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乌桓、鲜卑等族,“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羌族以“鞍马为
⑤
居,射猎为业”,射箭成为他们谋生的工具。这一时期精于箭术的人很多,
如以长臂善射的飞将军李广,在与匈奴的战争中,箭无虚发,“其射,见敌
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一次,李广“出猎,见草
①
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 ,至今仍传为佳话。李广之孙李陵,也
善骑射。他任都尉时,曾在酒泉、张掖传授箭术,以抵抗胡人。东汉初年,
②
陈龟“家世边将,便习弓马”,而成为射箭高手。汉末,董卓能“双带两
③
鞬,左右骑射” ;曹操能“手射飞鸟”;太史慈“猨臂善射,弦不虚发”
等等,都表现出很高的技艺。一些人甚至因为善射而博得功名,如韩焉善骑
④
射,得到汉武帝赏识,“官至上大夫,赏赐拟邓通”。
① 《孟子·滕文公上》。
① 《礼记·射义》。
②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
③ 《淮南子·原道训》。
④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⑤ 《后汉书·陈龟传》。
① 《汉书·李广传》。
② 《后汉书·陈龟传》。
③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④ 《汉书·佞幸传》。
… Page 84…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射法专著,如《阴道成射法》、《李将军射法》、
《魏氏射法》、《强弩将军王围射法》、《望远连弩射法》、《护军射师王
贺射法》等等。反映出当时射箭技术已是相当精熟了,并且形成了不同特点
的各家射法。
4。摔跤
摔跤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气力和技术的比赛。它起源于
西周时期“讲武之力”的“角力”比赛。角力有的是比赛力量的大小,有的
则是相互搏斗以决高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这种角力比赛发展成为
摔跤比赛,是一种体力和技巧性的军事娱乐活动。它的主要特点不仅是比力
气大小,而特别讲究技巧。《庄子·人世间篇》中说:“且以巧斗力者,始
于阳,常卒于阴,泰至多奇巧。”其中的“阳”就是可以看见的技巧,而“阴”
则是指隐秘的技巧。
摔跤在秦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后,下令没收民间的一切兵
器,运到咸阳,铸成无数大钟和12个各重1000石以上的“金人”,同时下
令以角力作为练兵项目。所以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秦始皇并天
下,……郡县兵器,聚之咸阳,……讲武之礼,罢为角抵。”这样,角力在
秦军中普遍盛行起来,并改名为“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
①
也” 。秦二世特别嗜好角抵之戏。据《史记·李斯列传》载,当赵高想谋
害李斯时,李斯非常惶恐,欲进宫拜谒二世。但“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
(角)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由此可以看出,角抵已成为当时宫中的
娱乐活动。1975年,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其上部的弧
形背面,就有角抵的彩色漆画。画面共三人,均为男子,上身赤臂,下穿短
裤,腰间系带,脚穿翘头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角抵比赛,气氛热烈而紧张;
左面一人平伸双手,似为裁判。画面上部有一帷幕飘带,说明这场比赛是在
帷幕内举行的。这是秦代摔跤运动的生动形象。
随着汉代体育运动的兴盛,摔跤运动也有了迅猛的发展。汉代的摔跤称
为“弁”、“卞”或“角抵”,还可称作“摔胡”,即勾扭颈脖,以摔倒对
方。汉武帝元封三年、六年举行角抵戏表演,以致“三百里皆来观”。武帝
②
“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③
哀帝不喜欢乐舞,下令废除乐府,但“时览卞射武戏”,即时常观看摔跤
等武戏。《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手搏六篇》,“手搏”即摔跤。东汉
时期的摔跤运动,较之西汉,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汉
① 《史记·李斯传》。
② 《汉书·西域传赞》。
③ 《汉书·哀帝纪赞》。
… Page 85…
代的摔跤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畴,朱鬕髽(音m1
zhu1,以麻带饰发),植发如竿,袒裼(音t3n ,敞开或脱去外衣)戟x9
手,奎踽盘桓。”这就是说,摔跤者像古代中黄、夏育、乌获那样的大力士,
头上扎着绛红色的抹额,头发用胶液梳成竿子一般直,光着身子,伸手向前,
互推互搏,不停盘桓来进行比赛。张衡对摔跤具体形状的描绘,从汉代的一
些壁画上也可以得到佐证。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东汉墓的壁画上,两个大
力士身材魁梧,满脸胡子,头上扎着一个冲天独角辫,腰系护腹,下穿短裤,
光着上身,正目相视,寻找战机,与张衡所描绘的十分相似。此外,在河南
登封汉画像石刻中也有摔跤的图像。
在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中,摔跤也颇为流行。在陕西沣西出土的汉代铜
牌上画有两个人正在摔跤,他们穿着长裤、短靴,赤着上身,一人想用“抱
腰”、“推举”的方式取胜对方,另一人则想用“大抱腿”的方式把对方兜
裆托举起来,形象逼真地反映了汉代匈奴族的摔跤场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摔跤运动进一步发展。东吴末帝孙皓曾令宫女摔
跤,供其娱乐。自晋代以后摔跤这一活动被称为相扑(相掊),它既是军中
习武的活动之一,又是一项单独开展的竞技活动。尽管当时相掊很广泛,贵
①
族子弟常常“计渔猎相掊之胜负”,但当时南方上层贵族多崇尚文弱,视
相掊为“下技”。如《晋书》记载,刘子笃曾说:“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
国优劣,请使二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这一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
族崇尚武勇,摔跤活动在北方比较盛行。当时北方流行“蚩尤戏”,两两三
②
三的人“戴牛角相抵”。《洛阳伽蓝记》载,“禅虚寺在夏门御道西,寺
前有闯兵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承万骑,长在于此。羽林马僧相善角
抵戏……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说明北魏时期的羽林军也
开展角抵活动,并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北齐文宣帝高洋到一些权贵家中常
①
“角力批拉,不限贵贱”,表明这一时期角抵在北方开展比较广泛。
5。赛马
马术中的赛马运动,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称“驰逐”或“走
马”。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马术。《诗经·小雅·绵》中说: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争霸,
战争频仍,军事的需要产生了骑兵。为了提高士卒的素质,于是逐渐出现了
赛马运动。
秦汉时期,赛马活动日趋频繁。当时“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
① 《抱朴子·摔跤》。
② 任昉: 《述异记》。
① 《北齐书·孝昭帝纪》。
… Page 86…
②
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 ,赛马已逐渐脱离军事轨道,成为民间的一种
赌博活动。汉武帝既是赛马场上的观众,又时常“游戏北宫,驰逐平乐”,
③ ④
并在建章宫“设戏车,教驰逐”。汉宣帝也常常“斗鸡走马”。汉成帝则
⑤
“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京师贵族、郡国官吏也好赛马,如汉末王
⑥
氏五侯,终日奢侈,“狗马驰逐”。东汉大将军梁翼也好“臂鹰走狗,骋
⑦
马斗鸡” 。
赛马运动在北方匈奴人中,更是盛行。在匈奴族每年正月、五月、九月
戊日祭天神的宗教活动中,他们特别喜爱的体育活动便是赛马、赛骆驼,以
① ②
“走马及骆驼为乐”。赛马活动常常“大者万骑,小者数千骑” ,可见其
规模很大。后来北方草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一直沿袭相传,历久不衰。
两晋南北朝时期,赛马活动不仅要求速度,有的甚至要求在马上做各种
③
动作,如“卧骑、倒骑、颠骑”,表现了对马术动作的更高要求。据陆翽
的《邺中记》记载,后赵石虎还会“猿骑”,即像猿猴一样“或在马胁,或
在马头,或在马尾”,且“走马如故”,可见其骑术之高。这些都与这一时
期少数民族崇尚骑术分不开的。
6。围棋
围棋是中国发明创造的一种古老的棋类之一,称为“弈”。《说文解字》
注:“弈,围棋也”。《方言》也说:“围棋谓之弈”。关于围棋的起源有
尧舜造围棋的传说。最早记载围棋起源的古书《世本·作篇》中说:“尧造
围棋”;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也讲:“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
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但这些记载属于传说,不足为凭。在国外,
大多以为围棋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百科全
书》都认为围棋在公元前2300多年由中国发明,但缺乏有力的佐证。据可
靠 的记载,围棋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开始流行。
秦统一后,围棋活动曾一度冷落,西汉贾谊认为“失礼迷风,围棋是也”
② 《史记·货殖列传》。
③ 《汉书·东方朔传》。
④ 《汉书·宣帝记》。
⑤ 《汉书·张汤传》。
⑥ 《汉书·元后传》。
⑦ 《后汉书·梁翼传》。
①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② 《汉书·匈奴传》。
③ 《南齐书·礼志》。
… Page 87…
① ②
,直至东汉初期班固仍有“今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感叹。但是西汉爱好
围棋的仍不乏其人。《三辅黄图》记载汉高祖刘邦常与宠妻戚夫人在长安宫
百子池畔,一边饮酒,一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
缕就北斗星辰求长命乃免”。汉宣帝常与杜陵人陈遂玩围棋。杜陵人尤好这
一活动,《西京杂记》记载,“杜陵夫子善弈棋”。
东汉时期,弈风转盛,尤其是市民好尚,相习成俗。当时富人以“游敖
③
博弈为事” 。文人百士精于棋弈者也大有人在。如冯翊、山子道、王九真、
④
郭恺等,都是棋坛名将。吴人严子卿善弈,被称为“棋圣”,与桓谭、蔡
邕的音乐,黄象的书法,赵达的数理,并称为“一时之绝”。班固的《弈旨》
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部围棋著作。据《三国志》记载,汉魏之际,曹操、
孙策、吕范、陆逊、诸葛瑾、费祎等,都酷爱围棋。曹操棋艺甚高,能与当
时冯翊山子道等名手抗衡,不相上下。孙策与吕范的一局棋,至今仍保留在
宋谱《忘忧清乐》中,是流传至今的最早一局棋。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
粲对于棋弈更是有惊人的记忆力。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王粲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
比较,不误一道。可见其围棋造诣很高,已经能够复盘。
围棋作为一种训练智力的竞技游戏,历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它与兵法的联
⑤
系,“世有围棋之戏,或言兵法之类也”。东汉大儒马融对这一点阐述得
更为透彻,他在《围棋赋》中说:“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
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之。”这是把“三
尺之局”当成模拟战争,以下棋来说明用兵之道。
《杨子·法言》中说:“断木为棋”,因此,汉代围棋子应是木质的。
李尤《围棋铭》云:“局为宪短,棋法阴阳,道分经纬,方错列张”,也就
是说棋子有黑有白,棋道纵横交错。汉代棋盘“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
①
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 。根据河北望都出土的东汉时期一块石质
围棋盘,可知汉代棋盘是十七道,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棋盘。汉代围棋中
已经出现先于棋局之四角星位各置一子的“势子”(或称“镇子”)。马融
在《围棋赋》中有“先据四道兮”之句,即指“势子”而言。由此可见,汉
代围棋已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并西传入印度,汉唐间又传入朝鲜和日本,成
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活动。
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围棋活动,经汉魏时期的成长和发展,至晋时已
① 《汉书·贾谊传》。
② 《弈旨》。
③ 《潜夫记·浮奢篇》。
④ 《抱朴子》。
⑤ 桓谭: 《新论》。
① 《艺经》。
… Page 88…
日益兴盛。南北朝时,更呈现出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魏晋玄学兴起,人们喜欢清谈高雅,弈风更盛,称围棋为“手谈”或“坐
隐”。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爱此活动。晋惠帝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喜欢弈棋,
②
常如贾充等人入宫“弈棋争道”。军咨祭酒祖纳沉迷于围棋,王隐劝他少
③
下围棋,珍惜时光,祖纳说:“我亦忘忧耳”。门阀贵族中,王导、王恬
④
父子都爱下棋,特别是王恬,“多技艺,善弈,为中兴第一”。又如谢安、
谢玄常常对弈,谢安任征讨大都督抵御前秦百万大军时,仍不忘下棋,前方
①
传来晋军胜利的消息,“安方对客围棋”,不露声色而“棋如故”。
南朝时期围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宋、齐、梁、陈诸帝无不爱好下棋,
使棋风如炽。宋文帝刘义隆曾指定围棋名家褚思庄与会稽太守羊元保对弈,
②
并令录制局图供其领会和欣赏 。宋明帝刘彧为棋家设置官署,授以俸禄,
建立“棋品制度”。齐武帝与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