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样。好歹自己不是孤家寡人。青城山一脉还算团结。
牛大力和梁定国多么要好,关键时刻,依旧选择了自己。
赵信本来便和梁俞关系有些远,眼下正是表现的时候,若是赵信此时向梁俞靠拢,定然能够受到重用,却依旧选择听从自己这个老道士的指挥。
玄机子略有欣慰。
“老。。。老道士,你是说让我们把兵权都交给定国?”
牛大力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一双牛眼瞪得滚圆,神色很是迷茫。不知道是玄机子说错了,还是他听错了。
“道长,请恕赵信无理,您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
赵信也是一怔,随即问道。
青城山一系的人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他们手里的四千兵马,若没有这四千兵马,他们连参与这事的资格都没有,即便是搅和了进去,也不过是炮灰的命。
可以说,兵马才是他们权利的保障。若是把手里的兵权交出去,他们便是那脱毛的凤凰不如鸡,地位一落千丈,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头领罢了。
“呵呵,稍安勿躁。老道士我会骗你们吗?”
玄机子早料到两人有此反应,呵呵一笑,不以为意。
“那道长你倒是给我们说一下啊?”
牛大力火急火燎的问道,事关自己,牛大力也头一次不把玄机子叫做老道士,而是略带恭敬地说了句道长。
“这蛮牛,也不傻嘛。。”
赵信瞥了一眼牛大力,心里想道。
“赵信,你说,我为何让你们把兵权交给梁定国?”
玄机子呵呵一笑,不答话,反而把皮球踢给了赵信。
“道长可是行一招欲取先予之计?”
赵信皱着眉头,凝神苦思一会儿,试探着说道。
“是,也不是。再想想。”
玄机子抚须轻笑,摇了摇头,示意赵信在想想。
“哎呀,想什么啊,道长,你就跟我们明说吧!”
牛大力急不可耐的说道。
“道长,我资质有限,想不出来。您就给我们说了吧。”
赵信又想了一会儿,没想出答案,宣布放弃。
玄机子轻叹,他本来是想借此机会培养一下赵信的大局观,眼下却是有些失望了,赵信的资质有限,以后不过是个将才而已,统兵临阵当得一员骁将,临机应变也有些权谋,但是大局观不行,日后成就恐怕有限。
相比赵信,牛大力倒是更让他放心些,牛大力看是憨傻,但是大事之上,极有分寸,而且眼光不错,懂得跟风站队,见势不妙,保全自己的本事也是一流的。倒不用他太过操心。
“也罢,你们两个想想,即便是你们拱手把兵权奉上,梁定国敢接吗?”
玄机子轻笑道。
赵信点点头,这一点他也想到了。这种大事,梁定国定然不敢自己做主,一定会立刻禀报梁俞。
“可梁俞要是接了呢?”
赵信问道。梁俞已经借故统一山寨里发号施令的权利,原来的二头领被裁撤。若是借着此事,将兵权一统了,也不是没有可能。
“梁俞不会接。”
牛大力突然插了一句进来。
玄机子赞赏的点了点头,牛大力此人,看事不行,看人倒是很准。
绵竹关一战。牛大力看到天空带着弓弩手指挥若定,轻而易举的就将官军的抵抗力量歼灭在城墙之上。当下便觉得天空此人不同凡人,便可以结交了天空。
当时天空还只是一个刚刚受到梁俞赏识的小卒,牛大力便在此人身上下了功夫,现在果然如他所料,天空战功卓越,青城山,末零山,两战吃掉接近四千官军,而官军进剿青城山的总数不过七千人,天空一人便包打将近一半,得以借战功晋位山寨头领,山寨上下无人不服。
“为何?”
赵信有些不解,这么大好时机,他不相信梁俞会轻易放弃。
“他实力不够,手下没人,人心不服。”
玄机子说道。赵信恍然大悟。
梁俞手下,能用的,不过是两三人而已,充其量加上一个天空。
武将以梁定国为首,但是梁定国手下已经有了三千兵马,天空手下也有将近两千,以他们的能力,能够统帅这些兵马,已经是到了头领这个位置上能够带兵的上限。
梁定国乃是梁俞的义子,他多统帅一些兵马无可厚非。但是天空不过是个新近的头领,在其他头领手中兵马不满千人的情况下,自己统兵两千,恐怕很多人心中不服。
若非天空战功卓越,一刀一枪实打实的打出来的功绩。恐怕早有人闹起事来了。
如若把青城山一脉的兵权夺了过去,梁俞手下却没有了能够统领兵马的头领,只能分给其他人。
其他头领当中,有资格统领两千以上兵马的,首当其冲便是刘文秀。
梁俞好不容易夺了刘文秀将近一半的兵权,怎么可能在分配给他兵马。这种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买卖,梁俞定然不会做。
“你们二人把兵权交上,梁俞既不会接受,却也不会拒绝,最大的可能便是调换你们二人的职务。”
“调换我们的职务?去干啥?”
牛大力又犯迷糊了,想也不想,张口问道。
“阿信,你说呢?”
玄机子问道,却是要在考校一下赵信。
108章 欲取先予
第109章 尘埃落定
“阿信,你说呢?”
玄机子问道,却是要在考校一下赵信。
“道长的意思是说,我和牛叔两人,和梁定国交换下兵权?”
赵信不大确信的说道。似乎不敢相信梁俞会把手里最精锐的甲士交给自己和牛大力两人。
“然也不然。”
玄机子呵呵一笑:“再猜。”
得到玄机子的鼓励,赵信来了信心,接着往下推测着。
梁俞想要控制住整个太平寨的想法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夺了自己和牛大力的兵权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把自己手下的兵权夺走,就要给他们一个相应的位置。所以梁俞一定会拿出一部分权利来补偿青城山一系。
否则他们吃不下的那一部分利益就要跑到刘文秀手里去了,着肯定是梁俞不愿意看到的。
给了青城山一系,打一棍子给个甜枣,恩威并施之下,梁俞也能真正在太平寨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但是不动梁定国的兵权,就更不可能动天空手里的兵权了。
原因有两条,天空的兵权是刚刚从刘文秀手里割下来的肉,梁俞还没将他转化好,不可能放心交出去,二则。天空刚刚掌权,来回调换对他的威望有所损失,天空是梁俞一手捧起来的,梁俞不可能损害天空的利益,这就等于损害自己的利益。
那么,结果就很明显了,山寨里,梁俞一系当中,既不属于天空,也不属于梁定国的力量只有一只部队。
梁俞的亲军!
赵信惊呼出声,不大敢相信自己的推测。牛大力也是满脸的不相信,玄机子微笑颔首。却是告诉赵信,他猜对了。
太平寨这两年发展迅速,梁俞派人回山寨调兵的时候,山寨里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军行动,现在共有兵马一万两千人,加上青城山一系投奔过来的四千人,堪称兵强马壮,巴蜀境内,所有的山头绿林加起来,也达不到这个数字。
出去青城山人马不谈,太平寨内一万两千人的兵马,是有史以来山寨最强大的时候,这快巨大的蛋糕,引起了所有人的哄抢,梁俞好不容易才控制住了局面,将分配定下来。分配方案如下。
梁定国,麾下两千甲士,五百骑军,五百火統手。共计三千人。自己一个人占据了山寨军事力量的四分之一,并且包括了全部一半的骑军,一半的火統手。统领的兵马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是最强大的一支。
天空,麾下一千五百甲士,四百炮手,梁俞命匠人研发的太平炮二十门。其中一千五百甲士是刚刚从刘文秀手里夺过来的兵权,四百炮手是梁俞从自己亲军里面划给天空的。连梁定国部下都没有一门大炮,梁俞便划过去了二十门,可见对天空的欣赏。
艾能奇所部,原来有甲士两千人,现在已经交出兵权,但是谁接掌他的兵权暂时还没定下来,梁俞手中的人选不足,估计是只能分给别人了,所以艾能奇原来的部下也是山寨所有人最眼馋的一块蛋糕。
其余的兵马就有些分散了。
除了刘文秀手下有一千五百甲士之外,其他人手中最多的兵马也不超过八百,少的只有三四百。跟梁定国和天空手下的兵力根本就没法比。
这也是山寨里众多头领对梁俞有些不满的地方。
玄机子倒是很能理解梁俞的做法。
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情,那些头领但凡有一两个有能力的,当初太平寨也不会没落到只剩两百多人的地步。
太平寨老一辈的头领们大多故去了,即便没死,也是风烛残年,不想过问这些事情了。而新的这些头领当中,大多是刘文秀提拔上来的,即便他们能力出众,梁俞也要小心使用,何况是一些庸才。
梁俞更不可能将自己一手拉出来的队伍交给他们统帅。
所以,到了这一步,如果牛大力和赵信将自己的兵权交上去,梁俞会作何反应就很明确了,赵信和牛大力原来的部下会被梁俞纳入囊中,艾能奇的不对,和梁俞的亲军,就会作为交换,给这两人。
不过在这之前,还需要一个步骤,就是赵信和牛大力从自己队伍里各自挑选出来个人,假作自己部队的统领,实际上青城山的兵马,却是交给了梁俞。
这个买卖,对于赵信和牛大力青城山一系来说,既能摆脱现在的尴尬情况,表明自己的立场,又能获得实权,稳赚不赔。
而对于梁俞来说,自己既没损失现有的权利,又能将青城山四千人马纳入自己的麾下,也是个无本的买卖,当然不会拒绝。
想通了这个关节,赵信和牛大力两人不在纠结,当下放下心来。朝着太平寨内城的方向走去。
太平寨依山而建,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内城是根据原先最早的太平寨旧址改建而成的,全部用的梁俞研发出来的水泥,并上山里的大青石,坚不可摧,梁俞曾经试过,十门火炮全力对着一个地方轰击,才能轰开的口子。
以梁俞苦心研发的火药威力,尚且如此艰难。若是换上现在还普遍冷武器状态的攻城器械,不知多少时间才能打得破此城。
周王朱由鲁刚开始见到这城的时候就惊讶的险些说不出话来,留下一句,此城当得十万大军,天下无双的评语。
并且兴致勃勃的向梁俞讨要水泥的配方,想要在大明北部沿边关口上都用上这种方法来建造新的防御工事。
梁俞没有给他。
一来,这个时代的人的保密意识真的不够,明军许多制式装备,自己人未必精通,就已经被一些无良奸商给卖给后金的军队了。
向一些鸟枪啊,红衣大炮啊,明军装备序列有什么,后金部队就有什么。
梁俞敢保证,朱由鲁带着这个配方去边关一趟,不等事情落实下来,边关的水泥城塞开始建造,配方就会流传到后金那里去。
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先例。
大明末年的晋商,可没几个有良心的。将后金军队各个武装到牙齿,到了清兵入关的时候,自己也没能幸免其难,可谓害人不利己。
梁俞这么一说,朱由鲁便不好意思开口了。
这种事情他也知道,想要改变,但是那些官员,官商,毕竟是他们朱家统治的基础,若是真的查起来,这些人都逃脱不了一个诛九族的命运。
但是这样一来,他们朱家的统治基础也要动摇了。
不等塞外的后金和蒙古大军攻入关内,大明王朝就得毁在各地的农民军手中。
后世的情况的却是这样的。
崇祯在清扫完魏忠贤余党,东林党人之后。开始向各地的贪官污吏动手,很是杀了一批贪官,结果情况没有任何改善,反而朝廷的执行力,由于少了这些贪官,变得薄弱起来。
而没死的贪官,更加变本加厉的迫害农民百姓,最终,大范围的农民起义不断,加上后金军队不断叩关,瘟疫流行。各个方面的原因。
曾经三伐蒙元,三下西洋,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的大明王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中,耗光了自己所剩无几的元气,轰然倒塌了。
朱由鲁自然不知道十几年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而梁俞虽然知道,却没想要说出来。
毕竟自己来了,就是为了拯救大汉子民而来的。
想起十几年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这些惨绝人寰的屠杀。
超过了所有因为改朝换代而死亡的人数。
也超过了上述一千多年前,五胡乱华之时汉民族死亡人口的数目。
仅次于蒙古族统治********一百多年造成的损失。
梁俞下决心要改变这个历史。而朱由鲁则要挽救他们朱家的大明王朝。
两人志同道合,自然走到了一起,并肩作战,所以对梁俞没给他水泥配方这件事情,朱由鲁并没有生气,反而相当理解。
除此之外,梁俞心里还有另一个考量。
朱由鲁在太平寨内住了十几天,全面考察了太平寨的军事力量,官吏体制,并且带走了大批的地瓜,土豆,准备回到京城进贡给崇祯皇帝。
在一些干旱的地方全面推行这些作物,应对粮荒。
虽然不知结果如何,梁俞心中却有个考量,猫教老虎本事,什么都能交,上树的本事不能交。
梁俞隐藏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火炮,另一样是水泥。
这两样是梁俞赖以立身的根本。
大军进攻,有火炮相助,攻城夺寨,不在话下,大军防守,有水泥筑成城池,也能守得稳若金汤。
梁俞在内城大殿议事厅里看着地图,正在构想着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朱由鲁回京。虽然不知道能否能够给自己争取到川西巡察使或者布政使的位置。但是梁俞估计,自己洗白换一个官身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估计至少也是一府主官,只要自己有了官身,加上朱由鲁明里暗里的照顾,川西这块地方,基本上就是自己的囊肿之物了。
地盘增加了将近十倍,人口扩充了八九倍,同样,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开始多了起来。
这是梁俞最头疼的地方。
现在山寨不大,但也不小,加上从绵竹关掳掠而来的人口,和最近两年闻讯投奔而来的人口,太平寨已经有了十二万人口。
十几万人的事物,全部压在梁俞一个人肩上,梁俞已经十分头大了,若是再加上十倍。
只怕他累死也处理不完事情了。
正想着,突然听见议事厅门口一阵脚步声,梁俞抬起头来一看。
梁定国面带喜色的走了进来,手里两块拿着令牌,令牌的正面上。一块上面刻着一个牛字,另一个刻着一个赵字。令牌的反面都是刻着青城两个字。
梁俞心里一喜,青城山一系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了!
109章 尘埃落定
第110章 山寨内事(一)
太平寨前两年遭到官军围剿,损失惨重,原来的老寨子基本上都化为了灰烬,偶尔存留下来的也大多残破不堪。梁俞入主之后,原本仿照老寨子的原型修建了一个小寨子,只是山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上山投奔,加上逃难而来的穷苦百姓越来越多,原来的寨子只是一年半的光景,便有些人满为患。
梁俞思索一番之后,便令人招纳工匠,着手建筑了一坐新城。和原来寨子在山上不同,新城盖在山下,山上的老寨子彻底变成了一个大兵营,每日几千军士在其中操演,喊杀声震天,颇为热闹。
着手修建新城之时,本还有许多人反对。担心新城建在山下,万一官军围剿之时,来不上山躲避,凭借山势固守,只怕抵挡不住。
刘文秀也对此很是反对,老寨子虽是梁俞来了之后才修建,但毕竟和未毁之前的山寨一模一样,老寨子在,就像是山寨老人的一根精神纽带,许多即使支持梁俞胜过于他的人,整日在老寨子里面住着,终究有一天会记得起和他刘文秀十几年风雨度过的情分,若是他有难,说不得也有人能拉他一把。
只是刘文秀能想到的,梁俞也早已想到,本来他也想把新城建筑到山上,这样防守起来十分方便。
只是当初红娘子的一句话给他提了醒。
太平寨山上本无水源,最近的水源在北面半山腰靠近山脚的地方,官军攻山,无需直接功上山顶,只需要占住水源,太平寨上面的人便插翅难飞。
梁俞深以为然,随即好好回忆了这几年的太明的态势。有些放下心来。
太明这几年可谓是风雨瓢泼,艰难度日。
崇祯二年,陕西凤翔府爆发农民起义,附从者七千余人,这次起义如同在荒原上扔下了一把火炬,彻底点燃了大明末世的序幕。同年九月,福建等地也爆发了起义,各地官军抵挡不住,纷纷溃散。
崇祯三年,河南开封等地大量起义爆发,京畿重地受到威胁,明军不得不抽调边关军马回防,此举使得原本就漏洞百出的边关防线更加的单薄,后金兵马几次入关掠夺人口牛马,明军数战数败,兵无战心。