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起,西伯利亚新部队到来的报告,莫斯科产业工人临时部队的组成萨姆索诺夫:《莫斯科近郊大会战(1941年一1942年)》(莫斯科,1958年版)第72页:“战争爆发后不久,仅莫斯科地区‘四天之内’就组建了十一个新师,共十万六千人。”,在首都周围热火朝天筑起的防御阵地据苏方资料(引自萨姆索诺夫上述著作的第97页),约有五十万人被用于此目的。,这一切都表明,俄军决心誓死保卫他们可爱的莫斯科,他们的抗战决心与顽强精神丝毫未减。
同时,陆军总部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分理由为他们的处境感到忧虑。由于损失惨重,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二千五百人左右,即相当实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当然,这意味着他们的战斗潜力也相应下降。装甲部队的步兵力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装甲团的战斗潜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因此,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般事态令人灰心丧气,但并不完全令人惊奇,因为在过去四个月中,所有部队都负担过重,消耗过大,而又不能给他们补充足够的人员或物资。士气也受到影响,士兵的失望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吹大擂地宣传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已经打赢了,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却心里明白,俄军的抵抗实际上加强了。不过,德军士兵依然勇气十足,锐气未灭。
德军的补给是依靠那些狭窄婉蜒而又极易遭袭击的交通线。不错,在十月份,铁路线又被修复,火车现已向东驶至布良斯克、维亚兹马、尔热夫,但是铁路远远没有达到最高利用率,被破坏或摧毁的设施、桥梁,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修理或重建。因此,总的说来,补给能力大大低于人们所期望的。俄国游击队越来越使人头痛,在巡逻队稀少的后方地区,他们比较容易袭击补给火车,破坏铁路设施。补给机构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运至铁路终点站,然后往往通过残缺不全的公路,经过长途运输送到前线部队。但是,现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部队的冬装还没有运到,机械化运输工具又缺少防冻剂。
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二航空队自始至终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在此过程中,它的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凯塞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俄国秋天多雨、浓雾,寒冷的恶劣气候也对德军不利。飞行员(包括近距离支援战斗机飞行员)只有在看得见目标的时候才能进行攻击,而大目标又很罕见。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包围战之后,很少发现大规模部队运动。……敌人的据点都是些孤立的小掩体,遍布乡间,高速飞行的飞机极难发现与击中,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T —34型坦克出现得越来越多,即使在最糟糕的地面、气候条件下机动性也很强。对付这些情况要求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同时,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常奉命去迎击俄国低空飞机的扫射以保护我军部队的完全,不然士气会受到影响。成功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好机会总是瞬间即逝。事实上,防空火力与反坦克火力是一种较好的防御,虽然由于地形不利,缺乏应有的掩护,作用有限。尽管我们的飞行员攻击得很勤很狠,然而条件仍不利,使得他们的努力无足轻重。”
不久,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决定,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特别是在情况迅速变得几乎无法对付时,继续进攻莫斯科是否还有意义。但是,只要在年底前还有解决战斗的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马恩河战役的记忆仍然紫绕在德国军事领导人的脑际。他们担心再次让取胜的机会在最后时刻从指缝中滑掉。因此,尽管明知可使用的力量不足,他们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含义,还是冒险继续这场战役。使他们惴惴不安并愿做最后一拼的,还有一个考虑:倘若决定不转入进攻,在冬季的数月里如何据守已经拉得很长的战线呢?战线上不计其数的空隙、弱点,将直接诱使敌人进行突破。德军的侧翼很长,没有预备队来加强。同时,前线已逼近莫斯科,那是个大铁路枢纽,俄军能方便自如地向四面八方调遣部队,而德军却被牵制在旷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有一个决定:利用一切机会继续进攻。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符合前线司令的观点,他一心想充分利用隆冬到来之前预期的霜冻期。实际上,霜冻期是十一月初开始的。
这个进攻计划再次要求进行一场包围战,来一个钳形突击。第二装甲集团军夺取图拉这个交叉点之后,将立即向东北方向的科洛姆纳进军。几乎被视为不可避免的是,在进行这些作战期间,第二装甲集团军不得不使用其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保护自己不断拉长的东侧,因为战斗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还掉在很后面,不能承担此任务。第二集团军将向叶列茨和叶夫列莫夫运动,与在别尔哥罗德附近停顿下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取得联系,并在翼侧进行纵深掩护。在北面,第九集团军将协同第三装甲集群往东向伏尔加运河挺进,然后作为钳击的左路转向莫斯科。在这里无疑也要抽调大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第四集团军(其北翼有第四装甲集群)将直接向莫斯科进击。随后跟进的还有两个师,这就是集团军群绝无仅有的预备队。
当预期的霜冻于十一月初来临,烂泥变成冻土的时候,冯·包克坚持要尽早地展开部队,以便在可怕的冬雪降落之前能赢得尽可能多的作战时间,但在事实上,补给情况需要推迟发动进攻。最后,北翼与第四装甲集群定于十一月十五日,南翼定于十一月十一七日开始进攻。遗憾的是,第四集团军何时开始新攻势还无法确定。不过据推测,当俄军两翼受到巨大压力,只好往左、右撤兵时,他们将不得不取消他们持续不断的进攻。那时,第四集团军也能向莫斯科进军。
中央集团军群按照计划发起了最后攻势。由于天气晴朗而又寒冷,当然也就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进展不象预期的那样迅速。不久,严寒袭来,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二十度。人马损失惨重,发动机停转。到十一月底,形势大致如下: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包围了斯大林诺哥尔斯克的敌军,并继续推进到戈诺沃-米哈伊洛夫。但是,往北挺进的先头突击部队(第十七装甲师)却在卡希拉以南被新抵达的俄国部队阻挡住了。越来越多的俄国新锐部队从西伯利亚抵至前线,俄军攻势日趋猛烈。特别是他们对翼侧的压力,使德军薄弱的装甲防线陷入危急的境地。图拉仍然攻打不下,虽然古德里安将军坚持认为:“除非占领这个交通中心及其枢纽,否则,无论向北还是向东,我们都没有希望继续前进。”
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要求第四集团军立即渡过奥卡河向东挺进,以便给予古得里安的攻势以更多的活动余地,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第四集团军抵抗俄军的猛烈攻势已自顾不暇。继续前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而,十一月二十八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第二装甲集团军停止向北前进,转而攻占图拉。在这期间,它曾试图摧毁梁赞与科洛姆纳之间的铁路以便阻挡正向前线运动的俄国增援部队、但是徒劳无益。到十一月底,第二集团军抵至库尔斯克以东地区,不过在这里,敌人的抵抗显然也在加强。
北翼部队相当迅速地到达伏尔加河上的大坝与加里宁之间。鉴于指挥上的原因,第三装甲集群直接归集团军群指挥。该装甲集群经过激战,越过克林向伏尔加运河挺进,并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到达那里。它竟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桥头堡,但事过不久,又在敌人势不可挡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要挥戈南下进攻莫斯科在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俄军对伏尔加运河两岸左翼的压力在逐步增长。经过激战,正在实施平行攻击的第四装甲集群设法挺进到了伊斯特拉,从这里,它出其不意地派出了一个师从西北进攻到距离莫斯科北部边缘不到十八英里的地方,但是面对敌人凶猛的反扑,这一进攻很快停顿下来。
第四集团军的左翼沿汽车公路进展迟缓。十一月二十九日,敌人似乎从正面撤出去对付北翼,中央集团军群便批准第四集团军于十二月一日发起进攻的建议。但是,已为时过晚了。俄国人充分利用泥泞道路给他们赢得的喘息机会从内地调集新部队以加强抵抗,而且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甚至使他们还可以从远东调用部队。不少于三十四个新师到达东线,其中至少有二十一个师被部署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当面进行作战。除了这些训练有素的新锐部队(其被服与装备都足够一次冬季攻势)以外,敌人还将许多临时拼凑的部队投入作战。其中有一些是由过去战斗中受到重创的部队组成。在这同时,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有的是来自莫斯科的工人)也被征集来弥补缺员。德军在重新进攻莫斯科后不几天,就能感到俄军的抵抗大大加强了。他们的抗战意志也增强了;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不行往往就投降,而是浴血奋战直至被歼灭。严寒使德军大吃苦头,不过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冻伤造成的损失比敌人造成的损失严重。发动机和所有自动武器均上了冻,机车锅炉也上了冻,结果被冻坏。运到前线的补给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特别是燃料补给越来越短缺。十一月二十七日,陆军总部军需局局长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在人力、物力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本来计划打一场战略决战,现在逐渐蜕变成孤立的战术作战。全部预备队均被拉上战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已无能为力。十二月一日,司令冯·包克给陆军总部发报冯·包克1941年12月1 日战争日志。陆军总部与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可以说是门挨门,然而却采取通信方式进行联系。这颇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创裂痕有多深!,对整个形势作了以下措词强烈的描述:
“不断向陆军总部提出的关于已出现的危险局势的请示与报告,招致了要不惜牺牲继续进攻的决定。当然,正在进行的进攻的每一战术可能性都要加以利用,但是主要搞正面进攻,因为据报道,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大规摹瘘围运动——任何大规模运动都是不可能的。通过进一步的大举进攻,很可能赢得有限的领土,并肯定会消灭敌军,但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成果。过去十四天的战斗已经表明,认为抵抗集团军群的敌军会‘土崩瓦解’的想法纯属幻想。要是部队继续压在莫斯科——几乎整个俄罗斯东部的铁路、公路网都在这里汇合——的大门跟前,那就意味着对数量上占很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一场激烈的防御战。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不足,就连有限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即使发生了不可能的事从而取得了进展,德军现有的兵力仍不足以包围莫斯科,同时抵御来自东南、东部、东北的反攻。
“因此,很难看出继续进攻有什么意义,能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因为部队力量消耗殆尽已经为期不远了。到那时怎么办,现在就要作出决定。中央集团军群据守着大约六百英里宽的正面,后方只留有一个而且是很弱的一个师作预备队。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军官伤亡惨重,部队战斗力大为减弱,集团军群抵挡不住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由于铁路不能使用,也就不可能使这拉长了的战线准备打一场有效的防御战,也不可能使它在作战中得到足够的补给。
“我不了解陆军总部的意图,不过,如果要使集团军群度过冬天保全自己,那就要派来尽可能强的预备队,敌人一旦突破,能立即将其封锁住,精疲力竭的作战师能撤离前线,进行休整与补充。另一个绝不可少的条件是,铁路运输要搞得更加可靠,使前线部队能定期得到补给,并建立起储备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不了,那就越早选择一条较短的、容易防守的战线,预先为驻扎、补给、防御作好充分准备,以便时机一到,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其占领。”
同一天晚上,哈尔德将军证实收到了这一电文。他说,电文的“主要内容”与“一个时期以来几乎天天送来的那些关干部队情况的报告没有什么不同。陆军总部对这些报告是很感激的。今天(冯·包克)的电文是个条理清楚、逻辑很强的总结。陆军总部将毫不耽搁地将其观点以书面形式再次呈报最高统帅部”。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哈尔德与冯·包克讨论之后,他的日记里有以下记载:“从正面突破敌人设防的阵地,对于兵力不足的部队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然而德军现在如此薄弱,要这样使用他们是绝对不行了。他们只能以小型的战术进攻向前推进。一切进攻不得不从正面发起。……我要强调指出,对于兵力上的浪费,我们也是深感不安的。但是,我们必须使出最后一把劲,打败敌人。倘若最终这一切明显地变得不可能的话,我们将只好重新考虑。”在以后的几天里,希特勒发出的不是重新考虑的指令,而是质问,对次要问题横加指责,提出的一些告诫对冯·包克那样富有作战经验的陆军元帅来说是根本不需要的。最后,冯·包克开始担心并怀疑希特勒是否获得了关于形势的准确情报。因此,他采取异常步骤,打电话给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约德尔将军(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把部队的状况向他作了十分暗淡的描绘。但是,他所期望的停止进攻的命令并未下达。不过,他得到一个总的许可:当代价高昂的攻势显然无望取胜的时候,可以中止进攻。这个授权集团军群自己确定的时刻,不久就来到了。
第四集团军渡过纳拉河发动的进攻开始是成功的,第四装甲集群利用这一成功也取得了少许进展;但是接着,这些英勇的部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第三装甲集群也精疲力竭:其调头南下的企图在设有雷障的沼泽地区遭到挫败,来自莫斯科运河方向的对其东翼的进攻越来越强有力。十二月三日,第四集团军不得不从纳罗弗明斯克撤到进攻发起地点。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司令命令第三、第四装甲集团军与敌人脱离接触,并于随后几天撤到一条较短的从伊斯特拉至克林以东的防线。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处境也并不有利些。图拉几乎被包围,阿列克辛被攻占,而且敌人对北面与东面防守薄弱、婉蜒曲折的防线施加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显而易见,时刻都可能出现危险局面。因此,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批准了古德里安将军的决定,放弃进攻,从突出部撤走部队,紧缩战线。
气温现已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度,第二集团军在此后几天的撤退中,由于发动机在严寒中失灵,损失了大量装备。在南翼,第二集团军抵达提姆后正向叶列茨与叶夫列莫夫推进,但是缺乏协同战线。战斗集群被逐个推向前面去夺取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这在当时被认为更加重要。但是在这些战斗集群之间存在着“开阔地”,不久,敌人就开始突入这些缺口。不过,幸运的是,敌人暂时没有真正强大的力量来利用中央集团军群边缘地区的战略要地。
德军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摆在莫斯科前线韦尼奥与德米特罗夫之间一百七十五英里长的地段,另外三分之一则部署在受威胁的翼侧——其中北翼打回东北部。在七百五十英里长的正面,竟然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在第四集团军北翼后面,第二五五师孤立无援,在辽阔的内地还零零散散地摆着四个薄鸩师,打击着日益增多的游击队活动,保卫补给线和交通线。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局势,很可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忧虑。
在以后几天里,集团军群最感头痛的是,要在尽可能窄的正面上建立起一道有效的防线。对此,敌人会给以足够的时间吗?直到十二月四日,陆军总部东线外军情报处仍认为,俄国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要发动就得调来大部队。但是,德国人看来又错了,因为俄国选择了良机,发起了反攻。起初,压力主要是对着韦尼奥附近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莫斯科运河沿岸的第三装甲集群以及加里宁附近的第九集团军的右翼。
俄国的冬季攻势
在这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局势如何?在北非,轴心国没有把攻占马耳他岛作为地中海地区全面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为此他们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整个秋季,马耳他岛作为潜艇、航空基地,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国从该岛向横渡地中海的德、意运输船队发起的攻击如此成功,以至于通过此线运往北非的补给品的近半数被击祝到海底。结果,轴心国在地中海的运输、补给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一九四一年秋,英国掌握着地中海西部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