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自命不凡的哲学家,他忧郁、悲观,充满许多愤世嫉俗的奇想、奇
事、奇行。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 多年,终于,他像一个从长期艰
苦的斗争中凯旋归来的英雄,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崇拜、敬仰。狂傲不羁的
存在主义先驱者尼采宣称:“他让我有勇气和自由的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
发现了结实的地盘。”叔本华在此书中,的确可以让我们一睹他那独特的文
体和幽默的语言,以及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这是通向幸福的“生
的智慧”。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德]尼采著,尹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尼采最负盛名的著作,副题是“为一切人而不是为一人的书”。
尼采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在此书中,他用富有诗意的散文笔调,
向他的门徒和人民传播他内容广泛的学说。“上帝死了”,“上帝死于对人
的同情”,并主张“人性是应当被超越的”,这些令人震惊的宣言,并非哗
众取宠,只要你深深地读下去,便会发现包含其间的人生哲学的精义。
《动机与人格》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深地读下去,
马斯洛率先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
他提出每个人必须被满足的需要层次,其范围从基本的生理要求到安全、归
属、爱、尊重、乃至自我实现。满足了最高的心理需要的人,是真正健康的
人,是人格得到充分整合的自我实现的人。
《里尔克如是说》
[德]里尔克原著,林郁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实现的
“在时间的岁月中永远没有自己的故乡”,诗人里尔克如是说。里尔克
首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能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切、纯
粹的思考。从其中你会不由得感叹一个诗者灵魂的美与力。
《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位歇斯底里少女的精神分析》
[奥]弗洛伊德著,文荣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位聪明可爱的18 岁少女是这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的主角。作者利用她
神经质的举动、她的自白及梦的内容的线索,来探索少女的心灵奥秘。这同
样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学术著作。
《梦的解析》
[奥]弗洛伊德著,赖其万、符清孝译,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梦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此
书中,弗洛伊德创建了他自己的一套非常系统的梦的理论。书中引用了大量
的释梦资料,多少使枯燥的文风得到调剂。
《人生的亲证》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宫静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
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而我们却只有通过源于伟大心
灵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接近着一个民族的伟大的灵魂,和一个伟大的心灵
的内核。这是泰戈尔对他所尊崇的奥义书诗篇和佛陀精神的阐释,也是我们
所热爱的诗人对自身哲学思想的再叙述。
《生命的悲剧意识》
[西班牙]乌纳穆诺,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爱的诗人对自
作为一个哲学家,乌纳穆诺所关心的既不是语义界定与概念分析,也不
急于构建一套深思熟虑的哲学体系,而是在于透过知性与情感的全面观照,
直接面对生命的情境:矛盾痛苦的生命和生命的悲剧意识。而要突破人与生
俱来的绝望意识,人的灵魂必须具有无限向上的精神高峰,人只有通过炽热
狂烈的、不顾一切的献身行动,才能获得极度充实与完满的人生境界。
《生活·境遇——萨特言谈、随笔集》
秦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如果要重新追寻当代青年精神成长的轨迹,或者勾勒现代中国思想史的
话,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冲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对生活、社会、
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探讨具有强烈的参与感,他那直率、毫无保留的见解强烈
地撞击着所有的生存者。
《有为与无为》
[德]迪特马尔·米特等编,周懋庸等译,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从人和神、人与自然、科学与人类、善与恶、思与行等关系中去论
及有为和无为。他强调,不应因有为的消极而放弃有为。希望总是存在的。
人的理性、责任感和道义感使有为成为我们信念中的必然。“人生而为有为,
犹如鸟之生而为飞翔?”
《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
[英]卡尔·波普尔著,邱仁宗、段娟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反映作者的一生,是讲他的学术思想如何发生、发展、变化的传
记,对于研究和批判他的思想的学者以及所有对他学说感兴趣的人,这本传
记是应读的。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部名著,是他在75 岁高龄才完成的,在本书中
他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地位,人之所以有尊严和崇高并非因
为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情爱论》
[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三联书店出版。了自己的
各民族的文学都热烈而优美地赞颂过人类爱情的巨大力量。爱是人类精
神深处一种最本质的冲动。“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费尔巴哈)。哲学应该
在研究人类生存的这种崇高的感情形式的本质、社会职能方面做出贡献。
《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夏军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阐述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历史发展、基本特征、主要范畴,
分析了西方几种哲学流派,康德、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思想的非理性主
义特征,并揭示了非理性主义思潮对西方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
《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
陈越光、陈小雅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率先放眼世界,以其译著给沉闷的国度注入
一股清新的空气,曾振奋了整整一个时代。然而,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
文化既是滋养他成长的摇篮,又是笼罩在他墓地上空的阴霾。
《庄子浅注》
曹础基著,中华书局出版。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鲁迅先生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不过,《庄子》虽然应该读却不容易读,相比之下,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
注》可算是一部较好的读《庄子》的入门书。
(本部分提要书目由李咏梅、梁丽明、黄伟林撰写)
历史
[综合导读]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的这句名言激发了许多人对历史的兴趣。
然而,大多数历史著作却因为其板正的面孔、枯燥的叙述使人们不得不
远离它们。在这些书籍中,历史只是一堆与我们毫不相关的陌生材料,一堆
毫无生气的没有体温的远古化石。我们满怀期望地打开它,却被它败坏了胃
口。我们满以为它会使我们聪明,结果却被它弄得麻木不仁。
当然,在浩瀚无边的历史著作中,也有一批令读者耳目一新、为之振作
的好书。如果需要举例,我想首推《史记》。前人称《史记》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说法似乎只注重了《史记》极富诗性的一面。
而在我看来,《史记》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把一个个历史人物仅仅当作历
史的遗迹,而是将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血肉丰满的人。任何一个读过《史
记》的人,都会在心里永远留住陈涉、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这些人物的
音容笑貌、精神气质。他们是伟人,而非完人,有伟绩,亦有缺陷。司马迁
不仅拥有对他们的崇敬,也怀抱对他们的明察和惋惜。
当然,我也推崇如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所写的一系列通俗历史读物。房龙
的妙处在于他把历史这种专家之学高度通俗化了。历史中蕴含的智慧不再只
是上流人物的专利,而开始在更大范围的读者群中流通。历史改变了它艰深
陈旧的面貌,向日常生活发出亲切的笑容。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相应地,优秀的历史书也举不胜举。《资治通鉴》、
《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路易十四时代史》(伏尔泰)、《历
史哲学》(黑格尔)等都是历史学界有口皆碑的好书。读这样的历史书,能
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份量。
读史书如同读其他学科的书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不妨从
通史入手。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读一读世界通史,对我们了解整
个世界的面貌,各个国家的来龙去脉,自然很有好处。作为一个中国人,读
一读中国通史,也会使我们对今日中国的现状,有一个颇具深度的认识。读
通史的方式不妨是通览,重全局而不必在细节上过多纠缠。
有了读通史的经验,则可以开始读专史、国别史、断代史。专史指的是
某个专门问题的历史,国别史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历史,断代史指的是某个时
代或某个朝代的历史。选择不同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历史著作,不
妨凭着自己的思想兴趣。关心经济者不妨读一读经济史;想更深入地了解美
国,不妨读一读美国史。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时代会令人特别感兴
趣,如古希腊罗马时代,如春秋战国,如文艺复兴,如二次世界大战,等等,
有关这些时代的史书不胜枚举,不妨择善而读。
史有史料、史识之分。好的史书,应该史料真实丰富,史识深刻独到。
好的读史者,自然也应该既重史料,也重史识。史料丰满着知性感觉,史识
指引着思维方向。当然,史书若能在史料、史识之上还有史趣,那就更能使
读史者兴味盎然,不忍释卷了。
(黄伟林)
[导读书目]
《人类的故事》
[美]房龙著,刘缘子、吴维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房龙1913 年开始写书,1921 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所以
说,《人类的故事》是房龙的成名作。
房龙这部成名作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
历史学家曹聚仁曾多次叙述自己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一回,在真如车
站等车,从南新书店买到了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这部书,一直就从真如
看到了上海北站,又从北站看到了家中,从黄昏看到了天明,看完了才睡觉。
这是我认识房龙之始,一直便成为这位自由主义者的信徒!这件小事,对于
我的一生,影响非常之大;本来我立志要做康德,后来一变而有志于成为房
龙了!”“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
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
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
呢?”
林谷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录取的大学生,就读于南开大学外文
系。当时他的老师就向他推荐了《人类的故事》。他深感此书“不仅文字浅
显易懂而且读起来兴趣盎然,不忍释手”。
1988 年三联书店又出版了《人类的故事》的中译本,不到10 年重印7
次,发行量近10 万册。由此可见,《人类的故事》在20 世纪上半叶、中叶、
下半叶都广泛地影响了中国读者,堪称历史通俗读物中的经典。
房龙自称此书“讲的是全人类的故事,不仅仅是欧洲人或西半球人的故
事”。但是,通览全书,我们还是可以认定,此书基本上是一部“西方的人
类故事”。房龙是一个历史学家,对西方历史博览精熟。除了对早期两河流
域东方文明作简明的概述和穿插中间的关于佛陀、孔子、穆罕默德等东方伟
人的简介外,《人类的故事》对西方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中世纪到文艺复
兴,从法国革命到世界大战的历史作了详细的叙述。从中,我们不仅能对西
方的文明历史有相当清晰的粗线条了解,而且,也会对我们听过许多却不甚
了了的西方历史现象如骑士制度,十字军,宗教改革,重商主义有更深入的
认识。
本书写的是人类历史,却以《人类的故事》为书名,恰好体现了房龙写
作的特点。房龙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写历史而赢得广大的读者,这一写作秘诀
早已为人所知。郁达夫就曾说过:“房龙的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
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
了。”“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
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然而,尽管秘诀早已公开,但通晓历
史者却鲜有房龙这番文学功力,缺乏房龙那种对历史细节烂熟于心从容道来
的描述能力。更何况,《人类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历史和文学的结合,同时
还渗透着房龙思想的魅力。在房龙眼里,历史好比“时光老人”在过去年代
的无数领域中间修筑起来的巨大的“经验之塔”,他自认为《人类的故事》
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他这样对广大青年读者说:“纵览围绕我
们四周的光荣历史,便能使我们获得新的胆量,在我们回到日常工作中去之
后,将会勇气百倍地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充满智慧的思想自然成为广
大读者攀登历史之塔俯瞰现实大地的精神动力。
(黄伟林)
《发明的故事》
德博诺编,蒋太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好书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书好是因为它表达了某种深刻而又有创见的思
想,有的书好是因为它显示了某种高雅而纯正的趣味。绝大多数好书都有一
个作者。是作者,而不是编者。我的体会是,大多数编者编成的书,往往是
不尽如人意的。
也有例外。我学过好几种英语教材,教材往往不是一个人写作的,更多
是某个人编成的。在我学过的多种英语教材中,我最心仪的就是《新概念英
语》。这套教材选收了数百篇英语短文。除了拥有其他优秀的英语教材的大
多数优点外,我觉得《新概念英语》最妙的是编者选文的眼光。这些由几十
个单词或至多几百个单词组成的英语短文,是那么简洁、漂亮、隽永。阅读
这些短文,不仅能学到英语,而且能体验到英语的文化魅力和性格魅力。
读《发明的故事》的时候,我又产生了类似的感觉。这本书介绍了300
多种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是谁作出的?对社会产生
了什么样的影响?编者德博诺宣称:“本书不是技术史,而是关于具体的发
明和发明家的故事。”
全书40 多万字,介绍300 多种发明。每种发明独立为一篇短文,长约
1000 多字,短则三四百字。在这极其简约的文字中,却包含了极其充实、饱
满,既有深刻思想,又有健康情趣的内容。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们不妨读其中一篇发明故事。
检眼镜
检眼镜发射出一种狭窄的光束,光束穿过眼睛的瞳孔,照亮后面的视网
膜。检眼镜由精选的若干微型透镜组成,这些微型透镜把受检查者的视网膜
聚焦在观察者的眼前。根据眼睛内天然透镜系统的“强度”或曲率选择透镜。
只用检眼镜,不用其它的任何东西,观察者就能知道眼睛的近视程度和远视
程度。由于视网膜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很容易在视网膜上详细地检查微血
管,从而诊断出许多影响血管的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检眼镜是英国人巴贝奇于1847 年发明的。他曾制造出一台机械“计算
机”。他把自已发明的检眼镜交给一个作外科医生的朋友,叫他试一试。可
是这个头脑迟钝的家伙却把它束之高阁,使巴贝奇丧失了发明检眼镜的荣
誉。
此后不久,在1851 年,赫姆霍尔兹独立地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检眼镜,并
在医学界得到了应用。
古尔德
全文300 多字,讲明了检眼镜的原理、功能、发明史话和影响。我想象
不出还有什么更简洁的方式表达这些内容。
编者德博诺为每一类发明都写了《小引》,检眼镜属于卫生类。在卫生
类的《小引》中,我们读到德博诺关于上面这篇小品文的议论。他认为,这
个发明史话说明了关于发明创造的三个基本原理:一个有发明头脑的人,常
常在一些不大相干的领域有发明创造;发明家们可能在大致相同的年代独立
地发明相同或相似的器件;一项发明即使完美,也有可能被埋没,除非发明
家或其他的人决心为之奋斗到底,让全世界都知道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