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包括新闻、出版、语言、体育、卫生和教育等事业在当代世界
范围的变化、发展状况。
当代新闻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传播手段日趋电子化、高效化, 
全球一村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出版业如同新闻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与繁
荣;当代语言和语言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越来越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和其它许多学科之间日益增多的交叉,促进了语言本身的不断深入发展; 
体育事业在当代世界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出日趋大众化、国际化、科学化
等特征,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代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
展,人类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
健”的全球卫生目标,鉴于迄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
此真正付诸实施还需付出极大努力。
当代教育的一个世界性浪潮是改革和革新,它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
深刻变革的反映。

一、概述
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
旦、净、末、丑角,一幕幕地演出人间的喜剧和悲剧。我们企盼了解世界当
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
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中,人类的文化教育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战后的几十年间它们的发展现状及其走向如何?这
些问题都不是一下可以判明的,有待我们认真阅读资料并加以思索。

1。当代新闻、出版、语言研究的新发展
(1)广播、电视、报纸——当代新闻业的三大传播媒介
战后,在世界169 个国家中,除欧洲的圣马力诺和列支敦士登外,都有
了无线广播电台。这些国家多数使用中波、短波、调频等波段,播出两套以
上的广播节目。收音机已经如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样普遍。估计全世界收音
机数量已有14 亿架,即全世界人口中平均每三人一架。当今,世界上多数国
家都有面向国外听众的国际广播,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前苏联、美国、前联邦
德国、中国等,其中,办日语广播节目的除亚洲、大洋洲的中国、朝鲜、澳
大利亚等国之外,还有前苏联、英国、前联邦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20 多个广
播机构。
电视广播,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世纪50 年代先后开办。从
60 年代到70 年代,开办电视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多。60 年代以来,从发达
国家开始,很多国家播出了彩色电视,同时开始使用通信卫星进行国家电视
转播,使世界各地得以同时通过电视看到国际事件的实际进展。
当前,以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电子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相继出现许多新
的传播媒体并逐步应用。广播事业已经进入了多种媒体、多套节目的时代。
欧美各国和日本利用电视广播的电波间隙,采用多重广播技术,使播出
文字、图形的图文电视广播进入实用或实验广播阶段。
卫星广播,即从赤道上空36000 公里的空间,直接向各个家庭广播的电
视节目,已经出现。1984 年1 月23 日,日本从种子岛空间中心发射了正式
应用的广播卫星“百合”2a,从五月起,由日本广播协会进行电视、数字无
线广播、高清晰度电视、静止图像广播等新传播媒体的实验。
战后,169 个国家中,约80%,即136 个国家已经办有电视广播,并且
纷纷向彩色电视发展,目前有122 个国家广播彩色电视。全世界现有电视接
收机约5。46 亿架,平均每9 人一架。但实际情况是欧美各国和日本所占数量
特别多。电视接收机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在1。96 亿架以上,占全世界电视接
收机总数的31%。中国拥有电视机约1。76 亿架。在实行接收合同和许可证
制度的国家中,日本为3000 万架,最多。其次是前联邦德国,约2200 万架, 
英国1900 万架,法国1700 万架等等。另外,前苏联有电视接收机9000 万架, 
不过大部分是黑白电视机。上述国家占有全世界电视接收机总数的90%。相
反,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普及率则很低。
战后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先后取得民族独
立的国家中,出现了许多本民族的报纸,为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服务。这些国家的报纸大体上可为两种:一种是由私人资本经营的,有的在
独立以前就存在,如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尼日利亚、巴西、
阿根廷、智利等。它们主要以赢利为目的;另一种是由政府或政党创办的, 
它们主要以服务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目的,页数不多,广告
很少,售价低廉,接近于前苏联类型的报纸,截止1984 年,还有近40 个国
家和地区没有传播一般消息的日报。广播是它们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在西方国家,作为大企业的报业垄断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加
强。
美国1953 年有报团95 个,拥有日报485 家,占全国日报1758 家的27 
%。到1986 年,报团增加到156 个,拥有日报1186 家,占全国日报数的71

%和日报发行量的77%。最大的10 家报团是甘尼特公司、奈特—李德尔报
业公司、纽豪斯报业公司、时报镜报公司、道·琼斯公司、芝加哥论坛公司、
纽约时报公司、斯克里普斯——霍华德公司、汤姆森报业公司(美国)、媒
介新闻公司。英国较大的报团按发行量大小排列有新闻公司(默多克报团)、
培格曼持股基金会(马克斯韦尔报团)、同盟报业公司(斯蒂文斯报团)、
联合报业公司(罗瑟梅尔报团)、霍林格公司(布莱克报团)、皮尔逊公司
(考德雷报团)、伦罗公司(罗兰特报团)、国际汤姆森组织(汤姆森报团)。
最大的3 个报团1987 年控制了全国性日报发行量的73%和全国性星期日报
发行量的82%。
前联邦德国报业基本上在战后重建。主要报团有鲍尔报团、布尔达报团、
格鲁纳尔与耶尔报团、施普林格报团。它们控制的报纸市场占全国报纸市场
的34。3%。
意大利报业基本上也是战后重建。主要报纸均在大工业集团如里佐利财
团、埃尼集团、菲亚特集团控制下。
法国报业基本上也是在战后重建。控制报纸的有10 个报团,省报几乎都
在报团手中。大报团有法国西部报团、西南报团、阿歇特报团、阿莫里报团、
巴亚德报团、人道报报团、埃尔桑报团、费利巴其报团、塞尔旺——施赖贝
尔报团。
比利时1979 年有26 家法语报,13 家弗拉芒语报。报团有旗帜报集团、
人民报集团、安特卫普报集团、缪斯报和灯笼报集团、最后一点钟报集团、
向前报集团等。
澳大利亚的3 大报团是先驱报与时代周刊公司、默多克新闻公司、费尔
法克斯父子公司。
新西兰有独立报业公司、新西兰新闻公司两报团。
日本战后有126 家日报,发行总量6500 万份,每千人报纸拥有量居世界
前列。最大的5 家报纸《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日
本经济新闻》和《产经新闻》的发行量,占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约6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西欧报业最严重的问题是许多报纸在报业
集团的竞争压力下消失,报纸数量减少。西欧一些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向报纸
提供补助,使之能够维持下去,以保持舆论的多样化。
当代世界报业总的情况是发展极不平衡。一般说来,发达、较发达国家
的报纸远较发展中国家的为多,各个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根据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的统计,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如下: 
1945 年以来,特别是1960 年以来,通讯事业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国家里有了蓬勃的发展。为了消除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的西方通讯社控制本
国新闻来源的不合理现象,许多独立后的国家相继由政府创办了官方或半官
方的通讯社,承担起传播国内国际信息或进行宣传的任务,为报纸和广播电
台提供新闻,以促进本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还规定,外国通讯社的
国际新闻,必须通过本国的通讯社才能发给本国的报纸和广播电台。1945 
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只有14 个国家有本国通讯社。到1980 年,有91 
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本国的通讯社。80 年代,亚洲除新加坡、马尔代夫、不丹、
锡金、阿曼、文莱这些人口较少的国家外,其余31 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建立
了自己的通讯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也有自己的通讯社。非洲国家的通讯社

数目增加最多。1945 年只有白人统治的南非以及埃塞俄比亚有本国的通讯
社。1960 年有8 个国家有本国的通讯社,1970 年增加到23 个国家,1980 年
又增加到42 个国家。
在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3 个国家有本国的通讯社,1980 年
14 个国家有了本国的通讯社,其中包括加勒比共同体的12 国的报纸、广播
电台合办的加勒比通讯社。
各国通讯社的业务范围和传送手段在战后有了重大的发展。通讯社的供
稿对象除报纸、广播电台之外,又增加了电视台。同时,广播电台、电视台
同报纸一样,也成为合作经营的通讯社的股东。各通讯社报道的内容,除传
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之外,大量增加了科学、体育、气象、经济信
息等内容。通讯社提供的传真新闻图片已从黑白发展为彩色。为广播电台专
门提供口语新闻,为电视台提供电视新闻。经济信息尤其受到重视,这项业
务拥有大量的私人订户。路透社的经济信息订户数以万计,1985 年其收入的
95%来自这方面。美联社同道·琼斯新闻社联营,建立了专门从事经济信息
业务的美联…道·琼斯新闻社。合众国际社(1958 年由合众社合并国际新闻
社组成)同商品新闻社于1977 年联合组成合众…商品新闻社,向美国和加拿
大以外的国际商业界提供经济新闻。法新社和其他国家的通讯社也纷纷开展
和加强这方面的业务。在新闻的传送手段上,59、60 年代广泛使用的短波无
线定向广播和电传打字机,70、80 年代逐步为通信卫星线路和电子计算机终
端所取代,传送速度加快,数量大幅度增加。通讯社成为世界各国社会信息
传播的枢纽。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美国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法
国的法新社和前苏联的塔斯社,都发展成国际性通讯社。它们广泛地在许多
国家和地区采访新闻,向各国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订
户供稿。此后,世界上又出现4 个新的国际性通讯社:从50 年代后期开始发
展国际新闻业务的中国的新华通讯社,在拉丁美洲地区有大量订户的西班牙
的埃菲社,前联邦德国的德新社,意大利的安莎社。
国际新闻市场上竞争激烈,西方的四大国际性通讯社处于垄断地位。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状况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挑战。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反对西方通讯社在国际新闻
传播中的垄断和不公正的报道,开展了争取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他
们在致力于创建、发展本国通讯社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通讯社之间的合作和
交换新闻,并合作建立了一些地区性、国际性的通讯社组织。1961 年成立的
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建立了新闻交换网,于1982 年1 月1 日开始工作。
由 不结盟国家建立的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于1975 年1 月成立并发稿。
根据加勒比共同体政府首脑会议决定,加勒比通讯社于1976 年1 月7 日在布
里奇敦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阿拉伯海湾地区巴林等6 国共同创办的海湾通
讯社,于1978 年4 月1 日成立并发稿。根据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决定成立
的泛非通讯社,于1983 年4 月在达喀尔开始发稿。由此可见,一个新的世界
性新闻格局正在形成中。
(2)电子出版物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当代出版业的产业结构。
出版物是出版工作的成果和产品,积累文化的重要工具,又是传播思想、
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传统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和图书,都是印刷品。
战后,出版业发达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前苏联、前联邦德国、前民主德

国、法国、荷兰、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南朝鲜、加拿大、巴西、印度、
瑞士和埃及。以及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1957 年全世界出版图
书品种达25 万种,1970 年为50 万种,1985 年79 万种。其中,美国、英国、
前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前苏联6 国出版图书品种之和,约占全世界出版
图书品种总数的39%。
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和它所附载的
内容有许多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电子出版物的诞生。所谓电子出
版物,即以数字编码形式存贮于可用计算机读写的磁性介质上的文献信息记
录载体,又称机读型文献或电子数据库。它以磁盘、软盘和光盘的形式存贮
与交换,输入计算机通过屏幕显示,供人们阅读。一些国家已建成文献信息
的计算机网络(日本叫电子图书馆),人们利用家庭或办公室的终端装置, 
即可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同时还将一些常用工具书制作成象电子计算器
那样的电子书,可以方便地携带使用。
1961 年,美国化学文献社开始利用计算机编制化学题录,利用照相排版
生产印刷型版本。并于1967 年将照相排版的磁带作为电子型版本,通过计算
机进行阅读,这是最早的电子出版物。1969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了MARC 
磁带,《医学文摘》、《生物文摘》也相继有了电子型版本。到1983 年,全
世界已有各种机读型书目、文摘1600 种。
1978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了用磁带发行的电子杂志《CLOAD》, 
而后逐步增多。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生产印刷型与电子型两种形式的杂志, 
从1984 年起可利用电子杂志向读者提供5 年内的整篇论文。电子杂志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的写作、出版、发行、阅读方式。
80 年代,世界上的电子出版物以英语的为最多,其中又以机读型书目与
文摘占多数。中国也开始用计算机辅助编辑书目与文摘,利用激光照相排版
生产印刷型版本,即将出现电子型版本。
因此,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出版物已经被划分为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出
版物两大类,即印刷出版物与非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诞生与发展,使
当代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出版社已成为
出版电子出版物的重要公司。对于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是否威胁传统出版物, 
以及两者的发展趋势与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国出版界人士共同关心的
问题。
(3)语言研究在当代的新发展
战后,各国关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
运用、社会功能及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战后,西欧、北美语言研究向传统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派提出
挑战的是乔姆斯基。他在1957 年出版了《句法结构》,1965 年又出版了《句
法理论面面观》。他的学说称为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师承布龙菲尔德派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而加以发展。他批
判布龙菲尔德派所崇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尤其是B·F·斯金纳的学说,而
远继17 世纪法国波尔瓦罗修道院语法学者的传统,发扬笛卡儿的唯理主义。
在他看来,语法所要说明的不是语言表现(说出的话),而是语言能力(说
话的心理过程)。他说,从未学过的句子,人们能说出;从未听过的话,一
听就懂得——这是由于人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他认为,一个小孩听
到的语言材料很有限,可是到了五六岁,已经能不经教师指导就总结出一套

完整的语法规则来,这个平凡而奇特的事实,布龙菲尔德派从未想到,更无
法说明。1957~1965 年,乔姆斯基的看法大致如下: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句子的生成不是从意义产生形式,而是从形式产生意义。先有个句法语符列, 
这叫做“深层结构”。对深层结构插入若干个词,这些词按“转换规则”转
换,于是深层结构变为“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在转换为表层结构之前,经
过“语义传译”,这就成为有意义的东西;表层结构形成之后,再经“语言
传译”,这就成为有声音的东西。
乔姆斯基的学说,60 年代初期风行一时,可是到了1965 年,生成语法
派内部就开始分裂了。不久前,乔姆斯基曾经批评过布龙菲尔德派,说他们
有两个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