仰天而叹:“吾不如孔明也!”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昭字子尚。都是通晓兵书,素有大志。司马懿更是孔明心目中最强的对手,怎么可能被空城计吓坏了胆?他很可能是将计就计,把孔明捧得高高的,来增加自己的重要性。
首先,曹叡对司马懿怀有戒心,这一次复战,是逼于无奈。在无人可抵挡孔明的大前提之下,司马懿才有这样的机会。复生后已经斩杀孟达、攻占街亭,显示具有对抗孔明的实力。如果这一次识破空城计,长驱直入,把孔明活捉或杀死,对他都将非常不利。因为孔明一死,司马懿的利用价值立即减半,不用他也可以。若是有人提醒曹叡,趁机杀掉司马懿,以断绝后患。在原先有疑虑,现在又没有特别用处的情况,并不是不可能。
再说,曹真和曹叡的关系,更为密切。当初曹丕临终,以三人为辅佐大臣。结果封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而司马懿不过是骠骑大将军。孔明北伐时,曹叡也封曹真为大都督。虽然打不过孔明,老关系还在。司马懿表现得愈好,曹真必然愈气愤,也更加嫉妒。要出什么坏主意,实在难料。不如留下孔明,使曹叡不敢由于曹真的诡计,而罢黜自己或者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勾当。有时候把对手养在那里,可以增加自己很多的筹码。一句吾不如也,便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更大的安全作用,便是曹叡不敢逼他做任何动作。既然司马懿不如孔明,逼他还不是送死?所以要不要打?要怎么打?悉由司马懿自己决定。领薪水、不做事,老板居然还不敢催促,或者施加压力。这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差事和待遇,司马懿轻松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便做到了。完全站在显秩序的立场,几乎没有人愿意替司马懿说好话。我们站在隐秩序的角度,才会这样推测。看不见的手,要保护一个人的时候,经常给他一些意料之外的念头。不是正思考,也不是逆思考,而是正反综合之下,一种灵感,一种出乎常理的判断。
25。孔明为什么挥泪斩马谡?他不是很赏识马谡吗?
孔明回到汉中,发现只有赵云这一军,不折一人一骑,盛赞“真将军也”,赠兴黄金五十斤,以示奖赏。赵云请寄库存,要用时再拿,令大家倍觉钦敬!
马谡和王平来见,孔明先唤王平入帐,责骂他不尽劝谏的责任。王平说明马谡固执已见,坚持不听。孔明叫他出去,再唤马谡入帐。马谡把自己捆绑起来,跪于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