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6-普济方·针灸-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六十有五以应一期之日。骨节所在。大小长短。广狭浓薄。或隐或显。有势无势。有体 
无体。有液无液。皆有定体。实刺法之先务也。内经俱载。但有骨穴去处。其骨度之说。徒 
有其名。未载其法。至于三百六十五之数。因亦泯然。使用针之人。妄意 穴。不知骨节本 
原。徒为针灸。未得其法。枉伤肌肉。良可惜也。今摭自古医经。有骨度之数。析骨之论。凡 
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论骨骼。其庶几矣。故着于篇。以冠针法之首云。 

卷二针灸门
离合真邪说
属性:古有离合真邪云者。盖圣人欲其真邪相离。而勿合之谓也。若邪入于真。则真受其蠹。 
而不遂其纯一之真。真之不遂。则其所为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其被乎邪。则邪窃其柄。而 
肆其横逆。邪之既横。则其邪为患。复可胜言哉。呜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为真。胡 
为邪。真之为言也。天理流行。赋与万物。得以为生者皆真也。圣人保之。如持盈满。邪之 
为言也。天地间非四时五行之正气。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圣人避之。犹避矢石。其防微 
杜渐之严。如是者渊乎旨哉。盖真立则邪退。邪厉则真残。邪固可除。真尤宜养。养之之道 
无须异求。但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御之以时。复能实慈恕以爱人。虚中怀而 
应物。念虑必为之方。举止必为之敬。如斯内外交养周备。则吾之生。不求生而生。无期寿 
而寿矣。不然,摄养或少不严。则六邪乘隙竞入。诸疾交生。众害并作。则吾生之真。所与 
存者有几。故圣人忧之。为揆度权衡机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雪污。拔刺而无 
遗者以此。古人有云。植德务滋。除恶务尽。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经所具存。再拜遗铨 
敬为节录。 

卷二针灸门
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
属性:(系昼夜百刻十二时定体图说) 
x手太阴肺经。配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上。x 手太阴肺经五穴为阴穴 
从大 
阳穴。从大指次指内侧角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属金。在支为卯。在干为庚 
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手厥阴心包络经。配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中。x 手厥阴心包络经五 
穴为 
焦经六穴为阳穴。从小指之端去爪甲角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三焦属火。在支为 
寅。在干为甲。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手少阴心经。配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下。x 手少阴心经五穴为阴穴。 
从小指内侧角起。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心属火。在支为午。在干为丁。手太阳小肠经六穴为 
阳穴。从小指之端。去爪甲分起。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小肠属火。在支为辰。在干 
为丙。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足厥阴肝经。配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x 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太阴 
之后。此所谓交经。五穴为阴穴。从足大指端大敦起。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肝属木。在支为亥。 
在干为乙。足少阳胆经六穴为阳穴。从小指次指之端起。窍阴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胆 
属木。在支为申。在干为甲。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x足太阴脾经。配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x 足太阴脾经。却交入厥阴之前五穴为 
阴穴。从大指内侧端起。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脾属土。在支为丑。在干为己。足阳明胃经 
六穴为阳穴。从足大指次指之端起。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三里。胃属土。在支为酉。在干 
为戊。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相配合也。 
x足少阴肾经。配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x 足少阴肾经五穴为阴穴。从足心陷 
中起。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肾属水。在支为子。在干为癸。足太阳膀胱经六穴为阳穴。从小 
指外侧起。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水。在支为戌。在干为壬。此之谓阴阳表里 
支干相配合也。 
此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六十六穴。井荣 经合。配金木水火土。经络流注。或交或 
正。表里内外。支干配合。诸家针经图说。分析讲解。故从而述其大概。质之于先生。而证之力 
所不逮。理所未同。复被教诲指诀。谨得泮然冰释。沛然川决。胸臆有学问。幸不致自相矛 
盾。凡刺孔穴。各有所据经络。究所系疾证。日辰禁忌。虚实补泻。不可不察。深明经络之 
分。孔穴所在。如此者,百无一殆。 

卷二针灸门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直说
属性:手少阳三焦经。诸阳气之父。穴属腑。 
手厥阴心包络经。阴血之母。穴属脏。 

卷二针灸门
络说
属性:络一十有五。有横络。有经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卷二针灸门
络穴说
属性:络穴正在两经中间。假令立身叉手取之。大指次指端尽处。手腕后高骨缝列缺是也。内 
为手太阴肺经。外为手阳明大肠经。列缺穴交两经之中。若刺络穴。表里皆治。他皆仿此。 

卷二针灸门
络穴辨
属性:流注六十穴内。无此一十五络穴。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阳跷络 
在足太阳经。阴跷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一十五络穴之辨也。 

卷二针灸门
交经辨
属性: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卷二针灸门
窦太师针灸法流注八穴
属性: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然不知郭氏之所术。但书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 
用之弥验 
胜数哉。予嗜此术。亦何啻伯伦之嗜酒也。第恨斯学之初。心术未尝。手法未成。而兵火荐 
至。家藏图籍。与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切求而莫之获。近日得之铜台碑字王氏家。 
其本悉如旧家所藏。但一二字讹。及味之。亦无所害矣。予复试此。一一精晓。疾莫不瘳。 
苟诊视之。明俾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矣。噫、神乎 
哉。是术也。今得之。亦天之浓予于是者、多矣。然予之所嗜。非欲以 
藉此而私己之为也。盖欲民生举无痒痫疾痛痼羸残瘵之苦。而为之也。惟学人亦嗜是焉如是 
非予所敢知也。 

卷二针灸门
八穴交会
属性: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合于胸心胃。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合于目锐 (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合于内 颈(顶耳户冲膊小肠膀胱)。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卷二针灸门
定八穴所在
属性:公孙二穴。足太阴脾之经。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蜷两足底。相对 
取之。合内关穴。 
内关二穴。手厥阴心包之经。在手掌后二寸。令病患稳坐。仰手取之。独会。 
临泣二穴。足少阳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一寸陷中。一云。去狭溪一寸五分。 
令病患垂足取之。亦合于外关。 
外关二穴。手少阳三焦经。在手腕后二寸。别起心主。令病患稳坐。覆手取之。独会。 
后溪二穴。手太阳小肠之经。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令病患稳坐。覆手取之。合申 
脉。 
申脉二穴。足太阳膀胱之经。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陷中。令病患垂脚坐取之。侧卧取亦得 
合于后溪穴。 
照海二穴。足少阴肾之经。在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患稳坐。足底相对取之。合 
列缺二穴。手太阴肺之经。在腕后一寸半。两手相叉指头尽处。筋骨罅间取之。是合照 
x公孙穴。主治二十七证。x 
九种心痛(心、胃)。痰膈涎闷(心、胃)。脐腹痛并胀(三焦、胃)。胁肋疼痛(心、胃)。 
血迷(心主)。胎衣不下(小肠、胃)。泄泻不止(大肠、胃)。 气疼痛(心、胃)。里急后重( 
大肠三焦)。伤寒结胸(小肠、心)。水膈酒痰(肝胃)。中满不快反胃呕吐(胃)。腹胁胀满痛( 
脾胃)。肠风下血(大肠包络)。大人小儿脱肛不收(大肠肺)。气膈(心、肺)。食膈不下(胃、 
脾)。食积疼痛(胃脾)。癖气并小儿食癖(小肠心主)。儿枕痛(小肠、三焦)。酒癖(胃、三焦 
)。腹鸣(小肠胃)。血刺痛(肝脾大肠胃)。小儿脾泻(脾肾)。泻腹痛(大肠、脾)。胸中刺痛( 
心)。疟疾心痛(心包络)。 
上件病证。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秋冬八分。春夏五 
x内关二穴。主治二十五证。x 
心胸痞满(肝、胃)。吐逆不定(脾、胃)。中满不快(心、胃)。伤寒不解(心主)。胸满痰 
肺、心)。腹痛(胃)。泄泻滑肠(大肠)。酒痰膈痛(心主)。米谷不化(胃)。横竖 气(肝、胃 
)。小儿脱肛(大肠、肺)。九种心痛(心主、胃)。胁肋痛(肝、胆)。妇人血刺痛(肝)。肠鸣( 
大肠)。积块痛(肝、脾)。男子酒癖(脾、肺)。水膈并心下痞痛(脾、胃)。气膈食不下(胃、 
心、肺)。腹肋胀痛(脾、胃、心主)。肠风下血(大肠)。伤寒结胸(胃)。里急后重(小肠)。 
食膈不下食(心主、胃)。疟疾寒热(胆)。 
上件病证。内关悉主之(秋冬针八分。春夏针入 
x临泣穴主治二十五证。x 
足趺肿痛(胃)。手足麻(小肠、三焦)。手指战掉(肝、心主)。赤眼并冷泪(膀胱)。咽喉 
肿痛 
伤寒(膀胱)。腿胯痛(胆)。脚膝肿痛(胃、肝)。四肢不遂(胆)。头风肿(膀胱)。头项肿(膀 
胱)。浮风瘙痒(肺)。身体肿(肾、胃)。身体麻(肝、脾)。头目眩晕(膀胱)。筋挛骨痹(肝、 
胃)。颊腮痛(大肠)。雷头风(胆)。眼目肿痛(肝、心)。中风手足不举(肾)。耳聋(肾、胆) 
上件病证。临泣悉主之。先取临泣。后取外关(秋冬五、七分。春夏五分,灸五七壮)。 
x外关二穴。主治二十七证。x 
肢节肿痛(脾)。臂膊冷痛(三焦)。鼻衄(肺)。手足发热(三焦)。手指节痛不屈(三焦)。 
眉棱 
遂(胆、胃)。筋骨疼痛(肝、胃)。迎风泪出(肝)。赤目疼痛(肝、心)。腰背肿疼(肾)。手足 
麻痛并无力(胃)。眼肿(心)。头风掉眩痛(膀胱)。伤寒表热(膀胱)。破伤风(胃)。手臂痛( 
大肠、三焦)。头项痛(小肠)。盗汗(心主)。目翳或隐涩(肝)。产后身肿(胃、肾)。腰胯痛( 
肾)。雷头风(胆)。 
上件病证。外关悉主之(冬秋八分。春夏五分。灸二十七壮)。 
x后溪二穴。主治二十四证。x 
手足挛急(肝)。手足颤掉(肝、三焦)。头风痛(三焦、膀胱)。伤寒不解(膀胱)。盗汗不 
止(肺、心)。中风不语(包络、肝)。牙齿痛(胃、大肠)。癫痫吐沫(胃)。腰背强痛(肾)。筋骨 
痛(肝、胃)。咽喉闭塞(肾、肺、胃)。腮颊肿痛(胃、小肠)。伤寒项强或痛(膀胱)。膝胫肿 
痛(肾)。手足麻(胃)。眼赤肿(肝、心)。伤寒头痛(膀胱)。表汗不出(肺、胃)。冲风泪下( 
肝、胆)。破伤风眩(肝)。产后汗出恶风(肺)。喉痹(肾、肝)。脚膝腿痛(胃)。手麻痹(大肠 
)。 
上件病证。后溪悉主之。先取后溪。后取申脉(秋冬五分。春夏三分。灸五七壮)。 
x申脉二穴。主治二十五证。x 
腰背强痛(膀胱)。肢节烦痛(肾、肝)。手足不遂(胃、胆)。伤寒头痛(膀胱)。身体肿满 
(胃 
胱)。雷头风(胆)。手臂痛(大肠)。臂冷(三焦)。产后自汗(肾)。鼻衄(肺、肝)。破伤风(肝 
)。肢节肿痛(胃、肾、肝),腿膝肿痛(胃)。耳聋(肾)。手足麻(胆)。吹奶(胃)。洗头风(膀 
胱)。手足挛(肝、肾)。产后恶风(肾)。 
上件病证。申脉悉主之。先取申脉。后取后溪(秋 
x列缺穴。主治三十一证。x 
寒痛泄泻(脾)。妇人血积痛或败血(肝)。咽喉肿痛(胃)。胎死不出及衣不下(肝)。牙齿 
肿痛(胃、大肠)。小肠气撮痛(小肠)。胁癖痛(肝、肺)。吐唾脓血(肺)。咳嗽寒痰(肺)。 气( 
胃)。食噎不下(胃)。脐腹撮痛(脾)。心腹痛(脾)。肠鸣下痢(大肠)。痔痒痛漏血(大肠)。 
腹痛泻痢(脾)。产后腰痛(肾、肝)。产后发狂(心)。产后不语(心包络)。米谷不化(脾、肾) 
男子酒癖(胃、肝)。乳痈肿痛(胃)。妇人血块(肝、肾)。温疟不瘥(胆)。吐逆不止(脾、 
胃)。小便下血(小肠)。小便不通(膀胱)。大便闭塞(大肠)。大便脓血(大肠)。胸膈痛痞(心 
、胃)。诸积聚脓痰膈(心、胃)。 
上件病证。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后取照海(秋冬五分 
x照海二穴。主治二十九证。x 
喉咙闭塞(胃)。小腹冷痛(肾、肝)。小便淋涩并不通(膀胱)。妇人血运(肺、肾)。膀胱 
气痛 
(膀胱)。胎衣不下(肾)。脐腹痛(脾)。小肠胀满(小肠)。肠癖下血(大肠)。饮食不纳反胃吐 
食(胃)。男子癖并酒积(肺、肝)。肠鸣下痢腹痛(大肠)。中满不快(胃)。食不化(胃)。妇人 
血积(肾、心主)。儿枕痛(胃、肝)。难产(肾、肝)。泄泻(脾)。呕吐(胃)。酒疾(脾)。 气 
(胃)。气块(脾、肝、肾)。酒痹(胃、肝)。气膈(心主)。大便不通(大肠)。食劳黄(脾、胃) 
肠风痒(大肠)。癖痛(肝、肺)。足热厥(心主)。 
上件病证。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后 
上法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 
合穴。未已。则求之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而后出针。 

卷二针灸门
论补泻说
属性:黄帝问邪气在经。其病如何。取之奈何。岐伯对曰。邪之在经。如水得风。波涌陇起。 
其行 
脉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动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候。故呼引针。呼尽乃 
去。火气皆出。故命曰泻。帝又问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对曰。先必扪而循之。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纳针。静以久留。 
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 
惟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端效方曰。古人云。灸熨 蒸。助阳退阴。方宜法异。自北南亨。穴真灸当。疾瘳蒸熨 
阳 
冲气壮。辛甘汤液。内外相应。卒暴阴寒。为病甚笃。先贤哲知。尚犹诫慎。消详上世。遗 
风垂范。再思可矣。 

卷二针灸门
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
属性:外台秘要云。素问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必先入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络。又留 
而不 
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于五脏之 
决也。如此则疗其经。今邪客于皮毛。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溢于 
大络。而奇病生焉。夫五脏六腑向导之气。顺脉而出。附经而入。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若 
越其数者。则伤脉而损经。变为异病也。岐伯曰。凡欲疗风。则用火灸。风性浮轻。色或赤 
或白。痒多者。风热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湿性萎润。色黄鲜瘀痹多湿 
也。此三种本同而末异也。风为百病之长。邪贼之根。一切众病。悉因风而起也。 
欲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至多者从三壮、五壮、七壮 
又 
从 
三十、五十、七十壮。名曰。从少至多也。灸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从 
七十、五十、三十。又从七百、五百、三百。名曰从多以至少也。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 
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药熨之。灸寒湿者。不得一顿满千。若不灸。亦可以蒸药熏之。风 
性浮。轻则易散。故从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则难消。故从多而至少也。 

卷二针灸门
诸病在阴在阳并用针药论
属性: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 
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之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 
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荣 。(阴之阴者。言五脏也)。荣者、火也。流者、荣也 
一 
穴中有三说。火者、气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