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湖南大学遭到毁灭性轰炸的同时,岳麓山风景区的名胜古迹云麓宫、自卑亭等处也遭到了日机的严重破坏。后来,爱晚亭、白鹤泉的遮亭、古麓山寺的前殿、云麓宫殿宇神像碑刻等,先后被日军所毁。
千年重镇成废墟。衡阳,地处湘江中游西岸,南岳衡山南麓,粤汉、湘桂铁路在这里交会,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就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这里,他们利用空中优势,妄图控制这个战略要地。1937年9月,日机首次空袭衡阳,以后不断轰炸多达一百多次。一个繁华的古城被炸成一片焦土。
1939年4月6日,日机18架窜入衡阳上空,分批轮番轰炸。从11点多钟一直炸到黄昏。大半个城区被毁、长约两华里的长街全部化为灰烬,停泊在万寿宫河面的木船、木排全被烧毁。据统计,这一次全城烧毁房两千余幢。当时冒着浓烟赶往灾区采访的《大公报》记者写道:“但见折椽断柱,裂壁断垣,凡所经历,触目酸心;而残墟余烬之中,我受创同胞之血肉模糊,尸体焦灸,尤属惨不忍睹!”无家可归的难民,“在夕阳西下,暮烟四起的傍晚,有成干上万的人群在寻觅栖身之处,只是找不着”。他们能到哪儿去找呢?他们的家“已变成了焦土”,“只有暮后的黑神,给他们一群一群遮盖着”。
衡阳市繁华区中山北路被炸后的断垣残壁。
——新华通讯社藏片
1940年8月10日,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在衡阳人的头上。日军出动90架飞机,对衡阳实施毁灭性轰炸,把三年来对衡阳的空袭推到了顶点。三个多小时内,在衡阳城里投下了七百多枚炸弹和燃烧弹。熊熊大火,燃烧了数日。从南正街到九门外的五里长街,变成了一条大火龙,学前街、铁炉门河街、康湘门河街、泥湾河街,只剩下断壁残垣。江东岸,日机投下了几十枚重磅炸弹,整条马路全被炸毁,所有的居民住房和店铺都毁于一炬。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号称“一号作战”的“豫湘桂战役”,并进攻衡阳。据战后统计,衡阳市五万多栋房屋被毁,完整存在的仅有5栋,尚能住人的也不过60栋,其余几乎全部被毁。1946年衡阳市参议会议长杨晓麓在致国民政府关于请建衡阳抗战纪念城的呈文中所说,“比诸德之汉堡,尚有过无不及之处”。美国总统代表哈里逊在视察了市区之后说,衡阳“灾情惨重,甲于全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日军侵华罪行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页。衡阳的古建筑劫数难逃。
2焚毁所造成的损失
在焚毁所造成的中国古建筑损失中,当以战争初期为祸最深。日军每攻占一地,必纵火焚烧各类建筑,古建筑也不能免。现举数例如下:
1937年10月2日起,数日之内日军烧毁山西省宁武县8座古代寺庙。山西崞县一千余间古庙亦被烧毁。
1937年11月9日,日军自京杭运河北上入侵吴江盛泽地区,焚毁了历史悠久的蚕花殿、圆明寺。
1937年11月25日,日军攻占江苏无锡,自次日起,日军四处放火,大火延烧十余日,烧毁工厂厂房18537间、商店店房54268间、机关、团体、医院、善堂用房1626间、校舍8614间,“祠堂,名胜建筑2105间”以及“名胜古迹场所保留的文物都毁于大火”。江苏《无锡文史资料》第4辑,第93页。
1937年冬,日军在常州乡郊放火烧掉了始建于明代的通乙观(小茅山)内的三茅殿、灵官殿等10间,以及东缶殿以南的房屋。
1937年12月1日,日军在丹阳皇塘镇烧毁平房356间、楼房21间。其中古庙宇一座9间,公房祠堂(荆大宗祠、元五公、十三公、启佑祠)计平房134间,楼房11间。
1937年12日,镇江焦山沦入敌手,日军在法堂放火,方丈楼、石肯堂付之一炬。驻碧山庵日军,夜间以天寒烤火,至天明竟纵火而焚之,由是松寥阁、水晶庵等处亦遭焚如。焦山定慧寺被烧毁古建筑119间。镇江沦陷后,竹林寺、鹤林寺、招隐寺、甘露寺等庙宇也被烧。
丹徒东乡的张王庙、愣俨禅寺、东岳庙三大寺院,为名胜古迹,为敌所毁。尤其是愣俨禅寺,规模很大,寺中有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明朝崇祯时建的报恩塔,1938年春的一天,日军因追逐、搜寻躲在寺中的妇女不成,恼怒的日军便在寺中放火,大火三日不绝,这座明代古建筑化作灰烬。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实行灭绝人性的焚烧和屠杀政策,南京的古建筑也遭受空前的劫难,古城墙三分之一被毁。夫子庙之棂星门、大成殿与所有配殿、楼阁、静海寺、朝天宫等遭到破坏,南郊牛首山历代寺庙与满山古树,九龙桥、长干桥、赛虹桥、白鹭洲公园被炸毁,著名园林愚园之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渡鹤桥、栖云阁等36景被毁灭,以及秦淮一带大片明清民居和古井等在日军侵犯和占领期间沦为废墟。抗战期间南京地区古建筑至少有数百处被日军破坏。季士家、韩品峥:《金陵胜迹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938年2月2日,日军在上海青浦地区烧杀,著名的元代古建筑颐浩古寺被烧毁。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篡委员会编:《青浦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532页。9月1日傍晚,日军杀气腾腾地开进江苏省句容县元符万宁宫,放火烧毁三清殿和西斋院许多楼宇。10月6日,日军再次窜到茅山道院杀人放火,“从乾元观开始,先烧松风阁和宰相堂,后烧殿宇和住房”,次日凌晨,日军兵分两路,“一路烧仁佑观和德佐观,另一路烧玉晨观和白云观”,经日军连日焚烧,天下闻名的茅山道院基本毁灭。
1938年3月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纵火烧掉北门外将军庙一带的建筑,如城有名的古建筑文峰阁被毁。一个月后,东门外僧庙菩提舍,系如皋名刹之一,庙中有珍贵的唐塑佛像,也被付之一炬。南门外地藏庙(即大觉庵)同时被毁。
1938年,日军在河北阜平县烧毁了著名古寺普佑寺。
1939年1月1日,日军在山西稷山纵火焚烧民房和古建筑,富丽堂皇的五龙宫顿成灰烬。
1939月4月,日军侵占山西省沁县县城,这座具有2600年历史的古城蒙受空前浩劫。4月19日,日军在沁县县城放火,城中古代建筑非毁即损。日军侵占期间,该县被故意毁坏的明代以前较为著名的古代寺庙庵观就有:北魏时期的乔村永泰寺、开村普兴寺,唐代的南景圆通寺、仁胜广济寺、福村法云寺、松交大悲寺,宋代的乌苏大明寺、龙门山柏林寺、北河大觉寺、凤凰山隆福寺、南陈洪济寺、窑上普净禅院、山西光明寺、城关天灵寺、故县明星寺,金代的北漳延寿寺、北寺上灵感寺、羊庄福兴寺,元代的端村永庆寺、云梦山白鹿寺、花山静业庵、康公延庆寺、南里一如寺、城关元妙观、尧山圣明寺、册村福严寺、庶纪集贤观,明代烟立福兴寺、杨安隆兴寺、青修崇兴寺、蟠龙山洪厢寺、景村天灵寺、徐村无量寺、南泉太虚观、良基白衣庵、段柳永兴庵、南关广生禅院、南仁仁寿寺、北漳石佛寺等竟达36处之多!清代建筑亦鲜有幸存者!据调查,该县七十余所古寺庙庵祠被焚毁或拆了当柴烧的,就达44座之多。《沁县文史资料》,转引自《侵华日本暴行行总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171页。
山西沁县被毁的古建筑中,伏牛山的龙泉神庙被毁,令人痛心。龙泉神庙自唐宋以来不断修葺,巍巍古寺,隐于古松苍柏、茂峰崖涧之中,前后四进,古色古香,正殿、后殿、西楼、鼓楼、桥楼、穿云楼、破雾楼、八角楼、道士院等二百五十余间,间间宏伟,处处古朴,塑像、雕刻、彩画、祭器布满殿楼。龙泉神庙为上党游览胜地。然而,1939年6月8日,日军扫荡时,先炮轰,后火焚,龙泉神庙的全部建筑化为灰烬。
第一部分 中国公私文物损失第10节 中国图书损失统计概要(3)
介休县绵山“云峰古寺”被日军焚毁后的惨状
——采自《侵华日军在山西的暴行》(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在介休、灵石和沁原三县交界处的绵山,又名介山,相传春秋时晋臣介子推曾隐居于此。绵山的主建筑抱腹崖云峰寺建于唐代,建筑群巍峨壮观,奇特无比,寺外石级长梯直通山门,抗战前,每奉农历三月十五至四月十五,举行盛大庙会,远近数十县,前来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1940年1月10日,日军在该寺捕捉隐藏的抗日战士后,用燃烧弹点燃焚烧,火苗冲起三十余丈,把抱腹崖顶的石头都烤落下来,寺内铜钟也被烧化。大雄宝殿、千佛殿、子孙殿、介云祠、老君堂、伽兰殿等十余处精美的古代建筑,泥佛神像,以及许多珍贵的匾额、楹联、绘画、墨迹等都化为灰烬。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侵华日军在山西的暴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1939年8月28日,日军血洗江苏连云港花果山,著名古刹三元宫被焚。该古刹以三元宫为主体,计有南天门、武圣庙、九龙庙、茶庵、灵观殿、自在天、长生庵、乌云阁、大悲庵、屏竹社、团圆宫、海天洞、艺松堂、玉皇宫等13处房屋,形成有175间殿宇的建筑群,经日军的三次放火焚烧,除灵观殿尚未烧掉,其他都毁于大火。三元宫和各庙中供奉的精致木雕三元大帝(尧、舜、禹)、十八罗汉等上百尊佛像,以及珍藏的佛经千卷,也被烈火吞没。江苏:《连云港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
1939年12月15日,日军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大肆纵火,著名古建筑金寿公所葬身火海。该公所位于江苏扬州市泰兴口岸镇西北福星桥东侧,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公所西南有大门楼3座,门楼上均镶嵌石浮雕,房屋基础用4米长原木夯打梅花桩。正房、大厅均系九架梁翻卷结构形式,四周回廊,均雕梁画栋,正屋内墙绘有彩色壁画,该建筑群计有各类房屋一百一十余间。日军在泰兴地区抢劫屠杀之余,复以大火焚烧,金寿公所不复存在。
1940年5月9日,新安镇日伪军突然袭击新沂五华顶,把五华顶上的古寺——全潮律院付之一炬。古寺在新沂是首屈一指的梵王宫殿,光绪年间,挂单僧人经常有五六百人之多。火从大雄宝殿放起,一步楼、藏经楼、方丈、祖堂、板堂、腰殿、东西配殿、前事禅房、香积厨等随之起火。庙中几十棵合抱的古柏,也着起火来,火光烛天。殿宇僧寮尽成瓦砾,文物经典化作灰烬。毁于这次兵火的,还有宿邑名士徐用锡(翰林)、臧锡略、张鹤舫等人在一步楼上书写的墨迹;有石涛和尚的四幅山水,这更是无价之宝;有慈禧钦赐的半部《藏经》;有大雄宝殿上的三世佛,丈六金身,妙相庄严。
1941年5月,日军第二次入侵惠州,放火烧毁了西湖周围的名胜,如栖禅寺、永富寺、元庙观等古迹。
1941年8月,日军在江苏东台白驹烧毁庙宇165间。
1943年3月10日,日军进攻湖南省华容县南山,将有2000年历史的大禹殿和文昌阁烧成了一片废墟。
1945年2月13日,日军第五师团坂田旅团侵犯广东始兴地区,日军百余人火烧东湖平窖背大围楼。大围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年代久远,规模宏伟。日军用几十桶火药点烧,烧了一个通宵。日军撤出后,在村民的尽力抢救下,仍被烧毁房子30多间,围楼四周走廊、楼梯、炮楼全部烧毁。
日军在沦陷区扫荡、清乡,许多颇具价值的古建筑也因此遭殃。如日军盘踞山西方山期间,就有76座古寺庙遭焚毁。
在焚毁中国古代建筑的背后,往往有日军不可告人的企图。伴随日军占领或扫荡而来的必然是疯狂地抢劫,中国古建筑中往往附有价值连城的文物,日军受其贪欲驱使,四处抢劫,搜括中国文物,为掩盖其抢劫中国文物罪恶行径,在大肆抢劫之余,复将古建筑或文物收藏所付之一炬,日军对内蒙古召庙王爱召古建筑的毁坏便是一例。内蒙古召庙王爱召,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是鄂尔多斯草原蒙古族人民宗教与文化中心。该庙气势恢弘,整个建筑吸取汉、藏各族寺庙之精华,占地约50亩,庙亭259间,正殿49间,正独瓜(蒙语,意为法轮殿)81间。两旁建有钟鼓楼,山门口有四大天王殿,北面有十殿阎君。正殿后面有喇嘛塔3座。院墙外建有9座大庙,内供奉伊克昭盟七族祖先等共13座塔坟,各塔坟大小不一,形式各异,全部采用银质建造,并镀金裱。此外,庙中还存有吉农汉使用过的银制镀金的马鞍和弓箭。1941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军铁蹄踏进王爱召,疯狂搜索各种文物,经日军三天洗劫,嵌有宝石的释加牟尼银质佛像,珍贵的经卷,银制镀金的马鞍、弓箭,以及各式壁挂、地毯等被抢劫一空。为了掩盖其抢劫王爱召的罪行,18日清晨,日军在召庙各建筑物上浇洒汽油,堆遍干柴,进行焚烧。这座我国内蒙古民族文化、宗教中心,中华瑰宝遂成一片废墟。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安徽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108页。
为防止日本人怂恿德王盗取成吉思汗陵寝,中国国民政府决定于1939年6月8日起移陵。同年7月1日,运抵甘肃榆中兴隆山。
3拆毁或改作军用所致损失
日本侵略者在焚烧、轰炸中国建筑物的同时,常常将一些较大型的古建筑物拆毁或改作军用。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持久,日军源源不断地从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入侵中国,日军对兵站、机场、医院及辎重、粮秣存放场所等需求急剧增长。于是,中国为数众多的宫殿、庙宇、祠堂等古建筑和学校校舍也成为日军强占的目标,日军占据这些建筑后,往往对其结构进行破坏或改造,日军撤走时或加以毁坏。
1938年11月,日军侵犯湖南陆城,将当地久负盛名的古建筑拆毁。
1939年3月,日军第16师团第18联队入侵湖北钟祥郢中镇,在这“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上大拆民房,大毁文物,使这个小镇成了堆堆废墟”。
日军将中国大型古建筑改作军用的作法屡见不鲜。在南京,日军占据和平门(神策门)后,将其瓮城改为汽油库。中央博物院被日军占领,作为防空司令部驻地,一些院厦被任意拆毁和改建。
1937年7月27日,日军飞机猛烈轰炸北京南郊大兴县团河行宫。团河行宫是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名苑“南海子”里修建的四座行宫中最豪华的一座,它汇集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历代帝王行宫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而且保存基本完好。行宫占地约两平方公里,四周筑有土山。宫中分东西两湖,中间有桥梁相连,宫门三楹,内有前殿、后殿和配殿,宫中别宇、亭台众多。在各宫堂之间,共有游廊124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1937年7月,日军第20师团之一部在空军支援下向团河方向行进。行宫在饱受战火摧残后被日军侵占,宫中所有文物被洗劫一空。1942年,日军为修南苑飞机场,便将团河行宫完全拆毁。
古老曲江城楼的劫难。清代以前,荆州城雄踞江渚,故而西有安澜门,南有曲江楼。其时登城放目,但见“孤峰烟中落,长江天际来”,山川竞秀,美不胜收。曲江楼建于宋代,其后数百年间,城垣几度毁于兵火,又几度重筑,城上古物荡然,惟曲江楼幸存下来。曲江楼飞檐流丹,翼然欲举,虽不及唐代楼徽的浪漫夸饰,却极尽宋代建筑的典雅俊逸。登高览胜,可见白帆点点浮天际,落霞曼曼染巷里,远畴近陌,一览无余,荒村野树,星罗棋布,俯仰之间顿觉胸襟一亮,心旷神怡。1940年6月8日,日军自襄北南践,荆沙沦陷。日军为修建兵营,公然拆毁二十余处名胜古迹。曲江楼也未能逃过一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日军侵华罪行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1941年春,日军为在荆州修建飞机场,拆毁了具有1500年历史的承天寺。
位于江苏吕四镇南市的灵佑侯(原名土地堂),重建于1763年,有殿堂等45间,供奉佛祖及土地像,为吕四镇著名的大庙之一。1943年,该庙被日军拆毁。吕四镇最大的庙宇城隍庙,创于明代,有五百多年历史,殿堂住房108间,占地二十多亩,四周有围墙,三个庙门并排,“佛殿轩敞,梵宇沉沉,香烟复郁,鸟语声声”的这样一座古庙,战时被日军拆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