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希望。
赫鲁晓夫说,因为艾森豪威尔打算带国防部长威尔逊同他一起去日内瓦,苏联
领导人决定让朱可夫参加他们的代表团。赫鲁晓夫写道: 朱可夫在战时一直是艾森豪威尔的朋友,所以我们认为,他们的交情或许可以
作为我们两国之间交谈的基础。我们希望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能有机会单独谈谈,
希望他们能就和平共处的必要性交换意见。可是,杜勒斯那个恶棍总是在艾森豪威
尔身边转。看他走偏了,就拽他一把。
7月14日,苏联政府宣布,党的书记赫鲁晓夫和国防部长朱可夫将陪同部长会议
主席布尔加宁出席会议。
值得指出的是,在自官得知苏联代表团名单之前,艾森豪威尔就说过,他将欢
迎有机会同朱可夫叙叙旧,如果他参加会议的活。朱可夫也曾对记者说他确实期望
在工作会议以外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会晤。他微笑着说:“这么多年没有见到我的老
朋友了,想见见那是很自然的。”但他没有详谈他想同美国总统讨论什么问题。
在会议期间,7月18日那天,艾森豪威尔同朱可夫在一起呆了一段时间,谈论了
东西方缓和关系的前景,以及一些个人问题。朱可夫问起总统的儿子约翰。白宫新
闻秘书詹姆斯·哈格蒂说,这是一次“非常热情的会晤”。
下午会议结束后,大家在会议室附近吃茶点时,艾森豪威尔与朱可夫再次会见。
苏联新闻发言人Ⅱ·Q·伊利切夫说这次会见是“非常热烈的”。布尔加宁和赫鲁晓
夫也参加了谈话。据伊利切夫说,谈话是在友好气氛和“谅解的精神。中进行的。
当晚艾森豪威尔为苏联代表团举行了一次小型宴会。他写道:
晚上八点整,苏联人一起到达,他们是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奠洛托夫、朱可
夫、葛罗米柯以及他们的翻泽特罗扬诺夫斯基。把这些人分分类,倒是一件比较容
易的有趣的事,可以丝毫不动声色。布尔加宁是一种和蔼的、善于社交的类型,带
一点儿轻松愉快的样子:共产党首脑赫鲁晓夫,就参加国际会议来说还是新手,身
体滚圆、态度和蔼可亲,但却显露出几乎不加掩饰的钢铁意志;朱可夫是作为一种
友好的媒介出席的,但却显出惊慌的样子;莫洛托夫则认真地保持着他那“铁锤”
的名声;葛罗米柯神情严峻,一副很难接近和不高兴的样子,对于整个活动不感兴
趣。
……他们的第一招就是让未可夫出头。他们到达以后不久,我发现自己是同朱
可夫单独谈话,其余的人都退到一边去了。我儿子约翰也参加了谈话。我们回顾了
在德国的那些日子,回顾了我们十年前对莫斯科的访问。然后朱可夫说:“在俄国,
有些事情并不象表面看起来那样。”他没有解释这句令人奇怪的话的含义,接着就
谈起他自己的家事。他说,他女儿前一天在俄国结婚了。他未能参加婚礼。我说他
不该作出这种牺牲,他回答说他宁愿同我——他的老朋友和战友在一起。我觉得这
番话有点儿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我有点儿不大相信。知道他家里办了这桩大事以
后,我派人去取来一对钢笔和一架手提式收音机送给他,要他带回去赠给他的女儿。
这个表示似乎真的使他感动了。 '注' 在宴会上,艾森豪威尔设法鼓励他的客人们坦率地交谈。他指出,现代化武器
能够轻而易举地毁灭整个北半球,接着便说:“打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拯救世界
的唯一办法是通过外交。”他回忆说,当时大家都点头表示完全赞同,但却没有人
讲出什么有份量的话。
7月20日,艾森豪威尔设午宴招待朱可夫。在场的其他人只有美国驻俄国大使博
伦和苏方译员特罗扬诺夫斯基。艾森豪威尔解释了他希望通过这次会晤了解哪些情
况。对此,他后来回忆说,他是“希望朱可夫元帅能够对苏联的态度和公开言论经
常前后不一致给我作一些解释。”
艾森豪威尔说这次会晤的前半部分是“有趣的、有丰富内容的。”他们回顾了
战争年代和战后不久发生的一些事件。但艾森豪威尔回忆说:
可是,当我们开始谈到引起这次会议关注的严肃的题目时,可以明显看出,同
1945年相比,朱可夫已经判若两人了……,十年后在日内瓦,他成了一个压抑的、
忧虑的人,他用低沉而单调的声音向我重复了苏联代表团团长在会议上提出过的同
样的论点……我的老朋友是在执行他的上司的命令。
7月23日,四大国宣布首脑会议开得很成功,并指示它们的外长今后再次到日内
瓦去会晤,以便就德国的前途和欧洲安全问题进行详细的谈判。可是这次首脑会议
本身既不能算是一次成功,也不能算是一次失败。苏联人表现出急于讨论有关欧洲
的一些问题,但所提的各种方案太一般化和含糊其词。
然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毕竟正在取得一些进展。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家
条约在维也纳签字。盟国和苏联同意从保证保持中立的奥地利撤军。7月31日,苏联
命令它的四万四千名占领军在10月1日以前从奥地利撤走,并宣布它的武装部队将裁
减同样数目。据俄国人的说法,国防部长朱可夫发布了命令,实施了苏联在日内瓦
会议上提出的下述建议:四个占领国的部队在从奥地利撤出之后,将全部复员。朱
可夫的命令是在恢复奥地利独立的条约生效刚刚四天后下达的。
1955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宜布将于1956年2月14日召开第二十次
党代表大会。鉴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个政权决定改选中央委员会。
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以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而闻名于世。赫鲁晓夫
不仅攻击斯大林的军事天才是虚构,而且对军队司令员们大加赞扬。赫鲁晓夫特别
把自已打扮成是朱可夫的忠实朋友,并说自己曾经谷朱可夫辩护过。赫鲁晓夫还谴
责斯大林搞“个人崇拜”和a缺乏个人的谦虚”,表现在“他不仅不去杜绝对他的颂
扬,甚至还用种种办法支持和鼓励这样做”。
朱可夫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没有赞扬赫鲁晓夫和他的报告的为数不多的发言者
之一。
朱可夫的发言,首先报告了裁军情况。他说,自1955年8月以来,苏联武装部队
已经裁减了六十四万人。他保证说,1956年政府将把军费削减一百亿卢比,苏军将
撤出旅顺港和波卡拉半岛的军事基地,这些基地将予以拆除。此外,东欧各国打算
将其部队裁减十八万人。
朱可夫攻击美国在外国领土上设置军事基地。他说任何一个通晓军事的人都一
定明白,在离本国这么远的地方建立军事基地不可能用作防御目的。允许美国在其
领土上建立基地的那些国家正在玩火,不管这些基地在什么地方,都有可能受到报
复性打击。他在报告中说,美国正在建立强大的战略空军力量和建造载有原于武器
的航空母舰,同时让它的北大西洋公约的伙伴们担负提供地面部队的任务。美国军
政要人关心的是首先在欧洲地区使用原子武器,使之尽可能远离美国的工业中心。
朱可夫对于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之间的辩论仍然记忆犹新,所以他表示主张发
展重工业。他说,正是由于苏联经济力量的增强和重工业的成就,才使得有可能用
第一流的军事装备重新武装陆海空三军。
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以后,军队继续致力于改写军事史,同时消除关于斯大林
的天才的神话。会议过后不到两个月,有人把1941年苏联军队准备不足一事归咎于
斯大林。
与此同时,东欧发生了一些事件,很快就把朱可夫和国防部卷进去了。在波兰
爆发了波兹南事件。波兰政府立即派出以总理约瑟夫·西伦凯维兹为首的代表团前
往波兹南,并且指出这次事件是“帝国主义代理人和反动的地下组织”的一次有准
备的挑衅的结果。苏联也作出了同样的反应,把这次动乱归因于“敌方的奸细”。
不久,波兰政权承认它犯了错误,并于7月巴日解除了重工业部部长托卡尔斯基
的职务,稍后又解除了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主席欧根纽什·希尔的职务。苏联和东
欧国家的报纸继续指责“外国雇佣的挑拨分子和异端分子”。东德报纸甚至宜布肇
事的“帝国主义间谍分子”已经落网。
波兰共产党认为,波兹南的动乱,是要由波兰人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苏联的于
涉只会加剧一些波兰共产党人的敌对情绪,因为这些人觉得“波兹南的灾祸,追根
溯源,可以追溯到过去来自莫斯科的专横的命令”。这时已经变得明显的是,克里
姆林宫的观点在预定从7月18日到28日在华沙举行的波兰党中央委员会第七届全会上,
无法轻易占上风。于是布尔加宁主席和朱可夫元帅被派去参加这次会议。正如弗洛
拉·刘易斯说的,去“收拾局面”。然而波兰党的政治局坚决拒绝让布尔加宁参加
这次全会。会议开了十天,这是波兰党开得最长的一次会议。会议期间。布尔加宁
被带往波兰各地参观。
波兰党七中全会的决议不顾布尔加宁的警告,制订了继续实行自由化的方针,
虽然此后几个月在这方面没有取得实际进展。
1956年10月19日,怒气冲冲的赫鲁晓夫前往华沙,以便尽一切努力来影响波兰
党的八中全会。他带去了“一批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朱可夫的缺席引人注目。
虽然大多数记者报道说,他也到了华沙,但实际上他已飞到苏军北方集群司令部所
在地莱格尼查,策划红军部队可能对华沙采取的行动。同时,苏联人派遣了一个海
军中队驶过格但斯克湾开往格但斯克。
俄国人一到华沙机场,就同波兰党的领导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和对抗。与此同
时,在波兰的苏军可能是在10月丑阳,即在赫鲁晓夫抵达波兰首都的前两天,已开
始向华沙进发。驻东德和俄国西部的苏军也赶往波兰边界。朱可夫作为国防部长亲
自指挥了这些调动。对赫鲁晓夫及其同僚来说,把苏联的意志强加给波兰人的唯一
办法就是用苏联军队来对付他们,但苏联领导人并不真正准备这样做。他们决定暂
时让步,采取别的策略。据加特霍夫记载,苏军曾进抵谢德尔采,在赫鲁晓夫抵达
的第二天就撤退了。
也是在第二天,在波兰人同意“在最近的将来”派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讨论“进
一步加强两国间政治和经济合作”的问题之后,从俄国来的这些不速之客便离开华
沙回莫斯科去了。稍后,哥穆尔卡飞往莫斯科举行会谈。据报道,朱可夫在莫斯科
警告他说:“我仍然弄不明白你要在波兰干什么。我要告诉你有一件事你不要干,
甚至连提都不要提,那就是波兰退出华沙条约。”
可是,波兰人毕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1956年11月13日,马里安·斯佩哈尔斯
基将军取代索科洛夫斯基担任波兰国防部长兼波兰军队总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回到
苏联,在朱可夫手下担任国防部副部长。
11月18日,苏波两国签订了关于《苏军暂时留驻波兰》的条约,其中规定,苏
联驻波兰的军队人数及其驻扎地点,将由两国间的特别协议来确定。此外,苏军向
波兰基地以外的地方调动,“或者根据同波兰当局商定的计划,或者在征得(波兰)
政府的同意的基础上实施。
在这段期间,朱可夫曾赶回莫斯科应付新的危机。波兰事件在匈牙利产生了显
著影响。布达佩斯的学生起草了一项十六点决议,其中要求苏军立即撤走并建立以
纳吉为总理的新政府……一
匈牙利内政部长先是禁止,后来又准许学生示威。很快在国会广场聚集了二十
多万人。终于发生了流血冲突。工人区的一些人夺取武器,开始了游击战。
几乎可以肯定,正是朱可夫发布了命令,命令苏军坦克于10月24日凌晨开到布
达佩斯的各条大街。在华沙有过一次痛苦的经历以后,俄国人现在迅速而猛烈地采
取了行动。
10月25日,苏联坦克护送米高扬和苏斯洛夫来到匈牙利共产党总部。在头一天
傍晚,纳吉在一次争论激烈的会议上,已被中央委员会任命为总理。米高扬和苏斯
洛夫对解除被人憎恨的格罗·埃话的职务起了重要作用。卡达尔·亚诺什接替他担
任党的书记职务。
斯大林主义多数派仍在政府中占有一些重要职务,10月27日,纳吉采取行动削
弱他们的权力,成立了一个包括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的新政府。匈牙利党中央委
员会宣布这个政权将开始就苏军立即撤出问题进行谈判,于是战斗逐渐停止下来。
10月30日,苏联政府宣布,由于苏军继续驻在匈牙利只会使局势加剧,驻军司令部
已奉命从匈牙利撤出部队。同时,苏联人说,他们准备就红军部队留驻匈牙利问题
举行谈判。
头一天,即在10月29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打电报给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博伦,
指示他向赫鲁晓夫及其包括米可夫在内的同僚们转达下述保证:
美国希望卫星国独立并不包含不可告人的意图。我们并不把这些国家视为潜在
的军事盟国。我们把它们看作是朋友和新的、友好的、不再分裂的欧洲的一部分。
我们相信,它们独立——如果很快给予它们独立的话,将对稳固整个欧洲——西欧
和东欧的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注' 当天晚上,朱可夫在土耳其驻莫斯科大使馆的招待会上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
“在匈牙利,局势已经好转。已经成立了一个我们能够信任的新政府。”可是他对
局势的发展并不感到高兴。
苏联军队这时几乎完全撤出了布达佩斯,而纳吉开始重新组织政府,组成了以
1945年曾经存在的各政党为基础的广泛的联合政府。但纳吉未能象米高扬期望于他
的那样去做。他采取的行动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因为他不仅要求苏军全部撤出匈牙
利,而且宜告匈牙利中立,并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正如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和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的。
在习惯于“不是黑就是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念的苏联领导人看来,纳吉的
行动乃是背叛行动……
第二个对纳吉政府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就是在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
士运河收归国有之后法英在苏伊士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美国和苏联一起对法英进
行了抨击。西方在这关键时刻发生分裂,无疑鼓励了苏联采取行动。
赫鲁晓夫利用西方争吵之机,命令苏军坦克重返匈牙利。11月1日和2日,纳吉
就苏联新的装甲师开进匈牙利领土一事向苏联大使提出强烈抗议。当苏联大使故作
不知道军队调动一事时,纳吉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宣布经部长会议一致赞同
宣告匈牙利中立,并且要求联合国讨论匈牙利的困难处境。
11月2日,苏联坦克取道罗马尼亚到达匈牙利,包围了匈牙利东部的一些机场、
铁路车站和其他战略要地。苏联坦克师开始包围布达佩斯,并于星期日,即11月4日
凌晨,攻入匈牙利首都。纳吉逃进南斯拉夫使馆避难(后来被处决),而前往苏联
寻求帮助的党的总书记卡达尔,随同苏军坦克部队回到了匈牙利。
由于朱可夫立下了功劳,在他六十岁生日那天,苏联所有大报都在头版刊登了
这位元帅的大幅照片和党中央委员会对他的赞扬:
共产党和苏联人民高度评价你在建设武装部队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方面的贡献。
在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岁月里,你卓越地、英勇地领导苏军为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
和独立进行了一些决定性战役。在和平建设年代,你不懈地为进一步建设苏维埃国
家,为加强我国的防御能力贡献出你的全部精力和智慧。
紧接着在寿辰贺词下面,便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市的公告,宣布授予朱
可夫列宁勋章和第四枚金星奖章。朱可夫是在苏联历史上获得勋章奖章最多的人,
他成为获得四枚金星奖章的唯一的人。
1957年1月,朱可夫应印度政府的邀请访问了印度。
仔细研究米可夫在印度的日程和讲话,就可以看出,这次访问的意义比西方观
察家们当时所认识的更重大。1955年夏,尼赫鲁率一个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进行正式
“友好访问”。稍后,苏联政府表示愿以优厚条件向他提供武器,其中包括低价供
应大十架到一百架喷气式战斗机。这是一个摆脱对英国军火工业的依赖——而且能
节省开支的机会,无疑对许多印度军人具有吸引力,但尼赫鲁当时拒绝了这个建议。 '注' 朱可夫在印度期间,很可能重申了这个建议,因为不久之后印度便转向苏联购
买武器了。
朱可夫的访问还有别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用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