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圣仙王途-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杰罗雁跟在皇极圣人身边,以青帝傀儡兵团开路,一路上消灭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都统,一直打到了出云城下。

各地都统,规模小的只有几千兵,规模大的则有一二万兵,纵然兵再多,都被皇极圣人和青帝傀儡兵团一举荡平。

整个出云城笼罩上战争的阴霾,出云国主早就寝食不安,在砸烂了一屋子的瓷器挂画之后,着急麾下智者和将领作最后的会议。

“我看撤出出云国吧,前往青桑国,青桑国位于东洲最东面,有傲来和神丘国隔着,想来九州人不会打到那边来!”

“短视!九州横扫南荒、南海、北方,现在又染指我东洲,谁若是还认为九州人的野心没有囊括整个东洲,那便是瞎子!”出云国主冷笑着。

这是一位身穿丝绸,肌肤白皙,细滑如妖魅的绝色女子,双眸深邃,透着冷冷的光辉,她的体内,蕴含着庞大的元气,一身的修为,直追天人武道地阶中期。

这样的修为,作为一方豪强已经绰绰有余,是以林氏之国世世代代在东洲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比起大匡皇朝的圣人,这样的修为显然还不足作为倚仗。

众人沉默,头上均笼罩这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东洲诸国来说,大匡皇朝是大象一样的庞然大物,他们不过是蚂蚁一样的存在,根本没有可比性。

无论是以前的殷墟皇朝,还是现在的大匡皇朝,国力之盛,远超周边国度,大匡皇朝不开疆拓土就罢了,若是开拓,四夷必然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南征北伐,已经让东洲诸国战战兢兢了,一场魔头浩劫,更是让东洲诸国陷入了可怕的梦魇。

四国灭国,东来国易主,出云国天倾在即……

这究竟是怎么样的噩梦?!

出云国主眼眸中光暗明灭,良久,感觉没有什么出路,国主叹息一声,道:“罢了,覆巢之下无完卵,我林氏之国到了我这一代,也该到头了,明日一早,本国主出让国主之位,和那皇极圣人谈判!”

“……”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一时间竟无人反对。

出云国主冷眼相看,越发失望,道:“九州人远渡重洋而来,必然不会久居,他们要治理本国,少不得用本国智者和将领,所以你们不用担心虔诚,家中父母、子女也无需忧虑其安全,唯有本国主,不过失了王位,以九州人的迂腐,说不得本国主还能做个清闲之人!”

智者和将领们这才纷纷劝诫。

出云国主失望,挥挥手,命令众人散去。

次日,出云国主出城,去国主之位和皇极圣人谈判,签下《出云城盟约》,出云国归于大匡皇朝,成为藩国。

皇极圣人上书朝堂,镇守出云国,控弦东洲。

第五百九十一章教传

大匡皇朝再一次震动,东来国和出云国先后称藩,这是举国同庆的好事。

也怪大匡皇朝文武百官不清楚东来国和出云国的具体情况,若是知道这两个国度都已经被吕杨和皇极圣人掌控,那么就不是称藩,而是直接吞并。

正因为不清楚东来国和出云国的情况,吕杨和皇极圣人迅速动作,先后上表,立刻顺利入藩。

等到大匡皇朝知道两国的情况,估计还要一年或者半载,甚至是大匡皇朝好几年都不清楚这两国的情况。

大匡自然是天朝上国,小小藩国的事情,若不是有心人仔细打听或者亲自前往调查,便不会清楚。

东海之上,链岛魔气笼罩,不明所以的海船行到此处,便会迷失方向,很多的海船都不敢前往东洲。

不过吕杨控制下的海船则不在此列,经过多年的布局,吕杨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海船占据了整个大匡皇朝海船的六成以上。这是一个十分庞大可观的数字,吕杨的利益集团被称之为巨头也不过分。

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数量庞大的海船从大匡皇朝沿海出发,或经过东海,绕过链岛,直达东来国和出云国。或直下泽州、河州,以及焰州,抵达千年城及南海国。

这两条海路,覆盖了东海和南海两大海域,使得大匡皇朝的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带来庞大无比的利益。特别是南海国、东来国和出云国,这些国度都盛产黄金,而大匡十一州一向黄金出产不足用。焰州倒是盛产各色宝石,但宝石并不是硬通货,解决不了黄金产量的问题。

一船船的物资通过海船运抵南海国、东来国和出云国,换回大量的黄金,使得朝廷岁入激增。

隆运七年冬,北方战争结束,北方蛮族被打败,死伤超过百万,北方辽阔的土地尽数纳入大匡皇朝版图。

北方之地,到北极寒冰之乡,再也不是化外之地,而是大匡第十二州——北州。

大匡皇朝对北方战事的胜利,震动周边诸国,东洲傲来国、神丘国惶恐不安,在经过了惶恐不安的阶段后,两国国主终于派遣使臣前往神都,上表称藩,文帝大喜,一一应允,并派遣使节前往两国,建立使馆。

至此,东洲除了最遥远的青桑国之外,其他诸国都已经成为大匡皇朝名正言顺的势力范围。

“青桑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吕杨转头询问皇极圣人。

杨华兮露出一丝古怪神色,“青桑国和其他东洲诸国不一样,青桑国没有所谓的国主,那里只有部落,以青桑、青獠和紧那罗三个奇异的种族共居。”

东来国阎罗大尊庙内,吕杨沉默一会,“三族有什么奇异之处?”

“青桑国是森林之国,生长着三种神树,一是大青桑,二是大椿树,三是绿菩提。这三种神树是远古树种,拥有不为人知的奥妙,那三个异族分别供奉其中一种神树作为本族的圣树,衍生各种奇妙法术”。

“青桑、椿树、菩提……”吕杨念了两遍,微微心动,说起远古树种,每一种都不简单,能够繁衍至今,都是生命力强韧的树种。

“东洲诸国已经纳入皇朝势力,唯独那青桑国……我想皇朝肯定要攻略青桑国,不会让青桑国游离于皇朝的势力范围之外!”皇极圣人摆摆手。

“我等要不要去瞧一瞧?”吕杨心思微动。

皇极圣人沉默一会,叹了口气:“四国已经灭国,我东来国和出云国已经将之瓜分,纳入版图之内,若是再觊觎青桑国,只怕会引起非议!”

吕杨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这些日子他都隐忍不动,“非是控制青桑国,只是要去看一看,我对那三个异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你对青桑族、青獠族、紧那罗族感兴趣?”皇极圣人有些诧异。

“照前辈的说法,那三个异族不会精通木灵法术吧?”吕杨笑道。

“不是!”皇极圣人摇摇头,“青桑族擅长木灵法术,也擅长弄火,而青獠族擅长弄毒,紧那罗则善于歌舞,同时善于使用生命法术!”

“……”

吕杨摇摇头,颇为感慨:“皇朝已经有大兴的迹象,皇朝周边国度,已经被震慑,很快都会被皇朝纳入版图,圣道的传播势必不可阻挡的传到皇朝掌控的所有势力范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没有例外!”

“这不正是我皇朝读书人希望的吗?”

“还是太慢,太慢了……”吕杨摇摇头,不太满意:“四海之外还有不少山海,纵然我大匡皇朝占领了周边诸国,圣道也仅仅传到了周边而已,但是四海之外呢?”

“皇朝可以一直向外开疆拓土,直至将更多的大陆占领……”皇极圣人迟疑道。

“哈哈……”吕杨轻笑一声,打量了皇极圣人的俏脸,反问:“前辈竟是这么认为的?”

“……”皇极圣人也感觉有些不对劲,不太明白吕杨真正的意思。

“自从皇朝建立,至今已经四百余载,皇朝的领地已经足够巨大,现在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有余,想要治理,还不知道要多少人力物力,所以……前辈认为大匡皇朝开多少疆土是适合的,还是说能够无限制的开疆拓土?”

皇极圣人一下子明白了。

皇朝固然大兴,但是想要无限制的开疆拓土,显然不现实,能够将这一片大陆囊括就已经不易,更不用说四海之外还有众多的大陆……那些可都还有很多的蛮族存在,更有着强大的修行者,大匡皇朝若是想要尽数征服海外,几乎不敢想象。

版图越大,治理越困难,特别是海外领土,往往鞭长莫及。

看看现在的南海国以及东洲诸国,大匡皇朝愿意将它们作为藩国,而不是亲挥大军将它们占领就不难看出来,太遥远的领土要亲挥大军征服困难重重。

光是各种消耗,皇朝就负担不起。

这些年四处用兵,虽然皇朝大有收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劳民伤财,是以皇朝内部逐渐显露出不少矛盾。

若是皇朝不消停几年,再度养精蓄锐,与民休养生息,只怕皇朝会不稳。

“开疆拓土,传播圣道,无论是哪一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皇极圣人叹了口气。

吕杨摇摇头:“不然,想要疯狂开疆拓土,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只是皇朝现有的制度要改变……”

“如何改变?”皇极圣人诧异。

“鼓励民间航海,鼓励私人武力,鼓励私人海外立国,鼓励海外殖民……”吕杨一连说了好几个鼓励政策。

皇极圣人眉毛一连跳了几下,微微诧异,转念想了一遍,摇头:“每一项都是大政,非同小可!”

“正因为非同小可,才会让皇朝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潜力!”

“朝堂是不会同意的,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同意!”皇极圣人叹息,不管是鼓励民间航海,还是鼓励私人武力,亦或是海外立国、殖民,都有违于皇朝利益。

国家重器,哪里能够让私人掌握?

但就这一条,就足以让皇朝忌惮。

一旦放开这些,往后的麻烦就会变得天大,或许他日人人裂土封疆,国将不国!

再譬如说殖民,皇朝的儒者阶级绝对不会同意,不是说他们没有利益,而是殖民和他们的圣道思想极不一致。

读书人极重仁、礼,殖民算怎么回事?

想到这些,吕杨也是心中无奈。大匡皇朝虽然大兴,但是其圣道思想却有其狭隘的一面,难以快速适应现在急剧变化的波澜壮阔大时代。

吕杨沉默良久,才道:“所以,我思之良久,发觉以国传道实是不妥,国与道,当分开。国是国,道是道,道当以教传。国无万年之国,道不易,则教恒存!”

皇极圣人愕然,细细思量吕杨的话。

国无万年之国,道当以教传,而不是以国传道。

确实如此啊……如今在大匡皇朝,圣道和国朝的关系太过紧密,有些地方还不清不楚,圣道太过于依赖国朝,在皇极圣人看来,圣道完全可以撇开皇朝,传道四方,而不是只依靠皇朝的开疆拓土,国朝打到哪里便传道哪里,此实为不思进取,进展也缓慢。

吕杨看到皇极圣人眉宇之色,继续道:“百圣太庙之中当有不少有远见的儒者,肯定知晓这个道理,若不是皇朝大兴,道以国传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此时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否则我圣道,如何能够适应新形势,快速传遍千山万水?!”

“道以教传……”皇极圣人喃喃几遍,抬头道:“对朝堂来说,这可是诛心之言,不过道以教传,实是趋势,不知道要怎么做?”

“自然是扶教!”吕杨笑道。

“扶教……”皇极圣人苦笑,一旦百圣太庙扶教,那么扶国的力度肯定下降,甚至将来百圣太庙会由扶教演变成扶起海外政教合一之国。

如此趋势,百圣太庙代表的圣道必然要远远凌驾于大匡皇朝之上,成为诸国的太上教。百圣太庙和大匡皇朝,终将分道扬镳啊……

吕杨这话,若是让文帝听到,不知作何感想?皇极圣人也是皇室中人,不过她已经是圣人,心态不同与凡人,家国之事,早就不执着了,否则吕杨这话,就足够让她一巴掌打歪嘴巴。

百圣太庙,自然不乏有识之士,但是他们都不提教传和国传的分离,可见是还不想激化太庙和朝堂的矛盾,吕杨若是明目张胆提出来,想想后果堪忧。

“纯阳!”皇极圣人心思颇为复杂,看了吕杨一眼,叹道:“这话你回到神都不要乱说,这种事情,只能由太庙德高望重的圣人或者皇室中人才能开口!”

吕杨连忙弯腰揖礼,朝皇极圣人郑重行礼,肃道:“纯阳知晓的,多谢前辈提点!”

皇极圣人摆摆手,不再多说什么。

……

第五百九十二章正教

“还真是什么都敢说呀!”文帝皱了一下眉头,将手中的折子丢到书案上,然后站起来,负手在尚书房中走来走去,显得十分忧虑。

皇极圣人杨华兮站在一旁,纹丝不动,十分有耐心地等在一旁。

好一会,文帝才停下脚步,转头道:“这真是纯阳圣人说的?真是胆大妄为,他这是唯恐天下不乱!”

皇极圣人摇摇头,摊手淡淡道:“皇兄,何必自欺欺人呢?他只是私下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而已,我大匡皇朝,学社林立,多不可数,这所谓的学社,性质和教派也无多大区别,只是还没有大兴而已!”

“那又如何,至少百圣太庙和朝堂都还没有扶持这些学社!”文帝说着。

“现在自然还没有扶持,但是不代表以后不扶持,我大匡皇朝,难道奢望一统整个世界不成?”杨华兮淡淡嘲笑。

文帝皱皱眉头,叹了口气:“皇朝再强大,也不可能一统整个世界,这一点自知之明朕还是有的!”

“这就是了,道以国传,明显走不通,何不换另一种方式?!”杨华兮道。

文帝指着书案上的折子,严肃道:“看看那陈条,什么鼓励民间航海,鼓励私人武力,鼓励私人海外立国,鼓励海外殖民……这些东西都是洪水猛兽,一旦放出来,无异于撕裂我皇朝政体!”

“……”皇极圣人杨华兮沉默。

“皇朝要拖传道的后退……百圣太庙多的是远见卓识的儒者,他们不会看不到以教传道的好处,学社林立便是最后的佐证,皇朝只要再大兴一些,那些学社就会获得百圣太庙的扶持,摇身一变,成为教派,轰传天下!”

“他们传教便传教,何必要立国?”文帝恼怒。

杨华兮用古怪的眼光看着文帝,“皇兄,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做人不可太贪心,难道整个天下都应该是我杨家的不成?难道整个天下的万民,都应该供养我杨家?”

“有何不可?只要我杨氏是圣明之君,那么遵从天意,扶顾人意,御极天下,总是众望所归!”文帝反问。

“一个皇朝,即便再强大,皇帝再圣明,也不可能占据天下所有的气运,所以皇兄,咱们还是清醒一些的好!皇兄素来是圣明之君,这一点我不怀疑,但是皇兄在位还能有几年?”

文帝愣住了。

他刚刚晋升圣人道业,圣人的心态还没有稳固,但是他已经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正在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

朝堂的事情,皇室子孙的事情,以及各种国事,都逐渐成为他的羁绊,他每一天心里都在渴望甩掉这些包袱,全心全意投入到修行之中。

“百圣太庙是什么态度?”文帝摇摇头,声音有些沙哑。

“没有皇兄点头,自然谁也不会说出来,不过……”皇极圣人迟疑一下,最后下决心道:“不过皇兄应该清楚,读书人中的学社日渐多起来,而且一些圣人组织的学社尤其厉害,规模越来越大,社里的儒生都有着共同的宗旨……还有,在焰州和河州,民间早已经有了各种教派,其中焰州最大的教派叫做取教,人数已经发展至十数万!每一个教徒都是修行者,是读书人!”

文帝叹了口气。

“朝廷是挡不住这股思潮了……”文帝摆摆手,显得无可奈何。

皇极圣人撇撇嘴,道:“皇兄,这是大势,即便是百圣太庙,也在后面推波助澜,我们杨家,何如敢为一家而逆天下?”

“再让朕想一想吧!”文帝感觉有些头疼,他揉揉太阳穴,摆手让皇极圣人退下去。

皇极圣人点点头,退出尚书房,前往百圣太庙见过真鉴圣人。自从希夷圣人飞升之后,百圣太庙的地位越发尊崇,真鉴圣人成为诸圣第一人。

百圣太庙的大事,都需要真鉴圣人点头才能够执行。

真鉴圣人和皇极圣人谈了一会,叹道:“纯阳还是太心急了一些!”

“老师的意思是怎样的呢?”

真鉴圣人指着流过百圣太庙的河流,笑而不语。

“老师是要顺其自然?”皇极圣人诧异。

真鉴圣人颔首,“世上的事情,总有一个过程,酝酿、萌芽、生长、繁盛,直至衰落……大匡皇朝建国才四百余年,咱们百圣太庙也只有四百余年,时间还很短,道以国传,是必经的阶段,也是百圣太庙发展之初最有利的选择!”

“……”皇极圣人想了一下,不得不赞同:“老师说得是,皇朝和百圣太庙前四百余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不过现在情况有些不同,世易时移,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百圣太庙想要乘着大势超越以往,只能超越以国传道的模式!”

真鉴圣人摆摆手,呵呵笑道:“皇朝总是有着不少真知灼见、富有远见的人才,他们往往能够见微知著,明白我圣道的发展方向!”

“老师原来也赞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