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咳咳……”
本来朱风对陈然抱了很大的期望的,但谁知陈然突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顿时差点把他呛住。
别说是他了,就是王志清和刘雷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都满脸错愕地望着陈然,电池?电池会是这个样子……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被陈然这个雷人的答案给雷的怔住了。
电池?
这位可还真敢想的。
“你……你怎么会知道!”
陈然突然说出的答案,让其他人都有些呆愣,而在他们呆愣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了一声吃惊的惊呼声。
这道惊呼声传来一下子引得在场的人都将目光纷纷投了过去,结果却都有些傻眼。
发出这声惊呼声的赫然是黄老头!
黄老头也是实在是太过吃惊了,这才忍不住脱口而出的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说出口才反应了过来,连忙闭上了嘴巴,但显然已经迟了。
“我怎么会不知道。”
黄老头的话音落后,陈然淡淡地说道,本来他都打算放弃了,但在他坐下来的时候,突然碰到了放在桌子上的强光手电,在接住强光手电将其放在桌子上的时候,他的眼神也不可避免的落在了强光手电的上面,顿时心中动了一下。
这件物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电池,只不过被称为电池而已。
“在唐朝建立以前,波斯王朝曾与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建立了联系,在《魏书》中曾记载着,在当时有将近十个波斯使团来到过北魏,前五次,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而在后五次,则是来到了迁都后的花都,这些波斯使者来到中国之时,还献上了波斯方物,也就是各种银器和波斯器皿,这些波斯器皿,就有一些很奇怪的玩意。”
陈然也不管其他人如何傻眼,一边琢磨着思路,一边不慌不忙的说了起来。此时此刻,在场的人哪还不知道陈然是说对了,听到陈然的讲解,也都竖起耳朵倾听起来。
只听陈然接着说道:“在1936年6月的一天,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筑铁路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板,上面刻有许多古代波斯文字。工人们感到非常惊奇。他们继续深挖,结果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百板砌成的古代坟墓。古墓惊动了伊位克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他们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发掘。”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考古学家们找到了许多文物。尤其是打开石棺以后,发现了大量从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波斯王朝时代的器物。在这些古物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锈蚀的铜管和铁棒。”
“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卡维尼格,经过鉴定,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就可以发出电来。”
“卡维尼洛的论断震惊了考古学界。如果承认这是一个古代电池,那就意味着,早在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波斯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电池了。这比公元1800年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伏特发明的第一个电池早了2000多年。于是,许多考古学家纷纷从世界各地赶来,希望对这个古代电地进行仔细研究。”
“这种陶瓷器皿的确有着电池的作用,但当时的古人却不是用来发电的,而是用于给塑像和饰物镀金的。”
“而在1988年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器具之中,除了波斯银碗之外,还有各种波斯器皿,这些器皿中同样有着这种奇怪的器皿,而这些器皿赫然正是波斯来使进贡给当时北魏朝廷的,这也证实了波斯最早发明电池的说法,除了北魏墓葬出土的这种器皿之外,实际上这种波斯的器皿早就从北魏宫廷里流传出来了,就是很稀少罢了,一度被古人当成一种镀金的工具使用。”
这些知识有些乱,陈然并不是在一本书中看到的,而是在很多类型的书上看到的,这些书有古玩的书,有世界未解之谜这样的书,还有说中国历史工具的书,在说中国历史工具的书里,陈然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工具,只不过是这种工具流传的很稀少,书中也只是提了一下……陈然现在却是把这些各种书籍上有关的知识总结在了一起。
这也是陈然用能量光圈看清楚器皿内部的结构后,感觉到有些熟悉,却想不起来的原因。
整个大厅都一片安静,响起的只有陈然的声音,随着陈然的讲解,众人恍然大悟的同时,望着陈然的眼神也都变了,陈然说的这些,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如果不是知识面很广的话,那很显然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你这件器皿就是这种被称为电池的镀金工具吧?”等讲解完后,陈然这才好整以暇的望向了黄老头,此时的黄老头哪还有刚才的得意劲,任他把机关算尽,也没想到陈然不但把他这种物件认出来了,还说的这么详细,这些东西,他都不知道,他也只知道这是一种从波斯流传到中国的器皿,被称为“电池”,他能够得知这些,也是碰巧才得知的。
黄老头没有回答,陈然也没让他回答,接着说道:“你这件器皿,应该是在1936年被发现有电池作用后,那些专家们仿造出来的玩意,年代不会超过百年。”
“我这件器皿可是有上千年历史的,是从北魏皇宫里流传出来的。”听到陈然的话,黄老头顿时不服气的反驳了一声,或许是有些没底气,还加上了后面的一句话,在这之前,他可不知道他这件器皿是从北魏皇宫流传出来的。
“不信的话,你砸开看看就知道了。”陈然语气淡然的接了一声,也就不搭理他了,只要砸开,器皿内部的材料也就一展无疑了。
陈然的这一手可谓是把黄老头震住了,把他搞的也半信半疑起来,手装进兜里,摩挲着器皿,板着一张脸,却是再也不吭声了。
“哈哈哈,精彩!精彩!你也不看看陈老弟是谁,在陈老弟面前班门弄斧,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嘛,这下子栽了跟头吧,哈哈……”
此时放声大笑的,赫然是朱风。
朱风一边放声大笑着,一边拍手称赞起来,王志清和刘雷也都笑着朝着陈然竖起大母手指称赞起来,整个大厅都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只有黄老头沉着脸尴尬的坐在那里。
第239章香樟木麒麟
“好了,鉴宝也鉴过了,现在都把自己带来拍卖的物件亮亮相吧,我也不和大家推辞了,就从我这里先开始吧。”望到黄老头不吭声了,刘雷就笑着开口说了一声,随即把身边的包放到桌上,打开包取出一个很精致的小盒子,盒子里却是装着一对形似蜻蜓眼的珠子。
“前段时间在一家古字画店铺里,我淘到了一对战国蜻蜓玻璃珠,这对玻璃珠整体呈椭圆型,我鉴定过,直径为4。8厘米,珠面上的穿孔直径为0。8厘米,只比中原文物商店收藏的那颗最大的珠子小了一点。”
刘雷一边将装着玻璃珠的小盒子传给坐在他左手边的中年人,一边笑呵呵地说道:“这对珠子是我花了一百多块钱淘来的,也算是捡了个小漏了,呵呵,中原文物商店收藏的那颗珠子的价值,想必在座的诸位都了解,我这颗珠子相比之下,要差了一点,就叫价八万吧,算是给大家开个彩头。”
“挺不错。”
坐在刘雷左手边的中年人,姓林,是一家古玩店的老板,他开的古玩店就是杂项型的,对这样的蜻蜓玻璃珠也很有研究,观察了琉璃珠后,他先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评价说道:“这对珠子珠面以牙白色衬底,饰以规则对称的八组套色圈点纹,分别以蓝、黄和酱紫色玻璃点染,套圈纹中心呈现凸起状态,可谓是纹饰繁冗,套色圈点纹大眼套小眼,并以小联珠串加以间隔,但繁而不乱,工艺也比较多样,结合了贴塑、贴彩及刻书三重装饰手法,突显其立体感,色彩也相当的丰富,显得绚丽而华贵,算是一件不错的收藏品。”
鉴定过后,林先生也喊了价,没喊太高,就是八万,这却是因为在场的差不多都有点鉴定的眼力,像刘雷报价报的八万,就是差不多这个价位了。
林先生看过珠子后,又传给其他人,轮流着一个个看了看,轮到朱风的时候,只是扫了两眼,就递给了陈然,陈然也观察了一番,战国蜻蜓琉璃珠,是战国时期新兴的工艺和装饰风格,只在战国时期的三百年间流行过,存世量极少,算是一个稀奇玩意。
眼前的这对珠子的确算是琉璃珠中不错的一对了,要知道中原文物商店的那个琉璃珠可是国家一级文物了。观察了一番后,陈然释放出能量光圈探测了一下,也确实是战国时期的珠子,探测过后,也让陈然积累了六个能量光圈。
这颗珠子虽然不错,但毕竟是杂项,最终也只是以八万的价钱被林先生买走了。
收到一颗珠子,林先生心情不错,也从地上提起一个黑箱子放在会议桌上,将黑箱子打开,旋转了一下位置,把箱子里内部的东西面对着众人。
“这是十天前我花了2000元从平舆古城一位80多岁老汉手中买回的一对木雕麒麟,这对木雕麒麟每只高36公分,宽15公分,重约10斤,据老汉介绍,这对麒麟一直放在他的祖屋里,用以震灾辟邪、招财护主,经过鉴定,这对木雕麒麟是清末民初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其香味具有驱蚊的作用。”
林先生刚把箱子打开,果然传来了一股香味,让人情不自禁的精神一振,陈然也忍不住吸了一下鼻子,据说香樟木能够用于治疗风湿麻痹,心腹冷痛,食欲不振,跌打损伤,特别是其香味更能通窍辟邪,利湿杀虫。放在老人的房间里,对老年人的身体很有功效,可以当做一份不错的礼物送给老年人,陈然倒是有心将其拍下,只是此刻的他即使想拍下,也没那个资金。
这对木雕麒麟,林先生报价到了十五万,跟着叫价的人也不少,黄老头是第一个叫价的,直接叫价到了十七万,剩下的还有其他人也都叫了价,朱风倒是一直坐在那里喝着茶没吭声。
陈然发现王志清也有些心动,果然,当价位被叫到十九万五的时候,王志清突然举了举手,直接报价道:“二十一万!”
这对木雕麒麟虽然还算不错,但毕竟不是稀罕物件,叫价叫到二十一万,也就没有人跟着叫价了,最终这对木雕麒麟被王志清以二十一万的价格拍下了。
“家父身体患有风湿病,拍到了这对香樟木麒麟,这趟也算是没白跑了。”把装着木雕麒麟的黑箱子抱过来的时候,王志清对着陈然笑着说道。
陈然点点头,患有风湿病,那拍下这对香樟木雕刻的麒麟再好不过了。
接下来在场的又连续拍卖了五六件物品,只是全都是不算多值钱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稀罕货,让陈然心里多少有些失望,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在场的可谓都是一些资深收藏家了,好东西都自己留着了,谁也不会拿出来在这样的场合卖掉,即使要卖,也直接去拍卖会或者转手给那些大老板了,这样起码能够卖出一些虚头,而在这样的场合里,想要卖出高价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也有好处,那就是在座的拿出来的基本上都是真东西,对于像朱风这样对古玩知识一知半解的大老板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去处了。
只不过整个过程中,朱风却都没有出手,一直坐在那里喝着茶的,或许是这些东西,朱风也都看不上眼吧。
陈然倒也看到了几件还算不错的,但却没有让他特别心动的,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收获,起码能量光圈又积累到了六十多个。
“陈老弟,别急,一会还有好东西的。”或许是察觉到了陈然有些失望,朱风突然低头对陈然说了一声。
陈然一怔,随即点点头,心里明白等拍卖结束后,想必还会有好戏的,怪不得朱风一直坐在那里耐心地等着,原来是等着压铸戏的,只可惜自己没多少钱了,即使有好东西,恐怕也只能失之交臂。
他现在手里的余钱着实不多了,也就是万把块钱而已,万把块钱,在这样的场合还真拍不到东西,再说了,朱风说是好东西,那价位估计都很高。
虽然有些无奈,但陈然也没有丧气,就算不能淘到好东西,好歹也能见识一番不是。
在场的几乎每个人都拍卖出了一件老物件后,却没有一个人离开,都将目光纷纷投到了朱风的身上,显然接下来的好戏完全是朱风安排的,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或许这就是这样的鉴宝活动在朱风开的会所里举办的原因吧。
朱风也没有说话,只是笑笑,冲着她的秘书点了点头。
秘书直接转身出门而去,没过去多久,就重新又回到了房间里,跟在她身后的还有一个刮着小平头的中年人,中年人一身的穿着颇有些不伦不类的,首先穿着一身的唐装,脚下却是一双皮鞋,脖子上带着一串少数民族带的那种很大圈子的链子,加上他的一头短发,看着倒像是一个喇嘛似的。
“陈老弟,这人叫做和尚,是干那个……”望到小平头跟着秘书走进来,朱风便低头对陈然笑眯眯的介绍道,介绍着的时候,还用手比划了一下,意思也就是盗墓的。
听到朱风介绍这人是盗墓的,陈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志清,王志清可是考古研究所的,和盗墓的差不多也算是阶级敌人了,一般考古工作者或者历史学家对盗墓的都恨之入骨,现在王志清见到盗墓的,不知会是什么情景。
陈然去看王志清,王志清却脸色如常,不过看到陈然朝着他望来,哪能不知陈然的想法,苦笑了一下,凑到陈然身边低声解释道:“小然,你别看我是干考古的,但其实我参加过很多的地下黑市……”
听到王志清的解释,陈然才知道怎么回事,盗墓者和考古工作人员就像是抗战时期的某民党和某党,两者是敌对关系,但有时又会合作,盗墓者的团队里有很多都是考古研究者的线子,专业为考古研究者提供一些消息和线索,另外考古研究者往往也会深入这些地下黑市参加地下拍卖,一是希望能够拍卖到对考古价值比较大的古物,另外呢,就是寻找一些古墓的线索,当然,有时候也会拍下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2009年轰动全国的曹操墓,实际上就是盗墓者先发现的,考古研究者就是从盗墓者手中得知的,而不是考古正规发掘发现的,被发现后,整个盗墓者的贼窝都被端了,这就是碰了不该碰的下场。
小平头,也就是和尚进来后,身后还跟着两人,这两人抬着一个大箱子,等来到大厅中后,和尚打开了箱子,把大箱子里的东西一件件的都取了出来,摆在了大厅一边的一张桌子上。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和尚,废话不多说,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也不一件一件的进行拍卖了,我把东西全部摆上来同时展出,每件东西都有一个编号,和拍卖的低价,等诸位鉴赏后,直接根据编号叫价就行了,各位朋友现在可以上台鉴赏了!”
陈然和王志清说话的这会功夫,和尚已经把大箱子里的东西都搬了出来,摆在了桌子上,桌子两边地上放着的也有,东西倒也不少,大件和小件都有。
“陈老弟,哥哥我也没带鉴定师,碰到好东西,可就指望你了,走,咱们上去看看吧。”和尚宣布后,朱风拍了一下陈然的肩膀,笑嘻嘻的招呼了陈然一声,就往桌前走去。
陈然和王志清相互的点了点头,也都站了起来,跟了过去,本来其他人也都凑到跟前了,但随着陈然走过去,却都纷纷给陈然让出了位置,嘴里也说着一些恭维的话。
陈然也没和他们客气,点点头,便走到跟前打量眼前的物品来,却没料到打量的第一件就让他眼前一亮!
第240章景泰蓝铜塔
陈然观看的第一件物件却是一座景泰蓝铜塔。
在现代人看来,博物馆是古代各种文物的荟萃之地,而在古代,寺庙却是最为发达的博物中心,汇聚着当代的各种艺术,除了宗教经籍、书画之外,寺庙还保存了大量宗教艺术品,在寺庙的诸多物品中,铜器是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而在铜器之中,却有一种铜塔赫然是景泰蓝铜塔。
眼前陈然看到这件景泰蓝铜塔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塔刹由日月同辉,华盖,相轮组成,十三层的相轮,正是象征着佛教的十三重天,须弥式的塔座则是呈方型,分上下两层,中间束腰,塔身通体的珐琅彩卷草纹和仰莲纹,用料饱满纯正,鎏金亮丽,打磨得也很精细,绝对是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说到景泰蓝铜塔就不得不说一下景泰蓝,景泰蓝也叫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京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景泰是宣德皇帝之子的年号,但其实景泰蓝并不是起源于明代,景泰蓝的起源一直到现在,考古界也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的说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
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