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的直觉体验状态,需要长期的如法观修,不能光靠对性空的理解。因为无戏论究竟并非抽象的语词所能表达清楚的东西。所以称做“不可思议”。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
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
悟出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
就不会堕入执空有二边的深渊。”
这一偈所说的消除“二边”之法是号称雪域“说空第一”的宗喀巴大师的独到的见解。过去所有的中观经论中都说:“以现象实有消除虚无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执实偏见,宗师以彻悟的智慧提出:“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这正是与见有而执其有,见空而执其空,误以缘起现象的实有为物本性实有,误以性空为空虚无物;名为消除二边而实际上仍落入“二边”的各家最大不同之处。宗师在《中观》二论中特别指出,要分清“二有”和“二无”的概念界限,“二有”是指俗谛现象的“假有”和“物本性的实有”;“二无”是指“自性空无”和虚无之“无”。“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就是承认缘起现象的假有而否定物本性实有。正因为缘起现象是假有。就不会以假当真,产生执有执实,堕入常边;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是肯定自性空无而排除空洞无物的虚的无空观。正因为性空非虚无,就不会以空否定缘起之事产生执空,堕入断边。“有而非实有,空而非虚空”。“空”的前提是缘起之物,是世俗意义上的“有”,与龟毛兔角之类的虚无之物毫无关系。因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独立自住,才有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有”是因空而有;因为“众缘和合”本身就是物无自性的表现,空不在物外,因有见“空”,因此,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碍空,空不毁有。空有为一体,一有俱有,一无俱无。这就是“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的理由。
佛说:“世人与我相争,我不与世人相争,因为世人认为有的我也承认其有,世人认为无有的我也承认其无有”。并且说:因缘所生便是无生,因其无可生的自性;因缘所生便谓空,知空理者为善土”,龙树大师在《中论》中说:“无非因缘的事物,因此也无不空之事物”,“性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月称在《百论疏》中说:“我们所谓的‘空’,并不是‘寺中无僧’那样的空,是‘绳盘上无蛇’那样的空”。所谓“物自性”就像把一盘草绳当做蛇,因而生畏一样纯属幻觉。喜饶嘉措大师曾经说过:“所谓物自性就像兔角,性空是说兔角之空,并不是说兔子空”。以上这些话就是“缘起性空”概念的最好的解释。通过以上解释对性空智慧的义理,也许理解了,但很可能对悟空理的实践作用,修炼作用不清楚,也许有人会想:这空与不空与人生有什么关系,与修炼有什么关系?这关系太大了,这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一切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解决人生问题,修炼佛道,若不解决这个思想意识深层的根本问题。一切等于徒劳。宗喀巴大师说:“佛法的核心是空理”,佛称“空王”。迷于此理者为凡人,悟此理者为圣人,彻悟此理者为佛陀(觉者)。把空慧称做“佛母”,意思就是说佛是从空慧中生出来的。一切善行若离开空慧,就如“盲人骑瞎马”,把空慧称为,法中之王法”,“诸法之统帅”,“解脱之不二法门”、“佛心”、“真佛”等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定能生慧”,佛家无数禅门都为生慧服务。不可思议的无量神通都是无漏佛慧的效用,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行都贯通这个大智慧,都因这大智慧而变得神圣,变得有力,凡人因无这大智慧而变得俗气,变得愚昧,被紧紧捆绑在轮回的齿轮上。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此大智慧,就可以获得自由,摆脱轮回的“地心引力”,飞向彼岸世界。请想一想这智慧重要不重要?这样说对做为佛法根本的智慧多么重耍也许懂了。但这空慧在生活和修炼实践中如何起作用可能还不清楚,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思想认识的问题,非常重要,需要讲一讲。
讲空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问题。什么叫“人无我”?什么叫“法无我”呢?要懂得“无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应成派中观鼻祖月称大师在《中论疏》中说:“我”指事物的不依赖其它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无这种自性,因此是“无我”。由此可以知道“无我”就是“无本性,无自性”。“人无我”主要是指自己,除了自已以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属于“法无我”范畴。这“人无我”的“人”指的是人各自的观念中的“自我”观念。人的身体和感知功能都是“自我”的附属物。人的朴素的意识中从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自己,因此说“我的身体”如何如何,“我的思想感情”或者“我的感觉”如何如何。“我”和“我的”是不同的概念。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有个笼统的无法指出来的“我”,这个“我”是自我的主体,“我的一切”都从属于这个“我”,爱恨、利害,得失等都是从这个主体“自我” 生发出来,以它为出发点。这种虚幻的,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自我意识”是自私意识的根源。人有了这自我自私意识,就产生爱恨、计较利害得失,使人们的心胸变得狭窄,目光变得短浅,品行变得恶劣,别说圣贤,就连世人中的高尚,伟大之士与卑劣小人的分界线也是有无自私。“无私地奉献”,“忘我的精神”,“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类菩萨行,高尚行为产生于对待“自我”的态度上。佛和凡人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处是:“佛为众生着想,人为自己着想”要想成佛,首先要破‘我”破私。作无我之人。破不了自私自利的人。神通虽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也永远入不了佛门,脱离不了凡尘、这是佛法的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空慧象一面显微镜,在这面镜子底下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会变得清晰,也象一个透视镜,如花似玉的皮肤后面能看到可怕的骷髅,在荣华富贵的背后能显出灰飞烟灭的残境。空慧又像—面过滤镜。一切五彩缤纷的虚色假相,可爱可憎的身影面孔,在它的面前会变得无形无色。如澄彻的万里晴空。
“无我”就不会产生因我生出的万般烦恼。“法无我”就是明见诸种事物包括他人。都属因缘的暂时联系。其性虚幻,无可爱、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质,自己和身外之物的关系也属因缘的暂时联系,也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悟出“诸法无我”就不会因物生贪,因贪求物,因求物不得而生愤怒,因愤怒而又引起众多麻烦,造种种恶业。
壁画上的美人和金银珠宝,人看了不会产生贪爱之心,因为看的人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银财产都看成如画似的假色假相,还会同样起贪心吗?走路逢刮大风,把灰尘刮进眼睛,人也不会对风生气;假若有人把灰尘打在眼中。就会生气;同样的结果。为什么对风不生气。对人就生气呢?理由很简算,把风看做是“无心”的,把人看做是“有心”的。同样,如自然灾害造成伤亡事故。谁也不会对自然界生气,追求伤害责任,进行报复。如果人造成伤亡事故,就会产生仇恨。要进行报复。原因是对自然灾害找不出事故的具体“责任者”对人为的伤害有具体的“责任者”。如果把眼中洒灰尘和别人对自己伤害也同样看成是因缘的巧合是无心无意的。就不会斤斤计较了。这所谓的“有心”、“无心”;“有具体责任者”和“无具体责任者”;就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上的区别。即“有心”执心。“有人”执人,无心无人便无所执,无所执也就无恨可生。
要懂得这个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事事贯通,并用这个道理改变思想意识。解开思想上的一个个顽固的结子。
人的思想意识是受客观事物影响产生的,中观应成派极力批驳唯识论。月称在《入中论》中说:“如果没有客体,也就不存在主体意识”,寂天在《菩萨行论》中也说:“若无见之物(境),岂有能见之识?”意识既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空”的问题就要从客观上解决、缘起性空见就是从一切事物上揭示空理。龙树《中论》中说“无一非缘合之物,故无一非空之物”。“诸法无我”就是从客观上解决空的问题,色、声、香、味、触一切都变成无可执著。无可贪恋的虚幻不实的影子。执著的主体意识就会无实可执,因执实所产生的虚幻意识,也就像断了电源的电视荧光屏那样,变得寂然无声无相无色。要彻悟“人无我”,首先必须悟“法无我”。其道理就在这里。
《般若部》讲了“十八种空”和“二十种空”,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讲的。归根结底只有主观客观二种空,也就是“人自我空”和“诸法空”。这两种空在本质上无任何不同,只是空的对象上的区别。诸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缘起之性,或者说。从事相看是缘起。从理性看是性空。从缘起的实有看到缘起的性空,从缘起的性空悟出缘起本空。缘起既空,性空也因对立面消失而不复存在(性空也空),既无有相,也无空相,在定观中如虚空,无色无相,出定观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空有不二。——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达到的般苦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不太难,但要上升为无分别现观直觉,那就需要特殊的艰苦的修炼,彻底改变智能类型,提高智力层次。所以宗师在讲了缘起性空义理之后,谆谆教诲大家,要勤奋修持。
“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
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
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这一偈是结束语,其中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强调对前面所讲的佛道三根本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第二个问题是强调修持。
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总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点和核心。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超世间道的一切善法。是显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础。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显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脱离不了世俗佛法的范畴;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炼,都是“先天不足的婴儿”,是“沙丘上的建筑”,是“单翅鸟”的冲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远离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视三根本,如法修持三根本。通过正确的闻思修,正确认识三根本之义理,全面领会其精神。把三根本相互融会贯通,在思想上—一贯彻。宗师强调“正确认识”是为了提醒防止世俗之见、邪教之见、小乘道之见、唯识之见、不了义之见、常见、断见、实有见、虚空见等等错误偏见的影响;强调“全面领会”是为了排除顾此失彼、“见木不见林”、“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等错误的思想方法。树立正见,启迪真慧。
在修炼方面主要提出了两点:一是隐居静处,一是激发精进之力。这两点至关重要。
隐居静处是为了修炼不受外界的干扰得到“三静”。因为修禅定要身心都要保持高度的安静,心识和五管之识要与外境色、声、香、味、触割断联系,向内收敛,不能散逸。“三静”即是身静,口静,心静。身静就是深居简出,与外界不接触,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不使身体的肌肉紧张疲劳,口静就是少说话和不说话。言多伤神,会增加思维的活动量,引起神经紧张,对入定不利。心静就是思想保持平静,就像干年古井,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波动,没有任何杂念的冲击。不追忆过去的“云烟”,不留意眼前的“飞絮”,不搜索将来的“落叶行踪”,寂寂然无任何反应。这样才能获得禅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特殊的修慧。
要想修炼出成就,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炼。至少没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炼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终身修炼。这就需要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所以宗师强调”激发精进之力”,正禅的修炼需要具备五力,即虔诚之信力、精进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乱)、定力,慧力,在这五力中的虔诚之力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发精进之力,有精进之力才能使意念保持稳定不乱,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乱,产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产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断惑,证无上菩提。《入中论》中“一切功德依赖于精进”。在“五力”中精进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师教导要“激发精进之力”。
最后说:“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那么什么是佛道的终目的呢?是来世投生人天之道吗?不是,修人天之道是为了获得具足良缘的闻法,修道之身,积善之所,如现实的佛弟子,并非解脱,是为了往生净土吗?不是。往生净土并非成佛。净土佛国只是没有产生烦恼和造下堕业的条件,具有尘世无法相比的闻修佛法的条件,如此而已。是为了获得超人的神通功能吗?不是,魔鬼和邪教都有许多常人无法达到的神通魔力,但他们超不出三界,战胜不了无常死魔,不值得羡慕。是为了脱离轮回,获得无苦烦的寂静快乐吗?也不是。这一点,连缺乏大智,大悲大勇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都能做到,但那境界太低,并非具足大智大德佛种的终极目的。佛道的终极目标是以六道众生彻底脱苦的利众目的,和自身远离烦、知二障获得色法两种大自在佛身的利己目的的高度统一。简而言之就是,为普度众生,求得无上功德和智慧。
这是一个高不可攀,但有志者定能达到的神圣的目标,从迷雾见到一线光明的人应不失时机地应朝着光明,义无返顾地前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有限,时间有限,修炼之事刻不容缓。就像牢中死囚寻求越狱的心情一样,应有如火的烧身紧迫感。所以宗师从悲海慧天,向人们提醒,求脱之事,“刻不容缓”!
通过上面的解说,对佛法三根本义理,从概念上也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要从其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了解,光凭上面的这点知识还不够。还需要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寂天大师《入菩萨行论》,月称《入中论》弥勒《般若现现壮严论》,阿底夏《菩提道灯论》,等有关主要经论,这篇讲义,只是一个粗略的“交通图”。对阅读大部头经典没有时间,条件的人,读了这篇讲义,可以初步了解一些佛法正道,不至于受假冒佛法的欺骗而误入歧途。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