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10 种,每千人拥有日报277 份;缅甸有日报7 种,香港地区60 种,印度
1087 种(1979 年),印度尼西亚55 种,约旦4 种,科威特8 种,沙特阿拉
伯12 种,斯里兰卡21 种。
战后,亚洲广播基本普及。30 个国家每百人有收音机10 架以上。电视
正在发展,电视接收机多在每百人10 架以下,有1O 个国家每百人不足1 架,
不丹尚未开办电视。日本和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几乎覆盖全部人口,
少数国家限于主要城市和附近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已经采用通信
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但因疆域辽阔,仅覆盖本国人口的1/4~2/3。
广播节目多为3~4 套,主要节目每天播出18~20 小时。电视节目多为
2~3 套,主要节目每天播出7 小时以上。少数国家的主要节目每天播出20
小时以上或3 小时以下。新闻报道是各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最重要部分。普遍
重视广播电视的教育作用。128 除知识性节目外,还
举办对学校广播、成人教育节目和各种讲座。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广播电视
进行系统、正规的中等、高等教育。
多数国家有国际广播。1987 年,14 个国家使用语言10 种以上,中国、
印度、日本的国际广播分别使用43 种、25 种、21 种语言,每天分别播出142、
54、40 小时。
广播电视机构大多数隶属于政府部门,少数以公共事业或企业方式独立
经营。日本、菲律宾和香港等地区,有私人资本经营的商业广播电台、电视
台。
亚洲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通讯社,较大的与政府密切的有日本的共同通
讯社、印度的印度报业托拉斯,以及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它们主
要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等供稿。新华社正在向国际性通讯社发展。有国家
通讯社的还有印度尼西亚、阿富汗、孟加拉国、老挝、越南、朝鲜民主主义
共和国、蒙古、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巴基斯坦、南也门、叙
利亚、土耳其、伊拉克、约旦、科威特、缅甸、伊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
等。
出版
亚洲出版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但各国之间仍很不平衡。
出版业最发达的亚洲国家有: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黎巴
嫩、科威特、土耳其和香港地区等。
战后,日本出版业发展迅速。1948 年出版社达4000 家,1953 年降至1541
家,1955 年重又增加。1986 年该国拥有出版社4183 家。其中资本5001 万~
1 亿日元的88 家,1 亿日元以上的103 家。年度出书100 种以上的61 家,年
度出书50~100 种129 的78 家,其余近4000 家
年度出书均不足50 种。该国1985 年年度出书31221 种,销量12。99 亿册,
营业额7122 亿日元。1985 年,该国出版期刊3025 种,销量38。12 亿份,营
业额10295 亿日元。1985 年进口图书2892 亿日元,出口图书2990 亿日元。
同年,向中国出口书刊231 亿日元。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发
展。建国初期的1950 年~1956 年,中国共出版各类图书12。9 万种,1956
年年度出书28733 种。7 年总计印数达63。2 亿册(张)。1986 年总印数为
17。8 亿册(张)。1987 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471 家,其中1977 年以后新
建和恢复的有396 家,1977~1987 年的10 年中,中国共出版各类图书35。7
万种。总印数为574。41 亿册(张)。与此同时,中国已同14 个国家和地区
的170 多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60 项合作出版协议,计划出版700 多种期刊画
册。中国还向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图
书。
1947 年印度独立后,其出版业也发展迅速。该国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均居
第三世界前列。据统计,1975 年年度出书13000 种,进入世界主要出版国家
行列。1985 年年度出书1500 余种(不含政府出版物),期刊16000 余种。
该国图书的文种多达85 种。其中英文书5000 余种,印地文书2800 余种,马
拉提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乌尔杜文图书均超过1000 种。该国拥有出版
社7000 多家,但每年有出版物的仅3000 家。其中,年度出书100 种以上的
大型出版社20 家,年度出书50~100 种的中型出版社100 多家。该国1985
年进口书刊以科技类和儿童读物类为主,英国、美国为主要进口国。出口以
英美合作出版的教科书为主,东南亚和西亚诸国为主要出口国。该国图书和
期刊出口贸易各130 为2 亿卢比左右。
语言文字
亚洲各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情况是:40%的人口属汉藏语系,24%的人口
属印欧语系,此外还有阿尔泰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闪米特—含米
特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
汉藏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国、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
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亚洲各地。语言数目大约有300~400 种之多。
使用人口在10 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的1/4,仅次于英欧语系。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①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②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③许多语
言的声音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④辅音韵尾常见的有…m、…n、
■、…p、…t、…k、…■等7 个。有个别的语言还有…r、…l、…s 等延续音韵尾;
⑤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辅音声母。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三合的。
语法方面:①各语言以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比较固
定。虚词种类较多,在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②各语言词类上的量
词。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量词还不太发达外,一般都有丰富的量词;③各
语言有词的重叠形式,表现在重叠的范围、作用、形式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
④各语言广泛运用各种助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意义。首先各语言有多种表示
句子成份结构关系的助词。其中有表示限制,补充关系的,有指名主语、宾
语、主动者、被动者的,有用在表示处所、时间、工具等状语后面的,等等。
这类助词使某些语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词汇方面: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
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该语系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
多音节的复合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汇少,其中有些词在语音上有双声、
叠韵的现象。中国境内由于使用汉语的人口多,分布广,所以汉语以131 外
的汉藏语系语言都普遍借用汉语词。
(2)教育事业
亚洲各国由于历史形成原因不同以及各自的情况差别,造成了发展速
度、经济状况上的差别。亚洲各国的多样性乃至复杂性,特别是在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所带来的教育的多样性,是导
致各自形成、发展特殊性的必然条件。中国、印度等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
口占整个人口的80%以上,而且农业人口劳动素质比较低,文盲占有相当大
的比例,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必须要将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调整农村教育结
构和比例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此外,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长期以
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精神生活却受儒家思想
的统治,同时伊斯兰教又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
律宾南部、泰国南部也居住着相当多的伊斯兰教教徒,风俗各异,因此,每
个国家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必然考虑到这些因素。
当然,亚洲各国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
适应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 年代后都在积
极扩大教育规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教育经费,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普及义
务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为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发展本国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纵观二战后亚洲各国教育方面的变化,突出有以下几方面:
①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入学率。详见下表: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教育
年份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67。0
74。9
77。2
80。8
84。6
80。9
88。2
89。1
92。1
95。2
52。7
61。1
64。7
68。9
73。4
20。9
26。7
28。5
31。0
34。6
26。9
34。3
36。3
38。2
41。7
13。9
18。8
20。3
23。4
27。0
2。9
4。5
5。9
7。0
8。1
4。4
6。6
8。4
9。7
10。9
1。3
2。4
3。3
4。1
5。2
33。4
39。7
41。3
43。2
45。6
41。4
48。1
49。4
50。8
52。8
25。2
31。0
32。9
35。2
37。9
*(不包括中国、北朝鲜与阿拉伯国家)
(资料来源:成有信编《九国普及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大力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金日成主席于1946 年3 月23 日发表的《二十条政纲》中提出:“要
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制,大力扩建公办的小学、中学、专科学校和大学”。1956
年普及四年制初等义务教育。从1958 年开始,普及七年制(小学4 年、初中
3 年)中等义务教育。1975 年全面地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已经普及
了十一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日本从1947 年颁布《教育基本法》之日起,把义
务教育由战前的六年延长到九年,仅用一年的时间,到1948 年中小学教育就
达到普及的程度,入学率达99。27%。1963 年通过《关于义务教育诸学校的
教科用书免费措施法律》以后在中小学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高中虽然
不是义务教育,但已达到普及程度。印度独立后于1949 年1 月,中央协商会
议建议在10 年过程中对全国6—11 岁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一年后,印度
政府又在宪法中正式提出在10 年内对全部14 岁以下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的目标,经过30 年的年努力初等教育的总入学率迅速增长,据1983 年统计,
印度已达7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78
年以后,普及义133 务教育进一步受到重
视。1982 年12 月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5 年5 月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宣布:“有步骤地实行九年
制义务教育。”1986 年4 月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又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法律形式正式规定在中国实施九年
制义务教育,它标志着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
③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60 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的推动下,在制定本国政策时更加注重经
济发展战略,在教育方面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中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
育、专门教育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二战后的南朝鲜,经济取得了惊
人的发展,其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调整了教育政策,使政策从“作为
人权而受教育”转向“为发展经济而受教育”。日本60 年代开始实施“国民
收入倍增计划”,把“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列为专章,大力加强
职业技术教育,并于1969 年通过了《日本职业训练法》。同时大力调整中等
教育结构。工业、农业、商业、水产、家政和保健等职业高中相继出现,到
了80 年代,计算机高中又大量出现,对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
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亚洲各国更加注意实施后期中等教育多样
化的计划,并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其中以日本和南朝鲜最具有代表性。
此外,由于亚洲大部分国家仍是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
程度低,生产比较落后,并占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口,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
农村教育将是各国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泰国、马来
西亚都存在着扫盲教育和134 质量提高问
题,否则必将影响本国、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诚然,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彼此之间
的内部合作至今仍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一味强调吸收、
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忽视了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造成“食
洋不化”,导致盲目性。
总之,80 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反省为经济发展而制定教育政策这一被
动局面。如今亚洲各国开始将“国家的安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时
考虑,以制定出一体化的教育政策。同时放眼世界教育改革的动向,将教育
中心朝尊重人的个性成长方向转移。
2。中国
从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
年间,基本为中国的内战时期。当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到战争
的严重影响,有关的统计数字也残缺不全。因此,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从略。
(1)文化事业
新闻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
期。
建国后最初7 年,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改造工作,建立起
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讨论在全国
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下,改进新闻工作的问题。会后,各级报
纸开始以首要篇幅报道生产劳动;积极建立通讯员网络和读报组,进一步加
强报纸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据会议的决定,新
华通讯社结束了战争年代各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
集中统一,逐步建成为国家通讯社。通过建立城乡广播收音网和农村广播站,
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扩大了收听范围,人民广播
开始进入工厂、农村和部队。据统计,1957 年全国有报纸364 种,广播电台
61 座,县广播站近1700 个。
1957~1966 年间,中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58~1960 年,适应社
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广播电台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开办
了电视事业。1958 年全国有报纸491 种,广播电台91 座,电视台2 座。1961
年起,由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新闻事业随之压缩规模。1961 年全国
报纸减少为260 种,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也有所缩减。60 年代中期,1965
年报纸增加到413 种,广播电台87 座,电视台12 座。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报刊被迫停办,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
1968 年统计,全国省级以上报刊仅42 种,其中全国性报刊只有4 种。1971
年以后,报纸数量略有回升,但增长有限。与此同时,新华社和广播电视事
业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效率低、效益差,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1979 年起,报纸的种类和期刊总发行量成倍增长,收音机和电视机的社会
拥有量急剧增加。中国的新闻事业已由以报纸为主体逐渐转到通讯社、报纸、
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新闻摄影等多种新闻工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
格局。一个136 多层次、多品种、多功能的
遍及全国的新闻宣传网已经形成。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已经成为建
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工具。据1987 年统计,除台湾省外,全国共有登记公
开发行的报纸1482 家,期总发行量为18600 万份;广播电台386 座,发射台
和转播台1016 座,收音机、收录机社会拥有量3。3 亿架,县级广播站2576
个,广播喇叭8316 万只;电视台366 座,发射台转播台17570 座,电视机社
会拥有量1。16 亿台。新华通讯社已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在国内外有分社
120 多个,派驻国内外的记者1100 多人。以海外华侨、台港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出版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40 年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形成
了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以及对外贸易等较为
完善的出版体系。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又
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
事业正在逐步形成。
1949~1956 年,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