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人们误以为逃避问题可以摆脱不利局面,但事实是无论走到哪里,困难都会尾随到哪里。阅历无数,我们才会领悟到人生大课堂中的这一课。我也是看了电影《绿野仙踪》才想到的。
7。有个小女孩,唤做桃乐茜。小狗兜兜是她的小玩伴。可是,村里有一个可恶的妇人想要夺走兜兜。于是小女孩非常担心,终日郁郁不乐。她在绝望之下,只好向艾米莉姑姑,还有亨利叔叔倾诉苦衷。可是他们太忙了。哪有闲工夫听小桃乐茜念叨什么小狗和那可恶的妇人呢。于是三言两语就打发了小桃乐茜,让她自己去玩耍了。小桃乐茜很伤心,抱着兜兜说:“在高高的天空上有一个地方,那里是个非常好的去处。因为那里的人们的生活都很快乐,那里的人们都是好人。”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到那里生活啊!
8。堪萨斯的旋风突然席卷了小村庄。小桃乐茜和兜兜一起被刮到了高高的空中,然后在一个叫做欧斯的地方落了下去。起初,这里似乎就是那个高空中的乐园,小桃乐茜好开心。可是好景不长,烦心事又来了。那个可恶的村妇居然也来到了这片乐土,她依旧可恶,并且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巫婆。尤其可恶的是,她依然不放过兜兜,并想尽办法要从小桃乐茜那里抢走兜兜。
9。这个时候小桃乐茜又是多么希望能够回到堪萨斯,那里至少可以逃避巫婆啊!这时,小桃乐茜被告知要找到这里的最高统治者绿野仙踪。因为他可以满足小桃乐茜的愿望和请求。绿野仙踪住在翡翠城的宫殿里。于是小桃乐茜就出发,开始了冒险之旅。
10.在路上她碰到了一个稻草人,但是稻草人因为没有头脑不能思考而苦恼不已。继续前行,小桃乐茜又遇到一个铁人,他的身体全是铁,他也很不开心,因为他没有一颗知冷暖的跳动的心。然后小桃乐茜遇到一头狮子,而狮子因为缺少森林之王的勇气而闷闷不乐。小桃乐茜就鼓励他们说:“咱们一起去绿野仙踪那里,他会赐予咱们想要的东西的。”—稻草人想要聪明的头脑。铁人想要一颗跳动的心,狮子想要森林之王的勇气。
11。一路上,他们困难重重,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那个可恶的巫婆死追不放,她要抓住小桃乐茜,然后夺走兜兜,还有那双保护小桃乐茜的红宝石拖鞋。
12。最后,他们终于来到了翡翠城,找到了绿野仙踪的宫殿。他们要求拜见绿野仙踪,但是没有人真正见过绿野仙踪。绿野仙踪是一个神秘的人,他从未接见过任何人。在北方女神的帮助下,小桃乐茜他们还是进人了宫殿,却惊奇地发现绿野仙踪只不过是个冒充的魔术师。更为神奇的是他居然也来自小桃乐茜的家乡堪萨斯。
13。小桃乐茜他们都觉得十分绝望,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了,小桃乐茜回不了家。稻草人还是没有头脑,铁人没有心脏,狮子没有勇气。
14。但是这时北方女神提醒了他们:你们的愿望不是已经实现了吗?在冒险中,稻草人不得不决定遇险时该怎么做,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用脑,有了一颗会思考的脑袋,铁人也收获了一颗多情善感的心,因为他喜欢上了小桃乐茜,而狮子因为在冒险中不得不勇敢面对诸多变故而变成了真正的森林之王。
15。北方女神询问小桃乐茜:“经历了这么多,你学到了什么?’小桃乐茜突然醒悟似的回答道:“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我的心一直都在家乡。我想家里的艾米莉姑姑,还有亨利叔叔。我的乐趣就在家里前面的院子。“然后北方女神挥动她的权杖,小桃乐茜就又回到家里了。
16。小桃乐茜醒来的时候就发现她的朋友:稻草人、铁人,还有狮子居然都变成了村里的人,在艾米莉姑姑的农场忙碌呢。他们看到小桃乐茜回来都很高兴。
1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逃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会一直跟着你,直到解决为止。但是如果不为窘境所困,那么困境的分量就会减轻,不那么重了。还有就是不为所动的秘密法则。用现代话说就是:“我不为凡事所缚’,或者“我才不在意呢”。
1 8。当你心理不再受困扰,那么所有的外部困扰都将化为乌有。比如,看着讨人厌的老师,他再也不会困扰你了,困扰消失了。倾听对喇叭声说“我把第三只眼睛安置在你身上”喇叭是一种音乐乐器。古时候人们吹奏它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为了庆祝胜利或是制止喧哗。
19。当你意识到事物的重要性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聆听每个想法,每个词语。想象,是思想的剪刀,它总是不断地剪掉那些不相关、不吸引人的部分,最后才进人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会剪掉那些令人发悚的画面。当然这并不是神意,因为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人脑加工后的成品。
20。有了第三只眼睛,人们就会看到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理。看到邪恶,知道邪不压正,邪恶的最后归宿一定是正义和美好。所以人们将不公变成公平,并且只要教育表面的敌人一心向善就能帮助他放下屠刀,改邪归正,立地成佛,走上正轨。
21。我们在神话中读到了“独眼巨人”的传奇。独眼巨人据说是群居在西西里岛的一群巨人。这些巨人只有一只眼睛。它们的眼睛都长在前额的正中心位置。人体成像发挥作用的位置正是位于前额、两眼之间,所以传言中的巨人也是从这一想象构造出来的。
22。那么当你只有一只眼睛的时候,你就成了巨人。那么你的想法就是别出心裁,别具慧心,别有一番意味了。而这时每个词都是力量的完美诠释和具体展现。
23。如果你有第三只眼睛,那么你身上就散满了希望与智慧的光芒。有了第三只眼睛,你的物质的实实在在的身体就变成了“精神的身体”,那么“身体电流”就进人了上帝的相似物和想象之中了。
24。如果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完美无缺的运行计划,就知道如何拯救世界。此时我们的内心想到的都是世界充满了和平、富足还有善意。
25。不要以貌取人,或者从表面现象轻易做出某种判断。要认真观察、思考,最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6。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是短兵相接、劳民伤财,也不应当钻研如何发动战争,如何运筹帷握、战胜别国。
27。不为所动的秘密法则是说你并不为真、善、美的另一面所困扰。假、恶、丑的东西我们都应当摒弃。在它们进人我们头脑之前就将之抛到九霄云外,最后留在我们心里的就只剩下那些美好的、富有建设性的想法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28。精神法则超越了宿命论,人定胜天。这是治愈者或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治病时应该抱有的心态。疾病可以治愈。生命,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但是我们可以挽救这唯一的美丽生命体。
29。如果我们贫穷却并不抱怨,吃亏并不在意,患病并不怨天尤人,那么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得到净化,越变越好,而事情好像也顺利了许多。
30,下面我引用了《圣经。耶利米书》第三十五章的内容。这章的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快乐的、向上的。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不再受负面思想影响后的情形。这真是太美好了。书中是这么说的:“总会有那么一天,以色列圣山的看门人会向人类大声呼吁,醒醒吧,崛起吧,让我们一起登上锡安山,在那里的天国我们会看见我们的上帝。”
31,锡安山上的看门人从来不睡觉,即使小睡也不成。因为它是“守护以色列的那第三只眼睛”。但是,活在世界阴暗面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这第三只眼睛的存在的。偶尔有幸他们会在脑中闪过某种知觉或者思想的火花,但是也就是那么一瞬间,他的世界又恢复到混沌状态。
32。要想保持头脑健康向上就必须核对、校验每个词语、每个想法。这需要决心和毅力。而我们的头脑则自始而终要对每个词语、每个想法保持警戒。害怕、失败、怨恨还有别的灰心的想法,或是别的恶意是万万不能有的。所有这些都应当唾弃、摒弃、放弃。
33,记住这句话:“上帝在天堂种下的都是美好的希望和美好的前程,他没有种的种种恶果我们是万万不会让它们在人间发芽,开花,结果的。”这句话让我们很快就想到了那些花园里的杂草。很生动的一个画面,是不是?这些杂草被连根拔了起来,扔在一边,很快它们就变干,枯萎。死亡了,因为它们缺少滋生它们生长的沃土。
34。但是活在黑暗世界的人们,那些消极的人们,只看得到黑暗,看不到希望的光芒,他们是注意不到第三只眼睛的存在的。你想的黑暗的东西越多就给了阴暗面生长的空间和能量。这时我们不妨运用不为所动秘密法则,让这些黑暗面永远尘封在记忆里,再也不要打开封印。
35。不久,那些“反军就会投降、放弃,因为它们是与美好背迫而驰的。然后,你的头脑就会充满了那些神圣的想法,或者说你的意识里只有那些上帝希望你期望的太平盛世下的和睦,而那些错误的想法就会慢慢退去,消失殆尽。
36。中国有一句古谚:“各司其职,哲学家把剪衣服的活交给裁缝做’但是,活在黑暗世界的人们看不到,感觉不到,意识不到第三只眼的存在。所以,神圣的上帝创造了一切,把一切都布置得周周全全,天衣无缝,而且都是为了最美好的明天。
37。我们要做的就是遵从上帝的意思,想想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和光明,这是水恒不变的。我们脚下的这片上地是神圣的,是上帝赐予的,我们只需打开那天眼(第三只眼睛),按照上帝的旨意,净化我们的心灵,保卫那片乐土,完美计划我们的人生,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完美无缺。
第三十八课 思想的协调法则
本课由费尼兹帕克赫斯特昆比来给您讲授
费尼兹帕克赫斯特昆比,即众所周知的帕克,他于1802年2月16日出生在新罕布什尔的黎巴嫩。他是近代欧洲著名的精神治疗师。他的精神治疗法得以发展,是生活中诸多重要的因素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昆比染上肺结核时,内科医生的治疗方法让他心灰意冷,导致他最后放弃了痊愈的希望。这是昆比成功史上的首个重要转折点。这时,他的一个朋友建议他参加户外的体育运动,以改善身体状况,比如骑马、跑步、打球等。然而昆比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疾病的折磨显然没法儿让他真的去参加那些剧烈的运动。
接下来,昆比做了最好的尝以一他决定去旅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旅行让昆比受益匪浅,他的身体得到了康复。自己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了,使昆比开始思考起这个发人深省的过程。然而直到几年之后,他才进一步发掘出这一事件的整个秘密。
1838年,在卡利尔博士的一个讲座的启发下,昆比开始进军催眠术研究领域,并在卢修斯伯克玛的帮助下进行了更深度的催眠实验。卢修斯伯克玛是一个毫无内科专业概念的人,可是,他却能够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处方让病人药到病除。他可以让病人比较容易地进人催眠状态,并为之诊断出病源—深层的精神上的疾病。卢修斯的精神治疗法令昆比无比佩服,使他开始注意到了精神上的变化,以及安慰剂对一个病人生理上的作用力。
昆比为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他多展了精神辅助治疗理论,并于 1859年在缅因州的波特兰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室。在昆比的研究室里,有几位得力的助手,如“新思想运动”的发起人沃仑飞特伊文斯、安尼特塞伯利杰瑟、朱利叶斯杰瑟和“基督科学运动”的发起人玛丽贝科埃迪。他们积极参与到昆比的精神辅助治疗理论的研究中,并将所有研究成果记录了下来。
昆比博士的精神治疗法研究在全世界医疗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昆比于1866年I月16日卒于他居住了大半辈子的缅因州贝尔法斯特,享年64岁。
1。如果个人总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态度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得了“信念病态症”。如果我是病态的,那么这种病态就来自于我的感受、我的信仰和我的思想,因为是我的感受、信仰和思想让我以为自己处于病态中。所以,我们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归结为:我们在思想或信念上出了差错。
2。由于我们的疾病是由实质存在的思想造成的,我们就势必要去了解我们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治病即是更正错误,而疾病又总是尾随错误而至,所以,只有采取追根溯源,釜底抽薪的方式才能拒疾病于门外。那么,这种方式该如何去实现呢?只有通过协调法则。
3。为了更好地阐释协调法则。我首先给大家引荐一些人人都已达成共识的规律常识。拿数学来说,你得到一个数学题,想要解开它,答案就藏在问题里面,但错误同样源于题目。这就使得解题不是那么容易。要知道,最终解开题目后的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和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同时存在。
4。错误将导致疾病或烦扰。想要治疗疾病或解除烦扰唯有更正错误。如果你了解事情的真实状况,就不要去请教一个还不如你清楚事实真相的人。
5。前面我们提到,所有的疾病都存于思想中,而且思想是实质性的病源。IIA可能会认为这是我个人的臆断,因为我没有实际的证据可以证明我的论断。但应该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坚持的理论与思想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我们会说一个人“思想错乱”、“精神失常”记忆也可以被称为思想,比如你忘记了东西,你会说“它从我脑中溜走了:如果我告诉一件你并未亲眼所见的事情,你相信了,那不就是你的思想上的信念吗?
6。再者,一个人相信的东西不就是知识吗?我要是问你去过伦敦没有,你说没有,但你仍旧相信的确存在伦敦这么一个地方或城市,难道这不是你的思想上的信念?这座城市不就在你的信念中吗?试想,你现在站在伦敦的某个公园里,那是信念还是事实?若是事实,你对它不会有任何想象,这时你是确确实实看到了一个想象或信念之外活生生的城市。
7。即便没被人的视觉感官接收到,所有的外界事物都会一如既往地存在。人们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是因为主观的信念在起作用。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人们的所作所为,创造的一切都存在并隐蔽于大脑中。
8。例如,树木独立于大脑之外存在。人们设想建造一座房子,便是脑中的一个构想。但是木材本身是不会有思想的,它存在于思想之外。当人们运用智慧建造房子的时候,木材本身就成为了表达人们构想的外在表现。于是,我们把这种用来建造房子的物质称之为木头。
9。现在,假设我们认为跑到户外的话会得感冒,这种意念便是我们的思想的休现。我们相信自己一定会患上或者染上什么病,同样也是一种思想的表现。这些会患上或染上的疾病正像是木头,是用来实现某种东西的,同木头如出一辙的是,之前所述的一切都是存活于思想中的。
10。事实上,有些事情必然是作为信念而存在的,因为我们对它的感知程度并未超过我们对伦敦的了解,既未亲眼看见,也没能身临其境,但我们此刻的确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所以说,它们不就存在于我们的感官或者思想中吗?
第三十九课 思考与行动的黄金法则
这一课的主讲人是詹姆斯艾伦。
詹姆斯艾伦,1864年11月28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的莱斯特。出生几年后,其家族的生意渐渐没落。1879年,他的父亲离开家乡前往美国,试图挽回生意上的损失,重振家业。成年后的艾伦曾经希望在美国安家落户,但不幸的是,他的这个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就遭人劫杀。
家庭的经济危机迫使艾伦十五岁辍学,几番周折后,他开始做私人秘书,同时为好几个英国制造商卖力。直到1902年,他才决定弃商从笔,全身心投人到写作当中。
詹姆斯艾伦的第一本书《从贫穷到发达》杀青后不久,他搬到了英格兰西海岸的伊夫腊库姆小镇。在这个小小的度假小镇上,有临海而建的维多利亚酒店、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蜿蜒通幽的小巷,这样幽静宜人的环境正是他研究探索哲学的理想乐园。
艾伦的第二本书是《一个人的思考》。这本书是他所有著作中最简单扼要、最具雄辩才思的一本,而且最出色地诠释了他的思想,但他自己却对之不甚满意,也没有认识到其价值。此书最终得以出版完全是由于他的妻子莉莉对他的诚恳说服。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实上,这本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外界也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
可惜的是,詹姆斯艾伦的文字生涯极为短暂。直到1912年丧生前。艾伦的写作生涯仅仅持续了九年。在这九年里,他共有著作19部,他那海纳百川般的思想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