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致富。郦道元是这样描述的:“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
,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这里的产量
相当稳定。而且提取方便 (所谓“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所以长盛不衰。
《水经注》的记载与其它史书的记载互相映照,不难看出,安邑池盐在中原
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经注》把汉代与北魏盐池作了比较,这种资料是
很珍贵的,对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盐池也有现实意义。
此外对沿海盐场的分析和采制,《水经注》也记述得很普遍,卷九记载
了今渤海沿岸的盐场,全书共记盐矿、盐场二十多处,包括了当时国内的著
名盐产地,有的地方还带述了境外的岩盐 (见于第一卷注)。
在陆路交通并不很发达的古代,水运是很便捷的交通方式。全书所记河
道,大多都涉及航运。而峡谷,险滩就成为航道中的险段。如卷四记黄河在
砥柱山以下,“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 Page 19…
卷四十记浙江在寿昌,建德八十里中有十二濑,“皆峻险,行旅所难。”
当然,道元对陆路交通也同样重视。书中记载了当时许多国际陆路通路:
卷一的葱岭、天竺(今印度)道通向北印度,中亚地区:卷一还有林杨,金
陈道通今柬埔寨一带;卷三的鸡鹿塞道通向漠北草原。国内要道记载的就更
多了,卷四的函谷关道,“号曰天险”。卷二十七的通关势为沟道关中和汉
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地区)的要道。卷三十六记述了 降(今云南省曲
靖县境内)一段道路:“ 降贾子,左担七里。”那里的商贩为走山路、
要用在肩担走七里不能换肩。只四个字就把山路的险窄勾勒出来。
大量水陆交通道路必然形成许多道路交叉点,注文中相应出现了大量的
桥梁和津渡,共达二百多处。《水经注》中出现的桥等形式很多,有石拱桥、
木桥、索桥、浮桥等等,卷19《渭水注》记载了宏大的秦渭桥:“秦始皇作
离宫于谓水南北……南有长乐,北有咸阳宫,欲递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
六丈,南水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即使在今
天看来,这也是一座大桥。卷16的旅人桥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船过也。”这
是一座石拱桥,赵州桥是为大家熟悉的,而旅人桥更比赵州桥要早。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区,道元自不会放过。全书中共记县以上城市尽
3000座,古都达180座,其中大部分与今天已经成为遗址,有的连废墟都找
不到了。如果能按照《水经注》的记载进行考察,很可能会有很大收获。道
元对古都的记载最为详尽。卷16注文中竟用7000字的篇幅来详细描述当时
北魏的都城洛阳。在全部《水经》每一句经文之后的注文中,这是最长的一
篇。对古都长安,邺都也有详尽描述,其它的古都还有平城、成都等等。对
这些历史名城的介绍,都结合历史的事迹,宫殿、园苑、池台、巷市的遗址
调查,详尽周到,读者从中不仅能增长地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和考古
知识,增长了见识。
《水经注》还记载了国外的城市。卷一记载了现今在印度,巴基斯坦等
国境内的一些古都,如波罗奈城、王舍新城等。卷36记载了古代林邑国的区
粟城和和典冲城,位于今越南中部。对其位置、形势、建筑规模等都描绘无
遗。郦道元没有到过那里,这些记载都是从《林邑记》中抄录的。现在《林
邑记》早已在历代战火散失了,这段文字就成为孤本,是记载这两个城市的
唯一古代材料,对研究越南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可见,《水经注》的
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地理学的范围。对于较小的城镇被称为聚落,别称有很多,
对这种小地方郦道元也没有轻易放过,全书中约记载了一千处左右。
生活在战争频仍的时代,郦道元虽反对不义之争,但他并不是消极地反
对。《水经注》中也保留了大量军事地理的资料。道元常把在战争中发生重
大作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如河流、桥梁、道路、津渡等进行军事上
的评价,这种作法在以前还不多见,对后代的军事地理学者有很大影响。卷
三对高阙(在今内蒙古)的平价就是一例:“山下(指阴山)有长城,连山
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自阙北入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
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杆,以防塞道。”后一句就是道元的评价。对有
些战役的描写也很详尽,与战场的山川形势相系,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
卷十七记载了三国时诸葛亮进攻陈仓城的过程:“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
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以云梯、冲车、地道逼
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这次战役诸葛亮几万人攻不下陈
… Page 20…
仓城,一方面是郝昭有力,同时也由于陈仓城的地形险要,注文中引用诸葛
亮自己的话:陈仓城“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古代四大名著之
一的《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段叙述,罗贯中一定看过《水经注》的这部分内
容然后再加以润色。诸葛亮在失败后能自己分析原因,抓住了问题要害,诸
葛亮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看到了军事地理在战争中的作用。《水
经注》的记载也使我们丰富了对诸葛亮的认识。
卷34记载了三国时期刘备与陆逊在长江三峡地区的战役,同样有声有
色: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 (即沿
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备及烧铠断道。孙
恒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江边的陆路要通过山洞,刘备就烧掉铠甲拓断道路,而追兵却奋不顾生,刘
备只好逾山越险,十分狼狈。这场追击战紧紧围绕江边山川险地展开,《水
经注》描述把二者相结合,才能写得很成功。
《水经注》对地名学的贡献也很大。地名学是一门研究地名的学科,它
研究地名的形成、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命名的原则和得名的渊源。在 《水经
注》以前的古地理书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地名,但与《水经注》相比都不能望
其项背。《水经注》中记载的地名据统计达二万左右,这是前所未有的。
河流地名是各类地名中最多的,占全书地名的20%。江在古代指长江,
河专指黄河,这是专称,后来都成为通称。北方河流后来多称“河”,而南
方河流多称“江”,其它河流称“水”,人工开凿的河流又多称为“渠”。
《水经注》在记述名河名称,还记了许多河流的旁名别称。黄河的名称就不
少,如河水,河、大河、黄河、浊河等等。
《水经注》还担负着解释地名的工作,它解释的地名共达2400处。其内
容非常丰富多采,把它们按地质分类,有的学者分为24类。可谓洋洋大观,
自《水经注》以后,地名渊源的研究分析,逐渐成为我国一切地理书中的必
备内容,《水经注》的贡献尤为卓著,丰富了地名学的研究内容。
《水经注》是学术著作,而不是文学专著,但郦道元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把这本学术名作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在语言学和
文学上也有很高价值。
郦道元运用语言能力很强。他描写风景语言新颖,绝少用前人的套话和
陈词滥调。《水经注》涉及到许多河流的源头,一般的作者的论述往往大致
相同,没有新意。道元却很能抓着景物特点加以描写,如“俯视游鱼,类若
空悬矣。”“水色清澈,漏石分秒”就是两个出色的比喻。柳宗元《永州八
记》中《小石潭记》也是一名篇,写到潭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依。”后半句实际上是从郦道元“鱼若容悬”一语中借鉴而来。
许多地理景物多次出现,容易使读者厌烦。道元就力图多变,给人新鲜
之感。例如瀑布在全书中出现多次,道元就使用了许多同义词来表示瀑布:
如“洪”、“悬水”、“悬流”、“悬涛”、“悬波”,“悬涧”、“悬泉”、
“飞清”、“飞波”等,给人以联想的余地,我们怎能不认为道元也是一位
语言大师呢?
《水经注》还注意吸收人民的语言。在卷三引了一段民歌:“生男慎勿
举,生女哺用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是用来反对和谴责秦始
皇的暴政的,道元的评论是:“其冤痛如此矣。”这种民歌道出了人民的疾
苦,代表了人民的呼声,因此也感动了郦道元。道元联系到当时国家的危剧,
… Page 21…
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描写河流的河道,《水经注》还利用当地的渔歌和船谣,卷34为描写三
峡黄牛滩的曲折引用了这样的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
牛如故。”又卷38写湘江的弯曲:“自长沙至北,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
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指衡山)九面。”这些歌谣中多少有些
夸张成分,但确能说明问题,也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如写秦岭之高,
卷18引俗谚:“武功太白,去六三百。”这些歌谣谚语的运用,增强了注文
的语言感染力,使全书光彩倍增。
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北方出现民族大迁徙,北魏时期更有大融合的趋
势。与此同时,各民族的语言互相接触,在《水经注》中也留下了一批少数
民族语言的译音文字。如卷三中一段注文:“河水又东,薄骨律镇城在河渚
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这座薄
骨律城位于黄河中的一个岛上,原来是夏国所建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以匈奴
人为主建立的政权,国王姓赫连),还有原来的桑果林。到了道元所处的北
魏时代,已经搞不清楚薄骨律的确切含义了,于是道元说“语出戎(借指匈
奴)方,不究城名。”大概薄骨律是匈奴语的地名。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快,
大量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慢慢消失了。《水经注》所记下的无疑对研
究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大参考价值。
《水经注》在文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前面引过孟门和三峡的描写,就
是道元描写实景的著名篇章。在写作方法上,该书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全
书结构上,采用了网络状结构。叙述河流都从源头开始,沿主干展开,有支
流注入的,再分述支流,也是从源头开始,如支流仍有小的支流仍然依次类
推,最后再回到主干上来。本书以空间变换为经,以河流附近地方历史变革
为纬进行结构,但往往又沿着河水流向变换着所描述的地方的历史,又由此
形成了时间、空间相结合的结构。这种方法打破了地理专著的范围,为更多
的读者所喜爱。地理学家从中研究山川河道变迁,而历史学家可发现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在当时所生活的环境,文学家从中品味到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
一般的读者从中吸取到各种知识,如果出门旅游之前,阅读本书的有关内容,
相信会加深对游览地区的印象。
本书注文之丰富,已远远超出地理范围。特别注重景物的描写和历史人
物、事件及风土人情的记录,使本书的文学性极强,许多文学家把它当成一
部游记散文书。当然《水经注》根本上仍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这并不妨碍
它在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能有这样一本包罗万象的游记散文
来读,真是一件幸事。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散文又怎能与它相比呢?
为了增加读者时兴趣,道元搜集了不少故事、传说,极具吸引力。为了
解释“戏水”这个河流名称,道元就引用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朝的国主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竟燃起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能发出
的烽火,使得许多诸侯上当,看到诸侯们慌慌张张赶到后的狼狈,褒拟笑了,
幽王大喜,还赐给出这个主意的小人千金(即铜),这个故事又被称为“千
金一笑。”等到敌人真的打来了,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们以为又象上回一样,
都没有来。结果幽王被杀,附近的河被称为“戏水”。插入这样的小故事具
有劝戒的意义,同时增添了趣味性,大大提高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这
种故事书中还有很多。有人曾对郦道元引用过多的传说故事,乃至神话志怪
故事提出异议,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郦道元。如果从文学角度出发,这
… Page 22…
些内容本身就给了后代的文学家和读者以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正是郦
道元著《水经注》的过人之处。
《水经注》一书中拥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它对历史学也有重要的价
值。造纸技术在汉代就已发明了,但直到唐代才出现雕版印刷,因此关于魏
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只有其当时人手抄才能流传下来,再加上国家政局动
荡,战争频繁,当时的许多著作都失传了,而《水经注》能在北魏到隋之间
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许多当时人的行动,当
时的事件在《水经注》中都有记载,因此,《水经注》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历
史书。在卷四,《水经注》记载了当时的一种名酒——桑落酒,经过与其它
文献的核对可知这种酒在当时的首都洛阳也是十分有名,《水经注》还记载
了桑落酒的具体制作过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酿酒技术及其发展有着重要参
考价值,而这些记载在正史 (所谓“正史”是历代统治者认可的官方史书)
中是找不到的。
《水经注》对于研究秦汉史和历史沿革地理也有很大帮助。秦汉时期离
开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为时尚不是太远,秦汉时期的书籍在当时还比较丰富,
道元书中多有采用,特别是关于地方区划的沿革情况,在所谓“正史”中多
有疏漏,《水经注》可以用来纠正和补充“正史”的错误和不足。
与历史学联系的水利史,建筑史资料在书中也有许多。前面提到不少古
代水利工程均是水利方面的材料,对今天水利史研究多有启发。 《水经注》
对历代的建筑也多有描述。在简介各个城市时,一般对该城的重要建筑也加
以叙述。对那些有名的宫殿记载得就更多了。卷19中阿房宫、未央宫等都是
闻名的宏伟建筑。卷13记载了原来北魏首都平城的档案馆——白台,想必道
元曾亲自到过。卷28记载郢城有大暑台,这是南北朝初期的建筑。此外《水
经注》中还有不少对古代园林建筑,寺院建筑的记载,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对考古学的研究,《水经注》也有帮助。比如前面我们所讲的阴山岩画
的再次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经注》的记载,达到“按图索骥”的
效果。在古代曾有大量佛塔建筑,后代多有毁坏。《水经注》这方面的记载
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帮了大忙。如《水经注》卷16曾详细记载了洛阳永宁寺的
九层浮图塔,70年代的发掘中就利用了《水经注》的资料取得了重大考古成
果,考古结果的数据与《水经注》的数字材料基本吻合,再次说明了《水经
注》内容的翔实可靠,对考古工作有很大帮助。
《水经注》引书达480种之多,其中大部分都在流传中散失了。有的古
书只有在《水经注》中我们才能看到它的一鳞半爪,有的古籍在流传中大部
分散失,相当一部分在《水经注》中可以找到,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历史资
料。长期以来《水经注》在古文献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奉献。
以上我们只是介绍了《水经注》对地理、历史、地名、语言文学、考古、
古文献等学科的价值和贡献,对我们研究或了解我国古代民族、宗教、金石、
艺术也有它特殊的贡献,我们介绍的只是它的主要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