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自释+法尊法师译-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喻如梦中所见,与石女儿,同属非有。然见梦境,不见石女儿。乾闼婆城亦尔。阳焰谓见阳焰为水,幻事亦尔。影像等者谓谷响,变化等,彼等同是自性空。然汝唯见彼等,不见石女儿。故应先自责难,次乃责难愚夫也。    
  又颂曰:
  于此真实虽无生  然不同于石女儿  非是世间所见境  故汝所言不决定
  如薄伽梵说:言诸趣如梦,非依真实说,梦中都无物,倒慧者妄执。乾闼婆城虽可见,十方非有余亦无,彼城唯名假安立,佛观诸趣亦复然。有水想者虽见水,然阳焰中水终无,如是分别扰乱者,于不净中见为净。犹如净镜中,现无性影像。大树汝应知,诸法亦如是」。此教亦说,色等虽自性不生,然是世间共见之境,石女儿则不尔。此于汝自宗成不定过,此于我等不成责难,以我等非于世俗中许色等有自性生,次于胜义中破故。何以故?颂曰:
  如石女儿自性生  真实世间均非有 如是诸法自性生  世间真实皆悉无
  由此道理,颂曰:
  故佛宣说一切法  本寂静离自性生  复是自性般涅槃 以是知生恒非有
  由有如斯圣教,故生恒非有。经云:「佛转妙法轮,宣说一切法,本寂静不生,自性般涅槃」。此说由是寂静智之境故,说一切法寂静。何故是寂静智之境?谓不生故。由不生故是寂静智境。何故不生?谓自性涅槃。若法有自性,乃得有生:自性且非有,复云何生?此明一切时中皆不生,非前无生者能有后生,非后生者而复更生。若尔云何?谓自性涅槃也。言本来者,表示诸法非唯于得瑜伽师智时乃不生,是于彼前世间名言时,诸法亦自性不生也。本字是最初之异名,当知即指世间名言之时,此是除盖障菩萨,依功德超胜门,赞叹世尊,谓佛于转法轮时,如是宣说诸法也。
  自部诸师不应作如是难,是彼所共许故。颂曰:
  如说瓶等真实无  世间共许亦容有  应一切法皆如是  故不同于石女儿
  设作是念:要有所依之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等,乃可假立瓶等为有。若如汝说地等一切皆唯假立,都无所依实物,则同石女儿过无可避免。答曰:此说非理,所依实物不得成故。如云:「如离于色等,则定无有瓶,如是离风等,则色亦非有」。又云:「地水及火风,皆无有自性,离三无余一,离一亦无三。若离三无一,离一亦无三,各别既非有,云何和合生」。如不许常法能生无常法,则说实法生不实法,亦不应理。如云:「云何从常法,能生于无常,因果相不同,终不见是事」。如依假有之形等和合,便见镜中假有之影像:依假立柱等,见有假立之屋;依于树木假立为林;依梦中自性不生之种子,见有梦中自性不生之芽。如是一切假法,唯依假法乃合正理。如中论云:「如世尊神通」,乃至「皆如寻香城,如阳焰及梦」。故汝所难不成。    
  问曰:若汝于二谛俱破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者,则从无明行及种子等,生识及芽等,此世俗生如何决定?答曰:诸法非是无因生  非由自在等因生  非自他生非共生  故知唯是依缘生。    
  由前所说道理,诸法之生非自然生,非从大自在、时、微尘、自性、士夫、那罗延等生,亦非自他共生,故是依因缘生。唯有此生而不破坏世间名言。如薄伽梵说:「诸法名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宝鬘论云:「此有故彼有,如有长说短,此生故彼生,如灯燃发光」。中论云:「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除此缘起外,更无成业因。如破业作者,受受者亦尔,及余一切法,亦应如是破」。
  如是宣说唯有此缘性之缘起,非但不落无因生等分别,其余常、无常,有事、无事等二边分别,亦皆非有。为显此义。颂曰:
  由说诸法依缘生  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
  唯由此缘起理,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余理。故此缘起道理,能断前说一切恶见之网。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如云:「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此中无有生自性,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
  若不许自性,无自性中即不有前说之生;要有自性,彼生乃有自然生,或自生、他生、共生、自在等生。复有生已安住之常,及坏已断灭等分别,余则不尔。为显此义。颂曰:
  有性乃生诸分别  已观自性咸非有  无性彼等即不生  譬如无薪则无火
  由前所说道理成立诸法皆无自性,故瑜伽师证圣道时,以无所见之理而见真实义,于诸法上不见有尘许自性,即无始所习色、受、善、不善、有事、无事等分别皆得息灭。如眩翳人涂以安膳那药,灭除毛发等分别即所得果,非令毛发等相转成余性为境也。是故颂曰:
  异生皆被分别缚  能灭分别即解脱  智者说灭诸分别  即是观察所得果
  由诸异生,不能如是了知法性,被分别缚。故诸圣者,由能如是通达法性即得解脱。故破尽一切分别见,即是龙猛菩萨中论等中观察之果。如云:「若法有自性,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彼是此所破」。是故颂曰:
  论中观察非好诤  为解脱故显真理
  龙猛菩萨于中论中广为观察,当知非好诤论,为降伏他而说。中论观察显示真理者,谓念云何能使有情无倒通达真实而得解脱耶?故如是说。问曰:汝于论中岂非列举敌者所许而广破斥,故汝造论是为诤论,云何可说唯灭分别为所得果?答曰:此诸观察虽非为诤论而发,然由显示真实义时,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故我等无咎。颂曰:
  若由解释真实义  他宗破坏亦无咎
  如云:「诸佛虽无心,说法摧他论,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若为诤论而说法者,决定无疑,嗔他有过宗,爱自应理宗,必不能灭贪嗔分别。何以故?颂曰:
  若于自见起爱著  及嗔他见即分别
  分别不灭,即是系缚,终不解脱,若时说法不为诤论,颂曰:
  是故若能除贪嗔  观察速当得解脱
  如云:「智者无诤论,彼即无所宗,自宗尚非有,云何有他宗」。又云:「若汝爱自宗,他宗则不喜,不能证涅槃,二行无寂灭」。经云:「若闻此法起贪爱,闻说非法动嗔心,被憍慢摧成颠倒,由憍慢力受众苦」。如是已以圣教正理明法无我。
  今当明人无我,颂曰:
  慧见烦恼诸过患  皆从萨伽耶见生  由了知我是彼境  故瑜伽师先破我
  萨伽耶见,谓计我我所为行相之染污慧,彼从生故,名从萨伽耶见生。彼复云何?谓诸烦恼,及诸过患。烦恼谓贪等,诸过患谓生、老、病、死、愁等,彼等皆从萨伽耶见生。经云:「萨伽耶见为根本,萨伽耶见为因,萨伽耶见为集。」此说一切烦恼皆以萨伽耶见为因,由未断除萨伽耶见,能起诸行,能招生等众苦,故说皆以萨伽耶见为因也。此见之所缘谓我,以我执唯缘我为境故,欲断一切烦恼及过患者,唯应断除萨伽耶见。复由通达无我乃能断除,故瑜伽师先唯应达无我。若达无我,萨伽耶见既即随断,烦恼过患皆当灭除。由观察我即是修解脱之方便,故瑜伽师先当观察,何为萨伽耶见所缘之我。
  萨伽耶见所缘之我其相云何?且述外道计。颂曰:
  外计受者常法我  无德无作非作者  依彼少分差别义  诸外道类成多派
  数论计云:「根本自性非变异,大等七性亦变异,余十六法唯变异,神我非性非变异」。由能生果故名自性。于何时生?谓见神我起欲时生。若时神我欲受用声等境,自性了知神我欲已,即与神我相合,出生声等。生起次第,谓自性生大,大生慢,慢生十六法。复从十六法中之声等五唯生五大。言非变异者,谓唯是能生,非如大等亦通变异,大等七法既是自性亦是变异。观待自果即是自性,观待自性即是变异。五知根等十六法唯是变异。故云:「十六唯变异」。神我既非能生,亦非变异。故云:「神我非性非变异」。由此次第出生一切变异。神我云何受用耶?曰:由意加持耳等五知根,即便摄取声等五境,觉即于彼发生贪著,神我思惟觉所著义,由神我本性有思,故说神我受用诸境。若时神我由习少欲,于境离欲,渐修静虑,得天眼通。次以天眼观察自性,彼即羞耻如他人妇,即便脱离神我。一切变异亦皆逆转,入自性中隐灭不现。尔时神我独存,故名解脱。变异虽灭,而神我不灭常时独立,故名为常。自性是作者,诸变异中亦有一分属于作者,以是神我少事而住,故非作者,是受者义,如前已说。由无喜忧闇三德自性故,名无功德。遍一切故,名无作用。此即神我之差别义。前云自性是作者,诸变异中亦有一分属作者,未审诸变异中何等属作者,何等非作者。今当略说:其中喜忧闇三谓三德,忧以动转为性,闇以重覆为性,喜以轻明为性,苦乐痴三即此三之异名。三德平等时名为冥性,此时功德为主最寂静故。三德未变时名为有性。从自性生大,大即觉之异名。从大生慢,慢有三种,曰变异慢、喜慢、闇慢。从变异慢生五唯,谓色声香味触。从五唯生五大,谓地水火风空。从喜慢生十一根,曰五作根,谓口手足大小便道。曰五知根:谓眼耳鼻舌皮,及通二性之意根。闇慢能发动余二慢,其中大慢五唯,通自性与变异,十根意及五大,唯是变异。自性则不通于变异。依数论计之少分差别,转成多派外道。谓胜论师,计我有九德。曰觉、乐、苦、欲、嗔、勤、勇、法、非法、行势。觉谓能取境。乐谓受所欲境。苦与上相违。欲谓希望所欲事。嗔谓厌离所不欲境。勤勇谓于所作事,思惟善巧令到究竟。法谓能感增上生与决定胜。非法与上相违。行势谓从知生复为知因。若时我之九德与我和合,即由彼等造善不善业,流转生死,若时神我以真实智断除觉等功德根本,便得独存而证解脱。说此神我是常住,作者、受者、有功德,遍一切故更无作用。更有一派计有屈伸作用。
  吠陀派计如瓶等之虚空,由身异故一我成多。如是仅依我之差别,少分不同,诸外道类转成多派。外道各派说我不同。颂曰:
  如石女儿不生故  彼所计我皆非有  此亦非是我执依  不许世俗中有此
  汝所计我定非是有,以汝许不生故,如石女儿。此我亦非是我执之境,许不生故。复次非但于胜义非有,及非我执境。即于世俗,当知亦无彼二义故。此因非但能破有性与我执境为不应理。颂曰:
  由于彼彼诸论中  外道所计我差别  自许不生因尽破  故彼差别皆非有
  数论中说我之差别,谓常住非作者,是受者,无功德,无作用。破云:彼我非常,乃至非无作用,自许不生故,如石女儿。于胜论所计,亦如是破云:我非是常,非作者等,自许不生故,如石女儿。当知此宗,以不生因及石女儿喻,广破一切计我者所计我之自性差别。以是颂曰:
  是故离蕴无异我  离蕴无我可取故
  是故无有异蕴之我,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如云:「若离取有我,是事则不然,离取应可见,而实无可见」。又云:「若我异五蕴,应无五蕴相」。非但无有离蕴之我,复有过失。颂曰:
  不许为世我执依 不了亦起我见故
  其不执如是行相之我者,由其执著差别,亦起我见计我我所故,故离蕴我,为我执所依不应道理。设作是念:世人虽不了知我之常住不生等差别义,然由往昔串习之力,彼等亦有能缘我之我见。破曰:此亦不然,非唯学彼论者乃有我见,现见初未学者亦起我执。颂曰:
  有生傍生经多劫  彼亦未见常不生 然犹见彼有我执  故离五蕴全无我
  有诸有情生傍生趣经过多劫,至今未出傍生趣者,彼亦未见有如是行相之我。亦字摄堕地狱等趣。其未见如是行相之我者,然犹见有我执随转,谁有智者,执如是我(外道所计之我)为我执所依。是故无有离蕴之我。
  内教有计。颂曰:
  由离诸蕴无我故  我见所缘唯是蕴
  由前道理,离蕴之我不成立故,萨迦耶见之所缘,唯是诸蕴,故所言我唯是自蕴。此是内教正量部计。复有异执。颂曰:
  有计我见依五蕴  有者唯计依一心
  有计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萨迦耶见之所缘,说此我执从五蕴起。如薄伽梵说:「苾芻当知一切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执,一切唯见此五取蕴」。为显此见是于可坏积聚之法而起,非于我我所起。故说我我所行相之见,名萨迦耶见。
  余有计唯心为我。以经说:「我自为依怙,更有谁为依,由善调伏我,智者得生天」。此颂即说内心名我。何以知之?以无离蕴之我故。余经亦说调伏心故。如云:「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故说我执所依心名为我。此当破曰:
  若谓五蕴即是我  由蕴多故我应多  其我复应成实物  我见缘物应非倒
  诸计五蕴为我者,由蕴多故我亦应多。其计唯心为我者,由眼识等差别或由刹那生灭有多识故,我亦应多。或随所应而出过失。如此过失,通难五蕴为我与唯心为我者。下说余过亦可通难两派,经说:「世间生时唯一补特伽罗生」。故他宗亦不许有多我。
  又我应成实物者,唯色等物由过去等差别说名蕴故,唯说彼等即是我故,故我应成实物。然契经说:「苾芻当知有五种法,唯名唯言唯是假立,谓过去时、未来时、虚空、涅槃、补特伽罗」。又有颂言:「如即揽支聚,假想立为车,世俗立有情,应知揽诸蕴」。由所计我犯实物过,故五蕴非我。    
  又萨迦耶见,缘实物故,应非颠倒,如青黄等识。则断萨迦耶见应非拔除而断,应如缘青黄等之眼识,唯断缘彼之欲贪,说名为断也。复有过失。颂曰:
  般涅槃时我定断  般涅槃前诸刹那  生灭无作故无果  他所造业余受果
  若我即是五蕴性者,般涅槃时五蕴断灭故,我亦应断。然不可说般涅槃时,我亦断灭,成边执见故,故我非以五蕴为性。又般涅槃前刹那中,如五蕴是刹那生灭,我亦当有生灭,以我是五蕴性故。如不念云:「我今此身昔已曾有。」亦不应念:「我于尔时为顶生王」。以彼时之我,如身已灭故,及许于此受余生故。如论亦云:「非所取即我,彼有生灭故,云何以所取,而作能取者」。又云:「若五蕴是我,我应有生灭」。
  纵有生灭,由无作者之我故,应无彼果。若有能造业者,应是无常。由无作者,业无所依故,诸业与果应无关系。若谓前刹那造业,后刹那受果者,则他人造业应余人受果,以他造业余受报故。是故亦犯造业失坏,未造受报等过。中论云:「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我住过去世,未死今我生。如是则断灭,失坏诸业报,他造业此受,有如是等过」。故计五蕴是我不应道理。救曰:前后刹那虽异,然是一相续故无过。破彼颂曰:
  实一相续无过者  前已观察说其失
  前云:「如依慈氏近密法」。已说其失。论云:「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故自相互异之法,谓是一相续,不应道理,所犯众过终不能免。  
  复为显示五蕴非我,心亦非我。颂曰:
  故蕴与心皆非我  世有边等无记故
  由诵世间有边等无记故,计五蕴与心为我,不应道理。十四不可记事,一切部派皆同诵持。谓世间常,世间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世尊说此不可记别。东山住部经云:「若有苾芻谓世间是常,起如是见者应当驱逐;若谓世间无常,起如是见者亦应驱逐;若谓世间亦常亦无常,起如是见者亦应驱逐;若谓世间非常非无常,起如是见者亦应驱逐」。于十四不可记事,皆如是说,不与共住。若世间言是指五蕴者,五蕴生灭无常故,则可记世间无常。般涅槃后五蕴非有,亦可记世间有边,如是亦可记如来死后非有也。然经破计世间有边等,故计五蕴是我不应道理。复有过失。颂曰:
  若汝瑜伽见无我  尔时定见无诸法
  若五蕴或心是我者,则瑜伽师证见谛时,谓一切法无我,是见苦谛无我相。尔时应是见无五蕴名见无我,然不许尔,故五蕴非我。
  设作是念:业果关系时所说之我,此我更无别法,故唯诠五蕴。见无我时则诠外道所计神我。故见无我时,是离神我,唯见诸行,不犯见无诸法之过失。破曰:
  若谓尔时离常我  则汝心蕴非是我
  若怖见无诸法之过失,谓我字是指常住神我。不许五蕴及心为我者,则失汝自宗。设作是念:如是境上,不许神我,故无过失。此亦不然。此处谓是神我,余处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