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之世界语。维尼雷特不到4岁即用世界语创作剧本,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讲故事和演戏剧,是母亲常用的交流方式,也是寓教于乐的学习语言方法。作为语言学者,斯托夫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把希腊、罗马和北欧的神话故事改成戏剧与小维尼表演。孩子天性爱玩,不知不觉中记牢了这些故事,这些不朽经典使小维尼的文学才华在后来得以厚积薄发。
  游戏世界和自然天地
  斯托夫人以其女人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构想,为维尼设计的游戏五花八门,如:拼单词游戏、色彩游戏、音乐游戏、注意力游戏等等,都是围绕着感官的开发设计的。当小维尼刚会走路时,斯托夫人就带着她外出散步,边走边提示她目之所及的树木、田野、天空、建筑物、各种车辆和人的衣服的特点。路过商店时,就问她商店里都陈列着哪些东西。小维尼每回答对一个问题,斯托夫人就立即给予鼓励。于是,小维尼对身边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并特别注意各种人和物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每当小维尼将一些人或物描述出来时,斯托娜夫人就大加赞扬,她认为,这是小维尼的写前创作。这种“写作”激情是在家长的不断激励中自然产生的。
  自然这座图书馆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物理、地理学、天文学等等所有科学领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并激发他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兴趣。之所以我们把博物学者称为naturalist,就是如此。自然的山川河流和花木走兽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它能锻造了一种宽宏而高尚的人格。斯托夫人带着小维尼摘下一朵花,或拔下一棵草,察看小鸟的巢,观察昆虫的习性,或跋山涉水,或在自家庭院开拓别有洞天,在自然中,小维尼培养起探索和好问的科学精神,这为她的写作也平添许多素材。
  世上万物,都有其自然生成的规律,孩子的学习也不例外。家长应该认真研究孩子成才的自然规律,要顺应这种“自然”, 斯托夫人们的“自然教育”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小维尼并非在学习上一帆风顺,她的数学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斯托夫人仔细分析后,得出结论:数学学习也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也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后来她采用语言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在说说笑笑中使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比如,她将许多钮扣和豆子放进盘子里,与小维尼各抓一把,数一数,比一比,看谁抓得多。过了一段时间,斯托娜夫人见小维尼玩得有趣味,也有了数的概念,便又把钮扣和豆子分成几组,并逐步增加,让小维尼每数一遍,就把数目的变化说出来,再记在纸上。这样,小维尼很快学会了加减运算,并掌握了乘法口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特梭利的感官教育 

  玛丽亚?蒙特梭利(1870…1952)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她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撰写了《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吸收性心智》、《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等多个教育理论著作,在全世界演讲并进行师资培训。
  她是近代教育家中,最卓有成效、也最能知行合一的大师。她的教育法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体系,还有完整的教育方法和一整套为儿童设计的可操作的教具,是“世界上唯一得到普遍宣传和实施的教育法”。
  “孩子有绝对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玩什么,学什么。”蒙特梭利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一面世,就在全球风靡。一时之间,蒙特梭利教学法、蒙特梭利学校、蒙特梭利教具充斥了教育领域。目前,在中国,运用最多的教育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希亚拉瓦莱镇。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得以问世。也因为这套教育理论,她被誉为为20世纪全球的幼儿教育家。
  理论篇
  蒙特梭利教学法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然地成长,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是:蒙特梭利教学强调自我教育,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独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
  她的理论受到卢梭等人教育观点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实验加以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儿童观和儿童发展观。
  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照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儿童是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的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
  不只是学习、游戏,而是工作
  在我们认为,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而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学习的能力和需求,且把这种学习活动称为“工作”。
  “游戏”是一种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玩具的使用中,孩子得到了快乐。相比较之下,游戏着重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进行学习,更带有娱乐性质。而“工作”则带有建构自己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孩子通过工作来逐步改善自己、完成自我。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将独立完成他的“工作”,就算期间发生了错误,也不会有成人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错误的地方,自己改正错误。
  环境教育孩子
  蒙特梭利强调环境与儿童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教育孩子。环境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提供尊重孩子需求的活动环境,提供符合他们自然发展的用具,提供能够让孩子动手创造的活动,并维持环境的气氛和秩序,避免孩子在工作的时候受到干扰。
  蒙特梭利对环境的要求是:“包括按儿童尺寸做出来的用品,明亮清爽的房间,可以摆放鲜花的矮窗,房间里的小尺寸家具、小书桌、漂亮的窗帘和小橱柜。这个小橱柜很容易开启,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孩子可以随意取用。”
  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给孩子合适的用具,也就是所说的蒙特梭利教具。教具与玩具不同,玩具虽然也有教育的意义,但是主要作用就是供孩子玩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育的作用不明显。而蒙特梭利教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能够让孩子认识大小、高矮、轻重和次序、顺序等等。
  正因为蒙特梭利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因此价格昂贵,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购买,而且也不可能把每样教具都买回家。聪明的父亲母亲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需求,从生活中找寻替代品。
  自由、独立但不放任
  在蒙特梭利活动中,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他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尊重。
  在活动中,没有人告诉孩子应该玩什么,孩子能够自由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权。蒙特梭利教学法给孩子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掌握了这种工具的用法,以及从中学会的各种知识,而是使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从此以后,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去学习。
  蒙特梭利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不是为所欲为。在蒙特梭利教学中,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选择需要做并且是正确的事情。孩子在自由的同时还必须遵守纪律,学会遵守秩序,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在新时代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应因地制宜
  近来也有人认为蒙氏教具没有计算机,因此不应当为幼儿提供计算机。蒙台梭瑞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能成功地生活在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必须的用具,而且又有适应幼儿的一些特点,如具有图像、声音,能操作,有反馈,可以重复练习、自己纠正错误,适于自我学习、探索、发现,还可以交流合作……如果计算机能提供和其他教具一样的作用就可以用。明确了解蒙氏教育的意图和目的,掌握了基本原理,就可以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我们今天的需要,做到既“与时俱进”,又“本土化”。


 铃木镇一,由音乐来实现的才能教育法 

  铃木镇一生于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他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育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
  受铃木音乐教育的学生从全日本汇集而来,他们的表演会从500人到1000人到1500人到2000人……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
  人数众多的、年幼的孩子们的合奏,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这个真是全世界关注的奇迹!
  这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很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为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感动。
  这就是音乐才能教育法的成果!
  铃木镇一生于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他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之间与托尔斯泰和爱因斯坦交流,发觉二位都是音乐迷,爱因斯坦更是随身会携带一架小提琴。在柏林的8年间,铃木体会到了生活在这样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们中间是幸福的,而且他也从艺术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回国后,声乐学家森民树先生邀请铃木帮助创办松本音乐学院,可是铃木却回答:“我对办音乐学院兴趣不大,我关心的是幼儿教育,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鉴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铃木的教育方针是:“去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能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铃木镇一主张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而音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条通道。每个人都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而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二是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练习”、“专心”、“头脑与身体的协调配合”、“放松”、“肯定”、“清楚呈现”、“激励幼儿”、“聆听”、“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对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巨大的关系和影响。铃木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和优良的能力。”  

  教音乐不是这种教育方法的主要目的。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因此铃木的音乐才能教育的意义,不仅局限于音乐教育,而是涵盖了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这或许是“铃木教学法”之所以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原因吧。
  为了进一步发扬广大音乐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良好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与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音乐才能教育的作用
  铃木的音乐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54年,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这样高难度曲目的学生约500名。
  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了出色的能力。


  铃木的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
  但是,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
  铃木对这样的说法抱怀疑态度,他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得出如下结论: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这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时的人们普遍对孩子开展的教育与能力开发无缘。
  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开始。
  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定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条件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基础。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有某某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科这一新的学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大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进行培养的,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只有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否则只是外表上装饰得漂漂亮亮的房子不能算做是一个能培养好孩子的家庭。
  《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的经典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