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三根本要义讲解-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惺康馈6缘谝桓鑫侍庾谑痰妓担骸俺O肴松砹蓟训枚媸奔洳欢啵突岽咏裆袷赖木啦忻酝局怠薄!俺O搿本褪蔷>沧⑺伎肌>沧坌抻辛街郑恢质撬伎脊郏恢质窍⒛罟郏饬街侄ü凼窍喔ㄏ喑械模呷币徊豢桑蛔鏊伎脊郏筒荒芏匣蠛蜕郏蛔鱿⒛罟劬筒荒苋刖采 ∠昙谑Α镀械来温邸泛陀《攘ń浯笫Α豆坌薅蔚诼邸贰K伎脊劬褪嵌运鄱韵蠼猩钊氲胤治鏊伎迹贸稣返慕崧邸U庖残枰砸荒畲蚰睿淖∫痪车亩Γ挥兴枷敫叨燃校皇芷渌幽罡扇诺那榭鱿拢拍芄鄄焐钕竿赋梗兰渲枪劭找脖匦刖庵炙急绻郏荒芄饪烤沧⒛畹拿ば蕖K伎脊刍蛘咚急绻壑饕峭ü嘉疃邮挛锏南窒笸腹局剩热纭鞍坠枪邸本拖癜讶缁ㄋ朴竦拿盍渖倥糜赬光下,看到可伯的骷髅一样,然后意念定在白森森峋骷髅上久久观之,就会形成固定的形像,出定后,看到那位所观对象时,就似乎看到皮肉包的那个骷髅,从可爱变得可伯,从这个例子推而广之,把包括自已在内的每个人都看做白森森骷髅,并把这些骷髅和坟墓中的骷髅看成本质上一样的东西。在这个观想过程中既有分析思考联想的智慧活动,也有放弃思考的息念定观,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难分难辨——这就是思辩,息念结合的例子。在这出世心观修的第一阶段,重点要观想两个问题:一是观想具足良缘的人生难得,二是观想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死将来临,关于第一个问题:要从人身难得的原因和实际情况两方面细细思考,从原因方面要想到,事事有因,因果不误,获得人身是前世积善的结果,不信佛法的人,信不信这个因果规律倒无所谓,但信佛的人首先要对此坚信不疑。否则就没有起信的思想基础。获得人身的前因最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守十善戒,不犯十恶。十恶是:杀、盗、淫、妄、恶语、离间、绮语(是非语)、贪欲、嗔怒、邪见(主要是指不信善恶报应的胡作非为)。三、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济贫救苦等善行。三、获得人身的良好愿望——强烈的投生定向愿望,特别是临死前的愿望,对投生灵魂的导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投生定向愿望,在十二因缘中属于爱、取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思想对梦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人死后的中阴身恰似梦中身,投生的爱取意识所起的作用也和白天的思想对梦境的影响大致相同。获得人身要具备那样的善缘,再回过头想想世人的所做所为,下世获得人身的能有几个?再想想自己的思想行为,来世能不能获得人身?其次再想想世界上的人和其它动物。蛐虫蚂蚁、海洋生物比较哪个多?现在世界上的总人数,恐伯比不过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耗子的繁殖比人不知要快多少倍。人和其它生命相比数量极少,所以佛说:“其它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其次人类是在众生中唯一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智慧生灵,比其它生命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就是人生的可贵之处。但在人类中,能认识生命规律,打破生死常规,充分提高生命的智慧、品质、能力的佛法结缘的,具足良缘的人又能有多少?所以佛说:“普通的人多如大地之尘,获得佛法真理的人少如指甲皮上的灰尘”。想到此具缘人身难得和可贵之地,就要不误时机地创造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的生命正处在六道轮回中上升和下降的中间带,升降的机会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去何从完全在于自己,正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二要观想自己生活在今世的时间不多,死亡必将来临的死无常的道理。
死无常要如下几个方面观想:一、必死无疑。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别无依靠。
必死无疑又要从三个方面想:
一、无任何办法改变死亡的命运。在轮回世界里没有一处逃脱死神的安全地,没有一个生而不死的生命,过去从来没有过,今后科学再发达也绝不会有。佛陀、声闻、缘觉也个人和肉体分离,玉皇大帝也避兔不了一死,自古以来有无数的圣人神仙,和皇帝都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但谁都没有找到,所谓的“长寿法”也最多只能做到拖延死亡,但改变不了生命的规律,因此我们不能有不死的侥幸心理;
二、寿命有减无增。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如《投胎经》中所说:人的寿命如果养好,可以活动百岁,或者超过百岁。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一百岁,也是非常短促的。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寿命在减少。流失的岁月,永远不会再有。人人都像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天天在接近死期,意识不到这一点正是人的感知迟钝之处,莲花戒说:“平常要怕死,就能做到临死时不怕死”,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佛经中把人的一生比作:行云流水、闪电。
三、人活着的时间太短,没有修法的时间。人生百年,睡眠就占去五十年。其余的五十年中前十年年幼无知,后十年衰老多病,修炼巳起不了多大作用,中间二、三十年,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人生的结局和生死大事,有个别思想敏感的人,也能认识到生命的危机,也想寻求真理,选择正道,但却无力摆脱生活琐事。人生短促、却又不能正确利用。第二:死无定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想:一、生活在南瞻部洲的人,寿命长短不定,有的能活几十岁,有的活十几岁,有的只活几个月或者几天,谁也没有把握准能活到老。二、死因多而生因少。人的死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从内因看,人的生命长短是前世善恶二业的结果,后天是改变不了的,体内的气血阴阳和精神因素本来是生命之源,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变成死因,饮食男女能养生也能致病致死,世人追求享乐、享乐过度就会损寿,人生活在大地上,离不开水火空气,但地震、水火风灾,气候变化又是致病致死的原因,至末法时代人类的灾难死因更多,环境污染、水和饮水的短缺、恶性病的流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放射性元素的扩散、社会治安的恶化、互相残杀的战争的加剧、高速交通工具的增多。无一不是人类生存的威胁。三、人的生命脆弱,无力抵挡死的威胁。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只是一口气,一些小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热也能变成致死的因素,这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
第三、要想临死时除了佛法别无依靠。一、临死时再亲的亲人,再好的朋友也帮不了忙,只能眼望着你死去。平时最爱的妻子儿女,临死时连默默望一眼的机会都很少有,要在痛苦绝望中抛弃;二、钱财买不通死神,赎不了性命。在人世上人羡慕的百万富翁。趾高气扬的有钱人,在死神面前和乞丐分不了高低,万贯家财不但买不了性命,一生中或辛辛苦苦,或丧尽天良积累的财富,连一分钱也带不走,还要带着悔恨和内疚告别人世。死后纸糊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山,你细细想那是对死者的嘲弄,好像对死者说:你一生积累的财富,只有几张纸,而这几张纸你都无力带走,只好让它和你的肉体一起灰飞烟灭。如此深刻的哲理,为什么不想一想呢?三、权势再大也对死神无能为力。那些无数英雄好汉、帝王将相,活着的时候,为所欲为,不可一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在死神面前,权力和武力起不了任何作用。一切威风都风吹云散。像拿破伦、希特勒、成吉思汗那样的混世魔王,未能逃脱死神的追捕,变成了一堆白骨。有人说:“佛教以死来吓唬人”,如果佛教不吓唬,能使人们不死的话,应该反对佛教的说法,不敢研究死亡,不敢面对死神,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佛家的怕死,和一般人的怕死本质上有区别,一般人只是贪生怕死,对死是消极地等待,无任何对策,佛教使人们充分认识生死规律,清醒地认真地对待死,做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一种是彻底解决生死问题,修出世法:一种是未战胜死魔之前做到不怕死。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一是充分认识和掌握死亡的规律,并通过入定反复体验死亡过程,到死时控制意识,把死亡溶入禅中,安祥自在地死去;二是认识善恶报应,生前积德行善,不做坏事,死后不怕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心底坦然,无所畏惧;三是生时抑制贪欲,看破红尘,临死时没有失去财富、亲人的思想上的痛苦、失落感;四是生前改恶从善,悔罪洗刷罪业,免去凶杀暴死和受罪的恶症,得到善终,除此而外密法还有控制死亡、灵魂自由离体法,即出舍法等等。总之,对人能起作用的只有佛法。通过以上的思考观想,激起紧迫感,一心一意皈依三宝,受三乘之戒,行利众之善,淡化世俗之心,为后世的幸福创造条件——这就是下土道修法。
对中士道出世法:宗师在本文中说:“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断然绝望”。就是说如果深思烦恼引起的善恶二业,报应丝毫不差,在这个轮回世界上充满了烦恼和苦难,对来世的人天福乐的追求也会丧失兴趣,因为只要一天不离开这个轮回圈;就会造一天业,受一天苦,绝无真正的清净快乐可言。就像坐牢一样,虽然不上刑法,生活上给予特殊的待遇,也无快乐可言。这两句经文的内容主要是观想思考;业报不爽和世间诸苦。关于因果报应之理前边已经说过,业分三类,一是善业,如十善,二、恶业,如做十恶;三、不变业,如修定。善业是得到人天福报之业;恶业是堕入三恶道之业,不变业是转生色界四禅天和无色界四天之业,业又分造业的动机目的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有意识的动机目的引起的善恶行为,和无意识的善恶行为结果,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善恶造业方面的造业者主观动机目的是决定一切的,以利己的目的出发所做的善事和以利众的目的出发所做的善事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假善,后者是真善,在善的报应上是不同的,一切为利己所行的善,就像碱土和沙漠中播的种子,一切为利人利众所行的善,就像肥沃的土地上播的种子,两者的收获是不同的。根据造业动机目的,行为后果,造业对像,业的轻重程度,将业度分为形善实善、形善实恶、形恶实善、形恶实恶、大善小善、大恶小恶。根据善恶的轻重大小,造业的先后次序,业报有现验现报、来世报应和隔数世报应,如像杀人之类的大恶,一般都是现世报应,如受到法律的严惩或者受到报复的恐惧感,罪恶压力,损寿等等。“轮回苦多”之理前面已经讲过,苦指的就是人世上的种种麻烦事,种种苦恼,种种危机,和受制于社会和自然的无自由的命运,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各自的不幸遭遇,一切事物的变换无常和思想感情方面引起的波折等等,苦是肉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的体验和感受。深刻地全面地认识世间的各种苦厄和产生苦的根源烦恼和业,就是为了彻底认识轮回世界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颠倒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爱憎等烦恼。要认识到只要生活在轮回世界上就避免不了造业,只要造业,就要受苦,不但造恶业受要苦,就连造世间善业,其果报如转生人天,具有显赫的名利地位,金银财宝,美满家庭,健康长寿之类的世间福乐也离不开苦烦,或其本质就是苦。通过深思熟虑认识了苦因苦果相接相连,循环不断,是轮回世界的本质之后,不但对现世的一切诱惑失去留恋之心,就连来世的人天幸福也断然绝望,到这一步才算具备了萌发正出世心的思想条件。那么怎样才算萌发了正出世心呢?宗喀巴大师说:“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正出世心”。这一偈说的是观想出世心要达到的标准。这是说的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这里所说的出世心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世俗观念要起到冲淡和遏止的作用:二是这种出世必须是强烈的,坚定不变的,不能是一时一事的冲动。这里所说的“解脱”指的是了生死,彻底摆脱烦恼苦厄的解脱,而不是摆脱堕入三恶趣的厄运,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脱。没有渗透正出世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出世心就像火箭推进器一样,能把世人送进超世的运进轨道。
    
第二部分共三偈十二句。
第一偈是说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其余二偈是说明如何发菩提心。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共因和不共因两种因素,共因就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因素,如植物生长的共同因素是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不共因就是每一种事物的特种因素,如各种植物的不同种子,如麦种,豆种,不共因是形成特种事物的因素,如麦类豆类的不同种子,不同的种子生出不同的植物,如麦生麦、豆生豆,绝不会是麦中生豆,豆中生麦。成佛也有共因和不共因,见性智慧是共因,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觉悟都离不开见性智慧,所以把智慧称做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子之“生母”,菩萨和佛陀的不共因是菩提心。有了菩萨心,即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称做菩萨,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无菩提心。虽有禅力神通,和见性智慧也至多只能达到二小乘罗汉的境界,与佛菩萨无缘。所以把菩提心称做菩萨种、佛种,种就是“基因”的意思。因此,寂天大师称菩提心是把肉体变成佛体的“点金术”,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把菩提心比做“点金术”,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就是说如果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能产生极大的功利,可以减轻和免除过去的各种罪业,避免继续造恶业,菩提心可以使人的思想品德变得高尚纯洁,超尘脱俗,只要有这菩提宝心,就会得到十方三世佛菩萨的加持保护,邪恶不能近身,从产生菩提宝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登地也可称做菩萨,因此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因此宗师教导说:“出世心若不与正发心相结合,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心”。这就是说:出世心只是个解脱的因素,不会成为成佛的因素。圆满幸福指的就是,彻底脱离烦恼及其影响,证得德能慧高度圆满的佛地的自在乐趣。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无论修显修密,只要目的是成佛,就不能没有菩提心。禅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当做先决条件,这种“见性”永远成不了佛,佛经中把大悲心引起的利众菩提发心和见性现观智慧比做飞向佛地的两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菩提心是“体”,见性智慧是“用”。抛开菩提心行,谈“见性成佛”,是违经违理的邪说,智者须细审明察。
这段经文后两偈是教导如何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为普度众生,立志成佛之心,从生起的阶段分愿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愿望,后者是行为举动——指以度众成佛为目的的六度实践行为。从性质上分为事心和理心两菩提心,“事心”指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见道以上的利众行为,“理心”指见道以上的智慧正见。
从菩提发心的特点和次序分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发心在《现观壮严论》中是以喻表示的,如下:1。如大地。2。如黄金;3。如新月;4。如火;5。如宝藏;6。如宝石矿;7。如大海;8。如金刚;9。如大山;10。如妙药;11。如良师;12。如如意宝;13。如阳光;14。如音乐;15。如帝王;16。如宝库;17。如阳光大道;18。如车船;19。如喷泉;20。如奏乐;21。如江河;22。如云。二十二种比喻的意义如下:与向往相应的发心是诸善生长之源,因而比做“大地”,与意志相应的发心,永不退变,故喻为“黄金”;与增上心相应的发心比做“新月”表示逐步圆满;以上三种发心属于资粮道,与加行相应的发心比做“火”,喻意为能烧毁见性障蔽,此发心属于加行道;与施舍度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需求,故比做“宝藏”,与戒度相应的发心能产生宝贵的功德,故比做“宝石矿”,与忍度相应的发心,能抑制烦燥,能变得宽宏大量,因此比做“大海”,与精进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坚忍不拔地进取向上,故比做“金刚”;与定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心住一境,不受散乱之风的动摇,故比做“大山”,与智度相应的发心。能医治烦恼、“知识障蔽症,故比做“妙药”,与方便度相应的发心能产生应机利众的方便法,故比做“良师”与愿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利众之愿,如愿以偿,故比做“如意宝”,与力度相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