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主义者,第一个主张男女完全平等的人。
在理想国里男女完全平等,一切事情,凡男的可以做,女的同样可以,包括做战士。在甄别全体公民的考试中,以及在平常的训练中,男女是完全不分的,男孩与女孩有同样的机会成为普通人、战士或者哲学王。他曾说过:“造就一个男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者的教育,也同样会造就一个女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者;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看出来,柏拉图之所以主张男女平等,并不是出于对弱者的怜悯,而是打心眼儿里认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是比我们现代社会里的男女平等还要彻底的平等。
家庭生活如此,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上看这间题:一是性生活,二是婚姻。下面所说的不单是哲学王们的,也是普通人和士兵的婚姻生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婚姻的年龄是有限制的,女子在20 岁到40 岁之间,男子在25 岁到50 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女谁嫁谁、谁娶谁既不讲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也不讲自由恋爱,而是像雅典人选将军一样,用抽签来决定,哪位男士抽上哪位小姐就要她做老婆,小姐也是一样。
至于在这年龄段之外的男士女士,性生活完全自由,惟一不准的就是生小孩,怀上了也要打掉,万一生下来了就杀掉。但柏拉图又有另一个主意,这些婚姻表面上是由抽签决定的,但实际上却是内定了的,也就是说,要由最健壮聪明的男人与最漂亮动人的女人婚配,而且要让这些人生的孩子最多。这就是柏拉图的优生原则,柏拉图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计划生72 
育”的人,认为应该依据粮食来决定人口数量,否则人太多,粮食太少,国家就会乱。所以不但要优生,还要少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矛盾:既然要共产共妻,那么怎能还去抽签决定谁配谁,搞优生学呢?我想理想国的婚姻实际上是这样的:
哲学王们是共产共妻的,他们用不着抽什么签来婚配。普通人和士兵则要经过抽签来婚配,在婚配的年龄段中间也不能随便与妻子丈夫之外的女人男人乱来。
那孩子怎么办呢?
一句话:决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孩子生下来后,要马上将他们秘密地送到某个地方去,由国家统一抚养,像上面说过的一样进行教育,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俗话说,千里搭长棚― 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讲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如此,虽然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的理论,但总得有个结束,我们现在就要开讲他的另一个有名的理论― 理念论。
我们先来讲个笑话。
据说柏拉图的一个学生,在阿卡得米学习了几年后,回家去看老爸,顺便要点钱。他老爸看到独生子挺高兴,杀了只鸡款待儿子。
席间,老爸问:“孩子啊,你跟伟大的柏拉图学习哲学也有几年了,你能告诉我学哲学有什么用吗?' ' 
儿子愉快地回答说:“成啊,爸。”
他顺手指着桌上的鸡,问:“爸,你看这桌上有几只鸡?〃 73 
“一只呀,儿子。”他爸不假思索地回答。
儿子笑了,颇有点得意地说:“爸,在你看来只有一只,在我看来却有两只哩!一只是你用眼睛看到的个体的鸡,还有一只是老师告诉我的理念的鸡。”
他爸听了,一下子将盘子端到了自己面前,说:“儿啊,你的哲学真有用,好,现在你就吃你的理念的鸡吧,我来吃个体的鸡。”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真的显明了柏拉图理念说的几个要点:一是理念是与个体的物不同的东西;二是理念与个体的物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理念的鸡也是只鸡― 不但是,而且柏拉图认为比我们看见的鸡还要“鸡”哩!
等一下我们会详细地说这些,但先得将理念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不真实的个体十多年前,当我初次步入哲学的大门,初次阅读哲学著作,尤其是那些西方哲学教科书时,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这些人都是在自说自话,东拉西扯,缺乏系统,弄得我常丈八金刚― 摸不着头脑。这样不但没能理解哲学,而且对哲学心生畏惧与厌恶。
这样的原因并不在于哲学本身,而在于我们表达哲学的方式。正因如此,我将以一种清楚的、符合逻辑的方式来表达哲学。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要么不说,要么说清楚。
也就是说,我将努力把本书的一切,包括下面的理念论,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具体地说,一是在结构上我将把哲学理论逻辑化,看看哲学家们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地推出一个个理论来的,最好是从一些大家都会同意的常识入手;二是文字上尽量将每句话都说得74 
明明白白、清晰如画。
题外话说得够多了,我们现在开始谈理念。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事物,也就是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因为柏拉图认为:
凡真实的事物,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要么是正义的,要么是不正义的,否则就不是真实的。
这句话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前提,柏拉图正是由此而步步推进地提出了理念论的其它思想。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具体事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柏拉图认为它们具有如下特点:有时,它们看来是美的,但有时,它们又好像不美;有时,它们看来是正义的,但有时,它们好像不正义。真善美都是如此,在此时此地此个角度看是真的善的美的,但换了彼时彼地彼角度看就不真不善不美了。总之,具体事物永远是矛盾的,具有自相矛盾的恃性。我想大家对于柏拉图的这个观点是可以理解的。有句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这万物之灵尚且如此,何况它哉!实际上,我们能否从生活中,从整个视野中找出一个绝对好的事物来呢?人好,物也好,事也好!或者转过来,是否能找出一个绝对坏的事物来呢?人好,物也好,事也好!
我们试试看吧,先说绝对好的。
― 我根本想不出来,只好问朋友:“你能想出一样东西来吗?它绝对的好,没有一点儿不好。”
答:“不能。”
那么我们找绝对坏的吧了
75 
― 我也想不出来,又问朋友们。
过了一会儿,有个朋友说:“希特勒,行吗?' ' 
我笑笑:“希特勒绝对的坏吗?那为什么当时几千万德国人都把他当做救世主?大好人?〃 
另一位朋友严肃地说:“我来给你找一点希特勒的好处吧!他给烧死后,他的骨灰是上好的肥田料。”
哄堂大笑。
但读者您能否认这确是一个好处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个体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这所谓的不完美也就是说:在它的好里有不好,在不好里有好,总之任何东西都是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
所以柏拉图说得对,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永远具有相反的特性。
他又认为:凡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所以,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自相矛盾的事物是不真实的。
小前提:一切个体事物都自相矛盾。
所以,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什么是理念在我们定义理念以前,我必须举出一些理念的例子。这样大家会发现,柏拉图听起来那么神秘兮兮的理念原来并不难理解。
我们拿狗,这人类最温柔忠诚的朋友来作例子吧。很可能您家养过狗,至少我们都看过许多狗,有毛绒绒的狮子狗、长耳朵的哈巴狗、大嘴巴的斗狗、一脸深沉的沙皮狗,等等,这些狗很可能像我家的白狗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如白毛的76 
就叫老白,黄毛的就叫阿黄。有个哲学家养了条狗,叫“宇宙精神”;有个科学家养了两条狗,一条取名叫“天体物理”,另一条叫“牛顿力学”。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个体的狗。
但如果有人问您:什么是狗?您会怎样回答他呢?我们一起来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好吗?我们把“狗”与“个体的狗”,例如老白比较,可以看出这“狗”有什么特点。
(一)我们可以肯定这“狗”与每个“个体的狗”是不同的。(二)它必须具有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个体的狗”的一般性质,反过来说,每条“个体的狗”也有“狗”的性质,否则“个体的狗”就当不成狗了。
(三)推理,我们也可以知道,每条“个体的狗”会死,但这“狗”是不会死的。
当然这“狗”还会有其它性质,如看不到摸不着,但我们就说这些吧。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什么是理念了:上面的“狗”就是理念,是狗的理念或者理念的狗。
柏拉图认为,不光狗,所有个体事物,从狗阿白、猫花花直到这些桌椅板凳,都有类似的理念,如猫的理念、桌子的理念等。这些理念也都具有上面狗的理念那些性质,只要把“狗”换成“猫”就成了,或者也可以干脆换成“理念”。
大家现在该明白什么是理念了吧?理念,说穿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是每一类事物的共性,或者用专业一点的名词来说,是“共相”。
神创理念现在我想问个问题:您猜是先有这个理念的77 
狗呢,还是先有个体的狗?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不做回答,大家可以自己去想,这也许是个信仰的问题,也许是个常识的间题,也许是个蛋和鸡的间题,因人而异,我这里只说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如前所言,所有个体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当然是理念了。只有理念的狗、理念的猫、理念的桌椅板凳才是真实的,至于我们所看到的具体的阿狗、阿猫、桌椅板凳,都只是理念在我们眼中那块玻璃体上的虚假映像,是不真实的。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
他在比喻里说,我们假定有这么一个洞穴,某些人生下来就被关在这个洞穴里。他们的脖子被牢牢锁住了,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在他们背后,一堆熊熊大火正在燃烧,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墙,火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他们终生就只看见这些影子。于是,不可避免地,他们会将这些影子看做实在的东西,但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无论是火还是他们自己,都毫无知觉。
柏拉图说,人,尤其是不懂哲学― 具体地说就是不懂他的理念― 的人就像这些囚犯一样,而那些影子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个体之物,囚犯将影子看做实在,不懂理念的人将虚假的个体之物看做真实,他们对那造成个体之物的、真实的理念却一无所知。
这里再用我家老白打个通俗点的比喻:理念的狗是真正的狗,而我家老白这具体的狗只是理念的真狗在镜中的像而已,当然是假狗。
但这个假狗为什么还叫狗呢?那是因为它分得了真狗― 理念之狗― 的某些性质,所以才成了狗,其它,如为什么有些78 
个体的事物看起来也真、也善、也美呢?这也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理念的真、善与美。就像拿破仑的儿子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伟大的罗马王呢?这是因为他分享了拿破仑的伟大性;或者我的儿子― 假如我有儿子的话― 为什么生下来就有许多的书看呢?那是因为他老爸让他分享自己的书。
那又为什么只有这个理念的狗才是真实、完美的狗呢?这是因为理念的狗,像其它一切的理念一样,乃是神创的,所以才完美、真实。至于为什么神创的才是完美的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了,我们可以把神看成是一个比鲁班还要巧的巧匠,他所造的东西当然是完美的了。
您一定会问:那么不完美的个体又是谁造的呢?是神吗?倘若您间这样的问题,那就触及到了神学与哲学一些最基本的难题,如既然神是至善,而世界又是由神创造的,那为什么神要创造恶呢?因为恶无疑也存在于神创的世界之中。又如倘若神是万能的,那么神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而不是相反,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呢?或者用一个有名的悖论说,万能的神能否创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这类间题看似简单,但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最简单的问题也存在于最艰深的哲学之中。您若有兴趣,可以思索这些问题,虽然未必能得出答案,但是这就像跑步一样,即使不能成为卡尔? 刘易斯第二,至少也可以锻炼锻炼身体呀,何况只要潜心思索,未必不能得出自己独到的答案,成为哲学竞技场的刘易斯。
在《 巴门尼德篇》 中,巴门尼德对当时还是嘴上没毛的苏格拉底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洁问,弄得苏格拉底颇有点儿尴尬。
79 
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正如关于对它的洁间一样,都是很丰富的,可以延伸到整个哲学史,从柏拉图直到弗雷格、卡尔纳普和罗素,大家可以进一步阅读,但我们暂且说到这儿。我们往下说其它,看柏拉图还说了些什么玩意儿。
柏拉图的这个理念比前两个要简单一
些,我也少说一些,要不真得拖到明年才能讲完这一章了。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人的肉体像木头一样易于腐朽,但人的灵魂是永恒的。
我想这种思想不难理解,因为这类思想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现在也还有许多人相信。
为了证明灵魂是永恒的,柏拉图提出了两个证明。这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像前面讲苏格拉底时说过的一样,我是师徒俩的思想放在一起来讲的。
第一个证明是这样的:首先,万物都有对立面,这是前提。那么生与死当然也有对立面了。生的对立面呢当然是死,死的对立面也就是生。于是一个人死了,就一定会有另一个生了,那个生的是什么呢?当然只可能是灵魂了。所以,人死后,他们的灵魂一定是在某个地方活生生地呆着,并且一有机会,就会转世投胎。这与咱们中国人古来就有的说法够相像了吧?第二个证明是:知识就是回忆。意思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学到的所有东西其实早已经呆在我们的脑子里了,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是谁、什么时候把那些知识塞进我们的脑子里的呢?
8O 
柏拉图说,很显然,只能是我们前世的灵魂。
柏拉图用这两个证明证明了灵魂的存在与永恒。柏拉图并没有止于此,他接着又说:永恒并不意味着永福,人死了灵魂有三个地方可去:天堂、炼狱与地狱。具体说是:好人升天,坏人下地狱,不好不坏的人去炼狱。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呢?
柏拉图的结论我很赞同,但肯定不赞同的人更多,因为他说好人乃是“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惟有真正的哲学家死后才能升天。他说:
凡是不曾研究过哲学的人以及在逝世时并不是全然纯洁无瑕的人,没有一个是可以与众神同在的;只有爱知识的人才能够。
这样,柏拉图给升天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有德行,二是要爱知识。
这里也许您会说:“那还不容易,这两种人多得很,就像我,既是个好人,也爱知识― 所以我才读你这破书!〃 
但柏拉图的回答可能会让您失望了。因为柏拉图的知识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即对于外界个体事物的认识,在柏拉图看来根本不是知识,而只是意见!知识乃是关于永恒之物的,也就是理念,只有看到了永恒与不变的人们才可以说是有知识的。
有这种知识的人当然只能是哲学家了。于是,只有哲学家,并且是真正的哲学家,即在品德上纯洁的哲学家,才能升天。具体地说,这样的哲学家必须将所有尘世的欲望抛到九霄81 
云外,既不准想美女,又不准发财,还不许吃山珍海味,惟有老老实实地受穷受苦,一门心思搞哲学。
现在我们来说柏拉图对人类的最后审判。我把他的各种说法总结了一下,大抵是这样的:真正的哲学家死后要到天上去,和神仙们住在一块儿享福;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则要下地狱,再变成荒坟里的孤魂野鬼,或者变成驴、狼、鹰这类坏动物;那些有德行但成不了哲学家的人则要去炼狱,再变成蜜蜂、蚂蚁等大家一块儿过活,相亲相爱的好动物。
这一节我们谈的是柏拉图对生与死的理解,不知您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我想多半是鼻子里哼一声:“瞎扯!”但我想间问您自己对这个问题― 我们自己的生与死― 是怎么看的呢?您可以于夜深人静、孤身一人躲在床上时,将生死这个间题好好想想,参悟参悟。虽然未必管用,但就像王羲之所说的:“死生亦大也”,想想总没害处。
像古希腊其他哲学家一样,柏拉图对于
我们这个世界的来源也深感兴趣,对之进行了一番挺有意思的探讨。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著作是以“对话”形式写出来的,在他的所有对话之中,最早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其实并不是《 申辩篇》 、《 斐多篇》 或者《 巴门尼德篇》 这些盛名之作,而是另一篇―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