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树木不多,气候炎热干燥,夏季骄阳似火,街上人来车往,阵阵尘土飞扬,这里有许多
带有中古特征的宗教建筑和宫殿,街道狭窄,两旁密布古香古色的店铺,居民的服饰、
语言和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穆罕默德时代的风貌。新城区从旧城西向吉达方向伸展,
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夜幕降临,灯火通明,一派现代化城市景象。
麦加在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每年都有一二百万穆斯林花费巨额资
财,不顾长途劳累,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朝觐,以表示自己是安拉的虔诚信徒。回历
10月1日至12月10日是穆斯林的朝觐期。每年这段时间,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穆斯林,
怀着同一种心情从世界各地似潮水般涌向麦加城,麦加城顿时变得异常繁华,异常喧闹。
少量的人住在城内的旅馆里,大多数人则是找一个地方搭起一个临时的帐篷。那些帐篷,
一顶接一顶,一排挨一排,从城内伸向城外,在城区四周绵延数公里,满山遍野的帐篷,
使麦加城犹如漂浮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之上。麦加在穆斯林世界被誉为“诸城之母”,圣
地只对穆斯林开放,非穆斯林者一律谢绝入内。
麦加城内最负盛名的建筑是座落在城中央的大清真寺,称为圣寺,也称为禁寺。清
真寺总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7座宣礼塔和25道门,四周有一道高高的大理石围墙,院
内可以同时容纳30万穆斯林做礼拜。寺内广场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石殿,称为天房,又叫
做“克尔白”,传说是安拉住过的房子。
“克尔白”是麦加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世界穆斯林做礼拜时的正向,世界各地
的穆斯林,每天5次做祈祷都是朝向“克尔白”的。“克尔白”高12米,采用蓝色石块
建成,用一块巨大的黑色丝绸帷幕罩着,中间用一条用金丝线绣的《古兰经》全文的腰
带束着。每年朝觐活动开始之前,要更换一次新的帷幕,从伊斯兰教创建以来的1300多
年间,年年如此,从未间断。“克尔白”东南侧是被视为圣水的“渗渗泉”,参加朝觐
的穆斯林,在游转“天房”后到“渗渗泉”饮几口水,表示自己沾有吉祥。城东20公里
处的阿拉法特山、穆兹达利法和米纳等地,也是麦加的圣地,朝觐者要在这里站山诵经、
“射石”(驱邪)。
麦加自古便是阿拉伯半岛上各种拜物教的中心,穆罕默德于公元630年统兵攻占麦
加城,控制了守护克尔白圣殿的权利,便废弃了多神教,将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
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最主要的圣地。每年到麦加的朝觐者,按规定完成受戒、转“天
房”、站山、射石等一系列仪式后,便获得“哈吉”(朝觐者)的称号。
萨那
也门首都萨那,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高原上,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为层峦
叠嶂的群峰所环抱,城内古老的宫殿和装饰着民族艺术的现代化高楼,彼此衬托,交相
辉映。
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是十分贴切的。
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
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现在
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
关于“萨那”一词,有着多种解释。一说“萨那”是埃塞俄比亚语,意为“要塞”,
据说是因为萨那正好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着红海和曼
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说,“萨那”一词在阿拉伯文中与“工艺”
是一个词根,有“工艺品”之意,因为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发达的手工业,这里的
居民以擅长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而著称。萨那当年称之为“工艺品”,顾名思义,是何
等的美!今天再详细观摩城内那些闻名的古迹,真是精雕细刻,风采不减当年,而那些
造型新颖的楼房,参差错落,似“工艺品”般地增添了城市的光彩。
萨那是最古老的阿拉伯城市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4世纪以来就是
也门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1918年也门独立后成为首都。1948年首都迁往南部的重
要城市塔伊兹。1962年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后,萨那被重新确定为首都。1990年5月
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萨那依然
保持着首都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6世纪,萨那就是赫米叶尔王朝的首府。很久以来,萨那一直以它那独
特的建筑艺术和众多的历史古迹而闻名于世。漫步在萨那的老城区,名式各样的清真寺
随处可见,狭窄而热闹的街道密如蛛网,给人一种浓厚的阿拉伯色彩。这里的建筑都是
用青石、白石或红石垒砌而成,造型别致,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石刻画。最能引起旅游者
兴趣的是这些建筑物的窗户,它们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多为半圆拱形,上面镶嵌
着花瓣式彩色玻璃,每当阳光照射,室内五光十色,艳丽夺目;下半部是可以自由开关
的普通窗户,窗口在室内距地面大约半米高左右,人们席地坐在室内,大街上的热闹景
象可以一览无余。萨那城内有50多座清真寺,其中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大清真寺至今保
存完好,此外还有遍及各处的神殿。
萨那北郊达赫尔谷地的绿色原野上,悄然孑立着一座高20米的巨大岩石,依岩石起
伏,上面建造有装饰华丽的四五层楼高的建筑,这就是老教长时代的王宫卡索尔·哈克
尔宫,又称“石头宫”,是这座城市的一处游览胜地,每天到这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整座宫殿高高耸立,巨大的岩石犹如坚固的台基,周围是一片丛林。王宫四周建有碉堡,
王宫后面的建筑群据说是当年老教长寻欢作乐的地方。整座王宫的建筑使人感到气势不
凡。
萨那的新城区,向人们展示的是另外一种风格,标志着这座城市正向着现代化都市
发展。驱车来到著名的纳赛尔大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幢幢高大的楼房,一家挨一家
的大型商场。各类小汽车穿梭来往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水马龙,十分繁华。高入云
霄的航空大楼,造型华丽的萨那饭店,喷水池围绕的银行大厦,加上那些正在崛起的新
建筑群,构成一幅欣欣向荣的都城风景。
萨那人口约50万,海拔2350米,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植被茂盛,草木长青,风光
秀丽。新城、旧城由一条瓶颈状地峡将两部分连结成一体,呈葫芦状。城区东部为行政
和商业区,西部为住宅花园区。城内除有众多的古老建筑和巍峨的城堡外,还有美丽的
花园遍布全城,流水淙淙,甘泉清澈,引人入胜。城外郊区物产丰富,建有水果生产基
地、蔬菜生产基地和鲜花种植园地。萨那交通便利,有现代化公路通往全国最大的港口
荷台达。今日的萨那是也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和旅游胜地。
亚丁
也门古城亚丁,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扼守红海通向印度洋的门户,素有“欧、
亚、非三洲海上交通要冲”之称,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与亚丁相距约160公里的曼德
海峡,堪称红海咽喉,自古以来就是连结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
中的丕林岛地处海路要道,是也门西部海防前哨。阿拉伯海西南部的索科特拉岛,把守
着印度洋通向红海和东部非洲的海上交通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海上进入亚丁,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光秃秃的、好似刚被熊熊烈火烧焦了似
的嶙峋山岩。最早的亚丁城是现在的亚丁半岛东部的“克雷特区”。“克雷特”原意为
“火山口”,历史上的亚丁城恰好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的山口上。亚丁新城位于
“老亚丁”西面,靠着深水港湾,随着装卸业务的发展而逐渐建设起来,由于处在火山
口附近,因而这座城市又被称为“火山口上的城市”。
亚丁是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最初这里是一个荒凉的渔村。到亚丁观光
的游客,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当年修建在城市附近山头上的古城堡。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
们的考证,这些城堡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时代(公元11到13世纪),这说明亚丁自古
便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据说,亚丁城得名于亚丁港,亚丁是阿拉伯语的一个词根,
意为“马鞍”,这是因为亚丁湾是由两个死火山熔岩形成的半岛组成的。由于昔日火山
的爆发,火山熔岩形成了两个酷似马鞍形的火山口,伸进了印度洋,海水平静温顺地躺
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海湾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亚丁湾形成了一个天然良港,加
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之一。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往来,一般都要经过亚丁,溯红海而上,经埃及到达地中海各国。在火轮取代帆船的时
代,亚丁就成了一个加煤站。近代的亚丁港始建于1888年。20世纪以来,随着内燃机逐
渐取代蒸汽机,燃料油逐渐取代煤,世界航海事业迅速得到发展,而亚丁处在欧、亚、
非航线上,是离波斯湾大油田最近的国际驰名港口,过往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随着港口
不断扩大,亚丁城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由此可见,亚丁城不仅得名于亚丁港,而且是随
着亚丁港的发展而发展的。
关于“亚丁”一词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说古地理学者称它为“阿丹”,中国的古
书《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明史》中皆有“阿丹”的记载,意为“快乐之地”,
是指游人在经过印度洋遥远的航程,在精神上处于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来到亚丁后得到
休息,漫游名胜古迹,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其快乐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也可以解释为
旅行者在远涉印度洋后在亚丁作短暂停留,从而带着快乐的心情开始新的航程。
另一说亚丁来源于阿拉伯的“伊丁”,其意为“乐园”、“天堂”,是指这里风景
优美,佳景处处,犹如乐园、天堂一般。
历史上的亚丁城曾经饱经沧桑,多次遭异族人占领。公元前24年,罗马帝国侵占这
里。1538年,土耳其帝国占领亚丁。从1839年起,英国殖民者将这里变为殖民地长达一
个多世纪。1967年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成立,亚丁被定为首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
和国,亚丁城成为亚丁省首府。
亚丁人口约40万,全市由克雷特(老亚丁)、霍尔穆克萨尔、小亚丁和人民城等7
个区组成。克雷特区的沙姆桑山与对面小亚丁的白立格山峰峦对峙,形成一个近似椭圆
形的海湾,青峰连绵,建筑别致,海面辽阔,海水碧蓝,景色迷人。为了发展旅游业,
在霍尔穆克萨尔区附近辟有人工岛休养地,岛上建有别墅式花园房舍,宏伟壮观的现代
化的金色海岸旅馆格外引人注目。
据中国古籍记载,公元15世纪初,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3次访问
亚丁(当时称阿丹),这说明中国人民同亚丁城交往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开罗
埃及首都开罗,座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大约14公里的地方,是非洲最大的城
市、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世界驰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开罗发展到今天,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642年,阿拉伯帝国名将阿慕本·本
·阿斯统兵从西奈半岛进军到尼罗河流域,在今天开罗市南部的福斯塔特安营扎寨,并
以此为据点,挥师出征,统一了埃及全境,将当时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镇福斯塔特定
为埃及首都,这便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老开罗。城市名称“开罗”来自拜占庭的福萨敦要
塞,在拉丁文中有“护城之河”之意。公元969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的朱哈尔将
军在古城以北破土动工,兴建了新开罗城,取名为“胜利之城”,定为国都,并先后修
建了一批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其中最闻名的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当时它不仅是供祈祷用
的寺院,而且成为埃及各地穆斯林前往学习教律的学校,是世界上一所最古老的伊斯兰
教大学。开罗这个名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胜利者玛尔斯(战神),据说建城的第一
个夜晚,天空出现火星,即战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罗城曾屡遭战争破坏,但幸
而被保存下来。公元13世纪后,开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
成为与伊拉克的巴格达齐名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公元16世纪初,开罗被奥斯曼帝国
占领,18世纪末被法国占领。
开罗市人口1200万左右,市区横跨尼罗河两岸,包括河中岛屿,多座桥梁将河两岸
城区连为一体。开罗是一座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并存的城市,西部以先后建于20世纪初
的现代化建筑为主,反映出当代欧美建筑风格;东部有250多座清真寺,以古老的阿拉
伯建筑为主。进入开罗城,环顾屹立在尼罗河畔的高楼大厦,新市区和扎马利克岛区那
些各式各样的别墅式房舍,大街上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货物,那些别具匠心的广告牌和
招贴画,加上那些外观宏伟、装饰华丽的高级宾馆以及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等,完全是一
派欧美现代都市的景象。其实,开罗这座历史名城并没有完全欧美化,当你来到老城区,
到大街小巷走一走,就会见到另一番情景:到处可见戴着缠头、白色或白底红顶的帽子,
身穿长袍的阿拉伯穆斯林,每逢祈祷之时,他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脱掉鞋子,向着麦
加圣城的方向虔诚地做着祈祷。无论是在宽敞幽静的住宅区,还是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
都可以看见在低层房屋之中有不少笔直而呈圆形或方形的建筑高高耸立,顶端都有一个
球状屋顶并带有一个多节的小柱,柱上有圆环,上粗下细,建筑物外面都设有阳台,这
就是伊斯兰教的宣礼塔。
直到今天,宣礼塔上传出的呼唤祈祷声和《古兰经》的诵读声,依然响在人们的耳
边,使开罗在五光十色的现代化气氛中保持着浓厚的古代东方宗教色彩。开罗素有“千
塔之城”称号,这塔便是指宣礼塔,说明开罗城内清真寺数量众多。在阿拉伯语中,宣
礼塔称之为“弥沾恩”,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从公元7世纪起,随着伊
斯兰教在西亚、非洲一带广泛传播,清真寺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宣礼塔也演变为各种不
同的式样,成为清真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开罗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古老神奇的狮身人面像,景
色旖旎的尼罗河风光等。城内驰名世界的古老的阿拉伯市场——卡内卡利里市场也是游
客喜爱光顾的地方。这座阿拉伯市场位于开罗老城区,由纵横交错的窄街小巷构成。小
贩的吆喝声,艺人的敲打声,顾客的喧杂声,整天不绝于耳,场面热闹非凡,真是别有
趣味。珠宝首饰、金银器皿、刻铜挂盘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肉食摊、
水果摊、蔬菜摊、粮食摊等,一个连着一个,望不到尽头。漫步在这人流拥挤的阿拉伯
市场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环顾眼前的清真寺尖塔,嗅着空气里飘散的浓郁刺鼻的
烤羊肉的香味,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亚历山大
埃及最大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以西一条狭长地带上,西
北临地中海,东南靠迈尔尤特湖,东西狭长的城市宛如一位淡汝素裹的少女侧卧在地中
海滨,显得异常娴静美丽。因受海洋影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海辽阔,沙滩
美丽,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古迹众多,四季花开,万木常青,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亚历山大的古称为阿荔散,它的阿拉伯语名称为伊斯堪达利亚。亚历山大建城至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征服埃及后,在北
临地中海的尼罗河三角洲上建立一座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市命名。在漫长的历史
岁月里,亚历山大城经历了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几个
时期,自建成到公元641年一直是埃及的首都,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为地中海东
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虽几经地震的破坏,公元16世纪起也曾一度衰落,
但都得到恢复,并慢慢发展起来,而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继续挥师东进,横扫千军如卷席,打败了赫赫有名
的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