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郦道元-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时代,郦道元就是生活在这个 

大的时代背景下。 

     郦道元所在的郦氏家族,据说是汉大将军郦商的后代,世居华北。在北 

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的时候,郦氏家族没有迁往他乡,继续留居华北,并且 

参与了少数族政权机构。郦道元的曾祖父郦绍在鲜卑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中任 

郡太守。拓跋珪南征时,他便举郡迎降了,北魏继续给予任用,这与北魏政 

权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官僚士大夫的政策是相一致的。郦道元的祖父郦嵩也 

官至天水太守。 

     从郦道元的父亲郦范起,郦家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郦范在明元帝时被 

任命为给事东宫。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处,这是一个侍候和教育太子的重要职 

位。这位太子就是拓跋焘。把这个官职交给一个汉族知识分子来担任,表明 

了北魏统治者“变夷为夏”的既定政策,也说明郦氏家族受到北魏王室的高 

度信任。拓跋焘即位后立刻晋封郦范为男爵。拓跋焘死后,又被晋封为子爵。 

在平定山东地区的战事中,郦范立有战功,又封侯爵。到了孝文帝在位期间, 

郦范已经获得了外姓功臣的最高爵位——公。他在北魏政权中为官达50年, 

经历了5位君主,从一个没有爵位的给事东宫,成为北魏王朝的宠臣之一。 

他平步青云的历官道路反映了汉族知识分子在北魏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实际 

上这也是民族融合的真实体现。 

     在郦范一生中曾两次出任青州刺吏。在第二次出任青州刺吏时,他已有 

了北魏王朝的最高封爵,有重要政治意义。孝文帝志在统一天下,而青州是 

进兵江南的重要后方基地,具有战略意义。 

     郦道元在这时已经步入仕途。他在《水经注》上讲自己在太和十八年时 

 (公元494时)曾随孝文帝巡视北方,当时他任尚书郎。当时正当孝文帝迁 

都之际,这个英明的决策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郦道元自然也是 

其中之一。尚书郎虽然职位不高,但能随皇帝北巡却可见对他的重视。这给 

郦道元的仕途开了一个好头。 

     郦道元,字善长,是范阳涿州人 (今河北省涿县)。他家乡称为郦亭。 

在《水经注》的《巨马水注》中,他较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情况。郦亭旁边 

的郦沟水是巨马水(今拒马河)的一条支流,郦道元的祖上就生活在这里。 

     关于郦道元出生的具体年代,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许多学者根据《水 

经注》的一句话作出多种推测,尚无一致结论,大约郦道元出生于孝文帝即 

位初年。太和十八年时他曾随拓跋宏出巡,当时还是个小官。由于父亲是朝 

廷重臣,他的升迁还是较顺利的。郦范死后,继续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永 

宁伯。 

     道元的仕途虽不如其父那样坦荡,但凭着自己的能力也有多次升迁。从 

太尉掾开始,他历任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颖川,鲁阳等郡太守, 

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后几 


… Page 7…

项官职如河南尹 (相当于首都市长、卫戌司令)、御史中尉(管监察)等都 

是三品官,已经属于高级官吏了。在孝昌3年 (公元527年)任关右大使时 

遇害,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冀州刺吏。 

     郦道元为政,史书上称是“威猛为治”,“威猛为政”,有的史书还把 

他的传记列入“酷吏传”,这就有失公允了。郦道元所生活的时期正当北魏 

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道元可能认为这时应当“乱世用重典”。在任地方官 

时他一方面威猛为政,同时还在地方上兴办学校,恢复发展文化事业。完全 

不是人们意象中的“酷吏”。道元还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尤其表现在他 

同皇宫中恶势力的斗争上。王室中的败类元微曾诬陷自己的叔父元渊,由于 

官员宋游道能站出来说明事实真相,元渊才得以昭雪,而郦道元是支持宋游 

道的作法的,并且认为是气节可嘉,委以官职。道元的行为触动了元微的利 

益,于是元微迁怒于他,史书称为“素忌道元”。另一个王室纨袴子弟元悦 

则有心理变态的症状,他纵容小人丘念无恶不作。干扰正常的行政官员的选 

用制度。当时郦道元正任御史中尉,他果断地将丘念逮捕。元悦又请太后为 

丘念说情,郦道元坚决依法办事处死了丘念,并以此弹劾元悦。以上这两件 

事都表明道元为官刚正,疾恶如仇,而且不惧权贵,甚至皇亲,敢于与恶势 

力进行斗争。元悦从此怀恨在心。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寅正准备叛乱,元悦就 

怂恿太后任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寅,结果道元被叛军在驿站截杀。这 

种行为是多么可耻啊!可见,所谓“酷吏”的恶名是不能强加在道元名下的, 

至于有的史书将道元列入“酷吏传”,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这是受到了权贵 

们的排挤,于是24史之一—《魏书》的作者就依附了恶势力的权势,故意把 

道元列入“酷吏传”。24史中的另一部——《把史》的作者在给道元作传时, 

已经有了改变,经过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郦道元不 

仅不是所谓“酷吏”,而且称得上是位可与包公、海瑞相比的“好官”。值 

得我们后人敬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权贵和恶势力可以用阴谋手段在当 

时打倒一个人,确是易如反掌。但是最公正的还是历史。人们常说“历史是 

无情的”,即一切是非功过,后世自有公论,谁也不能一手遮天,欺骗历史, 

否则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正义的人民所唾弃。 

     在当时的朝廷中,道元还是较受重用的,因为他的勇敢和果断,还曾多 

次临危受命。见于正史的就有三次。第一次安抚北疆,第二次镇压与南梁接 

壤地区的叛乱,第三次就是到关中监视有叛乱嫌疑的萧宝寅。最终道元在最 

后一次出行中蒙难,这就可以说明他具有赴汤蹈火的果断和勇敢的品质。 

     郦道元的清正虽已为我们了解,但是他不仅是一位“好官”,更重要的 

是他是一位出色的古代地理学家。当然,他的地理学识主要是通过《水经注》 

为人所知的,他在为《水经》作注时明确指名引用的文献达480种,其中属 

于地理类的有109种。这109种中,属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地理大交流”时 

代的就有89种。一方面反映了郦道元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也可看出这一“地 

理大交流”时期地理著作对他的深刻影响。 

     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道元在 《水经注》的序言中对前代的著名地 

理著作进行了批评点评。秦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地理类书籍,但当时由 

于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尚不够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 

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禹贡》 

等。我们认为这种虚构是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的,不必过分苛求。在这种虚 

构中我们仍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情况直到秦汉时期仍有一定市场,与 


… Page 8…

人们相求真正了解地理知识的需要发生矛盾。郦道元是坚决反对这种“虚构 

地理学”的。他提倡严谨的学风,改变这种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他在 

 《水经注》序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其主要原则就是重视野外考 

察的重要性。前代地理学者中已有人开始考察研究工作,但还没有意识到它 

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科学的基础是真实,地理学当然更需要真实,郦道元可 

以说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 

     在郦道元生活的时代,当时的欧洲历史正是所谓“黑暗时代”,全欧洲 

在地理学界都找不出一个杰出的学者。郦道元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 

重要的地位。 



                            三、郦道元的思想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在这个国家分裂的年 

代,社会生产,人民生活都受到很大破坏。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要求 

结束无止境的战争,开始和平安定的生活。许多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作品里也 

反映了这种呼声。《水经注》就是其中之一,从中我们看到郦道元的爱国主 

义思想几乎是无处不在。 

     对于一个生在乱世的人来说,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明显表现为希望国家 

早日统一这一目标和愿望。 

     郦道元出身于世代官宦家族,这种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开始接受儒家的 

正统教育。《水经注》中经常引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注文中也表现了他 

对尧舜等古代圣王和孔孟等儒家大师的崇拜。儒家思想是希望国家统一长治 

久安的,所以郦道元的思想也是以此为基准。长期的国家分裂,使他希望国 

家重新统一的愿望更加强烈。他的青年时代正是北魏政权励精图治,国势蒸 

蒸日上之时,而南朝则显得朝政腐败,毫无生气。他的家族又受到重用,拓 

跋氏的“取夏变夷”的改革,都促使他产生了由北魏统一中国的思想。道元 

入仕不久就成为元宏北巡的随员之一,这说明他的才干已得到朝廷的赏识。 

元宏的改革,使他坚信长期分裂局面将会在元宏的统治下结束,秦汉的大一 

统国家又将出现。孝文帝的英年早逝对道元的打击很大。北魏国势从此江河 

日下。他看到统一无望,于是开始潜心于《水经注》的撰写,通过写作以寄 

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统一祖国的渴望。 

      《水经》是三国时魏国人的作品,对道元来说,它算不得什么稀见的古 

籍。道元选择为它作注,主要是考虑到 《水经》的涉及范围很广(当然还有 

地理学原因),正可以借为它作注的机会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更好地 

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水经注》的撰写在郦道 

元生活的后期,这时的北魏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道元看到已不可挽回, 

于是把全部爱国主义情感都倾注在《水经注》这部巨著之中。 

      《水经注》虽以为《水经》作注为形式,但并不受《水经》原有体系的 

限制。《水经注》的著述范围是以西汉王朝的版图为基础的。这是他祖国统 

一思想的反映。而且有时《水经》范围并不包罗西汉版图。如现今海南岛, 

西汉曾一度设了两个郡,但不久就废弃了,但郦元并未放过,把它们附在《温 

水注》之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由于北魏后期的衰败,道元已对北魏统一没有希望了,在《水经注》中, 

就没有这样的政治倾向。尽管他终生服官于北魏,但在《水经注》中却看不 


… Page 9…

到对南朝政权的敌视,不以南北为鸿沟,甚至多次出现南朝政权的年号。全 

书在卷五注中第一次出现了南朝年号,“宋元嘉27年,以王玄漠为宁朔将军, 

前锋入河,平础J (地名)守之。”元嘉是南朝中宋政权第三个皇帝宋文帝 

的年号,元嘉27年 (公元450年)与北魏太平真君11年是同一年。也就是 

这一年,拓跋焘曾大举南下,而郦道无意在这一年中另一场南北战争中使用 

南朝“敌国”的年号,如果我们联系到道元一家在北魏政权中所受的重用, 

就会为道元的这一笔法所折服。由于长期分裂南北朝互为“敌国”,互相诬 

蔑的例子举不胜举,前面提到的魏收的《魏书》就是其中之一,而早于《魏 

书》的《水经注》能用平和的笔调来叙述南北战争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水经注》40卷的篇幅中,卷五的例子并非少见,卷28以后更是多 

次使用南朝年号。有学者认为一句是道元在完成全稿后加上的,正表明了道 

元后期对南北朝观点的变化。如前所述,道元晚年对北魏已不抱希望,南朝 

同样不能成大器。故道元承认了南北对立的客观现实,而回避南朝不仅没有 

必要,而且与他向往祖国统一的愿望不相符。为此,他更应南北兼顾,不忘 

南方的半壁河山,于是他采取了这种方法。道元在晚年已经改变了原来尊北 

卑南的写作基础,这也是他政治思想转变的一个标志。 

     人生活在人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大自然的恩惠。热爱祖国、热 

爱生活的郦道元也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学者。明代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的事迹不少人都有所了解,其实他在许多方面是继承了郦道元,对于祖国山 

河的热爱是郦道元爱国主义思想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凡郦道元足迹所到之处,无不细心考察,对古代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大 

多收入注文之中。对家乡郦亭的描写,抒发了他对故土的热爱。对青州的描 

写,也是对各地风光赞颂的成功一例。如果是那些他不能亲自到远的山水胜 

地,他必搜集大量材料,细心选取,然后进行加工整理。由于他有实践基础 

和严谨的态度,冉加上高超的写作手法,《水经注》中描写山川的锦锈文章 

可以说是俯首皆是,其中有两篇历来为人们传诵,成为千古杰作。近代以来 

还常常被选为中学甚至大学的课文。 

     一篇是记述黄河孟门(即现在的壶口)瀑布,一篇是描写三峡的。孟门 

离北魏的首都平城、洛阳都不很远,道元很可能去过多次,注文虽只有一百 

多字,却把那里壮观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摆在读者眼前。道元写道:“(孟门)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 

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  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读 

到这,仿佛黄河水的飞沫已经溅到我们的身上,虽未到其地,孟门瀑布的宏 

伟气势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瀑布两侧山势紧逼使黄河河道在这里紧 

缩到30——50米,好象壶口倒悬,如壶水外倒,所以现在称为壶口。水流从 

约30米的高处泻下,形成了注文中描述的奇景。 

      《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篇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在卷34 

的注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天,略无阙处,重岩迭峰,隐天蔽日, 

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同沂)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 

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 Page 10…

裳。” 

     读了这150多字,大家一定会不由想起李白的那首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实际上李白这首诗的内容是从这段注文中引来的。到过三峡的人反过来再读 

这段文字一定会觉得毫厘不差,当然现在的三峡已经没有猿了。 

     别看郦道元把三峡描写得这么出神入画,实际上郦道元是从来却没有到 

过三峡的。当时北魏的疆界南到秦岭、淮河一线,而三峡地区是南朝控制的 

地盘。道元对不能亲临的地方,总是全力搜集那里的文献。象三峡这样的名 

胜当然不会例外。在描述三峡的众多著作文章中,他利用最多的是东晋时曾 

任宜都(今湖北省宜昌一带)太守的袁山松所撰的《宜都山川记》(又作《宜 

都记》)一书。由于袁山松曾任宜都太守,所以他所写的这本书的真实可靠 

性是非常高的。道元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对《宜都记》非常重视。上边这段 

文字就是在袁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而且凭着深厚的文学、语言文字底蕴, 

道元的注文更加强细腻形象,已超过了袁文的水平。对于山峡,《水经注》 

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相比之下,这段描写比上边对孟门瀑布的描述更为成功 

和著名。 

     郦道元对祖国河山描写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高超的文字技巧 

和扎实的儒家学术功底,虽一方面应归功于他对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在这 

种情感的驱动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