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5-本草求真-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 
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 
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致为痞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 
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足矣。 
或曰。心气不足而吐衄。何以不用补心而反泻心。震亨曰。心阴不足。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 
作。故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则阴复 
其旧矣!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下。脉浮大。不可下。恶寒。不可下。呕多 
有阳明症。不可下。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呕。阳明病应汗。反下之。此为大逆。太阳阳 
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少阴病。阳虚尺脉弱者。不可下。脉数。不可下。恶水者。不 
可下。头痛目黄者。不可下。虚家不可下。阳微不可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况先辈立药 
治病。原有成则。如大黄芒硝。则泻肠胃之燥热。牵牛甘遂。则泻肠胃之湿热。巴豆硫黄。 
则泻胃之寒结也。虽其所通则一。而性实有不同。当为分视。至于老人虚秘。腹胀少食。妇 
人血枯。阴虚寒热。脾气痞积。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症。不可妄用。以取虚虚之祸 
。川产锦纹者良。生用峻。熟用纯。忌进谷食。(得谷食。不能通利。)黄芩为使。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隰草)解心经热邪 
连翘(专入心)。味苦微寒。质轻而浮。书虽载泻六经郁火。然其轻清气浮。实为泻心 
要剂。 
(连翘形像似心。但开有瓣。)心为火主。心清则诸脏与之皆清矣。然湿热不除。病症百出。 
是以痈毒五淋。寒热鼠 。瘰 恶疮。热结蛊毒等症。书载皆能以治。(汪昂曰。凡痈而痛 
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热结。肿而不结者为留气痰饮。)且经有言。诸痛 
疮疡。皆属心火。连翘实为疮家圣药也。然多用胃虚食少。脾胃不足者慎之。况清而无补。 
痈疽溃后勿服。火热由于虚者忌投。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山草)降肝胆外感风邪痰火实结 
前胡(专入肝胆)。味苦微寒。功专下气。凡因风入肝胆。火盛痰结。暨气实哮喘。(气 
有余 
便是火。)咳嗽呕逆。痞膈霍乱。及小儿疳气等症。升药难投。须当用此苦泄。俾邪去正复 
。不似柴胡性主上升。引邪外出。而无实痰实气固结于其中也。按二胡均是风药。一升一 
降。用各不同。若使兼有外感风邪。与痰火实结。而用柴胡上升。不亦如火益热乎?故必用 
此下降。但症外感绝少。只属阴虚火动。并气不归元。胸胁逆满者切忌。(以其苦泄故也。) 
皮白肉黑。味甘气香者良。半夏为使。恶皂荚。忌火。(今有剂片。以混当归片料。可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山草)泻肺燥热 
白薇(专入肺)。味苦而咸。性寒无毒。凡人阴虚火动。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身体 
壮热。 
支满痰涌。忽不知人。与夫汗出血厥。酸痛淋闭。其在妇人。则或廷孔郁结。(廷孔。妇人 
溺孔也。)神无所依。而见淋露不净。并血枯热胜。而见虚烦上呕。非不用此苦泄咸降利水 
。使阴气自上而下。则热何由泄乎?是以金匮安中益气竹皮丸。用此以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 
。(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益不孕。缘于血热而少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 
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千 
金葳蕤汤。用此以治风温身热汗出身重。又有白薇芍药汤。以治妇人遗尿。(白薇芍药等分 
。酒调服。)不拘胎前产后。皆能补阴平阳而兼行肺。以清膀胱上源。并非虚寒不禁之比也 
。但胃虚泄泻。阳气外越者禁用。似牛膝而短小柔软。去须酒洗用。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蔓草)散肝脾湿热内结 
白蔹(专入肝脾)。敷肿疮疡。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久为外科所用要药。然目赤惊痫。 
温疟 
阴肿。滞下淋浊失精。金疮生血。凡因湿热湿毒而成者。何一不可以为内科之用。如金匮薯 
蓣丸。用此以解风气百疾蕴蓄。(张璐曰。其汤全以桂枝汤和营散邪。合理中汤兼理药误。 
君以薯蓣。大理脾肺。毫不及乎补益肾肝。)又书载同地肤子。则可以治淋浊失精。同白芨 
则可以敛金疮失血。(故曰血饮。)同甘草则可以解野狼毒之毒。岂尽痈肿解毒而已哉?但此味 
辛(入肺)主散。味苦主降。味甘主缓。故止可以散结解热。若胃气虚弱。痈疽已溃者。均 
非 
所宜。蔓赤茎有五叶。根如卵。长有三五枚同窠。皮黑肉白。代赭石为使。反乌头。色赤为 
赤蔹。功用皆同。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隰草)泻肺血热 
紫菀(专入肺)。辛苦而温。色赤。虽入至高之脏。仍兼下降。故书载入肺金血分。(辛 
入肺 
。赤入血。)能治虚痨咳嗽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苦可下降。)以治溺涩便血。用 
此上下皆宜。且此辛而不燥。润而不滞。(李士材比为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于 
肺实为有益。然疏泄性多。培养力少。与桑白皮杏仁同为一类。但桑白皮杏仁则泻肺经气分 
。此则专泻血经气分也。故肺虚干咳禁用。(干咳类多血虚。不宜再泻。)紫色润软者良。( 
人多以车前旋复花乱之。)其药虽分上中与下。然下疏泄尤甚。蜜炒用款冬为使。白者名女 
菀。入气分。大泄肺气。肘后方用此三分。铅丹一分。并酸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至二十 
一日。能令面黑转白。过服不宜。去头须。蜜水炒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 
茵陈。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隰草)泻胃中热呕 
芦根(专入肺胃。兼入心)。治无他奇。惟清肺降火。是其所能。凡人胸中有热。则火 
升上呕 
。逆 
气不下。脾肺热起则消渴便数。甚至不能少忍。(金匮玉函治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 
两锉。以水三大盏煮服。)故必得此苦寒以治。则诸症悉除。(汪昂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 
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 
常道矣。)且解虾鱼中毒酒毒。然此止宜实热。不宜虚寒。若误用之。必致见害。取逆水土 
内甘美者效。若露出水面者。损人。去芦节。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山草)泻热杀虫辟时行不正 
贯众(专入肝胃)。即俗称为管仲者是也。味苦微寒无毒。世遇天时行不正之气。人多 
用此置 
之水缸。使人食之不染。且不独力能解毒。凡遇崩中带下。并症瘕斑痘。虫蛊骨鲠。皆可用 
之。盖以苦能杀虫。寒能散热故也。(以诸症皆因热成。)昔王 百一选方。言食鲤鱼羹。 
为骨所鲠。百药不效。或令以贯众煎浓汁连进。一喀而出。可见软坚之功。其殆若是之神 
矣!形似狗脊而大。汁能制三黄。化五金。伏钟乳。结沙制汞。解毒软坚。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隰草)泻肝经风热 
青葙子(专入肝)。即鸡冠花子者是也。备要又言即草决明。味苦微寒无毒。入足厥阴 
肝。凡 
人一身风痒。虫疥得蚀。口唇色青。青盲翳肿。多缘热盛风炽所致。(亦有不尽风热者。此 
则专就风热言。)书言服此目疾皆愈。唇青即散。三虫皆杀。风痒即绝。无非因其血热除。( 
寒能胜热。)血脉和。而病自可愈耳。无他义也。但瞳子散大者切忌。(以能助火。)类鸡冠 
而穗尖长。捣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苞木)清肺凉胃解烦除呕 
竹茹(专入肺胃)。味甘而淡。气寒而滑。凡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 
膈噎呕 
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当服此。(诸症皆就肺胃热论。)盖味甘则中可安而烦不 
生。味寒则热得解而气悉宁。(又皮入肺上焦。温胆汤用之。)所以金匮之治产后虚烦呕逆。 
则有竹皮大丸。千金之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则有甘竹茹汤。(竹茹一升。甘草茯苓黄芩各 
二两。水煎服。)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则有淡竹茹汤。皆有至理内存。不可不知 
。取竹刮去外膜。取二层如麻缕者良。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苞木)清脾胃凉心止渴除烦 
竹叶(专入胃心)。体轻气薄。味甘而淡。气寒微毒。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 
为治上 
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痫等症。(杲曰。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 
逆气胜之上冲。)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 
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也。(叶生竹上。故治 
上焦。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阳明之热邪也!)竹生一年 
。嫩而有力者良。(心尤妙。)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苞木)泻心热 
天竺黄(专入心)。系天竺国之竹。精气结成。其粉形如竹节。味甘气寒。与竹沥功用 
略同。 
皆能逐痰利窍。但此凉心去风除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较之竹沥。其性和缓。而 
无寒滑之患也。(味甘故缓。)今市肆多骨灰葛粉杂入。不可不辨。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乔木)除肝热泻肾气 
秦皮(专入肝胆肾)。味苦气寒。色青性涩。功专入肝以除热。入肾以涩气。是以因风 
而见湿 
痹惊痫目障之症者。则当用此苦燥苦降之味以除。因脱而见崩带肠 下痢之症者。则当用此 
取涩寒气以固。如仲景白头翁之用秦皮苦涩之类。(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分。)老子云。天 
道贵涩。惟涩故补。服此不惟泄热止脱。而且益肾有子矣。至治赤眼肿痛。则合黄连等分频 
点。并秦皮一味。煎汤以洗甚效。(或加滑石黄连等分。出外台秘要。)但此气寒伤胃。总不 
宜于胃虚少食之人耳。出西上。皮有白点。渍水碧色。书纸不脱者真。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乔木)解郁热狂燥疝瘕蛊毒 
川楝子(专入心包小肠膀胱)。即苦楝子。因出于川。故以川名。又名金铃子。楝实者 
是也。 
味苦气寒微毒。凡人冬时感冒寒邪。至春而发则为温。以致症见狂燥。并疝瘕。热被寒束。 
症见囊肿茎强。掣引作痛。与夫寒热积聚。(积由五脏所生。聚由六腑所成。)三虫内蚀者。 
俱宜用此调治。(有虫耗其津液而渴。须用此根叶加麝以投。)以苦主有泄热之功。寒有胜热 
之义。故能使热悉除。而毒蛊瘕疝。亦得因其自心下降。由于小便而乃泄矣。但人止知此为 
除疝之味。(内经七疝。曰冲、曰 、曰 癃、曰狐、曰 、曰瘕、曰厥)而不知有逐热解 
狂 
之力。以至废而不治。即其治疝。亦不分其是寒是热。是偏是平。与夫偏有错杂多寡之异。 
其痛亦不分其所痛之处。是否自下而上。从上而下。(治病要在辨症。)惟计古方茴香川楝。 
历为治疝千古俎豆。讵知疝属于热则痛。必见囊肿茎强。其痛亦必从下而上。用以川楝纳入 
以为向导。则热可除。(热疝必用。)如其疝并非热。其痛自上而下。痛引入腹。且有厥逆吐 
涎。非用辛温不能见效。若以川楝同入。则于理不免岐而二矣。(寒疝不宜用。)然古人立方 
治疝。偏以川楝同投。其意奚似。盖缘邪有错杂。则治不得不尔。若以错杂之邪而概用以辛 
燥。不更使病相左乎?绣尝语诸同人。凡人用药治病。须当明其偏平。偏症偏治。平症平治 
。错杂多寡不一之症。则即当以错杂不一以治。(括尽治病种类。)昔绣治一族叔字次周阴疝 
。其症是偏不平。毫无一症混杂。乃有附城一医。必执古方。用以川楝。绣谓病症不杂。何 
须用是。然终谓其古方所用川楝。稽书何无一语活动。间有指属反佐。亦无一语申明。以致 
蒙混不解。(书不尽言。)绣只据理投服。随手辄应。而不为方所执。及阅张璐本经逢原。其 
辨川楝功用。分为阴阳二疝。及有错杂之邪必用川楝之说。始叹理道本同。而古人则先于我 
而获。绣益信己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 
终不易。)否则几为古方所误矣。故凡疝因热邪。及因蛊虫内蚀。宜于川楝。若使脾胃虚寒 
。症属阴疝。则川楝其切忌焉。楝以川产为正。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二种。雄根色 
赤。无子。大毒忌火。雌根白子多微毒。可采。去青留白。单味酒煎投服。杀虫治疟。煎汤 
洗之。可治中蛊。即时吐出。茴香为使。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灌木)消肝热治青盲 
密蒙花(专入肝)。因冬不凋。花开蒙密。故以蒙名。甘而微寒。功专入肝经。除热养 
营。盖 
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虚则青盲肤翳。热则赤肿眵泪。目中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 
疳气攻眼。得此甘能补益。寒能除热。肝血足而诸症无不愈矣。然味薄于气。佐以养血之药 
。更有力焉。取蜀中产者良。酒浸一宿。候干蜜拌。蒸晒三次。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山药)敛内郁热起 
柿蒂(专入肺胃)。味苦气平。(时珍谓其苦温。似非。)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 
辛热而 
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医通本草谓济生方治呃逆。专取柿蒂之涩以敛内蕴之热 
。丁香生姜之辛以散外郁之寒。)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 
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 
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竹茹芦根。则较 
柿蒂性凉。)柿霜专清肺胃之热。能治咽喉口舌疮痛。肠风痔漏。然必元气未离。始可投服 
。若虚烦喘嗽切忌。柿干同于柿霜。但力少缓。俱忌蟹。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山果)泻胃肺热结 
梨(专入肺胃)。成于秋。花皆白。得西方金气之最。味苦微酸。气寒无毒。功专入肺 
与胃 
。凡胸中热结热嗽。痰咳便秘。狂烦咽干喉痛。中风因热反胃不食。(反胃有因热成。有因 
寒致。不可不辨。)并汤火伤疮痈疽目障。丹石热气。一切属于热成者。惟食梨数枚。即能 
转重为轻。消弭于无事。(总录反胃转食。药物不下。用大悉尼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 
梨内。纸裹煨熟。圣惠方治小儿风热。昏懵燥闷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同粳米煮粥以食 
。时珍曰。按类编云。一士人状若有疾。厌厌无聊。往谒杨吉老。诊之曰。君热症已极。气 
血消烁。此去三年。当以疽死。士人不乐而去。闻茅山有道士。医术通神。而不欲自鸣。乃 
衣 
仆衣。诣山拜之。愿执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实白道士。道士诊之笑曰。汝 
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疾自当平。士人如其 
戒。经一岁复见吉老。见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惊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痊理。士 
人备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设拜。自咎其学之未至。此与琐言之说仿佛。观夫二条。 
则梨之功。岂小补哉。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然必元气素实。大 
便素坚。方可与食。(宗 曰。梨多食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者当斟酌之。惟病酒烦渴人 
。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若使元气虚弱。误啖多致寒中。盖梨是冷利之物。服之中益寒 
冷。金疮乳妇。亦忌投服。恐血得寒益凝。岂可概谓能食而不审而别之乎?捣汁熬膏良。姜 
汁蜜制。清痰止嗽。用莱菔与梨相间收藏。则不烂。 

上编卷四泻剂
泻热
内容:( )解心胞胃热止消渴 
西瓜(专入心胞胃)。内穣。今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 
之极。 
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胞之热。下入小肠膀胱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 
阳(膀胱)阳明(胃)中 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如春温夏热等症。)并有天生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