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曰病。又曰∶脾胃为气血之本。东垣云∶胃中元气胜。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
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
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
食亦饥者虚。立斋先生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胃。阴阳
得此。谓之 。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
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又云∶愚按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
中
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傍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
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愚窃以为胃气者元气之用也。元气者胃气之主也。然必藉谷气以
资养元气。元气既盛。胃气自充。故气义有二。曰先天气。曰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
化
于虚。因虚化形此气从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然
而运化调摄政所以葆全其虚无之本。胃气其可不重乎。
卷之一医论
辨利痢脉病之殊
属性:愚按仲景伤寒论∶有三阴自利证。有协热下利症。自利为阴寒宜温以辛热下利为传经。
三阴
热糜之。证宜从清解。自利脉微小缓弱。相合之脉也。下利则脉沉而有力或洪实和缓。乃邪
热
入里之症也。至所谓痢者。内经谓之肠 。金匮谓之滞下迥与伤寒病机不同也。此从湿热所
致。为肠胃实积之病。多见于溽暑熏蒸之候。故治法从苦寒涤荡。攻积破瘀。既属阳病。
则
脉宜从阳诊。余每疗此病。多有洪大滑数。或沉实者。治却易愈。而脉见沉小迟
弱。及浮大无力者。殊为乖候。大费心力。极意温补。始得渐瘥。奈何高阳生之脉诀。乃谓
下痢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此非积热实病乎。既为积热实病。乃阳病也。阳病而得
微小阴脉而投以苦寒果。可得全生乎。不通害理。莫此为甚。虽然痢固为积热实病矣。而
胃
气未伤。六脉有神。饮食如常。无别蒹证。七日经尽。厥疾自瘳。设若元气胃气两虚病气独
炽。尤须察气施治。必先扶元为主。或少佐以清热之品。可期后效。甚有虚痢而脉病俱亏。
此经所谓五虚者。是势属危困。令人束手敢。曰积热。为患尚须清涤乎。故立斋有云∶夫
人以胃气为主。未有脾胃实而能患疟痢者。若专主发表攻里。降火导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
也。以上盖救正高阳生解脉之。误也。大都伤寒杂病。须觇元气虚实。至若错认病机。愈支
离枉谬耳。
卷之一医论
治病求本
属性:愚按玉机微义曰∶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张先生云∶五脏
子母
鬼邪微正。若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
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
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有退肾邪。益肝气两
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张景岳先生曰。本者
原也。始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
道。今姑举其略曰。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勿伤其生。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顾其正
。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为本。气
来
则行。气去则凝。证以脉为本。脉吉则吉。脉凶则凶。先者后之本。从此来者须从此去。急
者缓之本。孰急可忧。孰缓无虑。内者外之本。内实者何伤。中败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
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虚者实之本。有余者拔之何难。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
之本。浅陋者只循像迹。精妙者洞别玄微。至若医家之本在学力。学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
。而
尤忌者不畏难而自足。病家之本在知医。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而尤忌者好杂用而自专。
凡此者虽未足以尽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从可类推。总之求本之。道无他也。求勿伤其生而
已
矣。苏子瞻曰∶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世有 羸而
寿考。亦有壮盛而暴亡。若元气犹存。则 羸而无害。及其已耗。则壮盛而愈危。是以善养
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
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
品。伐真气而用强阳。根本已危。僵仆无日天下之势。与此无异。此坡公借医喻国其理一也
。吁万事有本。何独治病。求本有道。何专药石。故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则又曰∶治病必求其本。愚以为元气者生身之本也
。病气者元气之贼也。治法者御贼之兵也。药之良毒者攻守之资也。医之贤庸者智愚之将也
。攻必元气病气两实。始可用毒剂。守则为元气既虚。病气独实。虽有可攻之势。必先主守
之方。以待敌忾之衰。益壮我垒之。坚而药之。良者所不敢后即攻亦无多费力也。若其元
气潜
消。根本已摇。攻无可攻。守莫能守。薄节养为迂缓。藐导引非善基。反事搏鸷之雄。妄异
旦夕之效。即纵形盛。何识中亏。其不致偾辙者少矣。再考启玄子释注求属之论有云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
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
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此王氏之心得也。然。求其所谓益与壮者。即温养阳气填补真阴
也。求其所谓源与主者。即所谓求其属也属即本也。根本之谓水火之本。则皆在命门之中耳
。舍命门何处觅寻夫曰本。曰求本。曰必求。又不曰治本。而先曰求本。盖惟求始可得本得
本始可论治吾愿世之学医者。一深长思也。
卷之一医论
驳诸家痨瘵治法之谬
属性:百病惟痨瘵为最重。迩来患者既多。治者愈舛。若朱丹溪以苦寒补阴。戕伐生命。百载
而下
。屡有非之者固无庸喙矣。至乎葛可久之十药神书。王宇泰之证治准绳。无论贤愚皆称为善
。余独以为非也。夫病者既误投剑戟丛中。而医者复操刀挟矢而蹑其后。安望其有复苏之理
乎。盖瘵乃虚怯之。谓亦犹年荒岁歉而又缺坏不完之意也。婴疾到此。黄泉日近。何啻膏肓
之笃。可不凛然寒心哉。夫病有轻重深浅之不同也。始曰弱。继曰虚。曰衰。曰损。曰瘵。
但瘵甚于损。损甚于衰。衰甚于虚。虚甚于弱。初起因循不治而弱必至于虚。虚必至于衰。
衰必至于损。损必至于瘵。至瘵则已入死。法而又不即死者也。然病又有经络脏腑之不同也。
脏深于腑腑深于经。经深于络。其初起也。则必由络入经。由经入腑。由腑入脏。至入脏则
生机已绝。 待尽矣。虽然脏有五而肾为要。肾有两而左为重。盖左肾为元阳之母。为真
阴之主。为天乙之宗。为生化之源。储精握血造命生身此处一伤根本。倾摇矣。而吾又详究
其致病之因。与夫诸家治法之谬也。经云∶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
虚则无气。无气则死。又曰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肾之处
也。故凡男子色欲过度。施泄无禁。而或先天禀薄。胎瘗虚瘦。精血未满。早被斫丧。或
沉湎
醉乡。毒溃骨髓。盖由肾属阴而主水。水即精也。水竭火盛势必然也。火盛烁金。金水不能
相生。虚阳失制。发而为燎原。假热之火。此火为壮火。为邪火。为龙雷之火。为无根之火
。而非君火。凡火可得以苦寒。沉阴黄柏知母之属。而直折之也。其发热也或倏忽往来。时
作
时止。或昼见夜伏。夜见昼止。不时而动。或唾痰咯血。喘嗽不休。或喉痒燥渴。或失汗遗
精。或二便不调。或饮食少进。或肌肉日脱。总缘精枯水涸因致见症。令人疑惑难以名状是
。皆阴不足以制阳病在阴中之水也。王太仆曰∶寒之
不寒。责其无水。又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立斋先生曰∶无水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填补
真阴。张景岳亦用纯甘至静之剂。二贤无失化源之治。灼有千古独识。然真阴损竭。而非熟
地
膏腻。石枣温润。滋补空虚。何以复生精血乎。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抑阴既亏
矣。真阳无附。脾失资生。故用甘平之山药茯苓。扶益胃气。枸杞阿胶巴戟甘草。皆壮水之
品。或可臣佐。但非侑以人参。则无阳而阴无以生也。丹皮固骨蒸所需。泽泻为利水而设。
性主补泻兼行。亦须斟酌采择。水旺则骨蒸自除。何必行血之丹皮。金盛而上源既裕。宁资
通淋之泽泻。又未有阴虚。而脾胃能独实者也。天麦二冬。虽云疗嗽。独其冷滑泻阳。不宜
轻用。玄参地骨。固优退热。亦属甘寒犯胃。是所必忌。桑白乃泻肺火之有余。独不思火既
有余。水便不足而可重泻其表乎。若生地藕汁。童便人乳。此亦寒滑妨脾。在治实火得矣。
独不思龙雷虚焰。遇水愈炽。而可混投乎。薏苡仁乃理香港脚。除风湿消肺痈之药。而此阴虚
咳嗽。金水俱败。可用渗利乎。痰为肾津不能四布。挟虚火以上溢。乃如痰而非真痰也。奈
何妄用泄郁之。贝母乎。甚至橘红款冬。亦敢乱施。枇杷叶轻飘薄质。果能滋肾保金耶。虚
烦莫寐。火烁阴也。而与疗胆热不眠之枣仁何干。再详麦冬固清肺金。虽同五味人参为生脉
之饮。独不思孙真人立此方者。为因暑月火热伤气。而非可借以治土败金亏之嗽也。甚至投
薄荷汁以清热。取杏仁膏而治喘。乃复用此苦辛泄阳香燥伤阴之味。愈支离莫解矣。竹沥清
郁火之痰涎也。与此肾津上溢者何关乎。大黄玄明粉为治伤寒胃府燥满实坚之热症也。桃仁
韭汁乃破瘀行血之峻剂也。而可施于阴虚肝脏已败胁肋俱疼之危候乎。奈何尚不知熟地黄之
为挽阴回生之圣药乎。生地初固甘寒滞胃。而
假以九转功夫。鼎炉变化。精微妙用。大能健土生精。则曰泥膈难化。或因火候未足。制炼
乖方耳。岂识此药面目哉。喘甚者虚里应衣。火不归源也。何又妄投腹皮萝卜苏子葶苈之
属
哉。病一饮寒。热益燎原。忍复益以连翘栀子三黄之类。大泻真阳耶。柴胡乃解少阳表热。
治此则反令汗出。愈伤元气。青蒿味苦主泄。果能令几微胃气。护保无虞乎。穴灸四花。徒
接内火以升焱。药投蕊石。反能停瘀而生灾以上盖葛可久王宇泰诸家治痨之妄法也。切此乃
真藏为患而非经府之病也。根本已亏。而非枝叶之雕也。真阴缺坏不完而非气血虚弱之
媲也。五脏有伤至肾为极,真阴已败元阳亦灭而又有水盛火衰与。夫阴阳两虚之病不可不
察
。如何今昔诸家。昧本徇标。见病治病。非惟搏刮无术。致今速死有期。呜呼种杏乎。种棘
乎。一部治世奇书。几为宜府鬼 矣。王宇泰曰∶丹溪论劳瘵主乎阴虚者。盖自子至巳属阳
。自午至亥属阴。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寤属阳。寐属阴。阴虚则汗泛寐时盗出也。升属阳
。降属阴。阴虚则气不降。气不降则痰涎上逆。而连绵吐出不绝也。脉浮属阳。沉属阴。阴
虚则浮之洪大。沉之空虚也。此皆阴虚之症。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主之。然世医遵用治疾。
乃百无一效者何哉。盖阴既虚矣。心火上炎。而当归川芎。皆味辛气大温。非滋阴降火之药
。
又川芎上窜。尤非虚炎短乏者所宜。地黄泥鬲。非胃弱食少痰多者所宜。黄柏知母。苦辛大
寒。虽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虽曰降火。其实苦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
。
所不待言。用药如此。乌能奏功哉。余每用薏苡仁百合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五
味子酸枣仁之属。佐以生地藕汁乳汁童子小便。如咳嗽则多用桑皮枇杷叶。有痰则增贝母。
有血则多用苡仁百合。增阿胶。热甚则多用地骨皮。食少则用苡仁。至八九钱。而麦门冬常
为之主。以保肺金而滋生化之源。无不应手而效。盖诸药皆禀燥降收之气。气之薄者为阳中
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以施于阴虚火动之症。犹当溽暑伊芳郁之时。而商 飒
然倏动炎。敲如失矣。与治白虎汤同意。然彼是外感而有余。故用寒沉藏之药。而后能辅其
偏
。此是内伤为不足。但用燥降收之药。而已得其平矣。此用药之权衡也。又云∶虚劳之疾。
百脉空虚。非粘腻之物填之。不能实也。精血枯涸。非滋湿之物润之。不能润也。宜用人参
黄地黄天麦门冬枸杞子五味子之属。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白莲藕汁
。人乳汁。薄荷汁。隔汤炼过。酌定多少。并麋角胶。霞天膏。合和成剂。每用数匙汤化服
之。如欲行瘀血。加入醋制大黄末子玄明粉桃仁泥韭汁之属。欲止血。加入金墨之属。欲行
痰。加入竹沥之属。凡虚劳之症。大抵心下引胁俱疼。盖滞血不消。新血无以养之也。尤宜
用膏加韭汁桃仁泥。大略前言苡仁之属治肺虚。后言参 地黄膏子之类治肾虚。盖肝心属阳
。肺肾属阴。阴虚则肺肾虚矣。故补肺肾则是补阴。非四物黄柏知母之类也。又云∶治虚劳
当以脾肾二脏为要。何以言之。肾乃系元气也。脾乃养形体者也。经曰。形不足温之以气者
也。谓真气有少火之温以生育形体。然此火不可使之热。热则壮。壮则反耗真气也。候其火
之壮少皆在两肾间。经又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味入胃。各从所喜之藏而归之。以生津
液输纳于肾者。若五味一有过节。反成其藏有余。胜克之祸起矣。候其五味之寒热。初在脾
胃
。次在其所归之藏。即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谨守精气。调其阴阳。使神内藏。夫如是则
天枢开发。而胃和脉生。故荣卫以周于内外。无不被滋养而病愈矣。 李黄暗斋曰。以上数
条。乃王宇泰先生治虚痨之法。迥异时流。予曾遵服亦有效。故并志之也。窃谓宇泰先生。
文章品望。业已标鹄中原。而留心方技。着集准绳一书。无非惠济群生。其用心亦可谓仁而
勤矣。独是业非专习。至夫虚劳一症。治率从标。且黄暗斋先生又从而附会之。强称为美不
揣政恐天下后世。庸工俗子。念以为此方法。出自名公大人。拘守遵用。遗误非少。至十药
神书。编定甲乙丙丁十号。兼投针灸金石。执方待病。尤属谬戾。及遍阅诸家方书。所称
痨注二十四种。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病机丛繁。皆创言诡幻。巧立名色。欺世惑人。好事
者为之。岂知万病皆生于寒热。寒热总由于水火。水火偏胜原本一亏。便成不可捉摸而为弥
。天亘地之势矣。不全此处根究更从何地着力。故特表而出之。为之驳正。
卷之一医论
医贵广识
属性:语云吴牛喘月。蜀犬吠日。然非亲履其地。罔识其谬也。夔巫阳。巴之东门户也。楚归
州抵
此。程七百里。历三峡瞿塘滟 之险。长江若带。洪涛怒涌。几摇心眼。两岸堵江玄猿夜啸
。千峰插汉皓昼阴霾。朝云莫雨茫茫靡旦。一线隙天微光隐现时逢金秋。爽气平分。木落天
高。烟岚四净。当隆午中宵之候。日月垂辉。掩映树秒。或大如箕。或小如拳。或长如竿。
或短如尺。仰瞩千仞之上。若睹若失。巴人语曰。岁不二三见。见则群犬聚而吠之。及孤影
惊遁。嚣声始息。未几扬帆出峡方快。牖天渐辟。四境达闻。不复有吠日之奇事耳。嗣登渝
州入锦官。称古天府膏原平壤。极目缥缈。风景寥廓。神怡心旷。每揽胜千秋啸卧草堂石枕
支机笔续凌云鸟戏桐花之凤鸦涂涛女之笺进艇锦江远睇青城碧澜翠HT 供我诗肠。不禁飘飘然
。
欲仙矣。回思往事依稀如见。而因叹谚语之失详也。今正其名曰峡犬吠日。夫内经坟典。万
载之宗传也。立斋先生。大成之继圣也。内经立斋。中天之日月也。诸子百家。杂出之灯光
也。自内经以来。未有盛于先生者也。独怪僻壤时流。仅遵偏术细法。反谤正学大道是徒知
有灯光。不识有日月也。毁先生者吠日月也。予设此喻非为日月吐气特为陋工广识耳。
卷之二四诊正法
脉论
属性:按脉者血之府。精气之源神之。用水谷为宗。盖脉不自行随五脏元真变化于经隧之间。
显见
于气口。阴阳之蕴也。自轩岐以下。难经仲景。始约言其要。迨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