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侥鲜谐⌒蚰唬蠢恚獗纠炊际橇钫乓鸱浅8咝说氖拢幌氲健把姑拧笔录阉男那槿谅伊恕�
《环球企业家》杂志在报道中称:“这意味着张茵用23年时间打造起来的玖龙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境地:一方面是公司正大张旗鼓地向全世界最大的包装纸生产商的目标跃进,但另一方面,由于玖龙面临越来越多的道德压力,这很有可能成为玖龙国际化道路上最重要的障碍。”
张茵最后还是登场了,称“玖龙纸业确实存在管理不完善的地方,有7%的员工福利待遇存在不足,公司正在进行改进;我们永远欢迎善良的批评和监督”。
这一表态令事态慢慢平息下来。纵观整个事件,最大意义其实在于,张茵在多次遭到社会质疑后,心态在慢慢转变,就像她由当年无论如何都不想被写进百富榜到后来欣然接受一样。
美国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说,一家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张茵的玖龙实业符合这一特征。但柯林斯也同时强调,“不但要卓越企业,更要卓越社会”。
“大国崛起,还是首富崛起?中国曾经有过500强,可传下来的只有宅子。”
2007年10月,我们发布了新一届的百富榜。碧桂园老掌门杨国强之女杨惠妍以1300亿元财富成为中国新首富,房地产富豪财富集体井喷;广东的《新周刊》在报道中发出上述慨叹。
800位富豪登上这一年的百富榜,门槛仍是8亿元,总财富高达34万亿元,相当于上一年中国内地GDP的16%(2006年的百富榜,这一数字为6%),其中有38位全国人大代表,41位全国政协委员。财富超过100亿元的有75位,前13位富豪的身价都在300亿元之上,前50名富豪8年平均身家暴增了18倍,前100位富豪当中有74位拥有上市公司。
从地域分布来看,前100位上榜富豪中,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的达26位,居各地之首,其次是北京与上海,均为13位,江苏11位。
房地产富豪再度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上榜的房地产富豪,平均财富比上一年膨胀了4倍。个人财富超过100亿元的富豪当中,房地产业就占到了26位。杨惠妍、许荣茂、张力分别以1300亿元、550亿元和420亿元分别成为房地产富豪榜的前三位。
从市值来看,最大的民营房地产公司也是碧桂园(至我们这一年发榜前),市值高达2100亿元,富力地产、世茂集团、雅居乐和SOHO中国,依次排在第2至第5的位置,市值分别为1100亿元、810亿元、650亿元和480亿元。
百富榜发布后,引发了坊间对房地产业持续暴利和“超级富豪批量造”的强烈争议。《中国证券报》一篇题为《危险的首富》的文章写道:“白玉为堂金做马,早已成明日黄花。如今的中国首富,坐拥1300亿资产。临风遥想,估计足以盖起一座白玉阿房宫了。”
《新周刊》写道:“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价拿地—股票上涨—再融资—再拿地,结果是人民币在升值,地价在飞涨,地产股票在创新高,房地产商们在暴富。房地产界超级富豪就是这么诞生的……”
“碧桂园初上市时,市值一度超过万科,但对于大多数广东省以外的中国人来说,碧桂园这一名词甚至比杨惠妍更陌生,说碧桂园是水果名都有人信。至于杨惠妍,虽然其父杨国强确信其拥有着世界级企业家的潜质,如有爱心等,因而放心地将700多亿身价交付于她,但是她只有25岁,或许有爱心足以让她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但做一个世界级企业家则远远未够。”《新周刊》如此调侃。
上一届的首富张茵这一届以770亿元财富排名第2,她的财富增长同样惊人——拥有玖龙纸业72%的股份,个人资产一年内增长了285%;许荣茂以550亿元财富排名第3,蝉联上海首富,旗下的世茂房地产自上市至这一年百富榜发布前,15个月里股价涨幅同样高达280%。
“饲料大王”刘永好这一年再度受到追捧。原因不在于他的主业,而是金融投资——他成为这一年金融富豪榜的首富,金融资产为230亿元,而在上一年,他的金融资产仅为30亿元。事实上,连续几年,刘永好掌舵的新希望集团60%以上的净利润来自于对民生银行的投资收益,依靠这笔资金,新希望集团在农业、房地产等领域重拳出击。
金融富豪榜上有位排名不靠前但很特别的富豪——雅戈尔掌门人李如成,他的主业是服装,但让其声名远扬的也是金融投资——雅戈尔拥有中信证券、宁波银行、中国人寿等一大群上市公司的股份,使得雅戈尔在这一年的前三季度赚的利润占到了整个公司总利润额的98%还要多。
大佬李如成的故事使得“上市公司炒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上市公司的年度财报公布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学者郑朝晖(即“财务侦探”申草)制作出一份“2007最会炒股的上市公司”名单,雅戈尔赫然在列。
IT富豪们同样借道资本市场再度崭露头角。百度股价突破300美元,成为纳斯达克市场上第一家总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掌门人李彦宏的身家水涨船高,以180亿元财富成为这一年的IT首富,在百富榜上排在第29位;史玉柱和马化腾分别以135亿元和120亿元的IT资产紧随其后。这三位IT富豪分别代表了中国互联网最有前景的三大盈利模式:搜索、网络游戏和电信增值。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三人在百富榜上的排名却是史玉柱高高在上(第15位,280亿元),原因与刘永好类似,史玉柱投资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赚了个乐翻天,为其个人资产贡献130亿元。史玉柱的特别之处正在于他的“两栖”——在IT界是位金融大佬,在金融界是位IT巨人。
借道资本市场铸造财富神话的模式在这一年引发的争议从未间断过。《南方都市报》发表题为《资产泡沫下降日富豪真相显形时》的评论称:“应该反思的是畸形的财富形成机制。原本资本市场与银行一样是企业的融资手段,在成本权衡之下进行取舍,而现在则成为某些人资产重估幌子下重要的生财之道。人们担忧的是,大股东的财富增值是否会成为账面游戏,它刺激了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却使实体经济失去了依托。”
贫富差距加大成为另一隐忧。有评论者写道:“‘Money讲普通话。’西方投资界的这句话,盘点出热钱涌向中国的当下景况。中国人的财富在2007年进入爆炸期,但这种财富爆炸并未波及每一个中国人,即便是这轮财富受益者,也都怀有某种酸酸的相对剥夺感。不管哪个版本的新首富登场,骂声总是盖过赞扬,所以首富们也有剥夺感。如果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剥夺感,那这个社会就是危险的。这种危险远远超过一穷二白时。”
监管部门并不是没有采取行动。就在我们发布2007年百富榜的10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开始对房地产行业展开新一轮力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调控,11月14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甚至发表题为《警钟,对囤地者敲响》的“警示性报道”。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以及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资本市场掉头向下,曾翻云覆雨的资本大佬们个人资产大幅缩水(如首富杨惠妍财富半年后缩掉六成 ),逐一走下“神坛”,开始“过冬”。
从坐上“幸运直通车”到穿上“棉袄”,百富榜上的富豪们经历了最具喜剧性的一年。怎么看待这一现象?事实上,这一年我们的百富榜发布时,经济学家巴曙松在现场其实已给出了答案:“财富的资本化、金融化是中国的财富观形成和完成的必经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熟悉投资工具并学会财富管理。”
于是不少人转而开始称赞起百富榜富豪杜厦和张大中来——他们在这一年不约而同地将自己旗下的产业全部售出,分别套现40亿元和38亿元,正可谓落袋为安、一了百了……
杨国强的尴尬与精明
2007年,全世界似乎都在寻找一位26岁名叫杨惠妍的女士。4月,家族企业碧桂园在港上市,10月登上“胡润百富榜”首位,使得“杨惠妍”成为一个高频词汇。
这一切的缔造者是顺德地产大佬杨国强——杨惠妍之父。他把所持碧桂园股份悉数转让给了女儿,自己挥挥手,不留下一片云彩。但他近乎刻意的低调——据说他曾郑重地告诫他的团队和下属,如果有人把他及女儿的个人信息和照片公布出去,“后果自负”——结果反而刺激了传媒和大众的偷窥欲,杨惠妍婚礼的视频截图登上各大报刊,成为杨氏父女2007年最尴尬也最窝火的事件之一。
公安局的传真
杨国强第一次进入“胡润百富榜”是2002年。在榜单发布前,我们将调研来的关于杨国强的信息发给对方确认,他的律师很快回复了我们,一边小心谨慎地核实我们的身份,一边介绍了碧桂园几大股东的持股情形。在这一年的百富榜上,杨国强以10亿元的个人财富排在第58名。
第二年我们便遇到一些麻烦。跟往常一样,在榜单发布前我们发信息给对方,结果收到一份传真,落款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加盖了公章。传真写道:“兹证明杨国强与杨贰珠、杨志成、杨永潮、杨文杰非兄弟关系、非父子关系。”
杨国强的律师也很快找上门来,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主要意思是杨国强的财富没有我们调研的那么多。
这一年,杨国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胡润百富榜”上,主要原因便是碧桂园其他股东的身份难辨。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杨贰珠是代杨国强持股的,但碧桂园方面一定要我们将其“划清界限”。
2007年的“胡润百富榜”上,碧桂园富豪可谓“批量制造”——首富杨惠妍财富1300亿元;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学铭等与杨国强一起创业的同乡均位居百富榜前60名,4人财富合计570亿元。
杨惠妍一举成为中国首富后,一些传媒跑到杨国强农村老家,意欲寻找富豪批量制造的源头。一些村民说,“Boss杨”成为首富很正常,“他有胆有识,善于抓住一切好的机会”。
“Boss杨”是杨国强同乡对他的称呼,其友则称他为“强哥”。杨国强是农家出身,幼时放过牛,后来种过田、做过建筑工匠和包工头,再后来进入地产界。1992年碧桂园项目开建,1997年集团成立,10年后,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主”。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人和一个词很关键。这个人是杨国强已逝的哥哥——当年顺德二建的负责人杨国华;这个词是后来才被命名的“MBO”——杨国强等人于1993年开始反向收购,几年后碧桂园即成为一家纯粹的私人企业。
哥哥杨国华为其搭桥走上房地产开发之路。然而杨国强出师不利。1993年,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投资过亿的碧桂园项目岌岌可危。这时候,另一位人物——比杨国强小一岁、时任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的王志纲出现了,杨国强想请他为其项目包装、鼓吹一番,结果遭到王志纲的抢白,然而杨国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决定聘请他为总策划。
王志纲后来为杨国强开的“药方”是建一所贵族国际学校,吸引有钱人的子女就读,并以此带动学生家长到穷乡僻壤买楼定居;向每名学生收取30万元教育储备金,规定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收回,将这笔钱投到房地产项目中;进行品牌运作与“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营销推广等。
王志纲工作室后来把这一案例收入《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中,并在书中称:“王志纲的大手笔文案,以及对媒介出色的调动能力,使碧桂园学校短期之内,获得了与‘可怕的顺德人’这个生猛概念关联密切的符号价值。”
在我们制作的“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50强”榜单中,杨国强、王志纲分别位居第14位和第23位。王志纲是榜单上唯一的策划人,其余皆为房地产公司掌门人。王志纲回忆当初做杨国强“军师”的情节时称:“当时我隐约觉得他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就问他想不想当李嘉诚,他说想。”
碧桂园上市后制造出系列财富神话,王志纲评价道:“这不是被高估的结果,投资者投资的不是蛋(碧桂园的某个项目),也不是鸡(碧桂园的品牌运营),而是母鸡的生育能力(十几年来碧桂园已被证明的生育能力和鸡舍里满当当的饲料——土地储备)。”
杨国强曾这样定义碧桂园的成功,“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
超强媒体公关能力
杨氏父女和媒体的关系颇值得玩味。2007年,有两家媒体的报道可看出杨国强执掌的“碧桂园帝国”的公关能力。
一是2007年5月的一期《瞭望东方周刊》做了一个名为《一个保守十年的慈善秘密》的封面专题,主人公是杨国强,文章称赞他做善事不留名。事情的由头是,1997年初,广州某报社社长接到一位企业家的电话称,他将每年拿出100万元,设一个大学生助学金,委托报社负责管理发放这笔助学金。不过他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第二,要与被资助者签下“道义契约”。
《瞭望东方周刊》在文章中称,“10年来不断有政府领导及身边好友劝他说出自己的名字,但都没有奏效”,于是称杨国强为“最聪明的道义引路人”:“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尽管他已将财产转移给女儿,但他连同他钟爱的女儿一起,他们既是金钱的富翁,更是道义的富翁。”随后几日,全国不少媒体,特别是广州媒体都报道或转载了这一“十年后才有答案”的感人故事。
这件事很有意思。我们对杨国强的慈善表示敬意——在2006~2008年连续三届的“胡润慈善榜”上,杨国强分别居第95名、第63名、第8名,捐款总额为数亿元。但是请注意他“自曝保守了十年的秘密”的时机——正是碧桂园上市后不久,传媒竭尽所能挖掘碧桂园背后故事的时候,低调的杨国强最后还是没能沉得住气。
二是2007年11月的一期《南方周末》做了一则题为《两份秘密协议引发悬疑碧桂园被指零地价拿地》的头条新闻,引起业界巨大反响。几日后新华社也发表文章称:“有人白拿了一块地并不可怕,查处了就是,怕就怕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媒体记者的能量毕竟有限。希望有关部门和地方尽快介入调查,并顺次追查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以解民疑,以慰民心。”
这则报道令杨国强始料不及,非常被动。碧桂园之前不久计划发行的15亿美元的债券被无限期搁置。而“零地价风波”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此次,碧桂园反应迅速,很快出来公关并“辟谣”,对相关报道矢口否认。
这两件事将杨国强的两面性折射无疑。他一方面不愿直面传媒,一方面又想利用传媒。事实上,碧桂园有专门的媒体监测部门,杨国强对关于他的负面新闻非常关注。一旦有“突发情况”,则会动用自己的实力和资源进行公关。
2008年盛夏,杨国强意欲收购TVB的消息被轮番炒作。财经作家张小平在一篇题为《“最土”首富杨国强的危机感》中说,这是围魏救赵之举:“在杨国强眼里,TVB是他围攻强取的‘魏’,而处于舆论和政策调控双重压力之下的碧桂园却是他亟待解救的‘赵’。此招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转移媒体的视线,又可利用多元化扩张减少自己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一年的6月26日,杨国强以个人名义斥资20亿元投资云南一个煤制油项目,其多元化步伐明显加快。
碧桂园如王老吉
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杨惠妍以12亿元排在第281位。一年之后,她以1300亿元的身家直接登上首富宝座。毫无疑问,杨惠妍是2007年财富增长最快的富豪。
从表9…1这一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14位富豪当中,只有3位没有涉足房地产。显而易见,2006~2007年中国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火暴,使得房地产商们赚了个乐翻天。
在2007年百富榜上榜富豪从事的行业中,前三位分别为房地产、制造业和IT。房地产业以24%的比例排在首位。
然而,自2007年国庆开始的新一轮地产紧缩,给不少地产商敲响了警钟。证券市场的不景气也令杨国强们很受伤,2007年碧桂园最高冲过14港元,到了2008年7月,跌到了只有四五港元,跌了近2/3!8月12日,杨国强在香港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