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亲自指挥军队将这些人赶出首都。
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之后,麦克阿瑟到菲律宾出任军事顾问和菲律宾军队的统帅,被授予菲律宾陆军元帅军衔。他在接受菲律宾陆军元帅杖时说:“只有那些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日于1941年签定“三国公约”,美日之战已不可避免。罗斯福总统再次召麦克阿瑟服现役,统一指挥远东地区的全部美国陆军和空军。麦克阿瑟走马上任不到5个月,就发生了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此后,麦克阿瑟以他的勇气和才能,奔波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华盛顿之间,为恢复美军元气做了不懈的努力。不久,太平洋地区的盟军统一编制,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总司令,指挥这一地区的部队。
他在战争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全,曾经数十次进入日军的火力封锁区,一次又一次地和第一攻击波的部队一起登陆。他曾说:“能打死我的日本子弹还没造好!”
1944年6月,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完全控制了新几内亚和马里亚纳群岛。对下一步的作战目标,麦克阿瑟同海军方面发生了分歧。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示同意金海军上将的建议:绕过菲律宾,攻取台湾,早日进攻日本本土。麦克阿瑟则认为,加速进攻日本本土是行不通的,绕过菲律宾而直接攻取台湾,从军事上讲是“完全错误”的。他要求亲自去华盛顿全面陈述他的观点。罗斯福总统没有让麦克阿瑟回华盛顿,而是相约在珍珠港会晤。7月26日,两人几乎同时到达珍珠港。第二天晚上开始讨论战略问题,尼米兹拿出金海军上将的计划,并陈述了海军方面对这一作战计划的理由,自己完全持中立立场。麦克阿瑟则详尽陈述了首先收复菲律宾群岛的理由。到午夜休息时,总统仍没有作出最终裁决。第二天上午继续会晤。麦克阿瑟的主张终于被采纳。9月15日开始向菲律宾进军,10月23日主要目标已被夺取。此后,他熬过了艰难的近3个月的莱特战役,1月9日宣布莱特岛上有组织的抵抗已经结束。此后,他得到了五星上将的特级军衔。
在宣布莱特岛之战胜利的同时,麦克阿瑟组织发起了进攻吕宋岛的战役,他鼓励士兵要有决定性的突破,向马尼拉“冲刺”。2月3日,盟军第一支部队进入马尼拉,解救了5000多名战俘。后来,他的部队又进行了因莱特岛战役的艰难而推迟的硫磺岛和冲绳岛之战,准备向日本本土进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麦克阿瑟代表同盟国在受降仪式上签了字。此后,他出任驻日本的美国占领军司令。1948年,在美国总统竞选时,他出于对华盛顿“一伙人”的不满,又相信了一部分不明智的人的劝告,公开宣称希望提名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结果第一轮投票获得1094票中的11票,第二轮只获得7票,第三轮则几乎是零票。这对麦克阿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派参谋长阿尔蒙德率领第10军在仁川登陆,击败深入南方的朝鲜人民军,一直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此后“联合国军”又被中朝军队赶回三八线。1951年,麦克阿瑟因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杜鲁门总统意见分歧而被解除军职。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回到美国度过余生。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血胆将军巴顿
1904年6月的一天,一列火车徐徐驶入美国西点镇的火车站,著名的西点军校就在这里。在下车的新学员中,有一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碧眼金发,神色坚毅的青年,他就是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名赫赫的小乔治·巴顿。
1885年11月11日,巴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他的曾祖父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准将,祖父和父亲都毕业于维吉尼亚军事学院。巴顿19岁进入西点军校。一年级时,因数学不好,留了一次级,但他对橄榄球、田径、剑术等都很擅长,特别是剑术方面颇有造诣。巴顿雄心勃勃,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伟大人物,他奋发努力,从不懈怠。他曾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只要今天我能伟大,则明天受苦而死我也甘心。”
巴顿从步入军界起,就把杰克逊的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让恐惧左右自己”。他认为这是军人能够勇猛无畏的根本因素。巴顿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毫无顾虑。于是他决心要进行锻炼,克服恐惧心理。骑术练习和比赛,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军校的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之内,为这件事父亲责备了他,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1909年,巴顿从西点军校毕业,被派到骑兵部队服役,军衔是少尉。一年之后,他与麻省富商之女比阿特丽丝小姐结婚。婚后的生活是美满的,他们生有一男一女。再过一年,他被调到华盛顿附近的梅叶堡服务。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里可以使他和政府中的要人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他曾临时充任过陆军总参谋长伍德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的侍从官。
1912年,奥林匹克竞赛项目中增加了一项叫做现代五项全能运动的军事项目。1915年,他自费到斯德哥尔摩去参加比赛,并在43名竞赛者中获得了第五名,成为美国正规军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随即,他到法国去旅行,按他夫人比阿特丽丝的说法是度第二次蜜月,而巴顿却以几个星期的时间在骑兵学校深造剑道。这种努力使他获得“剑道大师”的头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顿去法国参战的请求未被批准,后调往布里斯堡,在潘兴指挥下的第八骑兵团任职。1916年,他随潘兴冒险到墨西哥干涉农民革命,此行使他得到潘兴的赏识,成为潘兴的副官和亲信。1917年4月17日,巴顿随潘兴到了法国,仍做他的低级副官和司令部的营务主任。他感到在将军的参谋部里工作虽然很荣幸,但却难以干成大事。9月初,巴顿去见潘兴,请求把他调到战斗岗位上去。这时,潘兴正要组建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对巴顿说:“我提出两个职位供你选择,一个是去指挥一个步兵营,一个是去组建坦克部队。”巴顿选择了后者。
巴顿首先去参观了英法两国的坦克训练中心,以熟悉这种新式武器的性能和用法,然后写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他当时的主要思想还是用坦克支援步兵,以突破对方防线。1918年初,巴顿在南格里斯开办了一所坦克、战车训练学校,并用法国的轻型坦克将所训练的人员编成一个旅,他本人也由少校升为中校。在圣耶希尔会战中,巴顿率领两个坦克营参战,在战斗中一往无前,这次战斗使他由中校晋升为上校。1919年,巴顿回国,被派往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在那里,他结识了西点后期同学艾森豪威尔,两人对如何将装甲兵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机动兵种,见解一致。但1920年的国防法案改组了美国陆军,把装甲兵的位置摆在步兵之下,并降低了正规军官的军阶。巴顿被降为少校,回到骑兵部队任职。此后的20年间,巴顿在夏威夷和美国本土担任过十几个不同的职务,并被送入骑兵学校,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
1940年7月,巴顿回到装甲兵,任第2装甲师的旅长,不久便升任少将师长。1942年初,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由于他熟读兵书,精通战史,对富勒、利德尔·哈特、古德里安等提出的新作战理论也比较了解,所以对装甲兵在作战中的运用有独特见解。随着战争的发展,巴顿预见到美国军队有被派往北非和中东作战的可能,便在美国南部开办了一个沙漠战地训练中心,对其人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当年7月,在决定执行“火炬”作战时,巴顿被任命为战役集群司令,率部在卡萨布兰卡地域登陆,占领了法属摩洛哥,并任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2月,美国第二军在突尼斯被隆美尔打得落花流水。艾森豪威尔调巴顿从摩洛哥来接任第2军军长,并授予恢复美军士气的重任。巴顿到任后,首先下令整顿军风纪,规定每个军人必须随时戴钢盔、扎绑腿,连护士也不例外。在他的指挥下,该军在以后的作战中战绩卓著,与英军配合歼灭德意军队25万人。巴顿被士兵称为“顶呱呱的鼓气人”。不久,他晋升中将,7月调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配合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攻占了巴勒莫等地。巴顿作风粗暴,曾因殴打士兵引起美国军内和国内舆论的反对,在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保护下才幸免撤职。但是他并非不关心士兵,只是痛恨逃兵和懦夫。他认为受到精心照料的士兵会成为最好的战士。他常说年轻军官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士兵“比知道军事战术更为重要”。他告诉手下的指挥官不要节省子弹,因为“浪费弹药要比浪费生命好得多。造就一个士兵至少要十八年,而制造弹药只需要几个月时间”。
1944年1月,巴顿前往英国任第3集团军司令,在这之前,因为殴打士兵的事件,许多人反对把一个集团军交给巴顿,但艾森豪威尔还是选择了巴顿。他深知巴顿的战术天才对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后,布莱德雷的部队于6月6日登陆并确保了滩头阵地。巴顿的部队于7月集结在柯腾丁半岛上。7月25日开始发动“眼镜蛇”作战。这个突破性的作战计划,很适合巴顿的军事天才。这个突破计划正是受到巴顿1944年设计的一系列大胆计划的影响而作出的。
巴顿的任务本身是向西攻占布列塔尼地区,但是,他的进攻精神和运动战速度终于把局部的突破变成了全面运动战,迫使德军全面撤退。到8月4日,巴顿指挥的部队已经向鲁昂进击,占领了雷恩,抵达富热尔,并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向瓦恩挺进。巴顿拼命进攻,8月13日攻到阿金坦一线,三天之后向东进至塞纳河,堵住了残余德军的退路。随后盟军再次发动进攻,巴顿直插巴黎与奥尔良之间的缺口。他一路不停,8月底到达缪斯河。至9月间,在补给和燃料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渡过莫斯里河并攻占南锡。10月停止进攻一个月,11月8日,再度进攻,不久即进至齐格菲防线。12月22日,他带领三个军向巴斯托尼进攻,与被困的美军伞兵师会合。接着,又经过一个月的进攻,抢先渡过莱茵河,长驱直人德境。此后,德军全面崩溃,不久,美军便与苏军会师。
由于巴顿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屡建战功,威震敌胆,此时他已经是四星上将了。他曾说:“赢得战争靠两样东西,那就是胆量与鲜血。”因而又被誉为“血胆将军”。欧洲战争结束后,他因反对肃清纳粹余孽而引起轩然大波,被免去第3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到有名无实的15集团军当司令官。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战史写作任务。1945年12月9日,在他预定退休返回美国的前夕,突然在一次车祸中负伤,经医治无效,于12月22日去世。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的尼米兹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24小时,一位圆脸盘,前额突出、有着线蓝色眼睛的美国海军军官,来到珍珠港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他就是美国海军人事局前任局长尼米兹。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就曾要他出任舰队司令,他以资历太浅为由拒绝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被撤职,罗斯福再次安排尼米兹上任。
尼米兹于188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菲德烈堡,祖辈是日尔曼移民。他少年有志,但家境贫寒。他决定报考西点军校,因为军事院校可以提供免费教育。但是陆军军校名额已满,他只好去海军军校。经过一番苦读之后,于1905年1月毕业,被分配到亚洲舰队旗舰“俄亥俄”号上实习。该舰曾前往日本作礼节性访问,使年轻的尼米兹有机会晋谒东乡平八郎,他对这位日本海军名将敬佩不已。两年实习期满后,他到潜水艇部队服务。1917年调任大西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罗比生少将的随从副官。罗比生对尼米兹十分赏识,极力劝他放弃从事工程技术的理想,下决心当将军。经过一番周折,尼米兹终于当上了“南卡罗来纳”号战舰的执行官,并得到上校军衔。
尼米兹在技术上敢于创新,在战术上也从不迷信传统。1921年,他入海军战斗学院学习后,试用以舰队的圆形战斗编组代替传统的战线。毕业后,他又回到罗比生手下任随从副官、助理参谋和战术官。这时罗比生已升任美国战斗舰队司令,尼米兹在罗比生的支持下,实地试用了圆形编组,并主张把美国海军当时唯一的航空母舰也纳入圆形编组。以后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变成了标准的航空母舰队形。可惜的是,这种战术观点随着罗比生和尼米兹的去职而被放弃。以后,尼米兹的职务多次调动,到1935年,回华盛顿任海军人事局副局长,1938年升为少将后,曾一度离开海军人事局,但不久又回人事局当局长。
尼米兹来到珍珠港后,发现到处是悲观情绪,他自己也感到困难重重。他在到职不久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若能干6个月就是运气好了。大众要我尽早做出行动和结果,这远远超过我所能创造的速度。”但他想起自己在军校毕业时,校方在他的鉴定上写的一句评语:“对昨天感到愉快,对明天充满信心。”所以,他不责备任何人,而是告诉他的军官和士兵们眼睛要向前看,并不断地用胜利来鼓舞部队的士气,到任后,他多次组织出击,还指挥航空兵轰炸了东京。这些,不仅对美国总统罗斯福是需要的,对美国人民和存在失败主义情绪的太平洋舰队官兵也都是实际的鼓励。
尼米兹主张用剩下的唯一攻击武器即航空母舰去发动突击。在夏威夷任14军区司令的布罗赫少将反对这样做,哈尔西中将却坚决支持尼米兹的主张,并自告奋勇率航空母舰出击。尽管战果并不大,但对鼓舞舰队和美国人民的士气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1942年4月间,尼米兹兼任中太平洋地区总司令。5月初,日本人准备对新几内亚东南岸上的摩斯比港发动一次两栖作战。如果日军占领摩斯比港,不仅会直接威胁澳大利亚的交通线,也会使麦克阿瑟失去前进基地。于是,尼米兹派遣一支航空母舰编队出击,不久即同日军进行了珊瑚海之战。美军虽然损失较大,但却迫使日军停止进攻,所以从战略上看,美军还是取得了一次胜利,6月,在中途岛战役中,他以劣势兵力大败日军,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一艘重巡洋舰,重伤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击毁日机332架,数千日军官兵包括许多富有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丧生。美军仅损失航母一艘、驱逐舰一艘、飞机147架。这次胜利显示了尼米兹的军事天才。他自己也认为,这时是他事业中的高峰。尼米兹喜欢对作战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争辩,而后再作出决定。他和中途岛之战后出任参谋长的斯普鲁恩斯都喜欢散步,许多决定就是在边走边谈时作出的。当然,最后还要经参谋长联席会议形式上的批准。他对部属态度和蔼,下级指挥官来珍珠港,他一定要召见并加以招待,向他们了解下面的情况,征询意见。
1943年11月20日,美军中太平洋部队的第一次登陆作战——吉尔伯特群岛作战开始,虽然美军比较顺利地攻占了马京岛,在塔拉瓦岛上却损失惨重。尼米兹亲自前往塔拉瓦岛研究日军的设防情况,并寻找美军损失惨重的原因。回到珍珠港,便帮助斯普鲁恩斯等人把这一教训应用到马绍尔作战计划上,1944年1月31日,美军开始向马绍尔群岛进攻,这次作战比较成功。此后,麦克阿瑟与海军之间对夏季进攻的方向发生了争论,罗斯福总统亲自来珍珠港为他们裁决。起初,尼米兹与麦克阿瑟的认识不一致,但后来他觉得麦克阿瑟言之有理,便欣然同意了。
1944年6月,美军将其在太平洋战场上“逐岛进攻”的战略,改为“蛙跳战略”,即越过日军防守的一些次要的岛屿,夺取太平洋上最关键、最重要的据点,切断日本的海空交通线,建立美国的海空军战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