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的德军进一步分散而不是加以集中。这就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只依靠其步兵部队扼守大约四百五十英里宽的正面,而将其整个机动部队交给北方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这种拒不接受合乎逻辑的战略的做法,对陆军总部和野战指挥官是个沉重打击。陆军总部那种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意图(见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八日陆军总部备忘录),由于希特勒八月二十日的决定而被撤到一边去了。希特勒决定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强大部队向南转移,让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设法在基辅战役中包围敌人,切断敌东去的退路。元首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给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指令,是他与陆军总部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的明证,也是他打算越来越无情地把他的意志强加给战斗实施的明证希特勒1941年8 月21日给陆军总司令的指令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陆军8 月18日关于东线作战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兹作如下命令。(1 )冬季来临之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和顿涅茨工业、产煤区,切断俄国人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在北部,包围列宁格勒,并进行一次旨在与芬兰人会合的战役。”其后诸段提出了最后导致基辅战役的指示。。
基辅战役的重大战果是:至少消灭了俄国五个集团军(据德军报告,俘虏六十五万人,缴获火炮三千五百门、坦克九百辆),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会合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部队向前推进越过了第聂伯河屏障。损失方面在于战斗所花费的时间,直到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才准备继续进攻莫斯科,几乎丧失了两个月的宝贵时间。
即使当基辅战役违背陆军总部的意愿进行着的时候,勃劳希契也从未忘记他的真正目标——莫斯科,虽然希特勒一心要夺取他在南部的老目标。争取年底以前解决战斗的最后机会即将到来,放着莫斯科不打必然意味着把战争拖延到下一年。虽然时至深秋,此险还非冒不可,由于整个形势所迫,全部赌注都要押在这场攻势上。铁木辛哥的集团军群必须消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必须打通。这一次,希特勒终于向陆军总部令人信服的观点让了步,他甚至认为这个目标甚为重要,应该把所有部队集中在主攻正面(南方与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两翼)。
九月六日,元首发布了第三十五号指令* ,指示中央集团军群准备“尽快(九月底)进攻莫斯科”。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战役还未结束之前也接到指示,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向东部与东南部进军。尽管北方集团军群得把第四装甲集群调给中央集团军群,它仍接到指示,要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尔后越过伊尔门湖东南部的瓦尔代丘陵向东北方向推进。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是.这些行动在经过一阵大有希望的开场之后,便由于缺乏预备力量而停顿下来,最后遭到可耻的失败。
【* 原注:以下是1941年9 月6 日希特勒第35号指令的摘要:
“1 、南方集团军群将……歼灭克列缅楚格-基辅-科诺托普三角地带的敌人。此后,第2 、第6 集团军和第2 装甲集群的那些部队由于没有作战任务,将尽快重新部署,以便投入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2 、中央集团军群将尽快(最迟九月底)发起攻击。目标:以强大装甲部队朝维亚兹马方向实施两翼包围运动,将敌人驱赶到斯摩棱斯克以东。为了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将向东北方向出动其翼侧部队。北方集团军群也将出动部队以掩护自己的北翼。
“3 、……
“4 、尽快进入阵地。”】
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的亲信对一九四一年九月战略形势的看法,可以从希特勒批准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一项备忘录里反映出来。备忘录的要点如下:一九四一年底以前能否粉碎俄国的抵抗越来越令人怀疑。倘若根本不可能,那么无论如何一九四二年一定要摧毁俄国的作战能力,以作为促使英国求和的初步条件。这一来,打败俄国就成为德国的直接目标;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能集中全部兵力对付英国。日本尽管最近与俄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仍有可能进攻俄国;但是目前要让土耳其和西班牙放弃中立加入德国一边作战,是绝不可能的。不过,一旦土耳其确信俄国将被打败,它的立场就会改变。同样西班牙也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只要它能看到轴心国在地中海的阵地十分稳固。英、俄可通过伊朗进行联系这点引起了某种忧虑,特别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加以制止。土耳其对此也感到忧心忡仲。在这同时,英国正在加紧它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而德、意部队在利比亚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改变这种局势的唯一希望,是从根本上改善地中海补给线。英国将在美国的援助下竭尽全力制止法、德合作,摧毁轴心国在北非的桥头堡,夺取北非整个沿海地区,以便从海上、空中控制地中海。同时,地中海将通过法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与法属西非(达卡尔)向美国人开放。这将大大减少轴心国的战略机会,要是封锁更紧一些,意大利将陷入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英国力求实现两大目标:首先,通过伊朗向俄国运送补给品,以增强俄国抗战的意志与能力,同时挫败德国夺取高加索油井的企图;第二,迟早要夺取整个西非与北非。
于是,德国必须有以下作战目标:
(1 )它首要的、最紧迫的目标应该是打垮俄国,其他战场能够腾出的一切部队都要投入这项任务;
(2 )只有把俄国击败后才有可能集中全部力量,在大西洋与地中海对抗英国——或许还要使用法国、西班牙的基地;
(3 )因此,必须改善跟法国与西班牙的政治、军事关系。要鼓励法国加强其西非的地位,以便抵制英、美对那里的干涉;
(4 )必须加强空军支援下的潜艇战以加紧对英国的封锁。
即使俄国垮台以后,也只有在其他一切手段不能迫使英国屈服的情况下.才考虑对其进行入侵。
从这些考虑中得出的结论是很合乎逻辑的:当年应力图摧毁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很可能在进攻莫斯科的途中遭遇到。
着眼于这一目标,陆军总部计划以钳形突击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俄国的强大部队。沿两翼推进的机动部队将在维亚兹马后方完成包围。只有歼灭被围的部队之后,向莫斯科的进军才能继续进行。中央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密切配合拟定的进攻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那些友邻集团军群投入什么样的部队,特别是投入什么样的机动部队。陆军总部建议南方集团军群投入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北方集团军群投入第四装甲集群(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此外,还有各种统帅部部队,包括重炮与自行火炮部队。要是把正在一百二十五英里外参加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与第二集团军调来,那将意味着时间与精力上的过分消耗,因此决定由得到两个步兵军加强的第二装甲集群在南面建立第二重点。对这些考虑再次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因素,是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进行密切协同作战这个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将装甲集团军隶属于步兵集团军。只有比较遥远的第二装甲集群直属中央集团军群。人们对该装甲集群的军事行动寄予很大期望,因为据认为,它将突入一个比较薄弱的防御地带,能朝着莫斯科方向取得突破。
六月二十二日以来几乎不间断的战斗,连同惊人的进军距离,使进攻部队(特别是机动部队)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很大。旱日尘土滚滚,雨天泥泞不堪,造成了不计其数的拖延与故障。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短暂休息期间,曾有时间对车辆进行一番检修,但是提供的备用零件与机械技师仍然不足。希特勒给整个东线只分配了三百个坦克发动机,根本没有新坦克。很显然,许多坦克要经过长途行驶才能进入新的作战阵地,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故障,而这些故障暂时又无法排除。例如,基辅战役之后,虽然第三、第四装甲集群的情况较好,然而第二装甲集群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坦克。人员伤亡,特别是军官与军士的伤亡是惨重的,有些步兵师损失了原兵力的三分之一。因为路途遥远从德国赶来,补充的为数不多的新兵很晚才能到达前线参见哈尔德9 月9 日战争日志:“我们在东线缺二十万人,除了用康复的伤员来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别无他法。”。士兵们仍然认为他们比敌人强大,准备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他们的高昂士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种种缺陷。
补给线越拉越长,而机械化运输能力又大大减弱。铁路是在通行,直通到斯摩棱斯克和托罗佩茨,但是运输量不大,拉得很长的前线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然而,将足够的补给品运至前线附近的补给品堆集所,以满足前线部队基本的需求,却证明是可能的。
与中央集团军群相对峙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力是“西方方面军”(从七月二日起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司令部设在维亚兹马)。该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组成,共有四十五个步兵师、六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另有五个集团军留作预备队。面对中央集团军群防线南端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它由三个集团军组成,共有二十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由于缺乏俄国的官方数字,无法断定陆军总部和各有关集团军群根据当时的情报所作的这个估计是否准确。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已经进入战斗,并遭受了沉重打击,因而不再是齐装满员了。不过,俄国人似乎还能够不断投入新部队参见哈尔德8 月8 日战争日志:“战争初期,我们对付着敌军大约二百个师,现在已达到三百六十个师。当然,这些师不是按我们的标准装备的,而且从战术上来说,他们得到的指挥也往往不当,但问题是——他们摆在那里!我们打掉他们多少个师,他们就补上多少个师。俄国人之所以争取到时间是因为他们能就近解决自己的兵源问题,而我们离开自己的兵源却越来越远。”。虽然这些新部队并不都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但是俄国人还是成功地在莫斯科前方建立了一道十分强大的防线。德国进攻部队要想攻克莫斯科,首先面临着摧毁这道防线的任务。俄军尽管一再失利,在人员、物资上蒙受了重大损失,其战斗力依然很强。特别是俄国的新式T —34型坦克,在战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确实使德国正在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难以对付。俄国人修建了一种纵深配置的防御阵地网,重点摆在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公路沿线,大批居民还被征调来帮助构筑工事。情况已十分明显,尽管有些师已调到南、北两翼,俄国的坚强核心部队仍然在挡住莫斯科的通路(据俄国宣布,俄国西部战线所有部队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集中保卫莫斯科)。
当部队向前运动占领新阵地时,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上级赋予的任务,并向参战的集团军司令、装甲集群司令下达适当的指令。俄军仍然占据着德第四、第六集团军当面加固了的防御阵地,不时发动局部进攻向德军施加压力,不过显而易见,他们暂时无论如何也发动不了真正大规模的进攻。九月二十六日,中央集团军群发出以下进攻命令(摘要):
1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集团军群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2 .第四集团军(第四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主攻罗斯拉夫耳一莫斯科公路的两侧。突破后,将掉转过来以强大部队进攻维亚兹马两侧的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汽车公路,同时保护东部翼侧。
3 .第九集团军(第三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突破汽车公路与别洛耶地区之间的敌军阵地,向维亚兹马一尔热夫铁路线推进。主攻将由机动部队在步兵不间断的强有力的支援下,朝霍尔姆方向进行。然后,准备从第聂伯河下游以东转向维亚兹马及其以西的汽车公路,同时保护其东侧。集团军的北翼也需要保护。要夺取叶特基诺通往别洛耶的公路,用来运送补给品。
4 .在第四、第九集团军的内国,叶利尼亚地区与汽车公路之间,如无进攻这些防线的可能,就发动佯攻;并进行有限目标的集中强攻,以尽可能牵制住敌军。
5 .第二集团军将保护第四集团军的翼侧。为此目的,它将把主要力量放在北翼,突破杰斯纳阵地,朝苏希尼奇一梅晓夫斯克方向推进。第二集团军要抵御来自布良斯克城与工业区方向的进攻。只要采取突然袭击能夺取布良斯克工业区(特别是它的铁路、桥梁),那就应该不顾与第二装甲集群的分界线而抓紧夺取。
6 .第二装甲集群在进攻开始前两天展开,它将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向前挺进。其右翼部队将停留在斯科普与奥卡地段。左翼部队将从南面攻占杰斯纳阵地,协同第二集团军吃掉杰斯纳东南弯曲部的敌人。布良斯克城镇与工业区将由机动部队攻占,如有可能要一举成功。否则就将其暂时封锁,待以后由第三十五军协同空军夺取之。
7 .分界线……
8 .南方集团军群将令其北冀(第六集团军)向东推进,抵达哈尔科夫以北。北方集团军群将动用第十六集团军占领舍达尼亚湖以北至伊尔门湖一线。
9 .加强了的第M 航空队将摧毁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国空军,全力以赴地支援各集团军和装甲集群的进攻。对莫斯科地区工业目标的袭击要服从这些任务,并且只有在地面部队的总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了阻碍敌补给品与增援部队的运输,要坚持不懈地攻击从布良斯克一维亚兹马一尔热夫一线起通往东部的各条铁路线。
10.我将根据我九月二十四日给诸位司令的指令确定展开的日期与时间。
冯·包克(签名)
这就是说,第四集团军将由第四装甲集群协同,突破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的敌人防线,然后转向布良斯克;而第九集团军将由第三装甲集群协同,向霍尔姆方向推进。尔后转向位于第聂伯河上游以东的维亚兹马,在那里同第四装甲集群联系。第九集团军必须保护自己的北翼,因为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没有足够的兵力担负这个任务。第四、第九集团军所属的步兵军要遂行的全部任务暂时是从正面牵制敌人,只有当两个装甲集群向前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从后方封闭包围圈时,它们才能向前移动。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强攻要在更南的地区进行,并且暂时不参加对布良斯克的强攻;第二集团军将突破布良斯克西北的杰斯纳阵地,向苏希尼奇进军,第二装甲集群将从格卢霍夫地区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发起攻击。布良斯克地区的敌人将由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内翼部队进行围歼。此后,德军的目标是长驱直入莫斯科西南地区。第二装甲集群由于展开地点遥远而需要额外时间方能按时赶到主攻前线。因此,它必须在集团军群其他部队发起进攻前两天开始展开。南面的翼侧将得到在奥博扬以远推进的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撤保护。集团军群预备队相对较弱,编成内有一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机械化旅。
从南北两个方向开进的部队的集中和展开并非一帆风顺。被迫脱离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首先得攻克其展开地域,第二集团军的部分师一度受到牵制。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部队到得很晚,他们的路线是穿过第九、第四集团军那些东西方向的交通线。为了加快速度,陆军总部直接负责这次调遣。由于时不可失,中央集团军群决定在十月二日发起攻击,尽管初步展开还没有完全结束。第二装甲集群定于九月三十日展开。希特勒发布的一道指令强调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大意义,指令最后说到:“今年最后一次大决战将给敌国以及整个战争的煽动者英国以毁灭性打击。我们消灭了这个敌国,就是消灭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一个盟国。同时,我们将替德意志帝国和整个欧洲消除一个危险,这个危险是自匈奴时代和蒙古人入侵以来最可怕的。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德国人民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紧地跟你们站在一起。”第二天,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布:“今天我宣布——因为我第一次有资格宣布:敌人已被打垮,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官兵们都深知这一决定性时刻的意义,他们都准备竭尽全力,决一死战。这次行动的代号是“台风”,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它寄予的期望。
莫斯科战役在指定日期—一九四一年十月二日发起。第二装甲集群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南翼。它掩护着自己无保护的南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