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了德军闪电般的推进。这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但却为他以后使用坦克机械化部队提供了经验。1942年7月,基辅危在旦夕,担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以便在耶尔尼亚组织防御,阻止德军向莫斯科进攻。斯大林对此极为不满,并说这是胡说八道。朱可夫压抑不住冲动的感情,几乎忘记了站在他面前的是最高统帅,便反驳道:“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除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斯大林果然在几小时之后命令朱可夫立即动身去担任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员。到任后,他率领方面军在耶尔尼亚地域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进攻战役,重创了德军突击集团。
此后,哪里形势危急朱可夫就被调到哪里。1941年9月,列宁格勒形势危急,他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员。到任后立即停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果断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制定了守城计划。在人民的支持下,终于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列宁格勒方面还处在胶着状态,德军又以180万大军向莫斯科发动总攻,首都在危急中。朱可夫奉命于10月7日乘飞机到达莫斯科之后,与斯大林只谈了一刻钟的话,就前往西方方面军,指挥极端困难的莫斯科战役。开始,他奔波于各部队之间,了解情况,部署任务,组织部队顽强地阻击敌人。18日,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朱可夫立即建议统帅部宣布全城戒严。10天之内,朱可夫便把4万多工人、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等编成了4个师,加强莫斯科的防御。从此,稳定了局势,保证了庆祝十月革命节的游行和红场阅兵。11月中旬,正当德军准备再次发动进攻之前,朱可夫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组织西方方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协同作战,发动了反突击,给敌以重创。将其驱至距莫斯科100—350公里一线。
1942年1月,朱可夫担任了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总司令。7月底,轴心国军已有30个师向斯大林格勒逼近,苏军也集中了三个方面军部队7月17日,一场恶战开始了。朱可夫指挥的部队。顽强地抗击疯狂进攻的敌人,虽然大量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但战场形势仍十分危险。8月27日,朱可夫被国防委员会任命为最高统帅的副手,负责全盘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只用一天时间在大本营研究形势,第二天就乘飞机前往前线指挥部。他以天才的指挥艺术和超人的工作效率,解决了防御作战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问题,保证了防御的稳定。从11月开始,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沃罗诺夫等制定了“天王星”反攻方案。11月17日,苏军揭开反攻序幕,到1943年2月初,以苏军全歼被围的33万敌军而结束,实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这年他48岁。
卫国战争的最后阶段,朱可夫担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率部于1945年初协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维斯瓦——奥德河进攻战役,歼灭了德国“A”集团军群,解放了波兰大部分领土,随即进入德国作战。1945年4——5月,他率部在其他方面军的配合下,胜利地实施柏林战役,歼灭了希特勒的重兵集团,攻克柏林。
战后,朱可夫先后任驻德苏军总司令、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撰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1974年逝世。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沙漠之鼠”蒙哥马利
1887年11月17日,英国伦敦一个牧师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贝纳德·洛·蒙哥马利。他的祖父罗贝特爵士,曾是印度战争中的英雄,外祖父却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他的父母在性格上也是迥然不同。父亲是一位有圣者之风的主教,而母亲则是一位意志坚强,为人严肃的家庭主妇。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对幼年时期蒙哥马利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其中,母亲对他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最大。
少年时期,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顽皮孩子,为此经常挨打。14岁那一年,他才正式上学,学习成绩极差,这不是因为他智商太低,而是桀鹜不驯的性格使他变成了劣等生。但是,他的体育却格外出色。他善于游泳,板球和橄榄球也都很出众。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与职业军人的素质有某种吻合之处,蒙哥马利向往军旅生涯,20岁时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08年12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驻印度的皇家华维克夏团服役,任少尉排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1914年10月的伊普尔会战,战斗中负了伤,并获得了服务优异奖章。这是他荣誉的起点。伤愈之后,他任师司令部的上尉参谋。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青年时代的蒙哥马利有重大影响。战争进一步激起了他对戎马事业的热爱,更坚定了献身于此的信念。因此,这段时间的实践对他以后漫长的军事生涯是举足轻重的。1920年1月,他进入参谋大学深造,同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参谋,并参加了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大学任教官。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做步兵教材的重编工作。1938年10月,奉调到巴勒斯坦任少将师长。1939年8月,又接任远征军第3师师长职务。1927年7月27日,蒙哥马利与卡弗太太举行了婚礼,此时他已40岁。新娘是一位已有两个男孩近40岁的寡妇。但俩人婚后相敬如宾,10年后卡弗太太去世,给他留下了9岁的儿子戴维。此后,蒙哥马利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蒙哥马利不吸烟,不喝酒,也没有其它业余爱好,他把敏锐的智力全部用在军事专业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蒙哥马利潜心研究战争理论与实践。他有近似狂妄般的勇敢和自信,但对部属却仁慈而富有人情味,他性格孤独,不善交际,但却能以自己的卓越表现赢得部下的拥戴,他治军严格,善于用人,信奉“一种能凝聚士兵于共同目的之下的能力与意志,一种能激发鼓舞信心的性格”,不拘泥于细节琐事,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决策重大问题,他是一位众口皆碑的好教官,也是一位杰出的师长和守备区司令。尽管他才能出众,但人事关系却非常一般。这一方面是由于蒙哥马利的自命不凡,得罪了周围的同行们,另一方面英国军界的保守思想暗流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创新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率领第3师随布鲁克军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参加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在希特勒的“闪击战”面前,多数指挥官惊慌失措,控制不了部队,蒙哥马利却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所以尽管他人际关系恶劣,但凭着其超群的军事造诣,却巩固了国内的基础,布鲁克,邱吉尔等英国军界、政界的名人,都成为了蒙哥马利的坚定支持者。出征西欧失败后,英军于1940年6月撤回国内,不久蒙哥马利即升任第5军和第12军军长,接着又在英国感到威胁最大的东南部任守备区司令。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蒙哥马利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才干。
1942年7月1日,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国战斗机的攻击而毙命。于是,本已奉命指挥“火炬作战”的蒙哥马利,在24小时之后又奉命飞往开罗,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第8集团军是一支由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英国人组成的部队。失败的阴影、沮丧的气氛笼罩全军。蒙哥马利受命于危难之间,到任后立即整顿部队,分析敌情,把新的目标和必胜信心灌输给官兵。他命令部队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得从阿拉曼战线撤退。他针对隆美尔引诱盟军装甲部队先攻击、后用火炮击毁盟军装甲目标,从而使德军的装甲部队主宰战场的惯用战法,一反过去的战略战术,采取以逸待劳的方针,进行阵地防御战,迟滞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8月31日,隆美尔的部队补足了油料之后,向盟军发起攻击。蒙哥马利在战前做了严密认真的准备,并靠自身的洞察力和新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对德军的这一行动了如指掌。他简单、精确的诱敌计划,预备队的慎重集中,装甲兵力的严密控制,严峻环境下的沉着应战,很快使英军化被动为主动。在德军装甲纵队预定出发前两小时,英国皇家空军夜航轰炸机对处于集结状态的德军运输车辆实施破坏性攻击。战斗开始后,英空军又专门对付行进中的德军坦克,使德军遭到了重大伤亡。经过两天的激战,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反被包围,无力重新发动进攻。蒙哥马利乘机由防御转入进攻,严令部队紧紧抓住德军的一切弱点给以致命打击。在作战中蒙哥马利身先士卒,经常奔波于各战场。他不戴头盔,却戴一顶澳大利亚军帽。这顶在英军高级指挥官中独一无二的贝雷帽,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它成了蒙哥马利的外部标志。官兵们在前线见到它就会受到鼓舞。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国第8集团军重振军威,连连奏捷,素有“沙漠之狐”称号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地位。1942年10至11月,经过几番交战,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英第8集团军赢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重大胜利。英军以伤亡1.3万人,损失100门火炮、500辆坦克的代价、歼灭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5万余人,摧毁火炮1000门,坦克500辆左右。蒙哥马利由此声名大震,被称为“沙漠之鼠”。1942年11月至1943年底,蒙哥马利转战西西里和意大利。这段时间,他虽无特别的建树,又在西西里无端地指责过美国名将巴顿和布莱德雷,公开对美国人的军事能力表示不信任,曾引起不少非议,但总的说来还是胜多败少。
1944年1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各一个集团军),负责准备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诺曼底登陆战役。这是他戎马生涯的又一光辉时节。他充分发挥出色的组织才能、过人的意志、敏锐的眼光和称职的指挥官所必备的“简单观念”,在设于他母校圣保罗的指挥部里,精心制定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计划。为了实现战役的突然性,盟军曾采取许多措施隐蔽地集中兵力兵器和迷惑德国人。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7月24日,盟军占领了宽100公里,纵深30一50公里的登陆场。这个登陆场的面积虽然比蒙哥马利制定、经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批准的预定登陆面积要小一半左右,但在占有绝对制空权的条件下,盟军仍能在这个登陆场上集中大量兵力兵器,使德军的一切反扑都归于失败,从而实现了总的战略企图。
此后,蒙哥马利指挥盟军集群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西北部作战。1945年任英国驻德国占领区总司令,1946—1948年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方盟国防务会议总司令委员会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欧武装部队第一副总司令。
蒙哥马利于1958年退休后,在家乡渡过了他的余生。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至今仍是一位引以为荣的传奇式人物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德国陆军的元老伦德施泰特
在纳粹德国的高级将领中,声望像伦德施泰特这样高的人为数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强,英国人认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能干的指挥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资历深,其资历在纳粹将领中是首屈一指的,人们把他视为德国陆军的元老。旧日德国军人的典型。
1875年,伦德施泰特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据说,其家族的军人生涯已经延续850年之久了。他的父亲出身贵族,青年时当过骑兵少尉,后来升到少将。1892年,17岁的伦德施泰特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校毕业,被派到驻卡塞尔的步兵第8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后晋升为少尉,开始了正式的职业军官生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大战期间,由于没有特殊的机遇和优异的表现,他提升得相当慢,大战开始时,他任预备第22师的上尉参谋,1916年晋升少校,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参谋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以中校军阶加入共和国陆军,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1923年晋升上校,1926年任第二集团军参谋长,1927年晋升少将,1928年任骑兵第二师师长,一年后升为中将,1932年任第3师师长及柏林第3军区司令,半年后又任下辖六个师的柏林第1集团军司令,这时候他已经是上将了。
伦德施泰特是一个性格复杂,难以揣摸的人,他谦虚而又清高,缺乏自信而又多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议论风生;有时感情冲动,有时又格外镇静和沉着。他的家庭生活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27岁结婚,只有一个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独生子。在军事思想上,他既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也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比如在对待装甲兵的问题上,他虽不赞同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体制和战术,但又主张部队技术装备的更新,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发展。
伦德施泰特是个纯粹的职业军人,对政治缺乏兴趣,希特勒夺取政权后,在军队建设问题上常同他所在的陆军总部发生意见分歧。1938年元月,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突然被免职,伦德施泰特因此同希特勒进行过一次激烈的争辩。
这年夏天,当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发生危机时,他指挥的第2集团军被内定为入侵捷克的主力。当慕尼黑会议解除了苏台德地区的危机后,厌倦官场生活的伦德施泰特主动呈请辞职。据德国一些人说,在这之前,他一再警告要避免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8月下旬,德军入侵波兰的前夕,伦德施泰特被重新征召服役,希特勒任命他为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得力助手——德国陆军中的干才曼施泰因出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在入侵波兰的行动中,他们没有完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计划执行,而是根据实际战况,毅然把第10集团军调到华沙北面阻止波军主力向东撤退,使波军大部遭到围歼。为表彰其卓越的指挥,希特勒授予他武士十字勋章,并任命他为东线总司令。10月18日,他又调任新职,任西线“A”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对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英国远征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代号为“黄色方案”的作战行动的实施,是按曼施泰因提出的“镰割”计划进行的。伦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作为攻击主力,越过阿登山脉,直趋英吉利海峡沿岸,从马奇诺防线后进至瑞士边界,完成大包围态势。而“B”集团军群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开路,在航空兵协同下向阿登地区急进。“镰割”计划获得惊人的成功。英、法、比、荷、卢都溃不成军。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先后投降,英国远征军侥幸从敦刻尔克撤回本土,法国也被迫于6月22日投降。7月19日,伦德施泰特被希特勒提升为元帅。
1941年3月,希特勒在布雷斯劳召集会议,部署对苏联的入侵、伦德施泰特又被调到东线,出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他指挥的部队除德军外,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部队。6月22日,德军发起全线进攻,苏军节节败退,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围歼了当面苏联元帅布琼尼部队的主力,于8月24日进至第聂伯河河口,突入苏联国土纵深达500多公里。8月到9月下旬,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又在其中央集团军群的支援下,攻占了基辅,俘虏苏联红军60余万人。
11月,伦德施泰特又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装甲集团军沿亚速海北岸继续东犯,一度曾攻占了罗斯托夫。伦德施泰特由于积劳过度,在其指挥部因心脏病突发而昏倒,后经抢救才脱离了危险。此时严冬来临,他意识到后勤补给线过长,缺乏冬季装备的德军难以在当地长期坚守,于是建议将部队后撤100公里,希特勒没有批准,于是他以心脏病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