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我都不管。
他们心有戚戚:
甫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漫无目的地接受着〃杂乱〃的教育。她爱好经验医学及炼金术,自己配制各种酊剂、芳香剂和〃灵药〃。她沉醉于这些,于是和江湖术士们甚是投契。年深日久,到头来贫病交加、倾家荡产、美人迟暮。一个男人的第一次爱恋就这样默默展开了。
他们以〃孩子〃和〃妈妈〃来称呼对方。只要有人来,不论是男是女,卢梭就嘟囔着走出去,因为他不能忍受自己待在她身旁时有第三者在场。他〃在外间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千百次地咒骂这些久坐不走的客人〃他的爱毫无保留,他的爱无理取闹、几近疯狂。
毫无预兆地,华伦夫人疏远了他。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也许,这一辈子,他注定要一个人。即便后来的他,可以说是阅人无数。
成熟优雅的华伦夫人、年轻的麦尔赛莱小姐、丰满的妓院小姑娘、笨手笨脚的戴莱丝,他从来没有过理想的爱人。也许他的理想爱人是脸颊绯红、贞静不语、明艳照人的,但是她迟迟没有出现。卢梭只有在一个个贵妇人之间穿梭,做她们卑微的蓝颜知己。他自以为得到了她们的尊重,却又一次一次被伤害。他也一次一次践踏着自己,伤害着最爱他的人。
作为一个男人,卢梭是可怜的。
拜伦曾经这样评价卢梭:
卢梭是
在炽情上
投下魅惑,由苦恼
绞榨出滔滔雄辩者……
然而他知道
怎样给疯狂加上美装,
在错误的行动思想上
涂抹一层绝妙的色调。
我还是不喜欢这样的男人以为写了《忏悔录》,就可以清清白白了吗?这也许跟西方的忏悔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少男人效仿卢梭,举着〃大不了最后忏悔〃的旗帜,乱花渐欲迷人眼,委实可叹。也许有一天,他忏悔过往的荒唐事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忏悔了,只是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私心翻晒这些拉洋片式的艳遇,炫耀着,倚为资本,权作谈资。
2006年,江城的夏天酷热难当。
在窗前翻译《忏悔录》的后面几章。字里行间,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是〃Prejudicial〃,也就是〃有损害的〃、〃不利的〃。使他夜不能寐手足无措的,是一些繁文缛节,正是这些繁文缛节使人显得很〃体面〃。他诚惶诚恐地做着门客、家庭教师、御用作家、侍从作曲家、看守果园的人。社会上从来就没有他的位置。他永远都只是一个卑微的穷人。
第63节:卢梭:这样孤独一辈子(2)
他曾经一度拿着400法郎的年金。但是身在巴黎,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他置不起房产,永远都是寄居者,带着情人,从元帅夫人家住到伯爵夫人家。
他偏偏又那么清高。
《乡村卜师》大获成功以后,国王决定给他一笔可观的年金。他觉得接受这笔年金有辱人格,婉言拒绝了。连好友狄德罗也来劝说,请他接受国王的馈赠,不为自己,只为应付戴莱丝和岳母的生活开销。他大为光火,固执地拒绝了。这两个好朋友也从此产生了龃龉,以致分道扬镳。
与戴莱丝的结合,他有几分真诚就有几分虚伪。
本来,他可以睁只眼闭只眼,给威尼斯大使蒙太居打打下手。但是,他不堪忍受蒙太居先生的无理取闹,从威尼斯回到了巴黎,再一次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戴莱丝。她是一个洗衣妇,模样还端正,性情也比较温和重要的是,比较好驾驭。他太需要一份触手可及的感情。即便不是爱情,他也希望找到这种可以依靠的感觉。虽然,更多的时候,是戴莱丝依靠他。他随着外甥们叫她姨妈,他甚至给她〃总督〃的爱称。谁能说他这次不是全情投入呢?
1746年开始,他相继有了5个孩子。
他接受了在〃体面人物〃中间盛行的那种办法,把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送进了育婴堂。这么做,难道就体面了吗?起先还在襁褓里做标记、写卡片,由接生婆送进育婴堂。第二年还是如此,送,送,送。只是后来,他连标记也忘记做了。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还写了探讨儿童教育的《爱弥儿》。他实在是没有资格写这本书。但是,他确实把这本书写得感人至深、鞭辟入里。
写完《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之后,他和戴莱丝住进了退隐庐埃皮奈夫人专门为他搭建的一套房子。
埃皮奈夫人和情夫往来密切,并且有了情夫的孩子。当然,孩子的父亲不是卢梭。
就在卢梭搬进去不久,所有的人都怂恿卢梭和有孕在身的埃皮奈夫人去日内瓦旅行,甚至连埃皮奈先生也默许了这个旅行计划。她在家丑外扬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卢梭这个〃老实人〃。他们以为,卢梭不需要体面,他就是栽赃嫁祸的最佳人选。他已经有了那么多私生子了,也不在乎多这一个。
卢梭也是有骨气的。
他不相信,这纯洁的友情竟然会给他带来这样的遭遇。他无路可退,只有默默离开。后来的那些往来信件,写得却是那么恭敬谦卑。他只是一个小角色,穿过暴风雨的他已经知道,隐忍是一种美德。知道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当年那决绝离开的勇气。
多少年的历练,可以把一个冒冒失失羞怯敏感的男孩子变成一个世故圆滑八面玲珑的男人呢?
多少年过去了,卢梭似乎并没有什么长进。
他永远是个浪漫的才子。
罕有的一次,他被爱情击中了。
那就是乌德托夫人。
她慕名来峡谷湿地看卢梭。结果,迷路了,马车不小心陷到泥潭里去了。等她满身是泥来到卢梭寓所的时候,卢梭被这个仪态尽失的贵妇人击中了。
摔成那样,她还那么不拘小节地笑,笑得一点都不淑女。淑女有什么用呢?
多少次,你的心动是因为你的爱人像淑女?也许,她吃饭的样子像极了一只饥饿的小猫,她大吼大叫的样子像河东狮吼,她为另一个男人流泪的样子刺痛了你的心。
她快30岁了,脸上长斑,眼睛近视,皮肤也不好。但是卢梭给了她所有能够想到的美好的词汇:
活泼温柔,风韵隽雅,愉快天真,天性纯良这样一个女人还是多才多艺的,她会弹钢琴、跳舞,还会写诗。她大大地超出了卢梭的生活范畴,他们不在一个〃场〃。正是这样的距离,产生了非凡的美感。
也许,这种情愫只是卢梭的一厢情愿。散步吧,夜会吧,那也许只是她的消遣方式。乌德托夫人有体面的丈夫、风趣的情人。怎么也轮不到卢梭。
漫长的书信拉锯战,以卢梭的失败告终。
又一次情殇。
后来,不幸接二连三地降临。
他逃出法国,来到瑞士乡间。后来又因为宗教问题上的分歧,他又一次被驱逐出境。教会的势力太大了,他们无孔不入。隔一段时间就要搬一次家,说是搬家,实际上是流浪。搬着菲薄的行李和珍贵的书稿,踏过茫茫雪原,去一个不可知的地方这个时候的他,尿潴留(排尿困难)的毛病也加重了。苍茫大地,竟然没有一个可以收留他的地方。
爱情的不如意、朋友的背叛,使他患上了迫害强迫症: 8年来,我一直被禁锢在这个牢笼里,不论我用什么办法都无法穿透它那浓重的黑影……
这里有着多少辛酸呀!
《忏悔录》的末尾写道: 我说的都是真话。
他说的也许都是真的。只是,说真话的他,孤独了一辈子。
Jean Jacques Rousseau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由姑母抚养成人。靠为权贵做秘书生活,一生穷困,曾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部分,是与狄德罗、伏尔泰并称的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有《新爱洛依丝》、《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1778年夏逝世,法国大革命后,迁葬至巴黎先贤祠。
第64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影子(1)
31。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影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这本书的献词空着,
我怎么把它题献给你,
给我依赖的人,
给我忠诚于他
却没有挽留住的人
无论怎样
都满含爱意
阿伦特
1924年,马堡大学,如花的18岁。
课堂上,他远远地望见了她,似乎有一圈光晕挥之不去。凝神看去,她一袭绿衣,脖颈修长,姗姗可爱。她说话的时候更美,旁征博引,他不禁暗暗叹服。
海德格尔年纪比她大一倍,已有家室。他醉心于抽象思维,是个略显无趣的思想家。他是大师,但他首先是个男人。阿伦特整日和母亲相处,遂觉得大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海德格尔是她遇到的第一个男人。他侃侃而谈,那些希腊哲学家们在他的课堂上一一复活。
大学,白衣飘飘,18岁的年纪上,第一次,你遇见了谁,谁又遇见了你?
次年2月,阴雨霏霏的马堡,海德格尔和阿伦特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谈话。谈哲学宗教、谈业余爱好,独独不谈他隐隐的爱慕。阿伦特一直侧着身子,偶尔发表一两个词的评论。她是那样端庄、敏锐、羞涩,有谁配得上她呢?那是一个雨天吗?那一天分明微风不寒、鲜花摇落。
他迫不及待地给她写信,称呼由〃Dear Miss Arendt〃变成了〃Dear
Hannah〃。他来到她蜗居的阁楼。他伸过手来。她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放在脸上,似乎要把他焐热,实际上他的掌心已经有一团火在燃烧了。
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能干的妻子,却知道了自己的无趣和自卑。他的祖父是鞋匠,父亲是教堂杂役,偶尔给人箍箍酒桶。成人后在耶稣会做见习修士不到半个月就被开除,因为他有心律不齐的毛病。和异教妻子结婚以后,他干脆脱离了天主教会。妻子出身于普鲁士高级官员家庭,无可挑剔,那是他高攀了。但是在职称晋升中,他总是受到排挤。阿伦特呢,出生于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科尼斯贝格长大,那里是康德的故乡。她家境优越,住在别墅区。父亲去世后,她生了一场大病,把自己关在父亲的图书室里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看日后成为她导师的雅斯贝尔斯的《世界观心理学》,并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熟谙法语和音乐的母亲还为女儿写了成长日记。
在中学时,这个小姑娘居然联合同学罢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学校给了她严厉处分,后来因为考试成绩优秀,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这个女孩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她有这样的资本。阿伦特的生活是他梦寐以求的,他是在羡慕中走近阿伦特的。
他是在乎名誉的,博学身正的师长、尽职尽责的丈夫、谦恭有为的同事,每一样他都舍不得放弃。每一样他都如愿得到了。阿伦特呢,似乎什么也没有。但她是富有的,因为她有海德格尔,有了用密码写成的情书短笺,以及只有他们俩才懂的幽会暗号。最初的日子里,阿伦特沉浸在这种甘之如饴的日子里。海德格尔的眼里,她是懂事的,她尽力〃使我对你的爱不致给你带来比现在更多的困难〃。她成了一个影子,她没有了自己,她不需要自己,海德格尔就是她自己。
第65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影子(2)
多年以前,听许美静唱:
我不能告诉你,这一季存留多少美丽/我选择绝对或者零,不要一些或者中间/过去在你身边犹如沉默的影子,这一季已结束……这个坐拥月华、冷静如水的女子。曾经以为,她真的可以参透看破,真的可以如她所唱的那样潇洒去来。也许她也曾经这样以为。但是遇到陈佳明以后,一切都改变了。不看唱片的销量,放下天后的架子,她旖旎转身。她去了哪里?不要问我,这是前世的劫数。太美丽的相遇,光华往往只有一刹那。仿若流星划过天际,那一刹那的意乱情迷,倏忽而过。一起求签发愿,一起在东南亚和暖的阳光下漫步谈笑。等待,在暗处等待,等待一个有家男子的婚约。哪个女人经得起这样的等待。她做了这么多年的影子,她做够了影子。习惯成为自然,自然滋生疲劳。抱臂怀想,前尘往事纷至沓来,隔了时光的滔滔潜流,她爆发了。
阿伦特呢?阿伦特也曾意识到自己对海德格尔过于依赖。她试着和雅斯·贝尔斯的得意门生本诺·维司相处过,她不过是想试试,看看有没有人可以代替海德格尔。正和闺中密友在纽伦堡近郊游玩,海德格尔写来一张便笺召她赴约。她立刻抛下闺密,奔向老师。她随时准备着履行情人的义务,顺从他、倾听他、肯定他,与他肌肤相亲。
3年后,海德格尔出版了《存在与时间》,声名鹊起。一边是弗莱堡大学的教授聘书,一边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女学生。他语焉不详地给阿伦特写了一封信,算是给这段师生恋情画上了句号。过去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吗?
7岁的时候,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接踵而来的一场大病差点断送了我的性命我不曾哭泣。在第一封信里,你曾写道: Be happy,good
girl。是什么让我黯然神伤、泪流满面?这就是初恋吗?开始的时候甘之如饴,现在却像一枚发霉的橄榄。
4年的秘密相守,18年的分道扬镳。从发表就职讲演《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那一天,海德格尔公开投靠了纳粹。
阿伦特痛苦地说: 不再爱你,我没有再活下去的权利……假如上帝恩准,让我们来世再相爱吧。这份无望的感情,让她无处可逃。
此后,阿伦特获得了博士学位,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由于帮助过德国共产党员,她被迫流亡巴黎。也是在巴黎,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亨利希·布吕希尔。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宽容大度、思想独立,让阿伦特着迷。在流亡途中,他们结婚了,相濡以沫几十年。她被拘捕过,也在集中营待过,写作之外还要养家糊口。
这些是海德格尔不知道的,也是他忽略了的。他左右逢源,冷静老练,沉湎于沉思,热衷于对土地和血的思考。这多半与他早年贫寒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只有离群索居的时候,人才能够真正回归自我?生活秩序之外的事情,他很少考虑。作为思想者,他是苦心孤诣的。然而,作为一个情人,他是冷漠的,不合格的。
但她似乎总是活在阴影里,连同她的哲学思想都必须跟着海德格尔,亦步亦趋。可是,海德格尔错了。他的女学生出乎意料地优秀。
44岁那年,《极权主义的起源》出版,名动欧洲。纳粹主义、集中营、极权,她纵横捭阖、鞭辟入里,思想的光芒是那么耀眼这个女人,不可原谅地独立了。5年后,她的新书《人的条件》德语版出版了。阿伦特却谨小慎微,生怕海德格尔生气,生怕自己的名声盖过老师。为了使海德格尔觉得,阿伦特是他永远的学生,一如当年那样依赖他,她甚至装疯,假装什么都不会做,连三都数不到,除非说到他作品的翻译……我是真的愿意这样做的,真的,我愿意。
刘若英也有这样的心结。
如果当初没有遇到你,我也许会结婚生子、无忧无虑。
但是奶茶遇到了陈升她的师傅。连〃奶茶〃这个名字都是师傅起的。她年近40还孑然一身,因为她深爱着一个不能说爱的男人。犹记得5年前,奶茶当众〃索要〃师傅的拥抱,他只是轻轻地拍了一下她的头。
第66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影子(3)
那一期《桃色蛋白质》里,刘若英跪着把新专辑送给陈升,师傅却大喝道: 〃CD是歌手用生命换来的,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她傻傻地说:
如果我飞远了,你可以拉拉线啊,风筝的线永远在你的手里。你一拉线,我就会回来的。师傅却抛过来一句: 可是,我找不到线了。
无论多么优秀,在你面前,我依然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谨小慎微,依赖你,遥望你。
没想到,多年后还能再次相遇。这回是阿伦特以美国人的身份来德国访问。在弗莱堡,海德格尔的家里,老师依然是侃侃而谈,却难掩老态,一脸落魄。当年的〃绿衣女〃,也已经过了她最好的年纪。他讲自己著作出版的障碍,讲这么多年来不被人理解的痛苦。阿伦特偶尔简短地说一两个字的评论她近乎同情地谅解了海德格尔,一个曾经带给她甜蜜、屈辱和痛苦的男子。她四处奔走,拍卖他《存在与时间》的手稿。甚至亲自到大学讲解他的哲学思想,为他辩护。
这么轻易就原谅了吗?阿伦特次日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