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态势可以看到,俄国的确已经被削弱了,作为一个军事因素,不必对它作过高的估计。而且,还有一项条约将俄国与德国栓在一起——当然,大家必须记住,这种条约只有在它仍然有用时才要保持有效。必要时,德国必须表明能够挫败俄国在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和波斯湾的长远的政治意图。在意大利,对德国唯一有利的因素是墨索里尼本人。这位领袖正急于实现帝国的雄图,但他还必须认真对付自己在国内的反对势力,德国只有在西线取得胜利才能使墨索里尼站在德国一方参战。不可否认,德、意两国的领导人如有一个突然去世,将使形势不利于德国。而他,希特勒,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德国一定不能再放过这个机会了。谁也说不清目前在东欧、东南欧和北欧的力量组合能否继续这样有利于德国。美国人至今仍采取中立态度。目前的时机很有利于实施进攻,六个月后也许就为时太晚了。因此,他决定要压垮敌人以尽快结束战争。希特勒接着宣称:“谁不同意,谁就是毫无责任感。”现在德国在军事上显然居于有利地位,他接着说。德国拥有的正规师数量较多,德国的空军、坦克部队、防空部队和其他炮兵部队都优于敌人,而首要的是,德国军队的战斗素质比盟军的好。
听说德国陆军在波兰打得并不理想,希特勒为此深感羞辱。当然,他也不赞同那种不予批评、只讲好话的狂热,但德国陆军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也没有理由认为德国陆军缺乏勇敢精神,或在训练中存在什么缺点。此外,一九三九年的德国陆军已比一九一四年时装备得更好。“我还必须向德国军队的现任指挥官们致意,今天德国陆军的领导已优于一九一四年。”希特勒接着严厉谴责了那种认为德国陆军并非都尽如人意的看法。”现在任何事情都取决于指挥官。我能用德国士兵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们有很好的领导。”以德国的小型海军为例,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它们就成功地在北海肃清了英国的海军力量。海军及其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值得特别尊敬。同时,德国空军和陆军在波兰的功绩也决不容忽视。
德国军队目前拥有军事优势,并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工业的支援;现在一切都取决于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形势,现今在德国爆发革命的可能性已被完全排除。
希特勒特别感到忧虑的是英国军队的活动日益频繁;在六至八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已大大加强了在法国的兵力。
而且,一旦盟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德国的薄弱部位——鲁尔区就会处在严重危险之中。任何妥协思想都应清除。这是一个关系到胜败的问题。归根结蒂,关键的问题是:谁将统治欧洲?
使用潜艇和水雷,可能迫使英国屈服。但在此之前,德国还必须夺取较有利的作战基地。因此,必须尽快占领比利时和荷兰。希特勒并不考虑他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定下一个大胆、果断的决心:有利时机一出现,即进攻法国和英国,并将两国一并摧毁。这个决心只有腓特烈大帝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之前定下的决心可以与之媲美。在这个背景下,所谓破坏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德国胜利,也就不会有人提出什么责难了。“不在西线发动进攻,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因此,德国领导人必须给德国人民树立一个充满狂热决心的榜样。“如果总指挥官们都象一九一四年的某些将领们那样心灰意冷,神经失常,那对普通的士兵还能提出多高的要求呢?”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将采取强硬措施对付任何试图动摇这种精神的人,并将毫不犹豫地消灭一切反对他的人。
希特勒在结束他的演说时,呼吁人们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如果我们经过这场苦战成为胜利者——我们也一定会是胜利者!——那么,这一天和这个时代将会载入我国人民的史册。至于我个人,不成功便成仁,誓与民族共存亡。不许向外国投降!不许在国内发生革命!”
希特勒在这篇演说中相当清楚地表明,他已下了最大决心要打赢这场九月三日爆发的对西方各国的战争。他之所以在此时召集德国军事将领,是因为某些军事领导人显得缺乏热情,使他感到烦恼。在进行波兰战争的过程中,他已下决心要同西方列强决一死战,但是当他将这个决定告知三军总司令时,他很快发现他们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一方面,他们认为手头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装备,另一方面,他们仍希望在交战国之间缔结某种政治协定。然而,一九三九年九月底,希特勒终于强迫陆军总司令部放弃其在西线的防御战略,转而为进攻作准备。
驻在措森的陆军总司令部的头头们最初反对希特勒的主意,但在希特勒坚持己见的情况下,他们匆忙地拟订了一份作战计划初案,这份计划再清楚不过地暴露出其敷衍塞责的性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陆军总司令部用来对付希特勒的一种灵活机动的手段。而希特勒于十月六日在国会提出的“和平建议”,只不过是为了在德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正确形象而已,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以后对意大利大使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一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他们两位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一九三九年秋季在西线强行寻求决战的可能性。他们很明确地告诉希特勒,德国陆军既未经过充分的训练又没有足够的装备在此时去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自然,这两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因此——不同于希特勒——他们过高估计了盟军、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同时,自十月以来就集中在西线的各集团军群的司令,也认为冬季攻势的前景显然很不妙。他们都很担心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面僵持的局面。但是希特勒仍继续催促进攻,而他的将军们并未能形成坚固的阵线来反对他的计划。
当时的C集团军群司令里特尔·冯·李勃将军尤其抱有怀疑态度,他起草的几份备忘录都强调指出,从事这样的军事进攻是不可能迫使英国和法国求和的。十月间,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给勃劳希契,直截了当地说:“全德国人民的命运可能就要由你在数天之内决定,”并指出,人民深深渴望和平,而无打仗的热情。德国人民希望元首现在采取和平政策,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不可能摧毁英国和法国。如果元首在多少可以令人接受的条件下结束目前的困境。不会有人看作是虚弱或投降,而只会认为元首对当前力量对比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元首这样做了,他一定不仅会被全德国人民而且会被全世界人民看作是一位真正的和平王子。
但到了一九三九年十月中旬,希特勒就已宣布了他的“不可更改的决定”:在西线发起进攻。进攻日期暂定为十一月十二日。十一月五日是必须下达预令开始进攻前准备的日子,这一天,勃劳希契试图说服希特勒至少推迟进攻,但他的话未能对希特勒产生影响。实际上,希特勒将他的意见看作是对自己作为纳粹党领袖所做的工作的批评。他命令进攻仍将按原定计划进行。然而,恶劣的天气,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计划,当然,还有许多高级军官持不同意见的表示,使作战行动一再推迟〔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冬季,进攻至少推迟了二十九次〕。结果,希特勒最后才命令他的将军们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集中到德国总理府。希特勒急切地想要扑灭这些高级军官中酝酿着的危机,决心尽一切可能改变他们的看法,一劳永逸地除掉某些不满分子,驳倒他们反对在西线发动进攻的论点。希特勒的这次演说无疑表明,他甚至连他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们的意见也没有征询,就采取了一项关系到整个战争命运的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这场德国人称为“静坐战争”、法国人称为“滑稽战争”、英国人称为“假战争”等各种名目的战争,转变为一场名副其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天十八时,希特勒召见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责备他们对他下令实施的进攻采取犹豫态度。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作了如下简短的记载:“陆军总司令和我本人——措森的幽灵〔危机日〕。”勃劳希契当时鉴于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那种令人不能容忍的状态,提出了他的辞呈,但是希特勒告诉他,他必须象其他人一样克尽职责,并继续担任陆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将军在日记中写道:“在元首和勃劳希契之间曾发生过很严重的冲突,但后者仍然是总司令,很显然,他现在愿意为预期的作战行动负责了。”
作战计划
在希特勒命令勃劳希契制定西线攻势计划之后数周,十月十九日,陆军总部提出了第一份部署计划。由于双方都沿战线南段构筑了坚固的防线——马其诺防线和西壁防线,成功地实施正面突贯的可能性不大。陆军总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下述作战计划:与拥有从梅斯到韦塞尔的强大右翼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不同,现在的计划则只有一个从普吕姆延伸到韦塞尔的较强大的北翼〔B集团军群〕。这表明只准备向西进攻,其翼侧由南翼〔A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掩护。进攻重点放在列日以北地区,大致进攻方向朝着加来海峡的比利时海岸;作战目的是向根特实施包围运动,可能时割断英军与法军的联系,此外,还要夺取空军和海军基地,以便对不列颠群岛作战。
当时,柏林的军界认为,这个作战行动最多只能取得最初的成功。从根本上说,这份计划缺乏远大的战略意图。假定它最初的作战目标〔海岸〕能够达到,那么,如何继续进行这场战争、彻底击败英法两国的问题就会完全暴露出来。此外,这份计划还在组织实施方面不够严谨,并且也没有保留足够的预备队。
这份部署计划——密码代号为“黄色”——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同各集团军群司令部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争论中,可以越加清楚地看出意见分歧很大。特别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将装甲师和机械化师都集中在B集团军群内的建议是否真有成功的希望。
由于最高统帅部已经把作战准备的进度报告了希特勒,他本人也就密切注意这个重大问题。十月二十五日,他命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报告作战准备情况,然后,他又召见了集团军群司令和将担任进攻先头部队的集团军司令。冯·包克将军和第六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将军趁机提醒希特勒注意气候普遍很恶劣。他们建议,无论如何都要稍许推迟进攻,以便陆军有机会加强训练;尔后,预定的作战行动可在来年春季进行。但是这些意见没有为希特勒采纳,他害怕推迟进攻会使敌人有机会加强兵力。
在讨论过程中,希特勒突然转向勃劳希契,询问是否没有可能将主攻方向仅放在马斯河以南——也许同时对列日实施一次助攻——并穿过阿登森林,向西尔后向西北进军,以便从南面包围比利时要塞,切断并消灭敌人已投入到那里的全部兵力。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建议,很有讨论的价值。但希特勒本人又立即表示了他自己对这个建议的怀疑,反问道:“我们能成功地穿过阿登森林吗?”接着,他指示陆军总部重新研究这个建议,并向他报告审议的结果。这是第一次提到打一场包围战的可能性,但当时遭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和陆军总部的反对,主要原因是还不清楚敌人的意图。而且陆军情报部〔西线外军处〕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对敌人的意图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是除非有充分的材料能说明,一旦在德国进攻的情况下,盟军会自动攻入比利时,否则这样的作战建议是不值得认真探讨的。反言之,如果敌人仍留在法国与比利时西北边界的阵地内不动,那么,建议中的进攻楔子就会直接插入敌军部署。因此,希特勒十月二十五日的建议被否决了。于是他现在又坐立不安地在考虑一些新建议,而且始终鬼迷心窍地要将主攻方向放在列日以南。十一月初,他命令一支装甲部队〔由两个装甲师和三分之二个机械化师组成〕部署在色当对面A集团军群的地段内。
希特勒确实应当受到称赞——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一点——他在指导制定德军作战计划时,确定准备攻击的正是法国筑垒防线最薄弱的一个地段;这一情况对于此后西线攻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不过,他接着又于十一月二十口下令再派遣一些部队去支援这支装甲部队,这完全是浪费兵力,而且纯属权宜之计。因为他本人保留着调动这些部队的权力,并计划将这些部队投入取得最大初战成果的正面地段上。希特勒并没有准备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一张牌上;直至一九四○年二月,“三路作战计划”仍然是受欢迎的。希特勒不敢采取果敢的步骤以寻求军事决战,并在一开始就将作战主力放在迪南特和色当之间向西面进攻。这与他制订外交政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事实清楚表明,在这些日子里,希特勒仍然依赖专家们的协助,即参谋总部和他自己的军事顾问们。只是在后来几周中,由于某些战术上的原因和一九四○年一月十日发生的事件〔两名迷失方向的德国空军军官在梅克林附近迫降,他们携带的重要作战计划落入敌人手中〕,他才越来越想到,也许还是在色当方向上集中较多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更为有利,因为敌人肯定不会料到德军会把进攻主力放在那里。
在此期间,当时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冯·曼施泰因中将仔细研究了陆军总部制定的第一份作战部署计划,他同其他许多德军高级军官一样,对建议实施的作战行动很不满意。他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鉴于敌人毫不妥协的态度,希特勒提出的通过进攻寻求军事决战的建议很值得考虑。在他看来,当时的形势要求制定这样一份作战计划,即既能压垮敌人、又能使战争的结局有利于德国。因此,在快到十月底时,他向陆军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连同一份实施西线作战的详细建议。从那时起至一九四○年一月止,曼施泰因至少提交了六份备忘录!在第一份备忘录的结尾,他要求进攻必须寻求迫使敌人在地面决战。这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德国应在那慕尔以南展开主力,以便突破索姆河防线,切断并消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部队。实施这次作战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南翼必须通过进攻得到掩护。第二步,德军应转向南方,并通过包围夺取胜利。曼施泰因设想敌人将认为德军再次采用施利芬计划,因而会尽可能向东集中强大的兵力,以对付德军在那里的进攻,同时力求对德军进攻的南翼发动反攻,以卷击德军的整个正面。因此,他建议从一开始就把攻击的重点放在A 集团军群方面,A集团军群的部队应按照如下方式来进行作战〔这在以后被称作曼施泰因计划〕:一个集团军以步兵师在迪南特和富梅之间大致向西进攻,其目标是,在B集团军群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协同下切断并消灭向比利时前进的敌军。同时,另一个集团军则渡过马斯河,尔后在色当两侧转向西南方向,以便击溃敌人很可能部署在那里的进攻部队,从而为最后的决战创造条件。曼施泰因认为,如果要想对正在调往比利时南部的敌军取得初步胜利,只有两个机动军的兵力太少了。他赞成毛奇的观点,即认为作战计划只应考虑到与敌军主力进行第一次战斗为止,所以,他建议将来使用多少机动部队应根据敌人的反应而定。一旦消除了敌军向翼侧进攻的危险,所有可动用的兵力均应转向北方,以协助消灭包围在那里的敌军。但是,曼施泰因计划却规定各装甲师的主力应放在B集团军群之内!第三个集团军则必须在马斯河畔的卡里格南和摩泽尔河畔的梅特拉赫建立一道防线。
陆军总部多少有些犹豫不决地讨论了曼施泰因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但并没有真正地交换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干曼施泰因、勃劳希契以及哈尔德之间在个性和专业上有所不同。关于A集团军群在西线实施作战的这些建议只在陆军内部议论过,并没有象曼施泰因所希望的那样呈送希特勒。只是由于一月发生的“梅克林事件”和A集团军群在二月进行的两次图上演练,才使陆军总部稍许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敌人的意图也有了较清楚的了解。现在一切迹象表明,一旦德军进攻,盟军西北翼的机械化部队将会自动进入比利时。
希特勒最终还是了解到曼施泰因的那些备忘录,但并非通过正常的渠道。一九四○年一月底,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上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