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被操纵的秘密:心理操纵与反操纵-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的网站,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有心理学习教材书籍、心理咨询类书籍、教育心理、生活心理、社会心理、心理小说等等。




序 前言

    生活中你是否曾因无力说服别人而懊丧?是否曾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浑然不觉?面对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你束手无策,苦闷困惑,时常感叹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有心计呢?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有手腕呢?自己难道就只能这么傻乎乎地处于被动的境地吗?

    相信你是有不甘的。其实,你真的不必为此而灰心丧气。心机虽高明却并不神秘,你无需羡慕别人的交际能力,只要你懂人性,知人心,就会拨开迷雾见青天,明白人际交往中操纵与反操纵的关键所在。

    爬山要懂山性,游泳要懂水性,成功要懂人性。俗语虽说“人心不同如其面”,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或个性,但人性又是共通的,某些特质如自私心、自尊心、比较心、同情心、受夸赞心等是人类共有的。我们如果想跟别人建立起互动和谐的关系,进而塑造成功的人际关系网脉,首先就应了解人性的共通特质,懂得人的心理规律,并善加运用,必可称心如意,进而再设法用心察知其特有性格,并采取有效应对的方法,则更可唾手可得、胜券在握。

    得人心者得天下,掌控人心就能掌控一切。谁不渴望有一双慧眼,能从别人的谈吐中推断其修养,从习惯中洞察人心理呢。但眼力来自于对心理规律的熟谙,搞不清一些行为的秘密,怎么能猜透别人的心理呢?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洞察人心,参透众多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是一个人占据主动,操纵别人而不被别人操纵的杀手锏。

    了解了首因效应,你就会明白第一次就“闪亮登场”的重要,既学会了用第一印象来成功推销自己,又学会了不被别人的“第一眼”所迷惑,要日久见人心;懂得了距离与美感的关系,你就可以通过距离让爱情保鲜,同时也知道要守好自己的隐私,不被别人操纵;冷热水效应教你如何赢得对方好感,如何迫使对方同意,同时摸清底细,准备充分,避免被别人操纵;登门槛效应让你明白欲得尺,要先进寸的道理,学会用温水“煮”顾客,让他难以脱逃的手段,同时也要注意别人“套近乎”背后的真实用意……

    总之,本书在揭示心理学奥秘时,不但教会你洞悉他人心理,控制他人行为,还告诉你如何识破别人的心理圈套,避免被他人操纵。

    掌握了本书的心理学规律,交际的方法和技巧,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说服别人的潜力,你可以轻易地做到不再接受他人暗示、冲动地顺从他人了。无论是面对同事还是朋友、男人还是女人、上司还是下属、陌生人还是老熟人,你都能具备一双慧眼,衡量话语探索的尺度,从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捕获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从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中了解他们的气质秉性、所思所想,达到操控他们而不被他们操纵的目的。

    本书就如同你驰骋江湖的一张王牌,有了它,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心理挑战。既能够看破人心,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对方,从而达到你所需要的目的,也能够不动声色地识破操纵者的图谋,并采取有效的对策从他的控制网中逃脱。

    打开它吧——操纵别人而不被别人操纵的心理诡计!展开心理攻势,操纵他人,建立心理防线,避开心理陷阱,你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

第1章 为什么不能总对别人好——距离与美感的关系 既相互取暖,又不彼此伤

    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职场和商场上,和同事、客户应该保持怎样的一个交往距离呢?你是否发现,当你与别人距离太远,你将失去很多机会和信息;可当你与别人走得太近,你往往会被别人所操纵。

    ★既相互取暖,又不彼此伤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则呢?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这也说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戴高乐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心理距离效应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他与自己的顾问、智囊以及参谋们的关系。在戴高乐担任总统的10多年岁月中,他的秘书处、办公厅与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及智囊机构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过两年。他总是这样对刚上任的办公厅主任说:“我只能用你两年。就像人们无法把参谋部的工作当做自己的职业一样,你也不能把办公厅主任当做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他的规定。

    后来,戴高乐解释说,这样规定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觉得调动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这可能是受到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第二,他不想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人”。惟有调动,相互之间才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确保顾问与参谋的思维、决断具有新鲜感及充满朝气,并能杜绝顾问与参谋们利用总统与政府的名义来徇私舞弊。

    戴高乐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没有距离,领导决策就会过分依赖于秘书或者某几个人,易于让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他们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两者相比,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好。

    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甚至被叫做零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是在6英寸(约0。15米)内,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以及气息;它的远范围是6~18英寸(0。15~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挽臂执手或者促膝谈心,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距离主要出现在最亲密的人之间。在同性间,常常仅限于贴心朋友;在异性间,仅限于夫妻与恋人。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倘若一个不属于该亲密距离圈中的人,在没有经过对方允许时随意闯入这个空间,无论其用心与目的怎样,都是不礼貌的行为,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彼此的尴尬,一般会自讨没趣。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

    ▲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已不多。其近范围在1。5~2。5英尺(0。46~0。76米),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若是一个陌生人贸然进入此空间,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侵犯。其远范围在2。5~4英尺(0。76~1。22米)。所有朋友与熟人都可以自由进入该距离,但一般情况下,和比较融洽的熟人谈话时,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交往时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一端。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

    ▲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是4~7英尺(1。2~2。1米),人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交聚会上通常都保持这种空间距离。

    一次,主办人在安排外交会谈座位的时候发生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未摆放茶几。结果,坐在那儿的两位客人一直都尽可能靠在沙发的外侧扶手上,而且身体也经常后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境和关系下,人们就需要调整不同的人际距离。倘若距离和情境、关系不对应的话,就会使人们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

    这种社交距离的远范围是7~12英尺(2。1~3。7米),它被认为是一种更正式的交往关系。在公司里,经理们一般使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在离桌子一段距离处摆放来访者的座位,这样就能和来访者在谈话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同理,在企业领导人之间谈判、工作招聘面试、教授与学生的论文答辩等时候,也常常都要隔一张桌子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便增加了庄重的气氛,也增加了双方的适应程度,显得更得体与正式。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

    ▲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它的范围一般在12~25英尺(3。7~7。6米),其最远范围在上百英尺以外。这是一个基本上能够容纳所有人的“门户开放”空间。在此空间内,人们是可以相互之间不发生任何联系的,甚至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此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和他们交往。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时,双方之间相距的空间距离是彼此之间是否亲近、友好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空间距离非常关键。

第1章 为什么不能总对别人好——距离与美感的关系 有了距离,才有了效果

    有的时候人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天和爱人朝夕相处的时候,不觉得爱人很重要,一旦对方出差很长时间,却觉得对方在自己的生命里尤为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

    还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情景:一个男孩一直苦苦追求一个女孩,在追求的时候对她无比关心,可是女孩却总不领情,当这个男孩丧失信心停止追求之后,女孩往往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这个男孩。这其实也是“距离产生美”的心理效果,不一定是真的爱,但却是心理的变化。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用“距离”来操纵对方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标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著名的酒店之王希尔顿就深谙此道。

    希尔顿为自己的旅馆王国立下过一条原则:最低的收费和最佳的服务。他要求饭店的所有职员一定要做到和气为贵,顾客至上。不管违反了这一规定,谁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平时的工作中,希尔顿总是和蔼可亲,他爱与员工们谈天,关心他们的生活,热心帮助解决员工的困难,所以员工们与他的关系都很融洽。和希尔顿聊天,就像是和一位长辈谈心,不用拘束,也不用担忧,因为他是把每个人都当作酒店的主人来对待的。

    但是但在原则问题上,他是绝不含糊的。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

    一次,饭店一位经理与顾客发生了争执,居然还大吵了起来。希尔顿知道这件事后,立刻辞退了这位经理。虽然这位经理业务能力很强,为饭店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但希尔顿并没有姑息他,而是严格的执行了规章。希尔顿这种说一不二的性格,使得许多员工都认为他是一个特别严肃的人,所以都很尊重他,希尔顿在酒店中的威望与日俱增。

    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希尔顿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之一。

    除了在管理上,做生意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对人过渡热情,却没有任何效果,甚至会招来反感。我的一位朋友就经常抱怨:三番五次地接到通讯公司发来的服务短信,说什么你刚才拨打的电话彩铃非常好听,要不免费试用两个月?弄得他烦不胜烦。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美容店、理发厅给爱美的女士极力推荐美容新产品,推销办理各种会员积分卡、消费卡;影楼拍摄照片,店员极力推荐所谓的“优惠套餐”,并想尽办法让你增加洗片数量;到银行办理贷款,柜员费尽口舌要你办理某种理财业务;进入超市购物,服务员极力推荐某种洗发产品等等。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对商家来说,顾客是上帝,你必须提供热情的服务。但是,倘若“热情”过度了,便会使消费者觉得毫无真诚可言,甚至引来反感。这种看似的“热情”,实则比冷淡还难以令人接受。

    热情过度的服务,难以收到商家预期的效果。随着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心理越来越成熟,绝大多数人已不会凭一面之词的夸赞就相信某一种产品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越来越成熟,选择商品更加理性。

    从消费者的心理来说,人往往都具有一种天生的逆反心理。你越讲得好,越吹得天花乱坠,他反而会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对这一产品不信任甚至厌恶。

    所以,不妨改变一下策略,有的时候创造“热情”,不如点创造“距离”,保持点“神秘”。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出版商为了让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和火杯》取得轰动的销售成绩,特意制造了媒介、书迷和作者的距离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收效。出版商是怎么制造距离的呢?

    原来,出版社在出版前全面封锁消息,书籍的标题、篇幅和价格保密到发行前两周。不赠送供评论用的赠阅本,不允许采访作者,因为担心考虑不周导致泄露而推迟译成外文版本。

    首发日之前,刺激性的情节细节,包括关键人物之死和哈利的性唤醒一点点透露给垂涎已久的记者团。要求印刷商和销售商签订绝对保密的协议。经销商则受到严格审查,不过有些被允许仅仅在“哈利?波特”即2000年7月8日前,在限定的场地短时间内展示令人眼馋的册数。

    当时,几册新书样本“无意中”由西弗吉尼亚州最偏僻的一家不知其名的沃-玛特连锁店售了出去,不过其中一个“幸运的”孩子被全球媒体长篇累牍地加以跟踪报道,并刊登在了备受关注的每个头版的显著地位。

    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拉大了书迷们和书的距离,从而使书迷非得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