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檀道济用兵稳重,不像东晋其他将领那样浮躁。他的部队二十多天里和叔孙建打了三十多场仗,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单打都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被檀道济屡次痛打,一路辗转到了历城。但就在宋军等候战船准备渡河的时候,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各分一路轻骑兵袭击了宋军的粮仓,一把火将粮草烧去了大半。
由此叔孙建和长孙道生发现了配合的妙处,战场上的形势顿时反转了过来。叔孙建和长孙道生虽然单打制不了檀道济,但他们二位互相掩护着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一来,檀道济可就吃不消了。再加上粮食不足,补给线又遭到魏军的袭扰,檀道济的军队被牢牢地拴在了历城。
包围滑台的安颉很担心滑台的水军把檀道济的军队增援过来,那样魏军反而有被吃掉的危险。这回得到叔孙建已经控制住局面的好消息,当然是心花怒放,命令手下抓紧攻城。拓跋焘又大力增援,滑台的宋军坚守了几个月后,粮食吃得精光,只好靠熏老鼠为食。不久,安颉攻破滑台,俘虏了一万多守军。
檀道济也知道滑台失守了,粮食又不多,就掉头准备撤回兖州。宋军有些逃兵就跑到叔孙建的军营里告诉他檀道济已经没粮食了,叔孙建就下令大举追击。宋军都十分害怕,有的士兵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檀道济却不慌不忙,下令军队就地休息。
到了晚上,檀道济的大营里灯火通明,一群士兵在他的指挥下给堆成小山包的大米一一过磅,打开口袋的都是满满的白米。无论是魏军间谍还是那些要逃跑的宋军都大吃一惊。那些魏军间谍急忙去报告叔孙建。叔孙建一听,原来檀道济的军粮比我们的还多,认为报信的士兵是来诈降的,就把那个士兵杀掉了,那些本来要逃跑的宋兵也不跑了。
其实大家都上了檀道济的当。那些袋子里装的都是沙子,只有那些打开的口袋才在表面上铺了一层大米充数。檀道济的计谋彻底蒙蔽了不懂诡计的北魏军。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士兵都穿好重甲,自己披上白袍坐着战车,大模大样地从大路徐徐撤退,引来了很多魏军的围观。叔孙建认为檀道济一定设了埋伏,他不敢追击,就干脆蹲在山头上看热闹。宋军得以安然撤离。
尽管宋国在第二次南北大战中又以惨败告终,但宋军最精锐的檀道济军仍出色地发挥了他们的战斗水准,足可以同时对抗北魏两支王牌骑兵部队,也让拓跋焘知道江南尚有高人,从而打消了长驱直入攻取建康的念头。
不久,黄河流域发大水,当地百姓几乎全部饿死,不断上涨的水势对骑兵部队行军十分不利,反而很适合南方的水军作战。拓跋焘就下令班师回朝,并对本次作战有功的诸将统统加以重赏,全体参战将士增发十年薪水,又加封崔浩为司徒,长孙道生为司空。长孙道生平常生活节俭,床上铺的毛毯都是用了许多年的,拓跋焘很是感动,专门作诗表扬他和崔浩,并特别通令嘉奖。对于皇帝赐给自己的奖赏长孙道生全都推辞不受,还把皇帝发的奖金红包都发给手下将士。
趁南方发大水之机,北魏又开始抓紧时间发展经济,为下一轮的作战打好基础。在此期间,北魏搞出来两个很有意思的发明创造:第一是重新制作了浑天仪,直径六寸八分,用水做动力,运转刻度已经相当精确。第二是所谓的击鼓鸣冤制度,在衙门的大堂上设一面大鼓,百姓有冤情或有意见敲敲鼓就可以向上级反映,成为一直延续到清朝的衙门标准配置。
再回头看看战后的宋国。檀道济由于屡立战功,被加封为司空兼江州刺史,成为辅佐两朝跨越五代的元老。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有本事,手下大将也很能打,因此很遭刘家的忌恨。王华、王昙首等老臣去世后,靠血统门第或拍马出身的一帮家伙:即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尚书殷景仁、中领军刘湛等逐渐把持了大权,北魏又专心搞建设,檀道济的军队成天赋闲,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军队的日子就逐渐难过了。
不久,刘义隆生了重病,久治不愈,刘湛就对刘义康说:“陛下一旦归天后,檀道济人心难测,不好说会怎么样。”刘义康就把他的话转告了刘义隆,刘义隆急忙命令檀道济入宫讨论这个问题。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谈话,刘义隆认为檀道济无意谋反,就准备将其一家子遣返回原籍。
刘义康的资历和威望连檀道济的零头都够不着,不过他可不愿意等哥哥死后把辅政大权白送给外人。于是刘义康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派人在檀道济归乡的路上设下埋伏,将檀道济一行十一人全部抓起来然后秘密处死。杀掉檀道济后刘义康就向社会公布:“檀道济私下结交匪类,提供资金,趁皇帝生病的时候领死士入宫,意图谋反”。和檀道济一道被杀的,除了他所有的儿子外,还有跟随檀道济多年屡立战功,被誉为关羽、张飞的两名副将。
据说檀道济被捕的时候,非常激愤,双眼喷火,他将头巾摘下来摔到地上,对来逮捕他的人说:“你们这是自己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金庸先生《碧血剑》第一回“危难行蜀道,乱世坏长城”把长城比做国家名将,典故就出自这里)!”也许行刑者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他们还需要靠杀人来获取微薄的薪水来养活一家老小。檀道济被杀这位宋国的擎天柱被杀后,刘裕当初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就全部死在他儿子刘义隆之手。从此,宋国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北魏抗衡的大将了。刘义康因为除掉檀道济有功,被加封为司徒兼大将军,还把持兖州刺史一职,统掌政治、军事、地方三大势力,成为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大红人。而北魏官兵听到檀道济被杀的消息后则是欢欣鼓舞,满心欢喜地说:“檀道济死了,吴地剩下的家伙们还有哪个值得防备呢?”
檀道济死后,军队的势力大受打击,再也无法影响到朝政。宋国也同北魏和解,携手走向了共同发展、和平相处的道路。年轻皇帝刘义隆精力旺盛,对处理政事很擅长,再加上江南一带本来就比较富庶,淮河和长江流域一带又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宋国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刘义隆统治的这一阶段被后世称为“元嘉之治”,这一时期也是自东汉到唐朝之间最长的一段安定的时期(元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个致命的弱点,镇守位于江淮之间的寿阳的刘义欣太擅长内政,宋国北部就形成了以寿阳为中心的经济繁华地带,但这块地区在长江以北,失去天堑的保护,很容易遭到南下魏军的袭击,从而成为引发战争的火药桶)。
刘宋王国主动地地自毁长城,算是跟北魏打了一个小配合。不过北魏目前无心南征,按照崔浩的策划方案,北魏这边抓紧时间整顿后方,这样一来,位于北魏东边和西边的两个小国北燕和北凉的噩运就要降临了。
八
北魏军夺取滑台并击退檀道济后并没有像南方估计的那样对宋国发动大举进攻,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夏天燥热不占天时,黄河发大水不占地利,更重要的还是崔浩等人谨慎操盘的考虑,认为江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下来的,要先除掉身边的宿敌,稳定后方,逐步取得优势,这些工作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为了能让后人在对南方作战时能占据优势,除了反复地打压顽强的柔然以外,根据自身成长的经验,最东面的北燕和最西面的北凉也要一并除掉,免得成为后患。
北燕在天王冯跋的治理下,又向东南方向发展,成为高句丽的宗主国,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但帮助他获得王位的弟弟金龙将军冯素弗却在他之前去世了(冯素弗的墓葬最近已被挖掘,但墓中并未发现有传说中的金龙,看来这个宝贝的下落就永远是个谜了)。冯跋哀伤过度,郁郁成疾,他命太子冯翼监国准备托付后事。但冯跋的宠妾宋夫人不喜欢冯翼,她一心想立自己生的小儿子为王,就对冯翼说:“陛下的病就要好了,你怎么想着要取代他呢?”叫他进宫伺候老爸去。冯翼性格柔弱,不敢违抗宋夫人的意思,连忙到王宫里探望冯跋,结果父子俩都被宋夫人给软禁起来。
宋夫人把持王宫,不准大臣和冯跋的儿子们出入看望,但冯跋的弟弟冯弘在宫里有眼线,把宋夫人的阴谋告诉了冯弘,冯弘就带着军队进攻王宫,把没有兵权的宋夫人除掉了。
宋夫人一死,王宫里的那些宫女太监顿时惊惶四散,混乱中有人掀翻了冯跋的床,结果靠着推翻别人起家的冯跋竟糊里糊涂地被活活踩死,冯翼也趁乱跑回东宫带着手下准备打仗。但冯弘事先派亲信在和龙城外散布流言说太子和宋夫人合谋杀死亲爹准备篡位,结果冯翼的军队都四散溃逃,冯翼被迫自杀,冯弘自称天王,将冯跋的一百多个儿子全部杀死(感觉冯跋这个人真能生)。
北燕经过这场大乱,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
消灭胡夏后,拓跋焘就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相邻的北燕,年年都派数万人进攻。北燕本来就国力弱小,再加上冯弘为人残忍好杀,论能耐却一点没有,抵抗了几回就渐渐不支,危急时刻才想起自己还有几个属国,就派使者要求高句丽速派兵救援。
大臣杨崏说:“魏国集结天下军队进攻我一国,本来就很难支持,而且高句丽国从来不讲信义,从前因为我国势大投靠我们,将来也许会因为魏国势大而投靠他们。”冯弘是病急乱投医,也没功夫考虑其他,向高句丽国王高琏借了一万高句丽雇佣兵来和龙助战。
高句丽雇佣兵还没到和龙,北燕的西门守将就已经向北魏开门投降了。关键时刻一万高句丽雇佣兵从东门杀入,先到武器库脱掉褴褛布衣,扔掉木制武器,换上了北燕的铁甲钢刀,个个精神焕发。这帮人一路上大肆抢劫,见人就杀,无论是北燕叛军还是老百姓都死伤惨重。倒是北魏军正乐得做壁上观,躲在一旁看热闹。冯弘就下令纵火焚烧和龙,携带金银财宝和全城百姓往高句丽迁徙,一路上队伍连绵八十余里,哭声震天。北魏军也忌惮高句丽雇佣兵的战斗力,没有派军追击,冯弘安然逃到平壤。
高句丽国王高琏从来没见过宗主国王,而且此人儒学修养很深,对天朝大国的风范很是仰慕,对冯弘也很尊重,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说话礼节都很恭敬,还派使者到平城劝说北魏和北燕和解,不宜连年兵戈,一派饱学宿儒的派头,把拓跋焘搞得哭笑不得。
高琏将冯弘安置在平壤北面的风水好地,每天都恭敬地去问好,别看冯弘客居异乡,派头比在自己家里时还要大。经常下诏书斥责高琏,今天嫌伙食不好,明天嫌招待不周,还经常在城里四处巡查,有时就来个就地办案,干预地方官的行政事务,高句丽官员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高琏琢磨了半天,感觉这些中原人并不像四书五经上面说的那么牛,对所谓的王化之道大失所望,派人将冯弘给杀了,北燕灭亡。
北燕完蛋了,还有个最西面的北凉。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既狡猾又善战,但和他同时期的牛人太多,刘裕、赫连勃勃、拓跋父子都抢尽了风头,反而显不出这个家伙的本事。北凉和从北凉分出去的西凉一直是仇敌,西凉公李暠在世时还能和沮渠蒙逊相对抗,后来李暠一死,将大权传给李歆,李歆就来了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派兵进攻姑臧宣布要灭掉北凉。半路中了沮渠蒙逊的埋伏被杀。弟弟敦煌太守李恂急忙在敦煌草草继位,沮渠蒙逊领军进入酒泉,发兵进攻敦煌。
敦煌一直干旱少雨,前面已经说过了,沮渠蒙逊有一门很厉害的技术就是天文。他进攻的时候就先算好敦煌附近几天后将有大雨,派兵在敦煌城外垒起堤坝准备蓄水。李恂和西凉兵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北凉兵在干什么,以为他们是准备修营垒打持久战,也不以为意。几天后天降暴雨,形成山洪,被沮渠蒙逊用水坝一拦,都灌到敦煌城里,敦煌地势低洼,洪水一下子就灌了满城,李恂没办法,只好自杀。
李恂死后,他的小儿子四处流浪,后来分为两支,一支辗转到了北魏,五代孙叫李渊,后来成为唐朝的始祖。另一支到了苏联,九代孙叫李白,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也算是李广家有后。
北凉统一了凉州,成为凉州大战最后的幸存者。沮渠蒙逊统治了三十多年,北凉成为十六国硕果仅存的国家。拓跋焘准备灭掉北凉,就派使者李顺去探听北凉的虚实。李顺和沮渠蒙逊聊了一会儿,又在姑臧城里转了一圈,听听百姓的话,感觉沮渠蒙逊这个老家伙相当不好对付。李顺回来后对拓跋焘说:“沮渠蒙逊控制凉州超过三十年,老谋深算,心机过人,大臣和百姓都非常敬畏他。沮渠蒙逊虽然不能比做是孙权一样的英雄,但也不是个好对付的家伙。不过沮渠蒙逊年纪已老,几个儿子都昏庸无能,即使是最年长的儿子沮渠牧犍,和沮渠蒙逊相比也绝对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上天不叫他们长久。”拓跋焘听了后感到很满意,于是宣布暂停进攻北凉的计划,等沮渠蒙逊死了再说。
几年后,果然如同李顺预言的那样,沮渠蒙逊去世,儿子沮渠牧犍继位。沮渠牧犍公然和老爹沮渠蒙逊的妃子通奸,他的几个兄弟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等也纷纷效仿大哥的样子,沮渠牧犍也不介意,三个人经常和一群妃子搞群交,凉州很快就变得乱七八糟。拓跋焘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他赶紧召集群臣开会商量如何攻打北凉。
沮渠牧犍心里也清楚自己这样下去不好,他经常派使者给北魏的大臣们送厚礼,叫他们在拓跋焘面前多说好话(美国人搞的院外游说活动大概就是跟沮渠牧犍学的吧,呵呵),李顺就收了不少好东西,他和奚斤等对拓跋焘说:“姑臧一带地表都是石头,荒野里都没有水草,只有城南的山上冬天有积雪,夏天融化后保存起来可以饮用,一旦我军过去征讨,他们只要把积雪都挖走,我军就都渴死了。”
拓跋焘又咨询了崔浩,崔浩大怒说:“大臣们都收了沮渠牧犍的礼,才为他说好话。汉书上早就说了,凉州生产牲畜,远近闻名,如果没有水草怎么有牲畜?而且既然在那里建城,必然是地理优越,如果没有水和植物,这城市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崔浩倒是博学,但就是不会为人)?”
拓跋焘认为崔浩说的有理,就抓紧时间派出大军征讨北凉。魏军到了姑臧城外一看,这里果然像崔浩说得那样,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拓跋焘下令重赏崔浩,并把那些反对西征的大臣都痛骂了一顿,然后发兵进攻。沮渠牧犍什么也没准备,一见北魏军来了,就叫大臣们把自己捆起来向拓跋焘投降,北凉灭亡了。
随着胡夏、北燕、北凉等国家的相继灭亡,轰轰烈烈的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也逐渐地走向终结,那些乱世枭雄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逐鹿中原的权杖都不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只有灭绝一途,这就是参与死亡游戏的失败者们共同的宿命。
十六国兴衰表
国名 创建者 民族 都城 兴亡年代
(公元) 灭其国者 备注
前凉 张轨 汉 姑臧 301…376 前秦苻坚 公元345年张骏称假
凉王。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平阳、长安 304…329 后赵石勒 刘渊国号汉,公元319年刘曜改为赵。
成汉 李雄 巴氐 成都 304…347 东晋桓温 一说公元303年自李特建元始。306年,雄称大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也
称后蜀。
后赵 石勒 羯 襄国、邺 319…351 冉魏冉闵
前燕 慕容皝 鲜卑 龙城、蓟、邺 337…370 前秦苻坚 若从慕容廆自称大单于始,则在公元307年,初居大棘城。
前秦 苻健 氐 长安 351…394 西秦乞伏乾归 公元385年后国都不定,394年后姚兴杀苻登,西秦杀苻崇。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中山、龙城 384…409 北燕冯跋 一说亡于公元407年。
后秦 姚崇 羌 长安 384…417 东晋刘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苑川,金城 385…431 夏赫连定 乞伏炽磐迁都枹罕。
后凉 吕光 鲜卑 姑臧 386…403 后秦姚兴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西平、乐都 397…414 西秦乞伏炽磐
南燕 慕容德 鲜卑 滑台、广固 398…410 东晋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