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72年)已达到7000余人。学生有弟子、门人、寄学、寄学陪住、散生等称
呼。散生是凉州所辖的四郡和西域人,可见当时招生范围之广。咸宁二年(公
元276年),设立国子学,取法《周礼》,“国之贵族子弟,国子受教于师”。
这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门为士族子弟另立学校的开始。当时国子助教曹
①
思文说,“太学之与国子学,斯时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是为了“辨
其泾渭”,才于太学外另立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 (公元291年)规定:五
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入太学。“两学齐列,双宇
②
为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 ,“故国学、太学两存之也”。由此可知,
国子学是士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咸宁四年,国子学
设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选择国子博士的标准是“履行清淳,
通明典义”,并且必须是高级贵族才有资格。这种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并存,
是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重视门第阀阅的必然结果,使汉代单轨制
的太学,至此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存的双轨制。后来八王之乱,学业渐衰。
②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① 《南齐书·礼志》。
② 潘岳: 《闲居赋》。
… Page 64…
到国子监中骑攻下洛阳后,一时间太学与国子学都被毁,成为灰烬。
东晋偏安江左,依靠士族势力得以维持。士族自魏开始谈“玄”,而东
晋比西晋尤加厉害,“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
检”。 《晋书·儒林列传序》中指出:“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
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
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都主张复兴
学校,戴邈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未进后生,
目不睹揖让升降之礼,耳不闻钟鼓管弦之音”,指出了当时礼乐废弛的情况
和后果。他用“文武迭用,久长之道”的思想,驳斥了一些人“以天下未一,
非兴礼学之时”的片面思想;为了“荡近世之流弊”,他主张“笃道崇儒”。
另外,主张兴学的还有荀菘、袁环、冯■、谢石、殷茂等人。玄学的风行以
及其与儒学的矛盾,已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了。统
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人也认识到要维持统治必须要复兴儒学。元帝、明帝、成
帝、孝武帝等都为此作过一些努力,但由于战乱四起,终无大的成就。
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废国子学,专设太学,博士为9人。末年
又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1人,合计博士为11人,以后再增
至16人。自永嘉之乱后,汉时的今文经学多已丧失,太学的博士都讲授郑
玄、王肃、杜预、服虔等人所注的古文经学。这时,王肃所注的经学也失去
统治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王弼注的 《周易》、何晏注的《论语》、杜预注的
《左传》等郑玄学派的“郑学”。此时尽管有兴学之名,但“东序西胶,未
闻于弦诵”。至淝水之战后,孝武帝采纳谢石的建议,于太元十年(公元385
年),重开国子学。国子学与太学才又开始并存,但两学的学生都不多,总
共也只不过200多人。
两晋的地方官学,主要是由各地的长官开办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如凉州长官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置崇文祭酒。预章太守范宁,设
立学校,学生达一千多人。地方官学中办得最好的是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办
的学校。他“革清谈之俗,还孔孟之教”,选置学官,修建校舍,凡是大将
的子弟都令其入学,他自家的子弟也令其受业。他规定,“凡礼教所不及而
①
欲阶缘免役者不得为生” 。
东晋时期的北方十六国,也崇儒立学,目的是取得汉人尤其是中小地主
的拥护以维持统治。赵国的石勒,出身于农民,自己不识字,却大力提倡经
学,用经学来取士。他于公元313年在襄国立太学,同时设小学十多所,各
置博士教授五经。石勒又诏令各郡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各1人,大力
提倡儒学。前秦的苻坚,大兴学校,独尊儒学,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此外,
如前凉、西凉、北凉、前燕诸小国,儒学都相当兴盛。儒学对促进少数民族
的汉化过程取得了一定作用,但当时佛学盛行,儒学只是在政治上保持崇高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 Page 65…
的名义,儒生只能传授经学,却不敢反对佛学。
(3)南朝的学校
东晋于公元420年亡国,接着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南朝从刘裕建宋,
历齐、梁、陈,共约170年,南朝由于战争纷起,政权更迭频繁,学校教育
也因此而时兴时废,不很发达,只有宋梁两朝比较重视,并有创新的制度。
刘裕建立宋朝后,为打击高门士族,多选用寒门担任辅佐。永初三年(公
元422年)为名儒开馆授业,如为周续之在建康东郊开馆授徒,讲授《礼记》。
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让雷次宗在建康北郊鸡笼山开办儒学馆,
讲授儒经。次年又令何尚之开办玄学馆,研究佛老之学;令何承天开办史学
馆,专研历史;令谢玄开办文学馆,研习词章。一共四个学馆,各招门徒讲
学。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诏令设立国子学,次年开学,以何承天为国
子学博士。元嘉二十三年九月,文帝又亲临国子学,策试学生59人,奖励
老师。故 《南史·文帝纪》称赞云:“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教化,称
元嘉焉。”到元嘉二十七年,由于战乱,国子学便废。明帝太始六年(公元
470年)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1人,学士10人,分设玄、
儒、文、史四科。这是我国分科教授制度的开始,对于以后隋唐律学、书学、
算学等专科学校的设立以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纵观刘宋王朝的发展过程,是由四馆到国子学,由国子学到“总明观”,
其间时兴时废,兴短废长。
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高帝建元四年 (公元482年)正月下诏
立国学,置学生150人,以张渚为祭酒,但不久因帝崩而废学,“春置学,
①
秋以国哀罢,曾不及岁” 。后世学者对因“国哀”而废学颇有微词。武帝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下诏废“总明观”,立国学,令公卿以下及员外
郎子弟220人入学,宰相王俭兼任国子祭酒。王俭将以前“总明观”的藏书
都搬到其府上,在他家开办学士馆。他每十天去一次,监试学生。王俭崇尚
儒术,精通 《春秋》,一反刘宋王朝以来的好文章而不专经业的学风,对当
②
时影响颇大,使得“衣冠翕然,更尚儒术”。但由于战争的缘故,国学曾
一度停办。明帝大杀高帝、武帝诸子,引起内乱,学校便无形之中停开。四
年末又下诏立学,但不到一年,又因“国哀”而废学。有齐二十三年,由于
战争与内乱很多,学校时兴时废,又因两次“国哀”而废学,更使教育事业
处于极不景气的状态。
公元502年,梁朝建立,梁武帝萧衍在位47年,战争较少,文教事业
比较发达。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正月,武帝根据儒道佛“三教同源”的
精神开办五馆,置兼经博士各1人,打破了专经界限。有的精通佛典,有的
兼通老庄之术。当时以明山宾、陆琏、沈峻、严植之、贺髦饕还荩浴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② 同上书。
… Page 66…
严植之兼五经博士,设馆潮沟,讲学时,五馆学生都听。每馆都招收寒门子
弟几百人,由朝廷负责膳食。其中通过射策考试而通明经的,即可做官。这
样不到一年,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人数达到1000多人。同时又分派博士祭
酒,到各州郡创立地方官学。另外,朝廷又设置胄子律博士,开办律学专门
学校,这是以前各朝所没有的。天监五年为远方学者开办“乐雅馆”。七年
又下诏兴学,目的在于“大启庠教,博延胄子”,以“熔范贵游,纳诸轨度”,
也就是为了熔范“胄子”而开办国子学。这是梁武帝为调和士族和寒门的矛
盾而采取的措施。大同七年(公元541年),梁朝还在宫廷西面建立了一个
“士林馆”,是一个延纳士人讲学和研究的机构。
陈朝只有33年的历史,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学校便废。武帝永定三年
(公元559年)诏置西省学士,兼收技术之士。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
沈不害又上书请兴学校,被批准实行。那时张讥长于老庄之学,任国子助教,
后升为国子博士;周弘讲《周易》;沈德威专攻经业,“授太学博士,转国
子助教”。尽管陈朝有一些学者名流,但办学的成绩仍然十分糟糕。《陈书·儒
林传序》中说:“世祖以降,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斯所采掇,
盖亦梁之遗儒。”尽管宣帝太建三年(公元571年)皇太子释奠于太学;后
主至德三年(公元585年)皇太子出太学讲经,释奠于先师,但对于提倡教
育,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4)北朝的学校
北朝包括魏、齐、周三个朝代。魏朝由于原以畜牧业为主,生产力落后,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政治上需要在汉族士人的辅佐下维护其统治。因而在
文化教育上大力采取崇儒政策,广开学校,宣传儒学思想,所以其教育事业
较为发达。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后,完全仿照汉朝的方法,创
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生员达1000多人。到天兴二年(公元399年),
学生达到3000多人。这是北魏创立太学的开始。天兴四年(公元401年)
改国子学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魏太武帝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又
在城东建立一所太学,令各州郡选派才学之士,进京求学,并广征才学名儒
任教。同时祭祀孔子,以颜回配祀。北方由于多年的战争,教育衰败,经这
①
一提倡,于是“人多砥尚,儒学转兴”。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又下诏:“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谐太学,其百工伎驺卒子息,当习
父兄作业。不许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种禁私学的举动,
是自秦始皇禁设私学以来所仅有的一次。其目的是“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
②
于天下” ,便利于加强汉化,以儒术统一思想。
魏献文帝天安元年 (公元466年)九月,地方官学才开始普遍设立。当
① 《北史·儒林传》。
② 《魏书·世祖本纪》。
… Page 67…
时规定各郡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后来规定有所变动,大郡
设博士2名,助教4名,学生为100人;次郡设博士2名,助教2人,学生
80人;中等郡设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小郡设博士1人,助教1
人,学生40人。另外规定了博士和助教资格是“博关经典,履行忠请,堪
为人师者,年限四十以上”,如果“道业夙成,才任教授”的可不拘年龄。
另规定学生来源是“先尽高门,次及中等”。这完全是为了争取汉族中士族
的支持而规定的。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远见、贤明的君主,他特别仰慕汉族文化,积极改
革,加速汉化的实现。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十六年(公元492年)办“皇宗学”,又叫“皇子学”,设置博士,专授皇
室子弟。十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学制方面更求完备。除设立太学、国子
学之外,还于四门设立四门小学,立四门博士40人,助教20人。后人称赞
①
这一时期说:“斯文郁然,比隆周汉。”可见当时教育十分发达。在孝文
帝大办学校时,也正是南朝梁武帝提倡办学的时候,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教育,这一时期是最为发达的。
北齐建于公元550年,各位皇帝都选名儒教授皇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
元550年)下诏复兴学校,并将蔡邕所写的石经52枚移置学馆。但在初期,
“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讲经,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富豪之家,皆
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故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
亦不检察,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国学博
②
士,徒有虚名而已” 。但文帝仍下诏令郡学立孔子庙宇,“定制每春秋二
仲行礼,每月旦祭酒领太学四门博士、助教及诸生,阶下拜孔揖颜。郡学则
③
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以下,亦每月朝祀” ,成为以后州县立孔庙的开始,
对于进一步宣扬尊孔,起了很大作用。孝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诏
立“国子寺”置生讲学。“掌训教胄子,祭酒1人,领博士5人,助教10
人,学生72人。太学博士2人,助教20人,太学生200人。四门学博士20
①
人,助教20人,学生200人” 。然而这并没有得以全部实现,只是形式而
已。
北周明帝宇文毓酷爱学习,博览群书,公元559年立“麟趾学”,召集
公卿以下有文学才能者八十多人于麟趾殿,校刊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
以来,迄于魏末,叙为世谱,共五百卷。周武帝也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灭
佛教,又令各地荐举贤才,以儒学为第一。天和二年 (公元567年)除设太
学外,又设“露门学”、“虎门学”,这都是教授贵族子弟的学校。建德三
① 《北史·儒林传》。
② 《北史·儒林传》。
③ 《阙里广志》卷三。
① 《隋书·百官志》。
… Page 68…
年 (公元574年)设“通道观”,这与“玄学馆”相类似。武帝时,文教大
振,学者向风,文教事业较为发达。
5。“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1)“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我国古代的取士制度,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汉代的取士主要
由郡国察举,即所谓“乡举里选”。但这种制度后来也渐重门阀,失去地方
清议的用意。东汉时期,豪强大族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曹操在统一
北方的过程中,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依靠的就是一些士族集团的支持,如
许褚、任峻等,他的谋臣荀彧、郭嘉、陈群等,都出身于颍川士族。但在战
胜袁绍后,他就力矫汉末的弊政,取消士族豪强的特权,抑制士族势力的发
展,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才制度。这遭到了士族集团的激烈反对。曹丕
代汉称帝后,为了取得士族世家的支持,维持魏国的统治,于黄初元年(公
元220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亦称九品官人法,是一种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选举制
度。它的办法是:司徒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