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鼻的味道逐渐消散,最终闻不到了。木盒被冲刷后显得很干净,青铜剑······“卧槽!”唐易看着被冲洗干净的青铜剑,不禁叫出声来,铜锈竟然全都剥落下来,想不到氨水竟然有去除铜锈的功效!
绿色的铜锈去除,整把剑却没有受损,反倒是露出了黑亮的青铜底色,一种逼人的寒气在剑身缭绕。而且,去除了锈迹,古剑的形制仿佛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光气的笼罩之下,硕大的剑身看上去,竟然没有半分笨拙的感觉。
唐易急忙掏出手帕,将整把剑细心擦拭了一下。这一擦不要紧,原本覆盖在剑格上侧剑身上的青铜片,竟一下子被擦了下来!这青铜片不知用什么方法贴合在上面,生出一层锈迹后,锈与铜片边缘齐平,更为牢固,没想到被氨水浸泡后,竟然如此轻而易举地掉了下来。
掉落之后,原先被青铜片覆盖的地方,竟有丝丝金光闪动!
唐易一惊,手里把持不稳,青铜重剑的一侧剑刃斜着向下荡了过去。
“咔嚓!”
黑黝黝的看似无锋的剑刃恰好切到了榆木盒子上,这榆木盒子竟然如豆腐般被切为两段!
榆木的弹性很好,一般用柴刀砍起来颇为费劲儿,而且这榆木相当于泡了水,应该更加坚韧,没想到竟然在毫不用力的情况下轻松被切割,断口光滑平整,如同打磨过一般!
“这宝光真不是白给的!”唐易心里惊叹一声。不过,他的注意力很快便又回到原先被青铜片覆盖的地方,这里之所以发出丝丝金光,是因为上面有两个错金铭文!
对于青铜剑也好,青铜器物也好,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的东西,铭文越多,价值越大。铭文有错金,错银,铸刻等种种分别;错金,无疑是最为贵重的。
所谓错金,就是用纯金丝将铭文镶嵌到青铜里,这种技术,春秋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直到今天也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手段。
剑身上这两个错金铭文,丝毫看不出镶嵌的痕迹,仿佛自成一体,熠熠生光。反观当下大量的仿制品,一般是先在表面刻好字,然后涂上金泥,冷却后再加以修整,终究有失呆板。
很多青铜器上的铭文,都是金文,金文这个称谓也大抵是因为出现在金属器上,如此得来。唐易毕竟是个历史专业的大学生,稍加辨认便得出结论,这把青铜重剑上的两字错金铭文,应该是一种古篆,似乎和金文有些许相通,但终究不是金文。
第14章 涂锈奇方
这两个字,唐易不仅认不出来,而且端详了半天,连是哪种字体都不得而知。
“小伙子,没事吧?”此时,货车司机已经卸下了塑料桶,准备离去。
“没事,没事,歪打正着,把剑上的锈迹给去除了。对了,您车上有编织袋什么的么,我的盒子被砍断了,我包一包带走。”唐易抬头看了看司机,立即说道。
“这是个古董吧?值钱吗?”司机从车上找出两个编织袋,又拿出一小捆细绳,递给了唐易。唐易从古玩街上出来,这把剑又是古剑样式,司机自然而然有此一问。
“什么古董啊,就是个工艺品,我家老爷子好这口儿,买着玩的。”唐易迅速用编织袋和细绳将青铜剑捆扎好,然后掏出一张50元的票子递给了司机,“大哥,真是麻烦你了!”
“你这不是骂人么?”司机摆摆手,立即倒退了两步,扭头就要上车。
唐易快步跟上,“买两包烟抽!”便把钱塞到了司机的裤兜里。
“你这小伙子!”司机嗔怪了一声,却没有再把钱掏出来,“这样吧,你去哪里?我再送你一程!”
唐易想了想,没有推辞,“好,去山海大学吧。”
唐易隐隐有一种预感,想辨识这样古奥的文字,恐怕放眼整个山海省,方承恪教授是最具权威的专家了。
货车司机发动车子,离开了洗衣店。许是刚得了五十块钱,他心情不错,伸手按了下车上的cd按钮。
“你一十五岁登帝位,少年天子不知愁······”车内传出了越剧《梅龙镇》的唱腔,货车司机竟然跟着哼唱起来,他这么一个五大三粗满脸胡茬的汉子居然学着吴侬软语哼唱,让唐易直接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越剧?越······”不自在的同时,唐易却蓦然想起,在上春秋历史课的时候,越王勾践是个不可不提的人物,而“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更是声名赫赫,唐易自然见过这把剑的图片资料,剑身上这八个字的铭文也是错金而成。
那上面的字体好像和我这把青铜剑上的字体相同!
难道这两个字是鸟虫篆?!
鸟虫篆,又称鸟虫书,笔画如虫,画首饰以鸟状,由此得名。鸟虫篆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
当年,越王勾践剑出土,为了辨识这八个字的错金鸟虫篆,就连郭沫若这样的专家也和其他专家产生过争议,可见当时鸟虫篆极难辨识。不过,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当下对鸟虫篆辨识度已经有极大提高,想必,对于方承恪这样的专家来说,认出这两个字,应该不会那么困难了。
想到这里,唐易突然兴奋起来,身体微微有些发抖。如果这两个错金古篆是鸟虫篆,这把剑很有可能是春秋时的王侯用剑,加上浓厚的宝光,那就肯定是一件宝物,错不了!
到了山海大学门口,唐易谢过货车司机下车,接着给方承恪打了一个电话,方承恪正在古代史研究所,听说唐易又入手了东西,直接让他带着到研究所来。
“来来来,今天周末,研究所没人,我是因为老婆子不在家,自己没事干,所以来看看。”唐易来到方承恪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门前,还没敲门,方承恪就拉开了门,可能是早听到了唐易的脚步声。
唐易三下五除二将编织袋拆下,小心将这把青铜重剑放到了方承恪的桌上。
“嗯?”方承恪见到这把硕大的古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立即抽屉里拿出一副白手套,戴上之后拿起剑仔细端详起来。
看着方承恪的认真劲儿,唐易一阵汗颜,事出匆忙,他就用编织袋子包着把剑拿过来了,确实是太不讲究了!以后坚决不能再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方承恪的目光,最终落在那两个字的错金铭文上。
“鸟虫篆!真乃神器也!”方承恪终于小心放下古剑,盯着唐易说道,“唐易啊,我真是怀疑,你和宝物的缘分是不是天生的,这样的奇珍,居然也到了你的手里!”
“方教授,我确实是无意中在文化市场淘到的,这应该是把春秋时的王侯用剑,只是我不认识这两个错金古篆······”唐易挠了挠头,认真说道。
不等唐易说完,方承恪就打断了他:“无意中淘到?这宝剑虽说不是大开门,但是光这两个错金铭文就会让很多人心动了,这样也能让你在文化市场捡漏?这岂止是把王侯用剑这么简单!”
“方教授,是这样的,刚开始时,这把剑布满绿色的铜锈,错金古篆的部分也被一块青铜片遮挡,结果我不小心把剑掉进氨水桶里的,阴差阳错,居然铜锈尽去,而且青铜片也掉下来了。”唐易连忙解释道。
“氨水?暴殄天物啊······”方承恪不由立即重新端详这把古剑,突然间眉毛一挑,“不对啊,氨水虽然有络合铜锈的作用,但又怎么会清除得如此彻底,难道是······”
看着方承恪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唐易也没敢出声,静等下文。
“看来,真的有‘涂锈方’!”方承恪沉吟道:“这传说中的‘涂锈方’早已失传,而且只存在于极少的野史中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知者甚少。主要是古人在战乱时为了保护一些珍贵的金属器,使用奇特的方法在器物表面造就一层锈迹,遮挡本来面目,以使携带时不易被关注。”
方承恪接着介绍道:“你说的青铜片覆盖错金铭文,也印证了这一点,错金部位是没法涂锈的,所以贴合上了一块铜片,看起来似乎是修补的痕迹,十分巧妙。不过,就这把剑来说,确实是值得大动心思来保护。”
“也就是说,这层锈是涂覆上去的,其实并不是剑体自身的锈迹,相反还起到了保护古剑,避免生锈的作用?这正因为这样,才能被氨水一次性去除?”唐易陡然明白了,不由接口问道。
“是啊,古人哪里会制造10%的氨水这种化学制剂,涂锈方肯定有自己的一套除锈方法。只是你的运气也太好了,碰巧去了锈。而且,如果你碰上的氨水浓度过高,或者泡的时间再长一点儿,恐怕剑体表面可能要受损了,现在,竟然是恰到好处!”方承恪面带欣喜,手指指向了那两个错金古篆。
“方教授,这两个鸟虫篆难道就是这把剑的名字?”唐易忍不住立即问道。
第15章 大师欧冶
“巧了,这把剑上的铭文还真是剑的名字。唐易,你应该知道春秋时的五大名剑吧?”方承恪一边问,一边在在办公室翻箱倒柜找起东西来。
唐易自然也不好去问方承恪在找什么,略加思索便说道:“这个我倒是知道。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相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允常所铸的五把名剑。允常为勾践之父,还有人认为,其中的纯钧剑就是越王勾践剑,不过这个有待商榷。”
“不错,知道的不少。好了,我直接告诉你,经过我辨认,这两个错金鸟虫篆,就是‘巨阙’!”方承恪终于从一个柜子底部拿出了一个紫褐色交杂的的长方形木匣,放到了古剑旁边,笑着对唐易说道。
“啊?方教授您的意思是,这把剑是失传已久的名剑巨阙?!”虽然早有准备,但唐易的下巴仍旧差点儿掉到地上。
怪不得,方承恪说不是王侯用剑这么简单!
方承恪随手拿起一张白纸,在古剑的剑刃处轻轻滑过,“嗤!”一声细微的声音,白纸的一边被划下了一条窄边,切口无比平整。整个过程如春风拂面,不着痕迹。
这看似黑黝黝的剑刃居然如此锋利,如此反差确实撼人心魄!
方承恪拿着白纸说道,“巨阙刚炼成之时,越王持剑端坐露坛,有人驾马车驰过,因为太快,所以惊扰了他饲养的白鹿,越王生气抽剑一挥,马车居然飞了出去,越王又用剑砍向铜锅,如切米糕一般砍出了缺口,所以称之为巨阙。”
“也就是说,这错金铭文,是命名之后才有的?”唐易在一旁问道。
“这只是个传说,无从考证,而且,错金本来也得在剑身成型之后施为。”方承恪笑着解释道。
“如果确定是是巨阙剑,那就果真是欧冶子所铸?”唐易继续追问道。
“根据《越绝书》的记载,欧冶,也就是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欧冶子出生,正值东周列国纷争,越国当时成为楚国的属国。少年时代,欧冶子从娘舅那里学会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此人智慧非凡,被称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吕氏春秋》有云: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方承恪先大体介绍了欧冶子的生平。
而后又接着说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剑身满布菱形花纹,是用相当纯粹的高锡青铜铸成的,黑色花纹处含有锡、铜、铁、铅、硫等成分,铸造工艺非常高超。这一考古发现,其实就可以为欧冶子铸剑的记载提供一个实物佐证,这完全可以说明,包括巨阙在内的五大名剑并非只是传说。”
“但是这把巨阙并没有菱形花纹。”唐易一边听,一边沉吟道。
“这把剑通体黑黝黝的,相比青铜底色更深一些,很可能有一层薄薄的类似勾践剑黑色花纹的东西,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剑体过于硕大,所以没用花纹装饰,因为目前这样会显得更为刚猛。欧冶子毕竟是一代大师,这些方面他也会考虑到。”方承恪解释起来。
“那这把剑比起勾践剑如何?”唐易又立即接口问道。
“当然,这把剑无论从历史文物层面,还是实际价值上,肯定都比不上勾践剑,但是,也算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宝物了。”方承恪用手轻抚剑身,瘦削的脸上泛起了红光,啧啧赞道。
唐易心里一沉,心想方承恪又提到了“历史文物”,莫非又是在暗示自己应该捐献出去?如此想着,脸上的表情也跟着起了些许变化。
“你小子!”方承恪见前面不断追问的唐易没有吭气,而是陷入了沉默,表情也有些变化,不由笑道:“你是怕好容易到手如此宝物,结果我又建议你捐献出去,是吧?”
唐易听后,嘿嘿笑了一声,“不瞒您说,这东西我本来想带着参加一场拍卖会呢,如果能有卖家出个好价钱,也算是我阁宝多的启动资金。”
“拍卖会的事儿我自然知道。这把巨阙宝剑显然从未入土,而且经过涂锈保存,说明是在民间一直流传的,虽然说不上是传承有序,但也算是长期为私人所有,所以如果买卖的话,应该是挑不出太大的毛病的。”方承恪笑着对唐易说道。
“我懂了。谢谢方教授。”唐易喜笑颜开,不由对方承恪鞠了个躬。
“呵呵。上次你捐给研究所一件瓷壶,也算价值不菲。对你个人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了。其实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补偿你,现在有了这把巨阙,我就不用太担心了。你说巧不巧,我手头正好有个木匣!”方承恪说着,指了指放在桌上的紫褐色木匣。
唐易审视木匣,木质细腻,花纹美观,颜色浅的地方是褐黄色,深的地方却是紫黑色的感觉。凑近一闻,有幽幽的降香。入手感觉很扎实,而且从大小上来看,恰好比巨阙剑大不了太多,果真十分合适!
“这木匣的用料是海黄吧?太贵重了!”唐易审视之后,抬头连连摆手,海黄的名头如雷贯耳,这盒子确实是太贵重了!
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在红木大家族之中,海南黄花梨和印度小叶紫檀无疑最为名贵。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市面上还流行另一种黄花梨——越南黄花梨,简称越黄。而前者的价格,不知要比后者高出多少倍。
海黄又有油梨和糠梨之分,油梨也被称作油格,颜色多为深褐色,紫色。油梨的特点就是比重大,油性足,多产于海南西部。而糠梨也被称为黄梨,颜色多为黄色和淡褐色,相对油梨来说,糠梨密度稍差,油性不足,但却胜在纹理漂亮,产地主要是海南东部。
这两种海黄各有千秋,所以都有爱好者。不过,油梨因为油性足,所以更不容易开裂,一般制作大件更为稳定,而糠梨因为花纹漂亮,所以用来制作佛珠、手串比较多。
方承恪拿出的这个木匣,是紫油梨老料。就目前的行价来说,一吨如此顶级的海黄木料,已经飙到了两三千万,这个盒子块头不小,重量肯定超过了10斤,那就是十几万的木料钱。
但是,木匣的价值,不能机械地用重量这么算,板材规整,做工精致,内衬上好的皮料,着实是一件精品,所以,这个盒子的价值,应该在几十万上下。
第16章 又遇徐宽
看唐易不太好意思,方承恪笑着说道:“你别把它想得太贵,这个木匣在我这里放了小十年了,那时候海黄的行价顶多也就是现在的十分之一,而且是别人送我的。”
唐易听了方老的话,心想那也不便宜啊,仍想拒绝,但是一时又不知该怎么说好,不由沉吟起来。
“我给你说实话,当时人家送我这件木匣时,里面装的是一把定制的龙泉宝剑。后来,这把宝剑被我一个老朋友看上了,从我这里顺走了。结果,他不喜欢木匣,配做了鲨鱼皮的剑鞘,说要挂在家里。所以,我这盒子也没用啦!”方承恪踱步上前,拍了拍唐易的肩膀,再一次劝说道:“再说了,你帮我发现了范宽真迹,连个让我谢你的机会都不给?”
“好吧,方教授,那我恭敬不如从命!”唐易听方老这么说,突然有了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道:“刚才您说拍卖会您知道,您去吗?”
“我是要去捧场的。主办人算是一个老相识。”方承恪一边介绍,一边拿起巨阙古剑,放进了海黄木匣之中。
唐易看到方承恪一副认真的样子,便没有上前帮忙。
合上盖子,方承恪接着说道:“这个人名叫余鸿光,原先是山州园林局的副局长,我们是在一次保护古建筑研讨会上认识的。后来,他居然下海做起了园艺公司,这两年又搞起了房地产开发,现在也算是知名企业家了。他在青铜器上面的造诣很深,不夸张的说,比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