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降级,或是天灾人祸,是损。而有了损,心就会不愉快,烦恼从生,牢骚不断,所以易经?损卦就提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惩忿窒欲。我常对人说要心平气和,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做到,但当一有事情来就做不到了。
什么是损?水土分离,水不能润土,山在上,水在下,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相互滋润,就称之为损。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惩忿窒欲。而在益卦中,“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当我们觉的旧房子中有问题,就会搬到新家。人心也是如此,我们的心是有很多尘埃的,有很多不良的情绪附着在上面,那我们就应该把心换一换,变成光明的,吉祥的。也就是见善则迁,这不是什么见乞丐就施舍点钱,也不是进了寺庙就捐献,那就错解了其中的意思。古人曾说“但得三业清净,何须拜佛烧香”。我们的身心意若能干干净净的,那我们的行为的也就能干干净净的,那也就无需拜佛烧香了。所以迁善改过是很重要的,在前面我们已经对过谈了很多,大家可以参看一下前面的章节。在易经损益二卦就指示我们要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外,损益二卦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作为损卦,损下益上为损,泽竭而渔为损,把老百姓的钱都弄进当官的腰包里就为损;益卦。损上益下为益,把上面的利都给底下的为益,造福于民为益,富国富民是益。
“乾之用,其善是”,乾卦给我们的指示,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就是一个“善”。善是什么?易经?乾卦有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就是生生不已,生善法不生恶法。王阳明说:“易也者,道吾心之阴阳也”,我们心的阴阳就要生发阳气,生发善的一面,非是小善,《易经》?系辞就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而无伤……”,我们要从大的方面着眼,在道上着眼,在自己的修为上着眼,也就是在归结为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君子损益之大莫是过”,易经的损益二卦其根本之意在于谈“过”,在《通书》四十章里反反复复在谈论的都是这个过。我们不要简单的看待这个过,这是我们进德修业的基础,古代圣贤如孔子都要闻过则喜,所以损益之大莫是过。我们讲圣人之道,讲仁﹑义﹑礼﹑智﹑信,其归根到底的功夫和作用上就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易经》中,不只损益二卦谈到了过,在其它很多卦里都谈到了过,是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的,所以“圣人之旨深哉!”
“吉凶悔吝生乎动”。这是《易经》?系辞里面的原文。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和行为,只要动,就会产生吉凶悔吝四个效果,而吉只占其中的四分之一。我们的言行和活动一经展开,后果就是吉凶悔吝,所以我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要提高警惕,要对我们的语言活动﹑行为活动进行监控,要在自己的脑壳上安一名警察,以避免错误,避免麻烦。所以文中感慨道:“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题目: 《通书》第十五讲 
————————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於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於妫汭,舜可襌乎?吾玆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在前面一章里讲了易经的损益二卦,在这章则又讲了易经的家人睽复无妄四个卦,这四卦与大家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在《大学》中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这套程序是如何展开的,周惇颐在本章就说到:“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这个身包括我们的心,身心一体。我们能把自己管好吗?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吗?遇到诸多容易迷人心智的事物的时候自己的心管得住吗?这些都是考核一个人的定力,静气的硬指标。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好,那还能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吗?历史上如夏桀,商纣,隋炀帝等都是管不住自己,胡作非为,以至于丧失天下。所以治天下有本,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治理天下是有规则,有规矩的,就是家之谓也。春秋战国时期,有大家有小家,大家就是周天子,其次是诸侯,其下就是卿大夫,最后是一般的老百姓,都是家。只有把家的规矩弄好了,你才有望治国平天下。家有家法,国有国法。家,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道都各得其所,你才能明白什么是君臣之道。你若知道孝,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你才能忠君,连父母都不尽孝的人还能够忠君吗?所以“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根本必须端正,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如同修一幢楼,其基础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否则修起的楼是会垮的。而端本,就是要诚其心。诚,我们在前面已经进行了非常多的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在家庭里面,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考核家庭的一个硬指标。如果某人这些关系处得很恶劣,你要让此人治理国家,岂不堪忧。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治家难,而治理天下易。唐太宗文功武略天下第一,开启贞观之治。但家庭关系却一塌糊涂,杀兄弟逼死儿子,晚年对此懊悔不已。现在社会中,很多人管理企业还可以,但其家庭的关系却不感恭维。圣人对此都没有什么好办法,都是易子而教,孔子在这种情况下才感慨的说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而后世之人对孔子的这句话有所误解,甚至过于迂腐,用圣人之道在家庭里上纲上线,造成现代社会对此极为反感。对于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都是各有其道,且都要各得其所。所以家难而天下易,其原因就是家亲而天下疏。家里面的人都有血缘关系,而天下之人都是外人,管家难。如果一个人在家整天马起脸,家里人就会对此人反感,甚至排斥此人。所以家有一套自身的原则,是很不好处理的。
“家人离,必起於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於妫汭,舜可禅乎?吾玆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在易经?家人卦中说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确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讲女权解放,已经是男女半边天了,男女平等,女也可正于外,男也可正于内。男主外女主内是与上古时期由游牧时代向农耕时代发展且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相和拍的,即男耕女织。在一个家庭里面,父要象父,子要象子,兄要象兄,弟要象弟,夫要象夫,妇要象妇,夫慈子孝,夫爱妇敬,如果反其道而行,则必出大问题。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职,才能和谐。从而家道正,天下定。三纲五常从易经就开始进行论述了。
易经?家人卦中还说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启迪。我们说闲话的时候多,真正能说到点上的时候少。语言是我们进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怎样使我们的语言恰到好处,要言有物。此外还要行有恒,易经很讲究恒,就是定位,它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个长远的定位。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语言行为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标准的﹑规范的准则,不能随意改变。如果能做到,你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能成大人,成大事。
在家人卦后就是睽卦,就说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离上兑下,离为中女,即已出嫁之女,兑为少女,两者不可能都还在娘家住在一起,两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文中遂举一例:上古时期,尧已经很老了,想将自己之位让于有能力的年轻人,众臣建议由舜接位。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在“父顽,母嚣,弟傲”的情况下,“能以和孝,丞丞治,不至奸”, 有着高尚的德行。尧为了考察舜,遂将自己的女儿即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其治理妫汭。过了几年,舜将家庭整理的井井有条,对处理当地的政务也很有办法。尧依此考察,觉得舜确有德行,才禅位于舜。对于尧舜,现代的某些学者认为只是传说,但实际上不管是孔子这一脉,还是老庄这一系统,都承认有这段历史。历史的传承是一代一代的,它不可能凭空捏造出来。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就可以知道其根本之处。
“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就是过。复,在易经里有复卦,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卦。作为自然之象,它与农业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人心之象,我们的精神活动,思维活动,要善于复其不善之动,也就是前章所讲的损益之大莫是过,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复卦中就说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也是古人将七天为一个星期的原因。“不善之动,妄也”,不善之动,首先是心动,然后才是行之动,就是妄,就是不好的念头。“妄复则无妄矣”,我们要在自己的思维设一警察,时常监督自己来来往往的各种思绪,当有不善的念头就排除它,也就是复其不善之动,就会无妄,就会使自己的心灵思维清纯起来,就见得天,见得地,也见得人。“无妄则诚矣”,这又在谈基本功,即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通书》开篇的几章里,把“诚”提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我们要怎样才能达到这样大境界呢?就是复其不善之动,无妄则诚矣,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归结到我们的心灵深处,要将不健康和不干净的东西清理出去,我们就能够达到诚的境界。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无妄次复,在易经里面,复卦后面就是无妄卦。在无妄卦中说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茂,就是生机无穷,以此来面对万物。这个生机,首先是我们精神上的生机,而这个生机的着眼点就在于无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反之,你怎么可能有精力去面对这复杂的世界。
在损卦中有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也就谈到了现在所常说的与时俱进。在睽卦中谈到:“君子以同而异”,我们在社会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同中之异,异中求同;君子同而不党,小人党而不同。我们在和合的情况下,要看到异的地方,在普遍性中要看到差别性,要提高警惕,要看到麻烦之处,也就是见机。以同而异是见机的基础。延伸出来就是要以异而同,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要看到在千差万别的表象下的相同之处。
今天这一讲,可能大家会觉得比较难,对于我而言也不太好讲,因为这几章涵盖的面太广,要想在短短的时间说清楚是不容易的,但是周惇颐先生已经帮我们将其归纳为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要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上达到诚这么一个境界。
《通书?富贵第三十三》: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在前面我们就谈论过富贵这个话题,比如说在《颜子第二十三》﹑《师友第二十四》﹑《师友第二十五》中都对富贵进行了一番阐述,在这里又将富贵作为一个专题来论述,再次提出了价值观念的问题。我们人一生一世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周惇颐的《通书》讲的是圣贤之学,心性之学,他所想要树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绝非我们平常所讲的﹑芸芸众生的﹑基于温饱问题的﹑基于生官发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中国,非常看重一个人的道德,道德是压倒一切的。一个人无道德,即使做了皇帝﹑宰相或家财万贯,历史和世人对其的评价都不会高,且诸多贬低,为圣贤所不耻,而历史上赞誉有加并为人所尊崇的往往都是安贫乐道之士。当然安贫乐道,并不是说不要平常意义上的富贵,而是不要刻意的去追求,也不要刻意的去放弃。所以中国古代的隐士思想一直为社会所尊崇,自先秦就有隐士,孔子《论语》中就有不少隐士,孔子也有隐士情怀,如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只是身安还不够,还应该心安;心安也还不行,还必须道充为贵。道,从天道来说,就是天行之道,自然之道;从人来说,就是要知道社会人类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人之道。如果一个人不懂自然之道,不知道生老病死,不知道自然规律,不知道阴阳五行变化等等,那就是一个缺乏智慧的人。如果对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道的基本原则不把握,那就是对社会无益的人,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念就一定要向道充为贵倾斜,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的人。一代圣人孔子就非常看重这一点,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将此作为一个人的终极目标,如果能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就算以生命做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本书中贯穿了整个儒家体系,以诚为纲,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目,然后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事情,最终仍然还是归结在诚和道德上,以作为儒家教化的典范。我们常说心安为贵,身安为富。但只有道充才能够心安,道充是心安的前提。身安,首先身体健康,我们讲身心性命的修养和锻炼,身是承载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那也就不可能存活在这世界上。其次要身心一体,儒家讲修身,实际上将身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修养,重点是在心上。因此身安为富应该是心安为富。
只有心安才能常泰无不足,只局限于身安的人太多,即身体健康的人很多,但是心安就不容易了。在顺逆之中,对心安往往就把持不住,不自觉地陷入了是非和麻烦之中,结果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只有那些具有相当修为的人,才能达到心安的境界。在禅宗有一则关于心的公案,二祖慧可谒见达摩祖师,求安心法,说:吾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于是二祖反观自身,遍求不得,又说: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达摩对曰:“与汝安心竟”。禅宗也讲求安心,也讲究要有教深的修为才能安心,也是基于极高的层面上来谈的。
我们经常说要心平气和,神闲气定,不易为之,这是非常高的境界了。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常劝其回去打打坐,都是因为观其象皆心神不宁,多半处在是非麻烦之中。一个有担当的人,见小患不避,见小利不贪,小患小利不足以动摇他的心性,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承担大患大利,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与一个人的心理基础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特殊训练,特别的培养,其心性的耐受程度就极其有限。易经?坤卦讲:“厚德载物”,而厚德的基础还是在心性上,心不安就无以厚德,就无以承载万物。
孟子在谈到浩然之气时说至大至刚,其后在朱熹的《孟子集注》中就说到:“浩然之气,须于心得其正时识取”,而只有将仁﹑义﹑礼﹑智﹑信安住于心性之上,心才能正,才能使浩然之气生发出来。如果你还有妄想,还有偷心,那你怎么还可能有浩然之气呢?林则徐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深刻的道出了心安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会时常为发现自己不良的杂念而感到羞愧,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警醒自己,才能使自己加强心性上的修养,从而具有一身浩然之气。孟子谈到:“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有浩然之气的人,眼神无邪,与人对视而不惧;若心有隐私,杂念,或曾做过不好的事情,其眼神就会别人望之则避,不敢与之对视。只有心安,才能无愧于生,无愧于天地之间,才能使自己在行走坐卧时能够挥洒自如,逍遥自在,也就能常泰而无不足。我们再看一下我们已经讲述过的《颜子第二十三》中:“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就可以看出本章是前面那章的延伸,再次赞叹了道德的功用,对我们的身心性命,为人处事的作用,能够使自己的心得以通泰,就不会有失落感等不好的感觉。
前段时间我在和几位朋友谈到办书院的事情,表达了书院为人处事的一些个性和原则,其中一位朋友说个性要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