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正信的佛教,对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
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
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者的修
持而起的感应。(注三)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
,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
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著很大的帮助。那是由于一念的善业
感应,以及临终之际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业识也将感生善处。这是物以类聚的原
理,不能说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儿女家属以恳切虔敬之心,斋僧布施,作大善
业,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应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经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
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诚,如地藏救母那样的发大悲愿,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
苦海的众生,凭这伟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减少乃至灭除亡者的罪业,这不是
无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
了被超度者的业力,乃至彼此连通一气,所以能够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
人的家属,若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
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
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
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
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
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
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
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
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
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
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
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
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著亡
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
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
生鬼道,还会在人间作祟,这就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
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道众生为「饿生
」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变食施食的口及蒙山,对于平安鬼类
的作祟,有特别显著的效验,这种功能的佛事,对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
们简直没有办法。
当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说,事实上,向来请僧尼做佛事的中国人,
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学
者,但他母亲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并把灵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
叹他的哲学,在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著「祀如在」的儒家观念,寻求「慎
终追远」的安慰。像这样的例子,可谓极多,如要他们完全照著佛教的观念来做,
恐怕不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必须求一解决途径的一大课题。
注 三:佛祖统纪卷十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
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
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
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
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
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
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
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
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
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
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
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
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
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
)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
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
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
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
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
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
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
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
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
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
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
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
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
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著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
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
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
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
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
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
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
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
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
,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
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
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
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
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
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灵魂。基
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
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著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
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
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
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
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
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
定就生为鬼,这在下一节中另予说明。
而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
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
,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
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
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
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
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
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
生生的背后,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
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
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
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著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末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著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
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末,佛教所说六道轮
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甚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
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
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
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
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
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
,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
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
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