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几段文字均引自《老子》。《老子》一书充满了这种中国人心领神
会的人生智慧。事实上,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中,我们常能看到这种人生智
慧的闪光。当然,作为一部意蕴深奥的哲学著作,《老子》的思想并不局限
在这种人生哲理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上述格言并非最典型的《老子》思
想。《老子》除了拥有这些常识性思想外,还拥有非常识性的思想。这些思
想出乎寻常又独具魅力,悖于常识又合乎至理。乍读之觉其荒谬,细玩之感
其深邃。随手征引几段:
“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缤纷的色彩,使
人眼瞎;繁复的音乐,使人耳聋;鲜美的食物,使人口伤。)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错乱,
有贞臣。”(大道被废弃了,才会提倡仁义。智慧出现了,才有严重的诈伪。
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才会提倡所谓孝慈。国家政治错乱,才有所谓
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灭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将获利百倍;抛弃仁德,丢开义理,人民将回
到孝慈;摒弃巧诈,去掉私利,盗贼才能绝迹。)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
上。”(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躯体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活着时,
树干是脆弱的,它死后枝干就变枯槁了。所以坚强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柔弱
是通向生存的道路。因此兵力强大了就会失败,树木强大了就会摧折。所以
坚强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
这几段文字一看即知属于《老子》的思想专利。它们不仅显示了《老子》
思想的魅力,思想的深度,而且显示了《老子》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气质。
《老子》思想不仅奇特,而且深奥。其开篇一段话:“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始。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道,说得出,就不是永恒之道;名,叫得出,就不是永恒之名。
无,用以称述天地之始原;有,用以称述万物之根本。所以,应该从天地永
恒之始原去观察道的微妙,从万物不变之根本去观察道的显豁。无与有同出
一源而名称互异,两者都称得上深远莫测,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
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
这段话可以说是整个《老子》思想的奠基石,是老子对其思想体系中基
本概念道、名、无、有的定义。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几个概念作了各种各
样的诠释,至今未能达成统一认识。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的确是玄之又玄,
即深奥玄妙之极。
正因为《老子》如此深奥玄妙,所以,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也见仁见智。
有人把它当作哲学著作,有人把它当作宗教教义,有人把它当作治国策略,
有人把它当作用兵之道,自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人生指南。一部五千言的小
书,历经数千年弥久常新,数以亿计人读之皆能读出新意,凡用心者均能于
其中找到自己心有灵犀之处。可以说,《老子》是一部真正的奇书,虽然它
玄之又玄,但我们仍不妨读读它,这既是对我们理解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
东方神秘智慧的一次体验。
(黄伟林)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孔子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司马迁曾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
子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事迹的书。中国近古以来有四书
五经的说法,《论语》列四书之首。
据统计,在最重要的10 部世界名著中,《论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
二位。
作为一个中国人,若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不能不读《论语》。或
者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哪怕他未读过《论语》,他思想深处,也积淀着某
些《论语》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谈了学习、交友、做人三方面的道理,它常被作为中
国人谈论这类问题的口头禅。然而,说过这些话的人不一定知道,这段话恰
恰出现在《论语》开篇。
类似的格言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吾曰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后生可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可以说,《论语》中许多言语已经成为中国人经常运用的成语、格言、
警句。这些成语、格言、警句代代相传,又内化为中国人为人处世、求知进
取的原则标准。
《论语》是用文言写成的,但这并不妨碍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中国人去阅
读。因为,当你打开《论语》,你会发现其中许多话已被你说过,其中许多
思想正仿佛是你自己的思想。
《论语》是一部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亲切的书,《论语》是一部会让
每个中国人感到似曾相识的书。正如西方人不会对《圣经》感到陌生,假若
你是一个中国人,哪怕你是第一次打开《论语》,你也会有一种回到家的感
觉。
长久以来,孔子给人一种固执、迂腐、板正的感觉。读了《论语》,你
会发现这种感觉完全是一种误会。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给我们提供的
是一个具有圆形性格的孔子,他好学、深思、爱好音乐,他执著、天真、富
有诗情。他是一位教育家,却丝毫不好为人师;他是一位哲学家,却从不抽
象艰深,故弄玄虚;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仍食人间烟火,纯然一个性情
中人。他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正是这样一个仁、智、
勇兼于一身的君子、圣人。
几千年来,为《论语》作注释的书,不胜枚举。影响大者,有何晏的《论
语集解》、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这些都是研究
《论语》的专门学者的必读书。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要了解《论语》,不妨
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此书的目的在于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
读懂《论语》,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论语译注》由原文、
译文和注解三部分组成。译文忠实原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符合信、达、
雅的翻译标准,尤其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注释旁征博引,完备周详,可以满
足专业读者需要。由于此书能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所以,自出版以来,
备受读者青睐,被许多大学文史哲专业列入必读书目,拥有较大的发行量。
而在我看来,青少年读者倘能阅读此书,在加强修养、陶冶性情、启发智慧、
了解传统文化和世事人生诸方面,利莫大焉。
(黄伟林)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余灵灵、罗林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柏拉图是这样评价苏格拉底的:“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
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然而,苏格拉
底却死于他的同胞——像他一样热爱自己的母邦的同胞之手。《苏格拉底的
最后日子》收录的四篇对话:《欧梯佛罗》、《申辩》、《克里托》、《费
多》,以苏格拉底“在诉讼中”、“在法庭上”、“在狱中”、“最后一次
谈话”的事件顺序,集中、全面地记录了苏格拉底这一悲剧性死亡的历史事
件的始末,展现了苏格拉底作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的崇高而伟大的人格魅
力,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朽意义。
自梭伦改革以来,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到了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雅典民主制进入它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苏格拉底,年轻、有理想,他吸
取了雅典精神的精华,形成了为真理、为荣誉、为法律而献身的神圣信念。
可悲的是,深深影响苏格拉底的雅典精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和伯利克
里去世后,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被败坏的雅典民主制变成了徒具躯壳的附
庸品。这一切使进入哲学反思的苏格拉底,决心如对待神赐的职责一样,挽
救沉睡不醒、病人膏盲的雅典。“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
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
促你们专心向善。。”这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护词。但是为苏格拉底热
爱的母邦,却不能公正地对待这位一心追求善和真知而一贫如洗的老人。一
些将私欲看作比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更高的执政者,被苏格拉底的正义的言
论激怒。于是,他们利用已不再名符其实的民主制度,作为绞杀异己的疯狂
的机器;而另一些善良的雅典公民,无法从雅典的辉煌记忆中清醒过来,苏
格拉底暴露民主制缺点的做法,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苏格拉底至死不妥
协和在法庭上居高临下的表现,更使他们把他当作雅典政府的敌人。
苏格拉底最后义无反顾地完成了他以死唤醒民众心智的悲壮之举。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伟大哲学家的崇高表现。他是用一颗
忠诚的心与真的信念去重建雅典民主制度的根基,这一点已经使他远远高于
极力维护母邦民主外壳的一般雅典公民。
这四篇对话的另一意义,则是记录下苏格拉底思想的重要著作。苏格拉
底生前不立文字,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对话形式保留下他的思想。本书前三篇
对话,属于柏拉图早期作品,学术界一般认为此时期的对话基本表述了苏格
拉底的思想;而第四篇对话,则既有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掺入了柏拉图发扬
光大的思想。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承先启后的
作用。他改变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自然界中寻求世界终极原因的传统,首创
了在内心世界寻求终极原因的哲学传统。哲学从向外寻求统摄具体原因的终
极原因转为向内求索,从人类的心灵去说明,使哲学从宇宙学、物理学变成
了伦理学和人学。从此,哲学开始了新的发展。苏格拉底的哲学的意义便由
此呈现、闪耀出来了。
如果说苏格拉底的出现与死亡,对整个人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终极理
想,具有着非常的历史意义,那么,让我们就暂且将他散射光辉,普照黑暗
的那一刹那,也当作一个“人类之星闪耀的时刻”吧。
(梁丽明)
《智慧之路》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柯锦华、范进举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
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一本教人如何聪明些的书,实际不是。《智慧之
路》是一本哲学书。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德国更盛产哲学。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恩
格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德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位令世界瞩目的哲
学家,就产生一种全新的关于世界的哲学学说。
曾经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和考察,其中有一个充满加工色彩的答案是:德
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生活形式,即每逢周末,德国的商店、娱乐场所都早早
关门,一家人度周末。每当周末将到,许多人都提前买好足够的面包留着,
不然一到周末,在街上找不到可买东西的地方(正如中国人过春节,大部分
私营商店全关了门),行人寥寥。于是,一些读书人在周末来临之时,倚在
阳台上,望夕阳沉思冥想,这导致了德国人对哲学的兴趣和哲学在德国的发
达。
这种说法实在太缺乏说服力。但面对生活,我们应像德国人一样,积极
思索。德国人倚栏思索之时,中国人却凭栏相思。假如把相思与思索结合在
一起,世界的哲学可能不像现在这个样子,西方由于理性而令人生畏,东方
由于悟性而虚而又玄,无迹可寻。
《智慧之路》与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相比,实在是浅显好读得
多了。
雅斯贝尔斯不像康德那样,把他的一段文字读了三番五次还不知道他说
些什么,也不像海德格尔那样,小心翼翼推证,让人读起来大气不敢出,如
重荷在背。雅斯贝尔斯也推论,也思考,但他把推论和思考的最终目的放在
实际之中,十分实在。他说,“上帝并不存在”,“世界就是上帝”,“没
有所谓上帝的引导”。他还说:“没有绝对命令,因为我所服从的种种命令
都产生于时间中并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它们是由风俗、习惯、传统及服从性
所决定的,每一事物都是无限地依赖于其它事物的。”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
一种使哲学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哲学,同时又是一种积极快乐而非悲观的
哲学。雅斯贝尔斯对人充满信心:人不依靠什么上帝而能使自己走向完满。
倚在栏杆边的德国人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时时对世界对人生以及其间
的种种关系认真思考,企盼能找到人类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确实,面对人生和世界,我们不得不思考。而思考,正可使我们走上一
条智慧之路。
(梁启谈)
《超越自由与尊严》
[美]B。F·斯金纳著,王映桥、栗爱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名言为人共知。通常,生命的自由程度,人
的尊严的获得程度,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社会发展到现在,它的文明
程度无疑比以往的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发达,事实上,人类并没有因社
会的文明的发达而得到了更多的自由。
斯金纳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尊严。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
摆脱了有害的事物或不利的控制,而并非摆脱一切的控制。因此,无羁无缚
的自由是虚空的幻想,人感到无羁无缚之时,仍然处于社会环境的控制之中,
只不过这种控制和人的行为正好相切合,而人没有感受到控制而已。
斯金纳所谓的超越自由,简单说是要人们抛弃幻想中的绝对自由,或说
得残酷些,他提示人们,所谓的自由,并不存在。尽管这样明白直接的结论,
没有在书中出现,但这个观点可以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读得出来。
尽管本书书名赫然写着“超越自由与尊严”,但斯金纳并不在书中大谈
如何超越,自由与尊严这样的文字也几乎被论述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褒
奖、惩罚等言词所淹没。斯金纳断然否定人的“自由”的美丽幻想,但他并
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只是把对人的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虚空转到更贴近
人的现实中来。
人的行为根源是什么?人的行为被社会环境所刺激、控制和影响,也被
人的行为后果所影响。人无法达到不受任何控制而处于为所欲为的状态,如
果有,那也只是想象之中。因此,人应该抛弃那种想象之中的“自由”,而
把努力与奋斗放在如何避免和改变环境中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控制因素上,促
进并完善那些有益的控制。这就是斯金纳抛弃“自由”的理论。它没有了“自
由”的幻想所带给人们的美丽色彩,它企盼通过人的切实的努力来改善人的
生命存在状况。
作为一本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的专著,《超越自由与尊严》由于作者极力
证明自己的观点,书中的论述并无严密的层次递进,而大多是铺陈罗列,这
些并不很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它也没有严密的定义和概念,而更
多的是事实的阐述和说明。因此,对于这本书,不宜企望去追索其要点重点,
它给读者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启发。通过不断启发,让人改变一些原有的
看法而接受它的一些看法。正如《中译者序》中所说,斯金纳并不完善,我
们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超越自由和尊严》。
(梁启谈)
《敬畏生命》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有时候,伟大的思想家一句简短的话,可以摧毁旧的思想观念,新的价
值因此而标举。尼采的“上帝死了”和史怀泽的“敬畏生命”,都可称得上
在思想、意识、观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
“上帝死了”不是狂人尼采的随口妄语,同样,史怀泽的“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