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59-伤寒总病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毒瓦斯结在心胸,内热生涎,涎裹诸药,不能宣行所致也,x荡涎散x。 
粉霜(一钱) 腻粉(二匣) 芫花(一分) 
细末,暖浆水调下,一岁半钱,病势大者再服。白色着底者,粉霜也,宜尽 
之。良久得睡,取下黑黄涎裹包丹砂之类,皆成颗块,啼声便出,立安。 
庞曰∶小儿结胸,亦如前状,但啼声出,医亦多作惊风治之。其脉浮滑,试以指按心下,则痛 
而啼,宜半夏黄连栝蒌汤斟酌服,当下黄涎便瘥。(方在结胸门中。) 
小儿伤寒,蒸起风热,发痫,手足搐掣不省,x蛇皮汤x。 
麻黄 大黄 牡蛎 黄芩(各四钱) 寒水石 白石脂 赤石脂 石膏 紫石英 滑石(各八钱) 
人参 桂枝 龙齿(各二钱) 甘草(三钱) 蛇蜕皮(一钱) 
粗末,每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分二服,热多者进三服,以水并竹沥中半煎,尤佳。 
小儿伤寒后,胃中有热,烦闷不食,至日晚潮热颊赤,躁乱呕吐,x芦根汤x。 
生芦根 生茅根 赤茯苓 子芩 麦门冬 甘草 生姜(各一分) 小麦 糯米(各二百粒) 
细锉,水一升二合,煎六合,去滓,分三服,立效。 
小儿伤寒,咳嗽,胸膈痰壅,喉中呀呷声,x射干汤x。 
射干 麻黄 紫菀 桂心 半夏(各半两) 甘草(一分) 
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汁少许,煎六分,去滓,入蜜半匕烊化匀, 
温作二服。 
又方,x甜葶苈汤x。 
甜葶苈(炒) 杏仁(炒) 麻黄(各等分) 
粗末,每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温分减服。 
小儿伤寒后,盗汗,体热咽干,x犀角黄 汤x。 
犀角屑 茯神 麦门冬 黄 人参(各半两) 甘草(一分) 
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温服。 
小儿伤寒里不解,发惊妄语,狂躁潮热,x钩藤大黄汤x。 
钩藤皮 当归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 大黄(三分) 
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间茵陈丸服。(方在伤寒门中。) 
此方不唯治伤寒,常时小儿伤食,作惊发痫,不乳,温壮KT ,皆可斟酌与服,以利为度。 

卷第六
伤寒杂方
属性:冬夏伤寒,发汗极效,x时雨散x。(冬春及夏初行之大验。) 
苍术(四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猪牙皂角(四挺)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两沸,和滓温服,盖覆取汗出,立效。但是时行寒疫,皆宜服 
此,可多合以拯贫民。 
伤寒头痛,x玄精石方x。 
石膏 太阴玄精石(各一两) 麻黄(二两) 甘草(半两) 
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竹叶二七片,煎七分,去滓,温饮,不计时候。 
伤寒头痛不止,x瓜蒂牙硝散x。 
藜芦(一钱) 瓜蒂(三钱) 牙硝(二钱) 脑麝(各少许) 
细末,吹少许入鼻,得嚏则愈。 
时气八九日,喘闷烦躁,x麻黄杏子汤x。 
桔梗 麦门冬(各一两) 麻黄(一两半) 杏仁 黄芩 甘草(各三分) 
粗末,每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温日可四五服。 
时气脑热,头疼不止,x朴硝散x。 
川朴硝,研,生油调涂顶上。 
时气豌豆疮出不快,心神烦闷,x犀角五香汤x。 
犀角屑 丁香 乳香 木香(各半两) 玄参 升麻(各一两) 麝香(一分) 
粗末,每五钱水一盏,竹沥半盏,煎八分,温温日三四服。 

卷第六
妊娠杂方
属性:妊娠时气,令子不落,x伏龙肝散x。 
伏龙肝为末,水调涂脐下,干时易之,疾瘥乃止。 
妊娠伤寒,内热极甚,令不伤胎,x吞鸡子法x。 
取鸡子,以绢袋贮投井底,浸令极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妊娠伤寒,腹胀,大便不通,喘急,x牵牛散x。 
大黄 郁金 青橘皮(各一两) 甘草(三分) 牵牛子(取末,二两) 
细末,不计时,姜汤调下二钱,以利为度。 
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觉气虚不和,宜与此药安胎,x黄 人参汤x。 
黄 人参 半夏 陈橘皮 麦门冬 当归 赤茯苓(各半两) 
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下阿胶末一小匕,烊化,温与之,日可三 
四服。 
大热甚胎不安者,不宜前药,宜用x阿胶散x。阿胶末一钱半,竹沥调下,无竹沥,用小麦、 
竹叶煎汤调下。 
妊娠伤寒四五日以上,心腹胀,渴不止,腰痛重,x橘皮枳实汤x。 
枳实 麦门冬(各三分) 陈橘皮(一两) 
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妊娠热病,胎死腹中,x鹿角屑汤x。 
鹿角屑(一两) 
水一碗,葱白五茎,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温作二服。 
又方,x益母草饮子x。益母草绞汁,饮半升,即出。 
治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x大黄桃仁汤x。 
朴硝 大黄 
二味等分末之,每一钱或二钱,桃仁去双仁皮尖,碎之,浓煎汤调下,以通为度,日三服。 
小产后,其恶露被热蒸断不行,x地黄饮子x。 
地黄汁 藕汁(各一碗) 生姜汁(一盏) 
令和暖,温分三四服,微有寒,煎二十沸服之,亦下死胎。 
伤寒产后,血运欲绝,x红花散x。 
红花 荷叶 姜黄(等分)末之,炒生姜,小便调下二钱。 
凡伤寒小产,夏月宜少用醋炭,多有烦闷运死者。 
伤寒产后,恶血冲心,闷乱口干,x生姜小便饮子x。 
生地黄汁 藕汁 小便(各一盏) 和匀,煎三两沸,温热分作三服。 
伤寒产后,恶露为热搏不下,烦闷胀喘狂言者,抵党汤及桃仁承气汤主之。(二方在可下门中。) 
伤寒小产后,烦闷,大躁渴,x石膏栝蒌汤x。 
黄连 黄芩 甘草 栝蒌根(各一两) 石膏(一两半) 
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一盏。 

卷第六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属性:庞曰∶凡过经不解谵语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刺期门之法,须待脉弦或浮紧,刺之必 
愈;余刺之不瘥,以正取肝之邪故也。期门穴直乳下,当腹旁近胁骨,是穴针入一寸。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饮水者,其腹必满,小便不利而自汗出,其病欲解,此为肝乘 
肺,名曰纵,当刺期门。 
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名曰横,当刺期门。 
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额上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其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而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者而取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时如结胸,心下必坚,当刺泻肺俞、大杼,慎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腕骨小指后动脉是也,刺入三分补之。(佳通里二穴,去腕后一寸,是 
手少阴之经,主热病喉痹,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伤寒妊娠腹满,不得小便,腰以下肿如水气状,怀孕七月,太阴当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 
及关元,小便利即愈。(劳宫手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关元在脐下三寸。) 
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刺中脘。(鸠尾下三寸。) 
伤寒汗不出,脊强,喉闭烦满,针大杼。(大杼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一 
寸泻之。) 
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针曲池。(在曲肘横纹头,针可透下,泻之。) 
热病汗出,脉反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 
者取踝上横纹以止之。(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太渊在掌后陷中;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 
中;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踝上横纹不说穴名,当是足内踝上二寸,名曰复溜,主骨寒热汗注 
不休故也。) 
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合谷穴是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据伤寒皆忌土败木贼证,是足少阳木受邪, 
当传克脾土,故宜泻足少阳之丘墟,而补足太阴之太白。《素问》云∶补足太阴者是也。其全元起 
《太素》作手太阴而以肺经,从肺出腋下,故胸胁满痛。又有引虚则索筋于肝,不得索之于金,而 
以手太阴为是。既言不得索之于金矣,而复求于金乎,是必不然也。既泻于木,理不合更补于金, 
若补于金,则木反受克矣,故当补脾土无疑。)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汗出止。(太阴络列缺穴,在腕上二寸半,刺七分;阳明 
商阳穴在手大指次指端,去甲如薤叶,刺三分。)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天柱穴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泻之。)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足少阴涌泉穴,在两脚心陷,屈足卷指宛宛中, 
刺入七分,泻之,无令血出。足少阳侠溪穴,在小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 
热病始足胫痛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 
泻之。) 
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及衄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针 
劳宫。(在手掌心,针入五分,泻之。) 

卷第六
伤寒死生候
属性:伤寒下利,厥逆烦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发热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形损故也。 
夫病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伤寒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 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 
妄治也。 
伤寒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 
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为 
心先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为肝先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此为脾先绝也;溲便遗 
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先绝也。 
伤寒脉顺四时,夜半得病日中解,日中得病夜半解,更不传也。 

卷第六
热病死生候
属性: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燥,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得脉静者生。 
热病得汗,身冷脉欲绝,其人已安静,但昏沉喜睡,急与四逆辈,令手足温,不尔,熟寐而卒。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有汗出,亦死;阴阳俱进,汗出已,热 
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口鼻气冷,亦死。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 
尚躁盛,大热汗出,虽不汗,身和而衄,是谓并阳。故治。 
热病不知痛所在,不能自收,口干渴热甚,阴头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治。 
病若谵语妄言,身当有热,而反四逆,脉沉细者,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引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 
治。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而还,心腹满者,死。 
热病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而还,得汗者,生。 
热病得汗,脉减躁,身和面赤,此为荣未交,待时自已,肝病待甲乙之列。(《素问》云∶荣 
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代脉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而喘,后三日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庸刺。 
热病身面发黄,面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而臭,伏毒伤肺,中脾者死。 
热病螈 狂言,不得汗,螈 不止,伏毒伤肝,中胆者死。 
热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呕胆吐血,善惊不得卧,伏毒在胆足少阳者死。 

卷第六
温病死生候
属性: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阴阳交,见三死而未见一生。 
(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年有此证。)温病得病,便短息微闷,神识惺惺,脉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 
年有此证。) 
凡温病患三二日,身热脉疾,头痛,食饮如故,脉直疾,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脉疾,喜吐,脉 
来细,十二日死,此病不疗;八九日脉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不 
弹手指,时时大,心下硬,十七日死。(心下不硬者生。) 

卷第六
天行瘥后禁忌
属性:饮酒合阴阳复病必死,生 煮面酒,韭、蕈、鳝、 、豆粉,犬羊肉肠血、生果、油肥之类, 
食之皆发热黄,下利不救。诸劳动皆致复,尚可治,女劳多死。 

卷第六
解仲景脉说
属性:庞曰∶动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名曰动也。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关位占六 
分,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若当阳连寸动而阴静,法当有汗而解。《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 
汗。当阴连尺动而阳静,则发热,《素问》云∶尺粗 
为热中。若大汗后,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此是死证。脉按之虚软,战汗而解;脉按之有力,躁 
汗而解;脉虚微,必经汗吐下,无津液作汗,阴阳自和愈。 
趺阳在足大指次指间,上行五寸,是足阳明胃脉也。(名曰冲阳穴也。) 
少阴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是足少阴肾脉也。(名太溪穴。) 
仲景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谓医者只凭尺寸,不诊冲阳、太溪也。 
庞曰∶寸口脉浮大,浮为虚,医反下之,为责虚取实;大为无血,反饮冷水,令汗大出,为守 
空迫血。致趺阳脉亦浮虚,虚寒相搏,则噎也;若趺阳脉不浮而但滑者,则胃寒而哕矣。 
庞曰∶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而中人,伏毒瓦斯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便脉微弱, 
法先喉痛似伤,次则下利。喉痛x半夏桂枝甘草汤x主之;下利有诸证,用通脉四逆汤主之。(方 
在少阴证中。)此病三二日便瘥,古方谓肾伤寒是也。 
半夏 桂枝 甘草 生姜(各一两) 
咀,以水三升,煮一升,每一盏,细呷之。 
庞曰∶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谓时当温,必将理以凉;时当暑,必将理 
以冷,凉冷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阴气以养阳气也。时当凉,必将理以温;时当寒,必将理以热, 
温热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阳气以养阴气也。阴阳相养,则人气和平。有人好摄生者,盛暑亦复 
衣避风,饮食必热,而成发黄脱血者多矣。盛寒之时,方宜暖,当服以凉药而成吐利腹痛者多矣。此 
皆凭庸人妄传,以为实理,往往横夭而尚不觉知,深可伤也。此是平人将理之法,其有夙热痼冷者, 
须当顺其性尔。 

卷第六
解华佗内外实说
属性:《魏志·华佗传》有府吏儿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 
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早并起。某深疑陈寿误用内外 
字,非华佗本意也。病者头痛身热,恶寒,为阴邪 
外实,法当发汗;病者头疼身热,但蒸蒸发热,不恶寒,为阳邪内实也,法当下之。所谓外实者, 
外为阳为表也。阳气为寒所折,争于表间,阳衰而阴胜,故发热复有恶寒之证,可以汗而发之,以 
复阳气也。所谓内实者,内为阴为里也,极阴变阳,寒甚生热,阳气反胜而入里,故胃腑内实,蒸 
蒸作热,不恶寒,可以泄利,以复阴气。言实者,非正实,乃邪实也。《素问》云∶邪气盛则实。 
所以知佗传内外二字差谬矣。 

卷第六
辨论
属性:近世常行煮散,古方汤液存而不用。盖古方升两大多,或水少汤浊,药味至浓。殊不知圣人专 
攻一病,决一两剂以取验,其水少者,自是传写有舛,非古人本意也。唐自安史之乱,藩镇跋扈, 
至于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艰难,四方草石,鲜有交通,故医家省约,以汤为煮散。至有未能中病, 
疑混而数更方法者多矣。沿习至今,未曾革弊,古方汤液,实于今世为无用之书。唐徐氏《大和济 
要方》减其升两,虽则从俗,患其太省,故病未半而汤剂已竭,鄙心患之。自顾抄撮斟酌,积三十 
余年,稍习其事,故敢裁减升两,庶从俗而便于行用。或一方而取半剂,或三分取一, 
或四分取一,或五分取一,或增其水有可以作煮散者,有病势重专用汤攻者。或云∶古升秤省三升 
准今之一升,三两准今之一两,斯又不然。且晋葛氏云∶附子一枚准半两。又云∶以盏当升,以分 
当两。是古之升秤与今相同,许人减用尔。今之为医者,多是愚俗,苟且衣食,贪冒货贿,大方广 
论,何以该通?唯密窖鄙浅方技,使人不窥其隙,以自矜大,乘便为神工致远,恐泥其夭枉,固已 
多矣。鲜有多闻博识者。虽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