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皮卡尔立即警觉起来,着手对艾斯特拉齐的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艾斯特拉齐与德国武官的关系可疑,尤其意外地发现艾斯特拉齐的笔迹和那封被认为是德雷福斯写的告密信的字迹完全相同。
皮卡尔将这一重大发现向副总参谋长作了汇报,并请求重新审理此案。
但副总参谋长唯恐军队荣誉受到损害,拒不逮捕艾斯特拉齐。皮卡尔一再向上级陈述利弊得失,劝说及时修正错案。一下子惹怒了那些达官贵人,他于1896年12月被远调到当时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南部作战。
亨利少校为了定实德雷福斯的罪名,便伪造信件塞进“密档”,甚至伪造德雷福斯致德皇的信件和德皇致德雷福斯的复信,以此证实德雷福斯就是德国间谍。
于是,反动沙文主义者气焰更加嚣张。1897年12月17日,陆军部长宣布对德雷福斯的判决“公正无误”,内阁总理也同时宣布:“德雷福斯案件没有问题。”
与此同时,德雷福斯的亲属和朋友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此案的控诉。他们曾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请求他证明德国没有收到德雷福斯提供的任何情报和书信。而德国对法国由于此案闹出的混乱暗自高兴,当然不会为他作证。
在这种情况,德雷福斯的亲属又复制了大量告密信的照片,四处张贴在街头,指望有人能认出真正的作案者。
不久,一位银行家便找到德雷福斯家,声称告密信的笔迹和他一个顾客的笔迹一样,这个顾客就是艾斯特拉齐。德雷福斯全家非常高兴,认为这次总算找到有力的证据。于是,就向法庭控告了艾斯特拉齐。
1898年1月11日,艾斯特拉齐终于上了军事法庭。但军方唯恐此事败露,派亨利等人为他代拟了审讯时的辩护词。结果,法庭宣判艾斯特拉齐无罪释放。
这下,正义人士愤慨了。就在艾斯特拉齐被宣告无罪后两天,举世闻名的作家爱米尔·左拉仗义执言,在《震旦报》上发表了致共和国总统费里克斯·佛尔的一封公开信,这封标题为:“我控诉!”的公开信,控告陆军最高领导以及总参谋部的主要领导存心不良,有意诬告无辜者,开脱真正的罪犯。
左拉的勇敢行为引起了全国对此案的关注。无数正义之士都团结起来去伸张正义。
这下,陆军部长恐慌了,他一方面鼓动反动分子攻击左拉;另一方面,以诽谤罪对左拉进行起诉,并于1898年2月21日,指示法庭判处左拉一年徒刑并罚款3000法郎。左拉被迫流亡英国伦敦。
但是,在公众舆论的影响下,陆军部只得下令对此案进行进一步审理和核实。受命重新核实此案的一名军官从未插手此事,他很快便发现了亨利伪造的痕迹。
在确凿的罪证面前,亨利无法抵赖,被迫承认,当场被捕,第二天就自杀身亡。艾斯特拉齐闻讯畏罪潜逃,到英国避难去了。
形势急转直下,陆军部长狼狈辞职,军事法庭只好于1899年8月,重新开庭审理此案。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已真相大白,法庭定会宣布德雷福斯无罪。不料,法庭仍认定德雷福斯有罪,只是改判为10年苦役。
这下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和愤慨,并出现了许多起反法游行。以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国社会党的领导人让·若雷斯为首的,许多著名学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参加的“人权联盟”成立,他们仗义执言,为德雷福斯的平反昭雪进行了积极的斗争。
在声势浩大的民主力量面前,新任总理生怕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提出一个折衷解决办法,在维持判决的原则下,以总统名义宣布特赦德雷福斯。
他虽然被释放,但特赦不等于是认为无罪,德雷福斯的冤案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昭雪,他仍在为自己的名誉而努力的奋斗。
在此后的7年中,他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继续努力。直到1906年6月,一贯坚持重审的激进派领袖克列孟梭出任总理,德雷福斯案件才最终获得解决。这年7月最高法院宣布德雷福斯无罪,蒙冤受屈达12年之久的德雷福斯终于恢复了名誉。
后来,他被恢复军籍,并在军事院校的操场上,授予他荣誉勋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晋升为中校。曾一度受到监禁的皮卡尔中校也晋升为准将,后来出任陆军部长。
1930年,武官施瓦茨·考本的记事手册公布于世,这从另一方面证实德雷福斯的清白。同年6月,施瓦茨·考本的妻子将这本记事手册寄给德雷福斯,并附上他丈夫临死之前用法文写的“德雷福斯无罪”的字样。
五年以后,德雷福斯在巴黎去世。这个案件,集中反映法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X射线”是如何发现的
1895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傍晚,在德国沃兹堡大学的校园里,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正独自走向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
他就是该校的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教授。最近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试验一个经过改良的阴极射线管。因为他白天有许多行政工作和教学任务。只好把自己的科学实验放在夜晚进行。
伦琴教授走到实验室,先把厚厚的外衣脱下,换上工作衣后,就坐在实验台旁。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用黑纸把一个梨形的真空放电管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止任何可见光线从管内透露出来。然后,他站起身来,仔细地关闭所有的门窗,又拉上窗帘,才接通电源,弯腰检验黑纸是否漏光。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离放电管不到1米的小工作台上,射出一道绿色的荧光!
“这光是从哪儿来的呢?”伦琴心中想道。他奇怪地向四周看看,并未发现什么。于是他切断电源,光电管熄灭了。再看那道绿光时,绿光也不见了。
接着,他连续试了多次,只要电源一通,光电管一亮,绿光就出现了。于是他划了一根火柴,看看小工作台上到底有什么东西。
原来,那里有一块硬纸板,上面镀着一层氰亚铂酸钡的晶体材料,神秘的光线就是它发出来的!
“可这块纸板又为何能发光呢?”伦琴不得而知,暗问自己道。“难道是这光电管中有某种未知的射线,射到纸板上引起它发光的吗?
想到这里,他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把它档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推断。可使他惊奇的是,这种光线不仅是光电管内放射出来的,更奇怪的是,纸板上还是发光。他又将纸板挪远一些,上面仍然发光。
“上帝呀!这种射线竟能穿透固体物质!”伦琴欣喜若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忘记了四周的一切。他紧接着用木头,硬橡胶来做障碍物,进行了反复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物体都不能挡住这种射线通过。就这样,不知不觉,已到了第二天早上。
妻子发现他一夜未归,派人叫他吃早饭。他嘴里应着,可手仍在不停地做实验。经过几次催促,他胡乱吃了一点,一句话没说,又回到实验室。
接连几天,都是如此,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外边的一切似乎对他都毫无意义,一门心思都用到这种无名的射线身上。他反复的用各种金属做实验,结果,除了铜和铂以外,其它都被射线穿透。
有一天,他无意之中把手挡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一下子惊呆了,他清楚地看到每个手指的轮廓,并隐约地看出手骨骼的阴影!
“这怕是人类第一次看到活人身体内部的骨骼!”伦琴惊俱的想道。冷静了一下,他决定继续自己的试验,直到能从理论上说明以后,才对外公布。
最近几天来,人们发现伦琴教授有些异常,一个人一言不发呆在实验室,常常是早去晚归,废寝忘食,但大家十分尊敬这位勤奋的科学家,没有人去打扰他。
他的妻子对此疑虑重重,见他日渐消瘦脸庞和疲惫不堪的身躯,关切地问道:
“你今天一定要说清楚,最近这几天在实验室究竟干些什么?”
伦琴笑了笑,轻描淡写地答道:“只是一般的实验。”妻子十分了解伦琴,知道他一定有重大的秘密,出于对丈夫的关切和自己的好奇,硬要求丈夫把她带到了实验室。当妻子亲眼见到这种现象时,也感到异常的惊奇。伦琴见机行事,对妻子说:
“你是否愿意充当实验对象?”
妻子见丈夫一本正经的样子,便不敢把这当做好玩的事情,想拒绝又怕影响丈夫的工作勉强同意了这件事情。
她小心翼翼地按着丈夫的安排,把手放在装有照相底片的暗盒上,伦琴急忙开通电源,用光电管对着照射了15分钟。可当他把照片送到妻子的面前时,吓得她浑身打颤,瞪大了恐怖的眼睛。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毕露的骨骼,竟是自己丰润的手!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X”射线照片。这是伦琴给这种射线起的名字,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它称为X射线。
过后不久,伦琴就把这种射线通过自己的论文《一种新的射线》公布于世。
这件事很快轰动了全世界。人们奔走相告传送着这一伟大的发现,伦琴也成为新闻人物。但除了很多表示祝贺的人之外,还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更有甚者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他们认为,这是对神圣人体的亵渎。
伦琴对此不屑一顾,毅然于第二年元月,在自己研究所里举行第一次报告,并现场作了表演。在报告中,伦琴激动地谈道:“X”射线的发现,将对物理学尤其人体医学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
全场响起了暴雨般的掌声。一位年迈的解剖学家激动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学术大会。于是就带领与会者向伦琴欢呼。大家提议,把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如今X射线已经在晶体结构研究、金属探勘,医学和透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音。为了表彰伦琴教授的杰出贡献,诺贝尔奖金基金会决定把第一年的物理奖授给了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缅因”号事件
1898年1月24日,一艘美国巡洋舰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这艘名为“缅因”号的军舰,是美国政府借口保护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侨民的安全,才驶抵这个倍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的国度。
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自由,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起义,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这下,终于给新兴的美帝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趁之机。他们对位于自己家门口的古巴,垂涎已久。早在1805年,美国总统杰弗逊就赤裸裸地表示,一旦同西班牙作战,首先要占领古巴。后来,美国多次企图收买或用武力夺取古巴,都因为西班牙殖民者不愿放弃自己既得利益,而未得逞。
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隔岸观火。并未援助古巴。然而到了1898年初,形势突变,古巴革命眼看就要消灭西班牙殖民统治,于是美国匆忙以“帮助古巴革命”为幌子,以及保护自己的侨民为借口,首派“缅因”号军舰,抵达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压力。
1898年2月15日晚,哈瓦那港口一片宁静,只有海风轻抚着海面,发出优美的涛声。一座古老的灯塔俯瞰着海面,在摇曳的灯光下,隐约可见海面上几百条船只。
在静静的港湾里,美国的“缅因”号巡洋舰停泊在海面上,甲板上的美国海军士兵正载歌载舞,喝酒说笑,享受着这宁静而又凉爽的夜景,来轻松一下他们疲惫的身躯。
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缅因”号剧烈地震颤一下,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军舰变成一个火球。
官兵们不知发生什么事情,高呼乱叫,四处逃命。有个军官还没有乱了分寸,高声叫道:
“赶快救火!不要乱跑!”
可士兵那里听他的叫声,不顾一切地跳到海中。
军官无可奈何,随手抓住身旁两个奔跑的士兵,命令他们去救火。这两个士兵只好从舱内拉出一个水龙,刚浇灭了一点,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整条军舰慢慢的向右边倾斜。大家见大势已去,纷纷跳海逃命而去。
“缅因”号爆炸事件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各大报纸以头条位置报道这个事件。一时间,美国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但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缅因”号被谁炸掉的。“会不会是西班牙人干的?”
“也有可能是古巴人所为?”
不久,美国有关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这艘军舰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干脆利索而又毫不迟疑地将责任归在西班牙政府头上。
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美国沸腾了。一些扩张主义分子抓住这个机会,到处举行集会,在报纸连发文章,狂热地进行战争宣传:
“为缅因号死难者报仇!”
“美国人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要与西班牙人决一死战!”战争的阴云一下子笼罩了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到了一触即发的局面。
4月20日,美国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逼其全部撤出古巴。
西班牙政府断然拒绝,并拒理力争,也随即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声称这次爆炸来自军舰内部,与他们无关。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4月25日,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战争是在古巴和菲律宾同时展开的。菲律宾是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美国人想通过这次美西战争,把菲律宾这个进入亚洲的跳板,争取到自己手里。
1898年5月1日,美国驻香港的远东舰队司令杜威,接美国总参谋部的命令,率领一支舰队驶出香港海域,不顾西班牙的鱼雷和岸上大炮的轰击,闯进了马尼拉湾,和西班牙舰队开始了激烈的海战。
“轰!轰!轰!”杜威一声令下,美国军舰一齐开火,一颗颗炮弹呼啸着飞向西班牙的战舰,一时间,海面上炮声隆隆,一股股巨大的水柱时起时伏。
西班牙军舰也开炮还击,但因设备落后,火力不强,并没有击中对方。而美国舰队有备而来,气势汹汹,凭借自己的远程火炮,一会儿功夫,几艘西班牙军队便中弹起火。不到中午,停泊在马尼拉湾的10艘西班牙军舰,全部中弹起火。美国军舰又调转炮口,对准岸上的炮台,进行狂轰滥炸,然后封锁了马尼拉港口。
杜威伯计自己无力登陆控制局面,便电告最高军事当局,请求派兵支援,不到一个月,美军前后有三批援军赶到,总兵力达到1万多人,迅即占领了马尼拉城。
当时,菲律宾人民早就进行着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并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菲律宾的解放。美国军队占领马尼拉以后,一方面强占已被菲律宾解放了的马尼拉郊区,另一方面又与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密谈,逼其交出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看到大势已去,只好同意放弃菲律宾,于是,杜威命令军舰放了几下空炮,便堂而皇之占领了菲律宾。
与此同时,在古巴的美西战争也拉开帷幕。西班牙殖民者不甘心丢失古巴这个战略要地,便从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调来大批舰队,驶进古巴东端的圣地亚哥湾,以便援助在岛上的西班牙军队。
美国舰队不敢怠慢,急忙封锁了通往圣地亚哥湾的狭窄航道,把西班牙舰队困在港内,然后用远程重炮猛烈轰击。困守在港内的西班牙舰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另一方面,1.5万名美军在圣地亚哥东约25公里的地方强行登陆,直向圣地亚哥扑去。西班牙军队层层设防、阻击美军。双方苦战十天之久,伤亡十分惨重。美军无力前进,只好与对方暂时形成对峙局面。
这时,困守在圣地亚哥湾的西班牙舰队为了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被迫于7月份举行突围。
双方舰队在海上摆成了平行攻击队形,意在决一死战。战斗开始后,美军发挥它大炮射程远的优势,远远的就向西班牙舰队开炮。
西班牙舰队本想近攻。可没等自己靠近,很多舰只早已中炮起火,只好勉强射了几炮,可因射程很近,并未使对方造成多大损失。
战斗很快便结束了。美军只有一个人死亡,几个受伤,没有一艘军舰遭到重创。而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死亡500多人,被俘达1.7万人之多,就连舰队司令也做了俘虏。接着,美军在陆上发动强大攻势,迅速占领了圣地亚哥城外的埃尔卡内山和圣胡安山。西班牙军队只好退守城内,可没有坚守多久,终因孤军无援,只好向美军投降。
这样,美军很快就夺取了整个古巴。
历时3个月的美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