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曰牝疟。用柴胡桂枝以解表凡此皆治实之道也若病久而标少元气虚者。或间日一发则用补
中汤气血俱虚三四日一发者此人里之深也用十全大补汤或因饮食所伤。则以六君为主。或劳
伤中气。亦以补中为主。至其日久不愈。只用人参一二两。生姜减半。煎浓汤于将发之先一
二时。不数剂顿止。亦有病久而标尚在。元气未虚者。又须攻补兼施又有新病暴虚。急宜救
本。不得以病邪正炽。难用峻补而论也。大意有汗要无汗。以扶正为主腠理开泄阳不能固必
补敛之无汗要有汗以散邪为主腠理密致邪不能解必发散之虽曰有汗宜补。亦当兼散。无汗宜
散
。亦当兼补。盖邪气盛则实不可不攻精气夺则虚不可不补也故在阳分者浅而易治在阴分者深
则难治在春夏易在秋冬难在上体易在下体难在少壮易在衰老难至妇人在胎前产后尤难其治也
务必由阴而阳由晏及早。由下及上。或寒多热少。或隔日转成一日一发此由脏及腑也汗必由
顶至足为易愈。立斋云凡病大热燥渴以姜汤乘热饮之。此亦截疟之良法也。每见发时饮啖生
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虚胃损。往往不治。又云余常以参术各一两。生姜四两。煨熟煎
服即止。或以大剂补中益气汤加煨姜尤效。生姜一味亦效。吁此法极妥何必别寻妄剂至清脾
截疟二饮断不宜轻服盖养正则邪自除。可侥速效而丧生乎。又有如疟之症夫真疟病在风寒暑
湿之感而如疟则为脏腑气血之衰一由营卫之出入以为止作一由水火之争胜以为盛衰一责在表
一责在里一攻在邪一扶在正有阳虚而寒热如疟有阴虚而寒热如疟盖如疟而非真疟也是非之间
便有邪正虚实之分治一少差生死反掌学人尤不可不知。
卷之三药性微蕴
杏仁桑白皮款冬花马兜铃金沸草紫菀苏子射干百合桔梗
属性:此数药者。与寒滑之天麦二冬栝蒌仁天花粉知母诸品。时师皆执为治嗽通用之剂。竟不
分表
里虚实之殊。往往误人于死。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则传
以与之。是非独在肺矣。咳即嗽也。然嗽有内外之殊。故自表而入者。六淫邪气。先客于肺
为外感。宜从前药辛温以散之所谓从表而入者必令从表而出最忌苦寒敛涩之剂。致邪气留连
不去。久必变生他症是犹闭户驱盗也至自里而见者。七情劳欲。脏腑虚损。为内伤。有因嗽
而成痨者。有因痨而致嗽者。其原有四一左肾精伤水亏致火铄金而嗽者则宜甘平静剂以润之
一已土中虚不能生金夹痰而嗽者则宜辛甘温剂以养之一心肺胃三经火郁而嗽者则宜苦甘凉剂
以清之一命门火衰元气素虚肺金寡卫而得者则宜甘热温剂以补之所谓从内而得者虽必传于外
而非可以外治也最忌前药辛散苦寒之品。泄阳降阴。招致外邪是犹启户揖盗也又有初属外感
。
因错治而内外俱伤者。则当补散兼行。以扶中为主。若专于驱散。腠理开泄。转成汗脱。益
觉增剧耳。又有老人痰嗽元气既虚。法难消伐。亦必温养为主。或兼治标。势难全愈。但无
至困殆则得耳。大抵六脉浮缓或兼洪滑。形色如常。饮食不减者可治。若脉弦数细疾。肌肉
渐削。便泄食少。卧难着枕。喘息日增者。计期必死治病本难而治嗽尤难得其窜者十可愈半
。百合乃平润之品。亦无甚功。特伴食中书耳。桔梗性平质轻。载药上升。乃舟楫之用也。
卷之三药性微蕴
桃仁红花泽兰赤芍茜草五灵脂蒲黄苎麻根红曲苏木益母草续断紫参牡丹皮川木槿紫荆
属性:桃仁苏木诸药。乃破瘀行血之峻剂也。但妇人经水不通有二。一由风寒冷湿。客抟冲任
。致
血气凝滞不通者。则宜用前药宣利之。若血海干枯。无经可行者则当纯补脾肝肾三经以滋生
化之源此治虚之道也若益母续断丹皮等药性主生新消瘀。犹属补泻兼行盖丹皮白色者可凉血
。同熟地当归参术尚能生血。其赤色者仅只清瘀而已无瘀则耗好血不可不知木槿紫荆兼解烦
热疮癣有验。
卷之三药性微蕴
酸枣仁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蕤仁决明葵子
属性:以上皆滑利之品。凡命门火衰滑泄。及素患梦遗者忌用之。枣仁治少阳胆热不眠。若风
秘及
热客大肠闭结者。则宜火麻郁李桃仁之属。若血涸津枯。致大便干涩者。则宜滋阴之味。但
火麻性最峻利。须酌之。蕤仁决明佐治肝虚风热目赤。亦有效。郁仁兼疗眼痛及水肿病。葵
子利二便。皆治实之物也。
卷之三药性微蕴
生姜煨姜炮姜姜皮
属性:姜生者同葱白主疗外感。初症发汗通经。所必用也。煨者主温暖脾胃性主守。炮者性却
平。
止呕吐。燥太阴之寒湿。及治产后发热有功。但患阴虚咳嗽。及病久阳虚者禁之。误用必致
脱汗。姜皮性平。能引药达表。
卷之三药性微蕴
生栀子炒栀子炮栀子
属性:生栀性太寒。古方用为吐药。疗上膈之实热。经炒者性凉祛热解烦。保肺抑心。其炮黑
者
性平。除郁滞。理肝气。济生逍遥散加之亦止血窍此一物而有三用也性寒凉平随火变化耳。
卷之三药性微蕴
僵蚕全蝎诸蛇钓藤天竺黄铃羊角蜈蚣
属性:此药方书谓疗中风惊风诸风。口眼 邪切牙闭齿四肢抽搐诸病为有功。但中风主脏病多
不治
。又有似中风而非真中风。若河涧主于热。丹溪主于湿。东垣主于气者是也。大都真中风实
由元气素虚故得乘虚召感所谓肝虚风自生者是也此须急投温剂。峻补真元。庶可望苏。若误
用前药辛窜耗散之物。只速其死耳。里人姜郢雪年六十余。素不谨酒色。一日因积劳远归。
醉鼾当风。遽病亡阳。面色如妆。闭目摇头。时醒时昏。遗尿足冷。绝无痰涎。此真气暴脱
。十有九死危症也。余令亟投大剂参附等药。谓或救万一。迟则不治矣。渠次郎即往市参。
许久未回。余与王遂生辞归。未几有一老医至。诊之曰。此病风痰何妨。予治之多矣。奈何
妄议参附燥毒助气之剂。少俟明日病愈。用参调理未晚。遂投驱风攻痰之药。至晚即殁。其
明验也。
卷之三药性微蕴
麋茸阿胶石枣麋胶龟胶枸杞肉苁蓉巴戟天松子仁怀山药杜仲覆盆龙眼萝子酥酪金樱子
属性:鹿茸鹿胶腽肭脐海马韭子川仙茅黄狗茎川椒雀卵鸡肾鹿茎远志五味子菟丝子沙苑蒺藜锁阳鹿跑草淫羊藿秋石黄精
命门司水火。两肾绾精神乃生身之根蒂阴阳之橐 也寒热偏胜。病斯睹矣。故麋茸石枣
苁蓉诸品。虽能填补真阴。尚须君以熟地。又鹿茸肭脐韭子诸品。亦善益助元阳必惟佐以桂附。
若五味菟丝蒺藜诸品。则通益两肾之要药也但纯阴无以生长宜兼参 归术以阳为用孤阳又妨
独炽必主熟地石枣以阴为体盖肾虚则诸脏俱虚故补肾勿靳补脾。脾旺而诸脏俱旺。乃补脾政
以补肾。法不能舍参苓归术而独疗阳光之左水又不能舍熟地石枣而专温阴翳之右火也然以上众
味。皆列上品。纯补无泻。可任久饵。而肾主闭藏者宜之。再推其本。百病皆生于寒热。寒
热总由于水火。水火统归于元气舍此不究。何处觅宗问谁明气化之义。识草木之蕴。洋洋大
海。落落晨星。前有隐凡庄子。后有湛一唐君。学通古今。识迈常流。余幸得此。差可与商
耳。每见时师大率徇标。且昧药性。治男二陈疗女四物。补水仅投芡实石斛。至熟地石枣。
视为泥膈敛邪。益土则用扁豆薏苡。将参 归术。目为增饱结气。甚至青皮槟朴。忍耗天真
。甘遂大黄。任臆攻伐。虚阳上越。认作实火。真气下脱。误为宿积。频将存亡呼吸之重恙
。缓施隔靴搔痒之轻剂。坐失机权。因循陷命。如此庸盲。发难缕指。反不知愧。妄诋名手
。曾闻庄唐二子。不免嚣声暗吠。是亦调高寡和。行高谤多者也。故先哲有云本草者固医
家之 锄弓矢也。洪纤动植。最为烦杂散于山泽而根于脏腑名不核则误取性不明则误施经不
辨则误入误者在几微之间而人之生死寿夭系焉故得其精者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济世可以穷
万物之颐可以识造化之妙而见天地之心而余是集也第就其常用者。或专见。或合见。发明病
机治法宜忌之要。使观者神而明之。触类而通之。其他则濒湖之纲目已悉。故不赘。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伤寒门
属性:伤寒乃感冒之重。感冒乃伤寒之轻者。在西北则多伤寒。在东南则多感冒。在冬三月为
正伤
寒。在春夏秋为时行伤寒。感于外为阳症传经伤寒。伤于里为阴症不传经伤寒。元气素虚为
挟虚伤寒。烦劳役作为劳力伤寒。无表热有里寒为直中伤寒。外作热内受寒为夹阴伤寒。犯
色因而冲寒冒风啖冷。为房劳伤寒。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方法繁复。不可胜纪
。又有虚烦食积。痰饮香港脚。及温暑湿 与内伤杂症。为类伤寒则伤寒乃抱括四方四时阴阳
表里而统言之者也若夫分门别类。微词奥义。则有张仲景经论为群方之祖。及后王叔和成无
己庞安尝徐止善吴绶钱乙朱HT 刘元素李东垣王安道诸贤之编释辨惑。虽历数十万言。笔舌
犹
难尽HT 。唯有神悟而心解之而已然操其要者莫外详究乎脉症而确辨其属外感属内伤虚实寒热
真假疑似之间投药一瘥。生死反掌。至马宗素之钤法。谬妄难从。陶节庵之六书肤浅易习。
此特益于初学。而通权达变欲跻上乘。则独有仲景可宗。而附之以诸贤而为旁印之助可也。
予亲是编二十余载。每遇此病。根据法救治。多获痊可。即预断死生。亦卒如言。求其为三冬
正伤寒。而卒无二三见岂病不我值。抑闽海炎方。果非西北之比乎。大都仲景所言谓行道辛
苦之人。多有是病。而富贵与静逸之夫。深藏固密。不能冒触。信或然也。即其不免。只挟
虚伤寒耳。而挟虚之症。十见八九顾安能以麻黄桂枝青龙承气执方而混治之乎伤寒本难治而
挟虚之治尤难之难倘脉症未明真假莫辨未有不覆人于呼吸之间者其值严冬得正伤寒者。余二
十年来于千人中。仅见两人。后所载益郡门役姜友仆男均为力役贱辈。治以本症之药。即愈
。可无疑义矣。兹列已验医案于后。乃统括伤寒而立条也。若治杂病亦已另列名目。敬以奉
教于高明焉。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太阳本经伤寒
属性:崇祯癸未仲夏会叔陈肩吾季子首夜因房劳失精。次日冒感风寒。头痛发热。口干恶寒。
心腹
不疼。二便如常。脉浮数有力。余以姜活汤与服。彼疑为有房事。余曰英年气血俱实。肾脏
完固。虽暂泄精。不能为害。前症乃纯表邪。无兼里寒。治以辛凉。脉症相符。何虑焉。
彼
始信服两剂顿愈。嗣因清晨登厕。冒风重感。仍投前药。越数日战汗而解。设使碍于房事。
脉症未明。妄投温剂。必致斑黄狂谵。而成夭札之患。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太阳正伤寒
属性:癸未仲冬儒者姜子社仆男往乡冒寒。头痛发热。项背腰膝。亦皆疼痛。兼口干气喘。脉
浮紧
有力。余以小剂麻黄汤一服。不汗而瘥。嗣因伤食。前症复作。用二陈加曲 紫苏两剂方愈
。因忆崇祯己巳季冬家大人署益郡时。值夜二更。我闻喊声彻。署察之乃一守役。苦头痛不
堪
。余时业已熟濒湖脉旨。但未试耳。出视脉左部皆浮紧有力。一切外症俱与经论吻合。即以
前汤与服。黎明大汗而解。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太阳阳明合病
属性:甲申中秋建昌胡三府讳缜患前症。头目疼痛。发热如焚。喘渴呕吐。泄利赤黄。脉洪数
有力
。余投以羌活葛根黄芩半夏甘草柴芍诸药。一剂即愈。设使碍于呕利。误投温剂。必致淹延
生变。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阳明少阳三经合病
属性:甲申夏西关外一吴姓妇人病头目疼痛。寒热往来。干呕拒食。脉浮弦不鼓。余曰前症乃
肝木
制土本称难治今脉虚欠胃气殊为可忧余以建中小柴二汤加术与服。渴止纳食。热亦半减。彼
贫难市参。不复再药越两旬大衄而殁。嗟乎贫苦力役之夫。终岁勤动。一罹病网。饥寒随之
。药饵何辨。不免轻变重。重变死耳。彼富贵骄纵之徒温饱淫佚或沉湎糟丘。或钟情枕席。
毒渍肠胃。精枯骨髓。二竖少侵。真元便脱即缓扁难施膏肓之治岂区区参 草根所能补漏万
一哉余尝拈数语以慨世曰。独恨参难疗贫。贫病日增。可叹富易购参。参功不显云。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太阳阳明并病
属性:甲申孟夏闽庠古友讳兆甲者患前症发热咽干。昏眩不寐。二便如常。杂治数剂不瘥。及
察方
药。乃解表而兼利水泽泻赤苓之属余曰解表须用辛散上行之味若利水是引邪下行故外热不得
发越因而遗留不愈耳投以羌活葛根汤加减两服而愈。夫如此病症治何难事而乃以五苓散治太
阳传本热结膀胱之药而治太阳阳明未退之热实相反矣。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阳明伤寒
属性:癸未秋上街林华远患前症。脉洪数。余投以辛凉之剂。一服即愈。未几食后劳复。皆如
法治之。随痊。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正阳明胃府伤寒
属性:甲申夏对邻唐英患前症。发热自汗。呕逆胀闷。夜则狂谵。便秘溺涩。六脉洪数有力。
余以
大剂三黄汤加知母淡竹木通大黄石膏与服。仍令昼夜饮水。投数剂。热退汗敛。二便清顺。
断以七日当战汗而解至期果然。夫如此脉症相符。实邪之病。本非难治若不投以苦寒之剂未
免遗热脏腑淹困生变往往医于此际。亦有灼知属热但妨碍于呕逆喘胀。不敢峻攻。未免胆小
误事耳。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太阴伤寒
属性:癸未夏西关外阮姓一男子患前症。外症已罢咽干腹痛。后泄赤黄。脉微浮。余投以桂枝
大黄汤加减与服。一剂即愈。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少阴伤寒
属性:甲申腊闽清庠友罗君宠患前症。烦渴腹胀后便滑泄。手足温。脉沉细有力。复兼往来寒
热。余以黄芩白芍知母浓朴柴胡大黄诸辛寒之剂。投两服而愈。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厥阴伤寒
属性:癸未季秋泾县明经吴胤虞。入闽患前症。越六日身无大热。咽微干。虽昏倦少神。脉却
平匀
和缓余告以次日当战汗而解不须药。至期果愈。甲申秋西河一魏姓男子。患前症。舌卷四逆
。呕吐昏倦。六脉沉散。及察前方乃过服承气所误遂致胃败莫疗。少顷而殁。切三承气乃辛
寒峻厉之剂。非其人素禀壮健。脉症俱实。岂容轻投。枉毙人命。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三阴合病伤寒
属性:近邻一菜佣林姓崇祯癸未春首患伤寒六日困殆。始延医。医以贫故无心详诊。每每辞不
治而
去。余适外出闻其母悲泣。因入视之。病者目瞑耳聋。舌有黄苔。燥渴索水。绝食两日。少
动则呼。胸腹胁肋皆痛。大便下赤水。小便亦赤涩。幸囊未缩。脉沉缓。余济以大柴胡汤灌
下。少顷下燥粪目开耳能闻。再与小柴汤三帖而全愈。可见生死自有定数。不然几误于诸医
之说矣。此三阴症具谁谓三阴无合病乎方书谓三阴无合病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矣。
卷之四治验医案上
两感伤寒
属性:两感与夹阴异。两感为表里俱受寒邪。夹阴为外感寒邪内伤寒冷。故两感多用辛凉。夹阴必用
温热。至两感用辛凉不瘳。夹阴投温热无效。均入死法也。
甲申仲冬西水关一王姓男子。年二十余。患前症。头目疼痛。发热如焚。口渴燥闷。胸
腹满
胀。脉浮紧沉。按亦实。历只两日。延余延医。时有一老医误以为白虎症。余曰白虎症当无
大热。只口燥渴。或自汗心烦。背微恶寒。始为白虎。即拟为太阳阳明合病。则当于表里症
中。添一协热下利症。方是合病。此明明是大青龙症故首日头痛发热。而只口干胸满今日便
增鼻干不眠。烦渴腹胀非一日太阳太阴俱病二日阳明少阴俱病乎公奈何伤寒论不读也。但喜
患者英年气实。症未至引衣蜷卧尚为可救。余以大青龙汤加柴芍陈皮半夏一剂与服。应手而
愈。是冬腊十七日。复有一舆夫亦患前症。初治皆发表平缓之剂。历四日。余适他出。因入
视之。备询前症。及阅前方。皆邈不与病相符。六脉滑大无力。呕渴囊缩。昏不知人余断以
六日当死。彼仍延他医。以为风痰用吐法。至次日即殁。前病最属危恶。古今诸贤。咸称不
治。余以为禀赋尚健。冒触方新。未经妄药。胃气犹存尚犹可治则水关之男子是也若年力渐
衰。邪气入深。误服舛剂。真气消亡此舆夫所以殒命于刀圭也。夫大青龙汤虽曰峻厉。第有是病
而用是药。奈何易老仅以羌活冲和汤代之。是亦胆小之过。而未详长沙制方之微义矣。
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