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蒲甘为数众多的佛塔,为人们研究探索缅甸古老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佛
塔建筑,无论是造型、结构方面,还是用料、装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蒲甘
佛塔的结构大体分为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九大部
分,设计者围绕这些基本的结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多变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
姿态万千,变幻无穷,没有雷同之感。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态,方形、圆形、扁形、条
形……等等,有的像宫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加之不同的颜色,显得典雅庄重,
明快爽目,奇趣可爱。塔顶的华盖上悬挂着铜铃、银铃,微风吹动,发出清脆的响声,
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狂风大作,响声似雷,宛如千军万马出征。在这些佛塔中,最大
的高60多米,沿塔内甬道拾级而上,站在顶端,可以饱览“万塔之城”的壮观景象。
    在蒲甘的古塔群中,最著名的有建于1057年的瑞西光塔、建于1144年的他冰瑜塔、
建于公元2世纪的部帕耶塔、建于12世纪的乔忉切波陵塔、建于江喜陀国王(1084年至
1112年在位)时期的略悉拉塔、建于1218年的醯路弥路寺、建于1059年的罗伽难陀塔、
建于1215年的摩河菩提寺及著名的瑞山都塔等。瑞西光塔已有千年历史,但迄今保存完
好;
    他冰瑜塔是蒲甘第二大塔,塔壁上留有著名的巴利文长颂石刻;部帕耶塔是蒲甘最
古老的佛塔;醯路弥路寺是蒲甘最后一大刹;摩河菩提寺是缅甸全国唯一的仿印度菩提
伽耶寺的建筑;瑞山都塔是内藏佛发的塔。另外,在瑞西光佛塔的门外,有一座建筑精
美的凉亭,是周恩来总理1961年1月访问蒲甘时捐款兴建的,是中缅友谊的象征。
    
      万象    
 老挝首都万象,紧紧傍依在湄公河左岸,市区由西向东和向北伸展,宽阔的滨河大
道横贯全市。街道两侧,椰子、香蕉、槟榔、龙眼、凤尾、洋槐等高矮植物交错生长,
相映成趣。万象市隔着湄公河与泰国相望,每到枯水季节,湄公河的大半个河床的浅滩
显露出来,中间仅剩下一条小小的溪流,人们可以涉水走到泰国。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
由市区可以如此方便地到达邻国,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万象市区背面,是著名的老挝
中寮万象平原,苍郁的森林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城内现代化建筑物掩映在一片绿树
和花卉丛中,这些建筑群,增添了万象的景色;郊区多是用几根长柱支撑起来的老龙族
人传统风格的木楼和竹楼,房前屋后常以树木或栅栏圈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在气候
炎热的老挝,住在这种房屋里,倍感凉爽与舒适。
    万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从公元14世纪以来,万象一直
是老挝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公元17世纪到18世纪,万象曾是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今,万
象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的3/4,主要有锯木、砖瓦、纺织、火柴、肥皂等,尤以绸缎、
花布、编织及金银首饰业最为著名。万象人口约45万,其中华侨很多,这些华侨中很多
人是自祖辈起就开始在这里侨居,他们懂得老挝语,不少人同当地人相互婚配,结成亲
姻。华侨以经营商业为主,大街上许多商店都是用中文和老挝文并写招牌。华侨妇女大
多身穿当地妇女喜爱的“纱笼”,人们很难分辨出她们是华侨还是本地人。
    老挝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类型,境内产象很多,向来就有“万象之邦”的称号。
不过,老挝首都“万象”这个名称的含义与大象并没有什么联系。在当地语里,“万象”
的含义是“檀木之堡”。万象这个名称,是当地华侨对这座城市名称的音译,由于说起
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这个名称便渐渐沿用下来。据说,万象这个地方曾经生长着许多
珍贵的檀木,其名称由此而来。现在这个地方已很难见到檀木了,这是因为早在外国统
治时期已被砍伐殆尽。在此之前,万象还曾有过一些其它的名称。如“永珍”,“永”
是城市的意思,“珍”是庙宇的意思,合起来为“庙宇林立的城市”;再如“月亮之
城”,这是因为古代的万象,是一座半圆型城市,建筑物多呈白色或黄色,周围是翠竹
林,远望如一弯新月。
    进入万象市区,给人的感觉是,街道并不十分宽阔,但市面很热闹。街道两侧尽是
商店,其中以百货、饮食、照相和服装商店为最多。每个商店的店面装饰讲究精致,并
且各有特色。街道上小汽车、摩托车、三轮车交叉往来,络绎不绝。更为有趣的是,偶
尔可以看到木轮子跟人差不多高的牛车悠闲而过,给人留下的是一种异常古朴的印象。
每当天蒙蒙亮,整座城市还未完全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时候,许多脑后打着别致的发髻,
下身穿着镶有金线银线织成的花边筒裙的老龙族妇女、老听族妇女和穿着花边衬褂、颈
戴银环的老松族妇女以及华侨妇女提着竹篮纷纷上市采购。万象市内设有多处清晨市场,
而以市区中心东西两端的大型早市最为热闹,除卖蔬菜鱼肉的挑贩外,还有卖百货、工
艺品、土特产的摊商,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老挝居民85%以上信奉佛教,万象市区到处都可以见到庙宇和宝塔,据说在老挝佛
教鼎盛时期,市内有149座佛寺,如今保留下来的有34座。这些古老的佛寺,精美的佛
塔以及精湛的浮雕都是老挝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而最著名的是市区北面5公里的塔銮。
凡是到万象的外国游客,总要靠名游览塔銮,因塔銮被视为老挝众多名胜古迹中的奇观,
是澜沦时代文化的杰作。塔銮,无论是外形还是大小,都很类似中国的白塔,不过它是
金色的,四周有30个小塔环抱,远远望去,高高耸立,据说塔銮下面埋有佛祖释迦牟尼
的一根头发(另说是一块佛骨),在老挝人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地方。老挝民间每年要
举行“塔銮节”,类似中国的庙会。
    
      金边    
 柬埔寨首都金边,位于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和前江的汇合处,这四条河流在
城东联结成K字形,西方文献称之为“四臂湾”,颇富雅趣。从飞机上俯视金边城,浩
浩荡荡的湄公河河面宽阔,波浪滚滚,条条街道掩映在一片椰林、芭蕉丛中,林木苍郁,
花草遍布,是东南亚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金边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从公元1434年建都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
口不断增加。今日的金边市占地70多平方公里,市区呈长方形,沿“四臂湾”南北伸展,
东边为老城区,西边为新城区,终年青翠,风光明媚,景色宜人,有“四臂湾美丽的宝
石”之称。
    公元13世纪以前,金边这个地方称之为札多木,意为“四面临河”。后来这里称为
“法百囊丹那奔”,在柬埔寨语里,“法”意为庙宇,“百囊”是山,“丹那”是对老
婆婆的尊称,“奔”是名字,“法百囊丹那奔”的意思是“奔老婆婆的山庙”。关于这
个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水中
有一片高地,高地上居住着一些居民。居民中有一位名叫“奔”的年老妇人,她生活富
裕,心地善良,同邻里相处和睦,人们很尊敬她,亲切地称她为“丹那奔”,即“奔老
婆婆”。一日清晨,丹那奔来到河边取水,河里飘来一根大树,树杈中有四尊铜佛像和
一尊石佛像。丹那奔一见,认为是佛祖遇难,自己是佛教的虔诚信徒,理应行善,于是
请来邻居,用隆重的仪式,将佛像迎进自己家中。后来,丹那奔又和邻居一道运来土,
在自家门前筑起一座小山,并在山上用砖木修筑一座佛寺,将佛像供奉在佛寺里。后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慈大善的奔老婆婆,便把这个地方称为“法百囊丹那奔”,当地华
侨则称之为“塔山”。
    据《柬埔寨年志》上记载,塔山建于公元14世纪,其后半个多世纪里,当时柬埔寨
都城吴哥由于不断受到西边暹罗的侵犯,于是国王派出两名大臣去寻找适宜建立新都的
地方,两名大臣发现法百囊丹那奔这个地方十分理想,便报告国王,于是国王下令调集
全国的工匠艺人,便在法百囊丹那奔大兴土木,建造新都。1434年6月,柬埔寨正式迁
都到这里,并把这座新城命名为“百囊奔”。当地华侨则把新都称为“金塔”,后来为
了和奔老婆婆联系起来,便改称为“金奔”。在中国广东沿海一带,“奔”和“边”发
音十分近似,渐渐便念成“金边”,于是“金边”这个名称便流传开来,并沿用至今。
    金边是一座文化古城,市内名胜古迹众多,而且集中于老城区,有辉煌的旧王宫、
秀丽的塔山、庄严的独立纪念碑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寺庙、尖塔等。塔山座落在中心大
街北端,高约30米的佛塔矗立在丛林顶端上,塔尖插入蓝天,显得宏伟壮丽。沿着一条
铺设整齐的石阶路,可以登上山顶,石阶路两侧的扶手是精工细刻的吴哥式石雕长龙。
山顶上,浓荫蔽日,空气清新。佛塔旁边,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式庙宇,上面装饰着具
有柬埔寨民族风格的浮雕。站在山上,极目眺望,可以尽情饱览金边全城景色。
    从塔山向东面约两公里的地方,是柬埔寨王城及博物馆所在地。正城建筑金碧辉煌,
房屋带有斗拱飞檐。王城由会议宫、王座宫、宝物殿、舞乐殿及绿玉寺等建筑群组成,
其中以绿玉寺最为华丽。绿玉寺位于王城北面,又称为银宫,地面是用近5000块镂花银
砖铺砌而成,那些大大小小的金佛,全部用黄金铸成,雕刻极为精美。绿玉寺得名,是
因为寺内有一座半米高、用整块翡翠雕成的绿玉佛,晶莹含润,价值连城,是柬埔寨最
珍贵的文物之一。
    金边市区西南部,有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城”,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包括一座
容纳1000多名观众的体育馆、8栋三层楼的运动员宿舍、一座全部采用玻璃窗构成的八
角圆顶餐厅和一座会议厅,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同东面的国家综合运动场构成一个完
美的体育运动设施整体。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曾在这里举行,当年是在中国专家
帮助和合作下建成的。
    
     马尼拉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位于菲律宾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吕宋岛西岸,东南濒临天然优良
港湾马尼拉湾。巴石河将马尼拉分成两个部分,河上的6座桥梁把市区南北两部连接起
来。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绮丽多姿的热带风光,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使马尼拉成为
东南亚的一处旅游胜地。
    在中国的古书中,有许多关于马尼拉的记载,曾称为“曼尼拉”、“岷尼拉”、
“麻尼拉”、“马尼刺”等。当地人称它为“小吕宋”,这自然是因为它座落在吕宋岛
上,而华侨则简称它“岷埠”。关于马尼拉这个名称,有着许多种解释。一说是名称来
源于当地土语“马伊尼拉”,意为灌木丛,据说当年建城时,这里是一片杂草莽莽的灌
木丛。说是来源于当地的民族语言他加禄语,意为“潮水淹没之地”,这是因为城市地
势低,海水涨潮时,马尼拉湾的河水经常淹没街道。一说是在他加禄语里,“马”意为
“有”,“尼拉”意为“靛青”,合起来意为“这个地方产靛青”。说是在公元16世纪
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占领了这里,在一片尼拉水草的地方填土建房,筑起城市,将城
市命名为“马尼拉”,意思是“尼拉草之乡”。
    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城里的街道是土路,晴天风一吹便尘土飞扬,雨天满是泥浆,
马拉车走过,车轮上的泥团越滚越厚,木轮变为泥轮,看上去好像马拉着泥团滚动,一
些华人风趣地把这种现象叫做“马泥拉”,后来演变成“马尼拉”。
    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公元16世纪已是著名的商港。1898年,美
国取代西班牙的统治以后,马尼拉市区逐渐扩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尼拉遭到严
重破坏,处处断垣残壁,一片凄凉景象。1946年菲律宾独立后,马尼拉得以重建。1975
年,马尼拉同附近的都市合并称为大马尼拉,城市范围包括马尼拉、奎松、帕赛、卡洛
奥坎4个市和玛卡蒂等13个区。1976年11月,马尼拉被确定为首都。今天,人们所说的
菲律宾首都,是指大马尼拉,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在最近几十年中,马
尼拉发展迅速,已成为亚洲的现代化大都市,被人们称为“亚洲的纽约”。漫步市区,
市容整洁,街道宽阔,林荫如盖,繁花吐艳,是一座热带花园城市。著名的罗哈斯海滨
大道,长达10公里,沿着往前走,可以饱览马尼拉湾著名风景。浩渺无际的海面,阳光
照射,粼光闪闪,极目远望,令人心旷神怡。海湾岸畔,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掩映在排
排棕榈和椰林中间。各建筑物之间,有宽阔的马路,广种树木,遍植花草。海滨终年是
一片青翠,花木辉映,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好地方。每到黄昏时分,晚霞把沿岸建筑、
树丛、海面上的货轮染上一层淡红色,此时漫步在这条平坦宽直、树影婆娑的海滨大道
上,迎着柔和的海风,欣赏迷人的夕照,那诗情画意般的景象让人留连忘返。
    市区可供游览的名胜古迹很多,著名的有马尼拉教堂、圣奥古斯丁教堂、圣地亚哥
古堡等。那些满布苔藓的古老教堂,看上去外表陈旧,然而工艺精细,式样别致,巧夺
天工,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耸立在马尼拉湾以南一块填海造地而成的70公顷土地
上的有国际会议中心、文化中心、民间艺术剧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椰子宫等现代化
宏大建筑,许多建筑物高10层以上,同市区的古老建筑构成一幅奇特的城市景色。市内
还有华侨聚居的中国城、玛拉卡南宫,郊区有百胜滩的急流和瀑布、达尔湖等天然奇景。
马尼拉给旅游者留下的突出印象是:市区建筑是东方与西方、质朴与繁华、古老与时兴
的混合体风格,城市风光富有浓厚的热带情调。
    马尼拉不仅是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几乎集中了
全国工矿企业的一半,主要有纺织、榨油、碾米、烟草、制糖、麻绳等加工业。由于马
尼拉湾是具有天然条件的优良港湾,因而马尼拉又是全国物资进出口之地和贸易中心。
马尼拉湾港阔水深,港内有现代化设施,可以同时停泊万吨级的海轮20多艘。
    
      新德里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西岸。这个国家的首
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
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新德里和老德里
也可合称为德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838万。
    “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思为“门槛”,或者“门口”,也有人认为是“山
冈”、“高地”、“尽头”或“流沙”,这些说法来自于古代印地语。德里是古老传统
和现代化相互结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历史镜子,展现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
里则是一座里程碑,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前进的步伐。
    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
(雷神)之住所”。后来这里曾先后出现过7个德里城,到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
·迪里重建此城,德里由此得名。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曾把德里改名为
沙贾汗纳巴德。德里城内宗教气氛浓厚,古代建筑众多,用红砂石建造的莫卧儿王朝皇
宫红堡、公元前200多年孔雀王朝阿育王建立的阿育王柱、印度最高古塔库塔布塔以及
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寺,都是驰名世界的名胜古迹。红堡呈八角形,城墙很高,设有
5个城门。内殿的柱子和墙壁上有花卉和人物的浮雕,栩栩如生;窗棂以整块大理石和
其他珍贵石料镂空而成,表面镶嵌着各色的宝石,闪闪发光;院内的那些陵寝则一律用
白色大理石雕就而成,呈伊斯兰建筑式样。整个红堡,红白相映,雄伟壮观。
    库塔布塔,为伊斯兰奴隶王朝的古泰布丁王和伊尔泰米什王所建,塔高72.5米,
全部采用石头砌成。每当夕阳西下,红色的晚霞映照着高耸的圆顶塔尖时,人们眼前便
浮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库塔布塔附近有一清真寺遗址,内中竖立一根粗大的铁柱,
高7米多,重约6吨,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柱。令人惊奇的是,历经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
雨淋,铁柱却没有生锈。由于这根柱子是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